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測評機構及其發展現狀
經過20年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市場化經濟運作模式的確立,我國人才測評市場的雛形已經基本成形,人才測評作為一個行業正在向產業化方向過渡。目前在國內從事人才測評的機構眾多,大致可分為四個大類,即官方測評機構、科研院校測評機構、國外測評機構和民間商業化測評機構。
官方測評機構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夠利用行政手段調動借助各方面的力量,集結大批國內的著名專家進行人才測評的研究;并且一般都有相應的國家資金投入,也不用承擔相應的營利責任。官方測評機構中比較典型的是國家人事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人才測評辦公室,還有官方控股的中智人才評鑒中心,逐漸成長為業內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測評機構。
科研院校測評機構進行人才測評的研究起步較早,主要是傳播人才測評的理念,并將人才測評技術應用于教學,但真正將人才測評技術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很少,更不用說進行大規模的商業化運作。學術研究機構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的心理研究機構、北京首經技術培訓中心,以及其他高校的人力資源研究機構,專業化力量強,市場運作能力較弱,其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自身的科學化程度上,目前也在借助專業化的服務提升社會知名度。
國外測評機構在國外已穩定成長多年,理念先進、理論成熟、技術精湛,測評技術人員接受過專業訓練,能夠正確和恰當地應用各種測評工具,比如說托馬斯國際等等。但是外國機構的測評內容是基于國外文化、觀念和傳統編寫的,加之這些測評機構對中國社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適應和不了解,對中國企業運作模式的不熟悉,這些問題成為國外測評機構在中國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
民間商業化測評機構大多起步較晚,規模也不大,但是機構的數量比其他類別的測評機構數量要多很多。目前做得比較成功的民間商業化測評機構有,諾姆四達測評咨詢機構、北森測評機構、北京西三角人事技術研究所等,但是大多數的中小民間商業化測評機構自身財力有限、沒有國家資金的資助,人才測評技術相當薄弱,加上其生存的目的就是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在中國人才測評技術本身就不成熟、不完善的情況下,民間商業化測評機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而偷工減料、“土法煉鋼”,造成了中國人才測評日益凸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