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福利過度的擔憂一直在中國存在,這種擔心大可不必,而且現在社會對社會福利的理解也不對,福利不是經濟的負擔,而是一種社會投資,是可以產生巨大收益的。
福利社會的必要性,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方面如吉登斯所說,現代社會是一種風險社會,其次是因為福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投資。
福利是社會投資,不是經濟的負擔,是會產生巨大效益的。觀察同一個事物,視角不同,結論就不同,不用說事物,其實就是同一個經濟數據,從不同角度看,有時也會得出完全相反的兩個結論。
而對于福利社會的理解,就有很多視角,比如有人道主義的視角,政治的視角,經濟的視角。在經濟的視角中,福利經濟學是一個孤立的學術分支,說孤立就是因為沒有更多的與經濟學其他分支融匯在一起,福利經濟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增加社會福利,但是對于為何要增加社會福利,更多是從倫理學角度來解釋的,因為福利經濟學經常被認為是經濟學、倫理學的交叉學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福利經濟學發展。
后來福利經濟學擺脫了倫理的束縛后,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實福利經濟完全可以從經濟學中尋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其實如果從純經濟學的角度看,福利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社會投資,只要是投資就有產出,同樣福利也是一種有效益的投資。只是這種效益不那么明顯,很難進入統計報表,也沒有人進行專門的研究,甚至從來沒有人將其看做是投資,而是一種將其看來是一種純粹的消費,其存在的價值也僅僅是限于擴大整個社會的需求,從而克服需求不足的經濟難題。
這種分析有一定道理,但并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福利經濟是有可以擴大需求,但是更是一種投資,是自己單獨產生效益的,而且效益很大。他的效益并不必通過其他方面來體現,F代福利經濟學的發展之所以發展緩慢,成就不明顯,關鍵就是沒有找到分析視角。而如果我們用“投資——收益”模型來分析福利經濟學,其實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福利經濟學要想有大的突破,后來的經濟學人決不能從前人研究的延長線上做拓展,而只有另辟蹊徑。
社會投資,與企業投資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公共行為,需要政府來做,比如國防,國防的效益體現的不明顯,但是這種效益是可以感覺到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否定國防的存在合理性,國防其實也是可以購買的,比如在歐洲中世紀,很多小國都是向職業雇傭軍來購買國防,但古代的國防比較簡單,現代國防極其專業,不是哪些公司可以承擔的,因此必然由政府來做。其實這類的產品還有很多,比如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益更是極其明顯,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連基礎設施都修建不好,那這個國家的發展就不可能好。
但還有一種投資,它有效益,但不像基礎設施投資那么明顯,也不像國防那樣讓人能感覺到,但是他的效益并不小,而且也是可以講清楚的。這就是社會福利投資,如果說基礎設施投資是硬投資的話,那福利投資就是軟投資,這種軟投資的作用也很大,我們可以從不同項目來看:比如政府對教育的投資可以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這是經濟起飛的基礎,比如大學免費就可以很好的達到這種效果。
比如讓人人有保障,人民都能安居樂業,就沒有人從事非法活動來維持生活,在北歐的刑罰是最輕的,可以省去很大的維穩成本,而在美國大約四分之一的年輕人都有過犯罪的經歷,從事各種非法活動的就更多,這都是很大的社會成本,中國的維穩成本也很高,比如犯罪活動的偵破,案件的審理,高昂的律師費用,這都是社會成本。而在高福利國家,這些費用都是可以省去的。北歐國家其實法律也非常細密,執行也非常嚴格,之所有沒有人犯法,就是因為在高保障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而像日本那樣很多老年人通過犯罪實現“監獄養老”更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比如在失業方面的福利,可以讓人更快的找到工作,或是雖然慢一點,但是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現代社會工作不難找,但是找到合適的工作非常難。因為現代社會分工極其細致,可選擇空間非常小,職場人都是專業人,因此一旦失業,如果再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找到合適的工作才能為社會創造效益,如果大學生都去賣肉,或是集體去開網店,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如果失業人員有充足的失業金,就可以用稍微長一點的時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另外有些行業確實飽和了,或是被淘汰了,那這些人就必須轉行,失業的人生活都比較窘迫,如果讓他們自己掏腰包進行培訓,很多人是出不去這筆錢的,如果政府組織培訓管理,那就很容易幫失業者開辟自己的新職業,不然這些人很容易淪為純粹的體力勞動者,
總之,高素質的勞動力,健康的生活,能發揮個人才干的職業,較低的犯罪率,都是這個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礎,而這些只有福利社會才可以做到,因為只有福利社會才對這些項目進行了投資,因此也只有福利社才會得到最高的回報,因此福利國家才出現了最低失業率,人民最幸福的生活。
福利是投資,而不是是消費。
意義就是長遠的利益,我們只有發現了長遠的意義,才不會急功近利,才能少做利近害遠的事情。整個社會才能良性發展。低福利、低人權并非經濟發展之福,而是經濟進步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