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招:聰慧、富有創造性、甘于冒險的員工,設計一套將求職者技能與公司職位相匹配的高效系統。有意者請聯系人力資源部門。”
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一方面,找工作的人可以毫不費力地在線提交數百份工作申請,但也不報什么得到回復的希望;另一方面,公司收到的簡歷泛濫成災,以至于要靠“粗礪”的追蹤系統來快速篩選申請者,這些申請者包括不符合既有標準的潛在合格人員。
并不奇怪,這個過程對雙方來說都令人沮喪。正如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彼得?ㄆ绽(Peter Cappelli)談到的,“對一個求職者來說,追蹤工作申請的軟件讓他幾乎不可能脫穎而出,至少在最初篩選階段如此。這是一個二分過程”——需要“是”或者“否”的答案——“其依據是對和資格和經驗相關的關鍵詞的搜索。如果你是在南極洲學的Java程序設計,那么,從這種軟件的角度來看,你就不如在本地社區學院的學習經歷更好。”
此外,卡普利還認為,雇主“幾乎不會根據這一系統提供反饋,讓求職者感覺相當無助。他們不知道沒有聽到回音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如果他們被拒絕了,他們也不知道原因何在。這個過程看起來相當隨意。”正如一位求職者最近談到的:投出簡歷就像“把紙飛機扔進了銀河系……它們似乎飛進了巨大的黑洞。”
設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企業執行委員會(Corporate Executive Board,簡稱CEB)常務董事克里斯托弗。艾里赫尤斯(Christopher Ellehuus)談到,對公司而言,“他們一直是把社交媒體工具當作發布職位廣告的渠道,他們構建了比自己需要的更大的通道”,這個通道最終引來了數量過多的不合格求職者的工作申請。“現在,這些公司正在付出必須篩選所有求職者的代價。”
對求職者來說:從一開始就是“令人傷心的”
專注于招聘科技和人事戰略的國際性咨詢顧問機構CareerXroads的合作創建者格里。克里斯賓(Gerry Crispin)認為,從工作申請者的角度來看,數十年來,招聘過程“一直都是非常令人傷心的。”他談到,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很多公司認為,這個過程應該包括看完求職者的求職申請以后知會他們,此外,還應該通知他們職位空缺何時已得到填補。在驗證這一過程是否依然如此的行動中,克里斯賓和合作者每年都用假名申請“《財富》雜志100家最佳雇主”(Fortune 100 Best Companies to Work For)上榜企業招聘的職位。2011年,在這些企業中,有27家公司通知了克里斯賓和合作者職位已招滿,這意味著其余73家公司沒有這么做。
為什么不知會求職者呢?正如克里斯賓談到,畢竟,“幾乎所有公司都有找到每位求職者的能力,嚴格說來,他們為每位求職者發送一封回應電子郵件只需90秒的時間……部分原因在于懶惰。他們構建了招聘系統,但沒有妥當處理這類問題。”
去年,克里斯賓和另外兩人組建了“人才委員會”(The Talent Board),這個非營利性基金會專注于確認為求職者提供“令人振奮”求職體驗——也就是正面體驗——的公司。作為這個計劃的一部分,該委員會宣布,將創建“求職者體驗獎”(Candidate Experience Awards),該項獎勵根據對雇主和求職者的調查和訪談確定。在評獎過程中,58家公司申請了這項獎勵,并采集了對超過1.15萬求職者進行調查的結果。
克里斯賓談到,在進入求職最后階段的求職者中,有大約20%的人稱,在求職過程中,“公司對自己未予理睬”。“所以,即便在進入最后階段的求職者中間,我們也看到了未能與公司取得聯系的情形,這些公司認為,與求職者的交流是沒有必要的。” 克里斯賓表示,這種狀況會(給公司)帶來嚴重的后果。“不妨想一想,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一個零售企業每個職位有100求職者的情形。企業可能會面試4到5名求職者,最后會聘用一人,但會忽略其他95位求職者。那些‘被晾起來’的求職者可能會因此而不買這家公司的產品。”他們告訴朋友們也不要買該公司產品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公司現在已經開始考慮糟糕的求職體驗造成的損失了。”
克里斯賓談到,如果大型公司繼續無禮對待求職者,“那么,最優秀和最聰慧的求職者可能也會將他們一腳踢開。”他談到,“我看到,在這些人中間,越來越多的人稱,他們不想為大公司工作,而是更愿意在初創企業或者小型公司工作。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從他們開始考慮向一家公司求職的那一刻起——確實很重要。”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伊萬。巴蘭科(Iwan Barankay)在聘用員工禮節的討論中提出了一條附加說明,他認為,公司“在能說什么的問題上有很大的法律局限性。”因為公司擔心,求職者可能對公司的招聘過程提起歧視訴訟,所以,公司“往往會給求職者非常寬泛性的反饋。這種狀況不會改變。”他談到。“如果求職者想知道為什么自己沒有成功的話,那么,顯而易見的答案就在于,其他求職者的條件更好。你得到了這份工作——就是公司的正面反饋。”
對公司來說:其中“總有那么點運氣的因素”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最近的一篇文章報道稱,去年,有760萬人申請星巴克(Starbucks)6.5萬個公司職位和零售職位;近100萬人申請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的2,000個職位,200萬人申請谷歌公司的7,000個職位。這篇文章還指出,大約90%的大公司都會使用工作申請追蹤系統來篩選求職人員,并為他們排位。研究機構企業執行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只有大約35%的求職者符合他們所申請的工作的基本要求。
不同規模的企業都發現,求職者的在線申請過程令人畏懼。去年,當費城擁有28位建筑師的建筑師事務所雅各布斯/韋珀爾(Jacobs/Wyper)在網上發布招聘兩位建筑設計師的廣告之后,他們收到了400份工作申請。一位職員負責篩選簡歷,并根據寫進這些職位描述的某些標準進行初步挑選,這些標準包括擁有該事務所從事的項目類型(比如綜合性的研究和制造設施,以及公司辦公建筑等)的特定經驗,擁有熟練使用該事務所使用的畫圖軟件的專業技能,以及符合地點的要求(公司只想聘用本地人員)等。“從本質上來說,我們是在想方設法淘汰求職者。”該事務所的創建者之一杰米。韋珀爾(Jamie Wyper)談到。“我們把申請者的數量減少到了12人,并對他們進行了電話面試,之后,選取了4人來公司,并讓他們與公司的各專業人員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