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識人與項羽失人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起,逐鹿中原,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雄,即項羽和劉邦。本來,項羽從哪個方面較之劉邦,都處于絕對優勢,結果竟是劉邦戰勝了項羽,勝利還鄉,高唱《大風歌》,而項羽則兵敗烏江,被圍垓下,至死不知自己為什么死?還大吹什么,“力拔山兮氣蓋世。”更說:“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那末,本來是項強劉弱,最后是劉勝項敗,古往今來,史學家、小說家對此評價頗多,卻大都是隔靴搔癢,沒有說到點子上。究竟項強劉弱轉化為劉勝項敗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很簡單:劉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項羽則既無自知之明,更無知人之明。
先說劉邦的高明,有一天劉邦正在軍營中洗腳,軍士傳報:營門外有儒生求見,劉要軍士告訴他,“現在是戰爭時期,不見知識分子。”不料,這位知識分子不經同意,直闖營門,沖著劉邦的面說:“你為什么這樣輕視讀書人?”劉邦說:“天下可以從馬上得之,要讀書人干什么?”這位讀書人當即反問他:“天下可以從馬上得之,天下也能從馬上治之嗎?”劉邦聽后,深受觸動,立即和顏悅色,向這位讀書人施禮道歉,并請他上座。還有,劉邦勝利之后,有一天問左右臣子:“你們直說,我為什么能打敗項羽?”這些臣子只是說些拍馬奉承的話,劉邦聽后搖頭說:“我所以能打敗項羽,主要靠三位人才。”接著他又說:“出謀劃策,研究正確作戰方針,保證打勝仗,我不如張良;制訂典章法令,管理政務,籌集軍費糧草,我不如蕭何;身臨第一線帶兵打仗,做到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皆為人中豪杰,均能為我所用,這是我戰勝項羽的主要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滅亡。”
現在再說范增其人,范增也算得上是一位足智多謀的能人,他七十歲投奔項羽,為項羽出了不少好點子,開始項羽對他還尊重,但在關鍵問題上他總是不采納范增意見。一次是鴻門宴上,范增勸項羽除掉劉邦,項羽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結果讓劉邦逃脫。又如,項羽打進咸陽以后,大燒大搶,當時范增和其他一些謀士力勸項羽在咸陽建立政治中心,進而統一天下,項羽拒不采納,并滑稽可笑地說什么,“做官發財之后,不回家鄉,好比穿著綢緞衣服黑夜走路,誰看得到?”因而一意孤行回他的老家彭城即現在的徐州,建立西楚王朝,自稱西楚霸王,最后落得個灑淚別姬的下場。項羽不僅聽不進不同意見,甚至還把講他缺點的人置于死地,如:有個謀士,由于不滿項羽的無能,曾說: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是楚人如獼猴帶帽虛有其表。項羽聽到后,竟將此人放在火爐上活活烤死。而范增由于向項羽建議太多,使他感到很煩,從而對范增由信任到冷淡,最后竟懷疑范增里通劉邦,氣得范增辭職,中途生病致死。至此項羽離烏江的路程已經不遠了。
以上對劉項成敗的原因說了一些,最后用最簡單的語言歸納一下劉項成敗的原因,其實,劉成項敗只是一字之差,一個是識人,一個是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