引導語:‘不想被老板炒魷魚的最好方法,就是時刻準備著跳槽’,那么職場“跳槽加薪”現象,無奈的職場規則,我們該如何看待呢?
跳槽原本就是職場中的常見現象,“良禽擇木而棲”嗎。“跳槽”就是重選領導,另投師門。既無褒義,什么棄暗投明;也無貶義,什么喜新厭舊。從傳統的儒教教育來說,改換門庭好像不如“從一而終”,對于職業的經理人們來說:拿人錢財,與人消災。
跳槽者本無可厚非,打工嗎,總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在一個地方沒有發展的前途,與其等待,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如選擇更為廣闊的天地。但是,人終將是要穩定下來的,要做出成績,也需要相對穩定的時間,頻繁跳槽也是打工者的大忌;除非你將要做自己的老板,選擇跳槽總是意味著重新開始。
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合理的流動是必需的,一般在5%左右(非熟練技術的職位可到15%)。跳槽的多了,企業要不斷為先來的員工重新培訓,很難儲備高級人才,企業發展缺乏動力;跳槽的少了,缺乏新意識,很難創新,企業競爭力減弱。
按理,企業與員工都不希望跳槽,尤其是高級員工。但有意思的是,近些年,無論是西方的,還是國內的,無論是私人老板,還是國有企業,很多企業在績效考核管理的壓力下,跳槽率逐年攀升;高級人才,所謂職業經理人,也是朝秦暮楚;對于一些剛步入工作的年輕人,更是跳槽如同換牙刷。
跳槽,已經成為員工和企業都不得不選擇的“無奈”了。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下面的幾種原因值得關注:
1、企業效益影響:經濟發展是周期性的,有好的時候,也會有差的時候。很多企業在面臨危機的時候,無論是何種原因,往往第一選擇就是裁員。新管理者臨危授命,來“挽救”風雨飄搖中的企業。開拓市場需要花時間,短期內讓自己成績“斐然”,讓董事會滿意的最佳辦法,就是裁員降成本。社會經濟不景氣、行業競爭壓力變大,裁員成為企業躲避壓力的“感冒藥”。
這對于員工來說,無論你多么優秀,都意味著隨時要做好跳槽的準備,否則都可能面臨失業的危險。
即使不裁員,也就會選擇降薪,減福利。降是容易的,再漲就困難了,嚴格的提薪規則,你再從新努力一遍吧。也許你希望聽到你經理說:“困難時期,我們同舟共濟;渡過難關,將來我們有福同享。”而職業的經理人卻對你說:“你走吧,企業需要你的時候,你再回來。”
2、績效考核:提高企業效率,末尾淘汰制,企業促使一些不“合格”的員工淘汰是應該的,但長期處于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人也會逐漸乏味,也會偶有疏忽。為了避免被淘汰的命運,最好的方法,就是爭取眼前最大的收益,為自己的“走麥城”做好充足的戰略儲備。
績效的規則是明確的,不是因為你忠誠于企業,就會免責;除非你有可能成為老板的合作者,脫離績效淘汰的范圍。“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所以,主動跳槽就是避免被淘汰出局的最佳選擇。對于員工來說,這的確是無奈的選擇。
3、薪水體制:薪水是員工工作的肯定,加薪提職不僅是個人生活的需要,也是工作得到領導認可的標志。但是,薪水屬于“永遠沒有非常滿意”的范疇,管理者往往制定非常復雜的加薪規則,嚴格加薪的幅度,因為一旦漲上去,就難降下來,增加的是企業硬成本。
對于員工來說,加薪是不容易的,而且一定是少數的,在通貨膨脹極高的近些年,依據絕大多數企業的加薪體制,即使加薪也跑不過錢金錢貶值的速度,何況不可能年年都讓你加薪。一句話,等待企業加薪就意味你的薪水越來越少。解決的方法就只有跳槽。
這好像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很奏效。每次跳槽都可以重新要求薪水,企業喜新厭舊的習慣,越來越職業化的獵頭公司,都助長了跳槽薪水的水漲船高。很多員工,已經把跳槽變成加薪的途徑了。更為可笑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很是“大度”,愿意接受從自己公司跳出去的員工回來,說是當然比新員工容易理解公司的文化,同時從對手那里招聘人才也是打擊對手的最好方式。
這樣,一個新時代的加薪線路就形成了:在甲公司打工一段時間,跳槽到甲公司的競爭對手乙公司那里(可以是被獵頭挖去的),加薪一次;過一段時間,再跳槽回甲公司(可以是被同一個獵頭挖回來的),又加薪一次;一段時間后,再跳槽到乙公司,再回甲公司…輕車熟路;獵頭公司年年有飯吃,你一路加薪升職,職業生涯好像非常順利。跳槽的員工比一直在甲公司工作的員工,無論是薪水還是職位都明顯高出一大塊兒,還經常被甲、乙公司的老板都冠以人才的名譽,成為優秀的“二十一世紀人才”。
這種“跳槽加薪”的現象,不能不說是企業與員工之間生存博弈的一個悲劇。
這種現象的惡果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員工沒有歸屬感,沒有職業成功的榮譽感,因為你是一個隨時沒有了“組織”的個體,這種“走鋼絲”的做法,讓你很難有時間、有精力,好好思考一些事情;其次是企業開始忽視對員工的培訓,因為培訓好的員工就跳槽了,完全是給其他企業做嫁衣。誰都愿意要現成的,所以企業的招聘都要求“有經驗、可以直接上崗的員工”,沒有,就挖競爭對手的墻角;獵頭公司就好像是“挖人”公司,而不是“識別人才”的公司。但是,得不到培訓的新員工,如何變成有經驗的呢?編造假履歷,謊稱自己是業務熟手,最后受損失的還是企業,業務效率大大降低,招聘的成本越來越高。
最后,企業與員工之間沒有了信任,必然開始下降員工的福利,不關心與對員工的長期培養。更為糟糕的是,這讓新加入的員工也對企業沒有信任感,不能相信人,就只好相信“錢”。都說21世紀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籠絡不住人才的心,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很多優秀的企業,之所以吸引人才,往往是營造了一個寬松的、民主的、可以自我實現的環境,激發員工的工作激情,推崇創新意識;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積極開展員工的能力培訓,讓員工有參與企業經營,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典型的如Google公司,這里就不多說了。
誠信是這個社會越來越缺少的東西,無奈的跳槽,奇怪的“跳槽加薪”現象,都跟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