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日常社交中,少不了談論各自的職場風云,我們自己既為傾聽者又為傾訴者,都聽到過和經歷過很多類似的狀況,當老板的最愛討伐下屬的種種不足,做職員的也最多談論老板的管理弊病。分別站在老板和兩個不同的立場時,我們能對其各自的觀點表示認同,但要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就不能單方面的看待矛盾。
就像管理者定義的“好員工”,應該是積極響應企業號召的、下班之后能主動加班的、對上級指示言聽計從的、凡事站在企業立場上考慮、主動為領導分憂解難、對工作任務要百分之二百盡心盡力、對企業各部門的事兒都無比熱情的,不能因為多承擔了責任多做了工作就要求回報的,等等。
而從員工角度定義的“好員工”,是能夠付出與老板所給予的回報價值等同的勞動、盡量不出差錯的完成本職工作、不在企業有問題和老板有困難的時候火上澆油落井下石、不做違背職業道德的事情、不主動損害企業的形象、不在領導背后議論紛紛,等等。誰的定義就是對的或是錯的呢!想讓員工按照老板定義的“好員工”標準去做,或是讓老板認同員工定義的“好員工”標準,幾乎都是不可能的,而現實中的情況是企業作為強勢經營主體,將企業所定義的“好員工”標準強加于處于弱勢的員工群體,長時間的摩擦激化出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雙輸”。
聽到身邊很多企業中的朋友談論一種相似的現狀,就是在他們的任職企業中,上級領導總是用一些很特別的標準去評價員工的好壞,不是用業績,也不論員工才干高低,而是看下班以后有沒有留在單位加班的行為。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加班,開會時領導就批評,說團隊沒有自覺主動的工作意識,不管工作完成沒完成,一到點就拎包走人。也不管領導走沒走,還有沒有什么事要交代,就怕晚走一會耽誤回家吃飯……
慢慢的有個別“精明”的員工開始“見機行事”,下班后領導要還沒走那就堅決不能先走,有事沒事也得等領導走了以后再走,被領導關注到幾次后,竟然成了辦公室里的“典型”,開會時領導還號召其他人向其學習,工作兢兢業業,下班后還利用私人時間忙單位的事,先不說這類同志的聰明智慧有多少、工作貢獻有多大,就沖這份無私忘我的工作熱情也是其他人應該好好學習的榜樣……再慢慢的個別的“精明”員工變成都“精明”的員工,下班點到了,只要領導沒走,大家都不走。對員工們來說,在不用承擔額外工作任務的前提下犧牲一點點私人時間,而換來領導的認可甚至重用提拔,何樂而不為呢,這不是通往成功最容易的一條路徑么!而對組織本身而言,因為一個錯誤的標準引發一系列錯誤的行為,從物質上耗費公共資源,對工作效率、團隊業績增進毫無價值,還形成這種虛頭巴腦、華而不實的團隊作風,的確是大大的不合算啊!
現代企業管理為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不斷嘗試新的管理舉措,也在不斷根據自身屬性調整“人治”與“法治”的尺度,從我們剛接觸到績效考核這一管理工具時的“一刀切”,到逐步加入適應企業管理需要的各種因素,再思考將“柔性”管理與“剛性”管理結合使用,形成了多種具有一定適應性的管理模式,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但是,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去套用隨世、隨時、隨事發生變化的思維和意識。我們也能看到,在一些有著深遠發展歷史的優秀企業中,同樣會進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轉變與創新,因為企業所處的時期,以及在不同時期員工所持有的價值觀都發生了變化。
我們聽到很多管理者感慨“現在的員工工作都沒有,要么前面就得擺胡蘿卜,要么后面就得大棒催著,干起工作來根本不像沒搞改革開放那會,人人都像打了雞血,滿腔熱情,把公家的事看的比自己的一切都重要,現在是公家的事是所有事情里最不重要的”。真是因為新時期下的從業者們喪失了追求事業成功的夢想嗎?打工一族缺乏對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嗎?我想不是。員工多半是抱著“吃一塹長一智”的心態在應對,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哪個不是懷抱理想的,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管理者在工作中撇開原則,認為年輕人就得多歷練,總是派發崗責外的、臨時性的工作,對職場新人來說,經驗能力本身就有限,工作做好了不一定能得到獎勵,做錯了多半還招來批評,加之非本職工作,做與不做意義很難判斷,長而久之,熱情也被磨成了圓滑。
員工對管理原則不客觀、標準不清晰、隨意性大的管理方式,只能用“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來應對。但至少暴露出的問題是我們尋找解決辦法的“風向標”,看待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首先應該從管理本身找原因,反問一下自己的管理理念對不對,管理方式恰當不恰當。想讓員工在工作中呈現出積極主動的狀態,還需要管理者本身樹立正確的觀念,嚴謹的對待管理工作中每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