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如果你的工作不高效,是不是中了下文的讓工作不再高效的7個習慣呢?
習慣一:消極被動
消極被動的人,在對外界進行反應時,會忘記這一點:外界環境的刺激與我們的行為反應之間,有一個可大可小的空間,我們在這個空間中填充的內容,使一切變得不同。這就是艾利斯理性情緒療法中著名的ABC理論。
Coldplay的《viva la vida》專輯中有一首歌《lost》,其中兩句歌詞寫明白了刺激和反應之間是有選擇的:
只因為我正在失去,并不意味著我已迷失自我。
只因為我正在傷痛著,并不意味著我已傷痕累累。
舉一個例子:別人想激怒你時,你可以選擇從一個高的視角,客觀地俯視那個人和你,思考一下他想這樣做想達到什么目的,你的不同反應,會對你和他以及論題或事件的進展,產生什么效果等等。
或許誰都不希望完全被人控制,所以“別人想讓你生氣你就生氣”也并不是不能避免的。
別忘記了,刺激和反應之間的空間足夠我們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當然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下我們會認為有很多沒有選擇的情況,重要的選擇可能就更少了。其實更準確點說是許多情況下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只有一個可能的選項。
這種情況看似簡單,但卻很可能因為無法選擇而引起很多情緒和態度的改變并產生焦慮。這時候“just do it!”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或許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習慣二:沒有目標
這個很好理解,但很難解釋清楚。
因為“沒有目標”的情境我們很容易遇到,“有目標”也不難做到,真正難做到的是以下的一些判斷:什么時候該有目標什么時候不該有目標,怎樣設定和區分對待大的目標小的目標不大不小的目標,各個目標之間分別要分配多少精力去追求,需要堅持多長時間來實現目標,是否需要近乎于倔強的堅持等等。
這些判斷需要我們有豐富的閱歷。
很多人總說有目標不去行動也白搭,而且大多數人確實是有了目標不去行動的。那么有沒有辦法能讓我們有了目標就去行動并且堅持下來呢?我認為就是上面的辦法,認真思考你的目標,把上面的還有更多的選擇題判斷題都做完,在心里(最好是寫下來)完成一份詳盡的目標分析報告,真正在內心中接納你的目標。
當你為你的目標投入了這么多時間精力去研究思考討論并且確認之后,你就不會想輕易放棄了。放棄成本大啊。
如果只是說一句:“我要怎么怎么樣!” 這種目標幾乎一定不會達到的。你的內心就沒有認可這個目標。
如果上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像叔本華或尼采那樣思考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有沒有目標;或許會體會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感覺。如果說“人生沒有意義”,對你意味著什么呢?
個人覺得更好的辦法不是局限于人生到底要不要有目標,而是試著“找一個合適的目標”,看看是否對你有幫助。我已經習慣了帶著目標生活,這樣會使我更幸福;雖然不時還是會去想那些終極問題。
習慣三:來什么做什么
做事之前需要分清輕重緩急,但對于多數人來講要走很多的彎路才能認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緊急的。在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時,思考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但思考的時間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機會成本(有可能想來想去時機就錯過了)。所以長時間鍛煉出來融在自己血液里值得自己信賴的直覺有時候更加重要。
就算我們分清楚了事情的四種類型(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怎么樣對不同的事分門別類進行時間管理還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
對那些情感上不想做但理智上應該做的事(這些事往往是一些不想面對但必須總要面對的難題),我個人的處理方式是:自己設定一段可長可短的 supertime,在“超級時間”里保證自己不受任何別的因素影響專心做這些事;supertime結束時如果沒做完,再設定若干時間以后下次的 supertime,如此交叉反復直到做完為止,但不勉強自己一定要完成。
如果非要完成,往往會讓自己精疲力盡,畢竟面對的很多可能是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能完成就已經很棒了,為什么還要期待一次就能完成?在兩個supertime之間,給自己點獎勵吧。
習慣四:輸贏思維
輸贏思維認為世界是個“零和游戲”,你有我就沒有,你贏我就輸,你多我就少。事實是這樣么?社會的發展是靠大大小小的團體和個人的創造,而不是爭奪或掠奪。與外界對抗,非要爭個你輸我贏我認為是最得不償失的事情(沒有之一)。因為在我們與外界對抗只能構筑我們堅強的盔甲,而同時失去了個人成長的機會。
其實我們唯一需要去“對抗”的就是我們自己。
社會學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基因做斗爭。只是這樣的斗爭很多人幾乎沒有贏過,或者偶爾贏也不知道怎么贏的。
習慣五:評判別人
在人與人之間沖突與合作時,要先去理解別人再去尋求理解;而不是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反而去評判別人的功過是非。 如果我們嘗試過并且認識到理解別人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自己就也不會那么期待被別人理解了。而把自己的期待建立在別人身上,不總是靠譜的選擇。
對大多數人來說,慕容復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是既不可取又做不到的,但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雖然容易理解卻也相當難做到,所以只好“墮落”到通過評判別人去尋找少的可憐的優越感了。
圣經上說:Do not judge, and you will not be judged; do not condemn, and you will not be condemned; give, and you will be given; forgive, and you will be forgiven.是一個意思。
習慣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你是否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會只把經歷的人和事看做是分離的個體,而沒有把生命中一個個點串聯起來成一條屬于你自己獨特的蜿蜒優美的曲線(道路注定曲折,直線是不可能的)。
確實,很難說我們生命中所有的經歷都是否“有用”,更難說這些經歷這些學習得來的經驗什么時候“有用”。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生命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總有一天會發現它們在應該的時刻發生過,這應該是一種美妙的體驗,一種活在當下的體驗。
喬布斯輟學前在學校時學了好久藝術字(英語的“書法”)。他是寫程序賣電腦的,根本不知道學這么有什么用。但在許多年以后,在設計第一臺mac時,那些優美的字體漂亮的界面成為了他打翻身仗的制勝法寶。如果沒有這個經歷,他奇幻的右腦就得不到鍛煉,就不會有后來不斷更新的設計理念,也就不會有ipod、macbook和iphone了。
在他著名的斯坦福畢業典禮演講中也講過要“connecting the dots(將生命中的點連接起來)”。
習慣七:(一次)燃盡 ,精疲力竭
個人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是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時間長著呢,不用急著用完你的燃料。如果我們以百米跑的速度去跑馬拉松,結果就提前把自己的燃燒用完,燃料枯竭后就會止步不前。
正確的選擇應該是不斷的挑戰自我,更新自我。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永遠用初學者的心態去認真對待每一天,讓每一刻在你的腦海中都是嶄新的。既不期盼心想事成,失敗了也不氣餒。因為生命中的難題不是來打倒我們的,而是來幫助我們成長的。
尼采說:“那些殺不死我的,都會使我更強”。
大家都不會否認這句話最佳的詮釋人是我們記憶中的經典——《圣斗士星矢》里面以星矢為首的五個小強,永遠在Sharpen the saw, 永遠在練習超強的抗擊打能力,永遠在面對敵人(困難)時先保存實力仔細研究對方的破綻直到看清楚敵人(困難),就算自己到了奄奄一息的時候,逐漸積累的小宇宙卻已經在內心深處聚集起來,就等著雅典娜召喚呢。
我們的雅典娜是自己的內心。
任何時候如果接收到了從自己內心發出的使命的召喚,都要像星矢小強們接收到雅典娜的召喚一樣,“燃燒吧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