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在統計過程中發現,由于部門的考評主體不同、部門性質不同導致部門之間的績效分數失衡;像有些部門評分過嚴,整體分數就偏低;有些部門評分較松,整體分數就偏高。還有像一些與銷售相的關部門,績效分數會隨著公司銷售業績變動而上下浮動;而有些職能部門,因為是一些常規工作,每個季度變動不大、得分較高。
真正這類情況,你的公司是否也出現這樣的狀況,如何有效的平衡部門間的績效分數,從而達到內部的一致性呢?是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大家都知道,績效考核的目的是通過對部門、員工某一工作周期內的工作成果進行評估,并通過各種激勵方法,促進部門及員工工作業績的持續提升。但就像樓主所說的,往往由于企業部門設置復雜、面臨的內外部客觀環境變化、部門及崗位的價值輸出存在差異等原因,加之考評主體的不同,致使員工考核結果與實際情況出現偏差,輕則影響員工的士氣與滿意度,重則甚至還會導致企業運營業績的下滑。
首先,職能部門與業務部門由于工作職責的不一樣,天生就具有不對等性。
績效考核如果將所有部門都放在一起混雜考核的話,顯然說明不了什么問題。一般情況下,要分成業務部門、業務支持部門、后援部門等類別。
具體來說,如銷售部、車間等都屬于業務部門;質量部、PMC等都屬于業務支持部門;人力資源部、財務部、客服部等則屬于后援部門;基本分類后,其績效數據才具有一定的比較性,才能從他們的績效結果中找出規律體現價值。
其次,定期與各部門檢討績效的考評標準;不論用什么績效考評方法,但工作目標需不斷的檢討與修正,以保證目標的有效性。雖然每家企業都做不到100%的公平,至少也要盡量往公平的中心上靠,哪怕做不到,我們也要盡力,不至于由考評者的主觀決定影響績效推行的整體效果。
第三,對于統計上來的數據,我們HR先要進行審核,當中的不合理要進行及時的溝通,對于出現的非正常指標,進行協調處理,這涉及到各個部門主管的管理風格及管理意識乃至個人的小算盤,因為在評分中出現的高分與低分,每一個主管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個人主觀,而這若不牽涉大的方向及原則性,這本身也就是他的工作權限所在,有時候,我們是不應去干涉,有時候我們又需要出面,這當中的拿捏需要資深者好好把握,而非一刀切。
績效考核的開展,首在于績效目標的分解后形成季度績效計劃,再按照季度進行考核,當此季度完成后會對下季度進行再計劃再總結,是一個PDCA的循環過程,看似簡單的周而復死,同時又是不斷推進的過程,當然此中間需要融入績效面談等方式手段,才能達成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