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能力》練習題及答案
一、選擇題
1.適用于學生少、教師少、校舍和教學設備較差的農村以及偏遠地區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班級授課制
B.復式教學
C.現場教學
D.個別教學
2.在班級管理中,評價一個班級好壞的重要依據是( )
A.優秀班干部
B.負責的班主任
C.班級成員融洽
D.良好的班風
3.我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是( )
A.《教育學》
B.《新教育大綱》
C.《國民教育與民主制度》
D.《教育概論》
4.能否自覺關注( )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A.情境
B.學生
C.生存
D.自身專業成長
5.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 )的關系。
A.普遍與特殊
B.整體與部分
C.全面與片面
D.抽象與具體
6.被譽為“小學各科教學法奠基人”的是( )
A.洛克
B.康德
C.裴斯泰洛齊
D.蘇霍姆林斯基
7.以下哪種評價常作為選拔和甄別的依據( )
A.絕對性評價
B.相對性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總結性評價
8.教案是教學設計的 ,而教學設計是形成教案的一個。( )
A.“系統化”過程呈現形式
B.呈現形式“系統化”過程
C.呈現形式表達
D.結束“系統化”過程
9.世紀有一位法國人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面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边@段話結束了歐洲幾百年來把兒童看成“小大人”的觀點,它出自( )之口。
A.杜威
B.盧梭
C.涂爾干
D.裴斯泰洛齊
1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階級性不存在于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中
B.學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C.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四階段,即明了、聯系、系統、方法
D.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環境,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因素
11.由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板書或教師的提問,把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整理復述,讓學生再一次明確本節課學了什么內容。這是課堂總結( )的體現。
A.圖表法
B.呼應法
C.復述法
D.比較法
12.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 )
A.與他人基本相同
B.與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認可
D.被他人贊許
13.小學生衛生保健的內容包括個人衛生保健、環境衛生保健、合理的作息制度和( )
A.教學衛生保健
B.用腦衛生保健
C.用眼衛生保健
D.合理飲食
14.“隋緒反應慢、能自我控制”屬于下列哪種氣質類型( )
A.抑郁質
B.黏液質
C.膽汁質
D.多血質
15.與小學生情感發展特點不相符合的是( )
A.調節控制能力增強
B.沖動性增強
C.內容不斷豐富
D.社會性成分增加
16.下列詞語屬于數學課程標準中刻畫知識技能的目標動詞的是( )
A.經歷
B.體驗
C.探索
D.掌握
17.小學英語教學要以活動為主,但仍有課本。處理活動與課本關系的最好辦法是( )
A.用活動吸附、處理課本
B.圍繞學期教學目標和課本相關重點組織活動,既搞活動,也讀課本
C.根據課本需要組織活動
D.課堂搞好活動,課外讀好課本.
18.學生學習了角之后,再學習銳角、直角和鈍角,這種教學利用的遷移是( )
A.逆向遷移
B.水平遷移
C.負遷移
D.垂直遷移
19.關于教學方法,下列說法不妥的一項是( )
A.教學方法具有相對性,每種方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既有優點又有缺點
B.教學方法具有單一性,因為優秀的語文老師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C.教學方法是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的綜合體
D.教學方法具有針對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針對不同對象和特點,不同的目的、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0.關于語文教學中的設疑和提問,下列說法不妥的一項是( )
A.設問要有針對性,富有啟發性
B.設問措辭要精當,選擇適當的設問時機
C.設問速度要適中,有必要的停頓,注意學生的反饋
D.如果學生回答正確就及時肯定,如果學生回答不對,那就不管
參考答案:
1.B【解析】復式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它適用于學生少、教師少、校舍和教學設備較差的農村以及偏遠地區。
2.D【解析】良好的班風是評價一個班級好壞的重要依據。
3.B【解析】我國教育家楊賢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綱》(1930年)是我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優路教育書中論述了教育的本質和作用,指明了教育是社會上層建筑之一,是營謀社會生活的手段,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揭露了舊教育的反動本質,起到了教育理論上的啟蒙作用。
4.B【解析】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5.A【解析】略。
6.C【解析】略。
7.B【解析】相對性評價有利于在群體內做出橫向比較,故常作為選拔和甄別的依據。
8.B【解析】教案是教學設計的呈現形式,教學設計是形成教案的一個“系統化”過程。
9.B【解析】盧梭認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兒童“歸于自然”,他在《愛彌兒》中提到,自然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是與“公民”“國民”相對立的“自然人”。
10.C【解析】略。
11.C【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課堂總結的復述法。
12.B【解析】認同,即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規范,并試圖與之保持一致。
13.A【解析】小學生衛生保健的內容包括個人衛生保健、環境衛生保健、合理的作息制度和教學衛生保健。
14.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黏液質氣質類型的特征。
15.B【解析】小學生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情緒、情感的動力特征明顯、友誼感逐漸發展、情感體驗的內容日益豐富、情感表現的深刻性逐步增加、情感反應的穩定性明顯增強、高級情感得到進一步發展。
16.D【解析】A、B、C三項都為行為動詞,D項為目標動詞。
17.B【解析】略。
18.D【解析】垂直遷移是指具有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上位經驗與具有較低抽象概括水平的下位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19.B【解析】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具有單一性,難以適應新時期我國語文教學的特點,尤其難以適應新課程語文教學任務的多方面性和綜合性。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探討教材的呈現方式,來解決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實現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以教學方法的取長補短,來發揮整體綜合效應,實現新時期語文教學方法的“整體化”。
20.D【解析】在提問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要及時糾正,給學生做一個明確的解釋,一定要讓學生弄明白錯在哪里,不能放任不管。
二、簡答題
1.簡述建構主義學習觀。
【答案要點】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生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而且知識或意義也不是簡單由外部信息決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其中,每個學習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優路教育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它同時包含由于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
2.教育科學研究有哪些特點?
【答案要點】教育科學研究除了具有一般科學研究的繼承性、創新性、系統性和控制性等特征之外,還具有一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范圍的廣泛性。
(2)研究主體的多元性。
(3)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4)研究方式的人文性。
(5)研究論證的復雜性。
(6)研究成果的可驗證性和可傳播性。
3.簡述教學評價的功能。
【答案要點】(1)教學評價的導向與激勵功能。
(2)教學評價的鑒定功能。
(3)教學評價的改進提高功能。
(4)教學評價的管理功能。
(5)教學評價的研究功能。
4.小學班主任的常規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要點】(1)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前提。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3)建立學生檔案。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掌握的材料進行分析處理,并將整理結果分類存放起來,建立學生的檔案。建立學生檔案一般分四個環節:收集——整理——鑒定——保管。
(4)個別教育。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班主任就必須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5)班會活動。班會活動是班主任進行教育活動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優良班集體的重要方法,也是養成學生活動能力的基本途徑。
(6)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7)操行評定。操行評定是以教育目的為指導思想,以“學生守則”為基本依據,對學生一個學期內在學習、勞動、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現所做出的小結與評價,主要由班主任負責。
(8)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班主任工作計劃一般分為學期計劃、月或周計劃,以及具體的活動計劃。
5.簡述綜合實踐活動的性質與特點。
【答案要點】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如下特性:
(1)整體性。世界具有整體性,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體性,人的個性同樣具有整體性。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范圍應包括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綜合實踐活動必須立足于人的個性的整體性,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健全發展。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而非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是生成性,這意味著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非根據預定目標進行機械操作。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而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他們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
【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能力》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試卷及答案02-27
2017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復習模擬習題及答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