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教育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可有可無。
中小學教師教育論文1
一、認知開放性的概念與結構
認知開放性的概念是南京師范大學鄧鑄教授在廣泛研究基礎上,在20xx年正式發表提出的。它是個體智能建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認知習慣或愛好,它反映了個體已有經驗的可激活性、可塑造性,以及內外信息傳遞及融合的流暢性等。教師的認知開放性,是其與教育教學行為關聯緊密的信念、價值觀、信息感知等的開放性,對教師的自身發展、教育教學行為發生影響。
在前期研究中,我們編制出《中小學教師認知開放性問卷》[1],并測查了1126位中小學教師。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教師認知開放性的結構主要包括認知廣泛性、感知敏銳度、思維發散性、求新內驅力、信念合理化、抗認知閉合等六個維度。其中,認知廣泛性反映個體認知或涉獵領域的廣泛性,包括領域間的滲透性;思維發散性反映個體思維是否具有靈活、變通、發散、流暢等特點;感知敏銳度反映個體對外部信息是否具有敏感性或洞察力,特別是對變化信息的敏感性;求新內驅力反映個體追求變化和創新的內在動力;信念合理化反映個體對已有經驗、信念沖突信息的處理方式與態度;抗認知閉合反映了個體的結構偏好,以及對模糊的容忍度等。
二、中小學教師的認知開放性及其意義
研究表明,我國中小學教師認知開放性整體發展不均衡,存在地域、學科、性別、學校間的差異。中小學教師的認知開放性,反映出教師在認知開放性、思維發散性、感知敏銳度、求新內驅力、信念合理化、抗認知閉合等六個方面的開放性水平,其重要意義和價值即在于:它是教師自身創造性思維與創新力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同時也決定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首先,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中小學教育難以擺脫考試制度和傳統文化的束縛。調查發現,新課標的實施并未帶來學校教育的根本性變革,不少教師依然習慣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對課堂的駕馭和對學生的控制,導致學生思維刻板化,不利于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和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發展。
其次,教師的認知開放性影響著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要創新,就需要有創造力的人。能否形成創造力的關鍵首先在于有無創新意識、創新價值取向等,它從根本上涉及人的觀念問題,即認知開放性。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是關鍵,教師的認知開放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后,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在兒童發展和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2]。然而教師作用的發揮不僅依賴于教師的知識水平,更取決于教師的人格結構,取決于教師的認知開放性。理論和實踐均表明,教師認知開放的程度影響著其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學方式的呈現、實踐反思的深度。教師的認知影響著自身的成長,更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三、中小學教師認知開放性的培養途徑
(―)自主研讀與慎思
自主研讀與用心思考,能使教師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和教育教學經驗走進研究性學習,更能幫助教師理解和認識認知開放性在教育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新課標要求下,教師更需要強化自主研讀與慎思,更新理念和方法。教師要與思想家、教育家進行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對話,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全面提升自身認知開放的水平。
(二)教學實踐與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認知開放性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他對新信息的涉獵范圍、對同事不同觀點的接受程度、對學生新異觀點的贊賞程度等。而這一切,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更能促進教師專業理念的升華,提高認知開放的水平,以進_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在認知開放性要求下,教師通過審視和分析自身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教學策略和教學效果,可實時調整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偏差,形成全新的對教學事件及其問題的獨特思考和創新見解。
(三)在職培訓與提升
教師通過在職培訓,獲取新知,更新理念,并運用于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學?山柚1九嘤枺I教師充分認識自身認知特點和認知開放性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和關鍵作用,強化團隊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全面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和認知水平。教師高水平的認知開放性,有賴于持續不斷的學習。基于網絡的遠程培訓可以滿足教師自主選擇時間和地點的需要。在網絡學習環境下,教師自主學習的空間進一步拓展,對各類信息的廣泛接納和靈活融合的程度將大大提高。
(四)野外拓展與訓煉
野外拓展與訓練有助于培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團隊精神,是現代人應有的基本素質,也是現代人人格特質的兩大核心內涵[3]。而個體認知開放性水平的提高也與人格特質的兩大核心內涵息息相關。野外拓展與訓練活動充分尊重個體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可以有效地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過野外拓展與訓練,個體可以在自我認知、創新思維、融合變通、溝通悅納等方面獲得顯著提高。進行野外拓展與訓練,有助于教師積極的自我認知建構;有助于對信息的廣泛接納和靈活融合;有助于求新內驅力的不斷增強。
四、師范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的變革
中小學教師的培養有賴于高等師范教育。只有切實加強師范生培養,重視師范教育改革,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備高認知開放的未來教師。目前,高等師范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重技能輕理念、重模式輕變通、重師“教”輕生“學”、重結果輕過程。
第一,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適應性欠缺,與社會需求和人們的期待相去甚遠。學校對畢業生的質量評價多數仍然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因而阻礙了師范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一人才培養的價值標準與當今教師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能力要求相差甚遠。
第二,教育的學術性與師范性相分離。當前,高師院校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注重教師教育技能訓練,往往根據專業教育標準評價學生,從師范性要求來考核學生的教育能力。然而其課程設置仍為學術導向,遠遠不能滿足師范生專業學習需求和專業能力要求[4]。
第三,教學方式存在問題。師范教育的教學方法多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較少。課堂教學仍以教師和指定教材為中心。同時,相當一部分課程的授課形式以專業或大班集體授課為主,師生互動交流困難。這種現狀,影響和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自主發展,無法達成學生開放認知、拓展知識、主動建構、創新思維的學習目標。
由此可見,進行高等師范教育教學理念與方式變革,從開放、融合的認知高度,有意識地培養師范生的認知開放性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應大力倡導師范教育教學改革,以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為目的,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而教。
(一)變革教學方式
處于“云信息”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學方式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因此,我們應該緊隨時代和社會要求,及時變革高校師范教育教學方式。以新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作為指導,樹立開放式、批判式的教育觀念,與大數據時代的發展相適應。
第_,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研習、積極參與,并將這些方法綜合運用、融會貫通,鍛煉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提升認知的開放性水平。
第二,注重教學方法創新,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高校師范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注重教學思想的創新與應用、開放性認知水平的提升和發展。全面構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教學模式,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學生思維訓練中,將啟發式教育理念貫穿教學全過程,全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二)拓展發展空間
1.為學生提供開放、互動的環境
教學是雙向互動過程,真正的教育是在不斷的沖突中產生并完成的。社會、學校對學生的影響是整體的、潛移默化的、無處不在的,唯有開放互動,才能使學生在課程教學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才能有效提升師生的認知開放性水平[8]。首先,教學環境開放。要向社會開放,與社會融合;要實現課程內容國際化,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要引領學生面向社會實踐,親身感悟和體驗,培育社會責任感。其次,學科之間開放。課程建設要彰顯學科發展趨勢,實現課程融合。再次,學校內部開放,學校應創設多種平臺,實現學校內部的開放,達成課內外資源的有機整合。
2.為學生創設持續發展的空間首先,創設物理空間。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物理空間,創建創新工作室、學生社團,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發展創新能力提供物理空間。同時,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實踐提供物理空間。其次,創設心理空間。開創一個積極健康的實踐共同體空間,為師生及生生之間的對話提供空間,滿足學生思維拓展和互動討論的需求。
3.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第_,網絡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第二,網絡可以改革教學方式,促進師生互動;第三,網絡可以優化教學過程。在大數據時代,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考試過程中的大量數據,客觀了解其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等[9]。
綜上所述,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具備高認知開放的教師。高等師范教育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觀念,構建高效、開放的教育理念,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促進師生認知開放性水平的提高,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基礎教育輸送優秀的、高認知開放的師資。
中小學教師教育論文2
一、時代呼吁: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科研迅速發展,教育科研在教育事業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得到確認。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是教師專業化的要求?蒲行汀撛煨偷慕處熢絹碓绞艿疥P注,以往“蠟炬成灰”、“春蠶吐絲”強調自我犧牲般辛勤耕耘的教師可以稱作優秀教師,如今人們的觀念在改變,教師不應該只是“苦力”,專業化的道路上,教師應該有更高的教育理想,不再把教書看成單純的謀生手段,不再把備課看成苦差事,而是把教書當作事業去奮斗,當作科學去研究、藝術去探索。教師不再是知識流水線上的終端被動傳播者,他們也應該是理論的生產者,時時刻刻都有自己的實踐性知識產生。
任何一所學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質,而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學校文化的力量。學校文化是教師成長的隱性環境,教師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教師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教師教育科研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對待教育科研活動的態度、投入程度等都與本校教師文化有種莫大的關系。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時,以往研究多聚集在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化的影響,對兩者的研究甚少。因此,筆者致力于探討教師文化對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影響,以及為保障教師教育科研的展開,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二、殘酷現狀:被阻抗的教師文化
素質教育呼喚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決定辦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學校整體的辦學質量和水平。葉瀾在《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中指出:教師教育研究能力是新教師應當具備的重要素養之一。具有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是新型教師的重要特征。科研具有改變的力量,它可以修正和更新、完善和豐富教師的原有認識;在教育教學的探索和創造中,可以為教師的工作帶來活力和生機;對教育教學活動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關系的深刻洞悉和把握,有利于認識和預測教育活動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課堂,從而對其進行更有效的促進或控制。但在現實生活中,學校并未形成一個很好的教師文化來促進教師科研活動,教師群體甚至對科研存在阻抗現象。典型的表現如下:
。ㄒ唬┳隹蒲惺恰安粍照龢I”
在一些學校教師的觀念里,教好書,站穩講臺才是正事,做教育科研是副業,甚至有的認為是不務正業,教研是科研人員、專家的事,用不著教師來做。學校沒有教育科研的氛圍,教師們甘于現狀,能少一事少一事的態度。有時候逼不得已有教研任務時,面對必須完成的科研論文常常東拼西湊,以“沒時間、工作忙”為理由應付了事。
。ǘ┳隹蒲惺恰袄速M時間”,“沒用”
雖然教師被不斷地灌輸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們卻不認為教研能對他們的工作起到實際作用,很多課題的不能開展下去,或是課題與實際面臨的問題兩張皮。這歸結于:教師一方面科研能力不夠,在獨立科研過程中,困難重重,難以維持;另一方面,教師科研的積極性不夠,投入不夠,思考也不深入,因而很難從教研中獲益。
。ㄈ┳隹蒲惺恰俺鲲L頭”
“獨善其身”、“文人相輕”傳統知識分子品格是教師文化中個人主義產生的歷史淵源。這種傳統導致了教師個體之間很少合作,教師間依舊存在著相互保守自己的“秘訣”,教學資料和信息也是很少分享。即使在集體備課、評課等活動中,也是徒有虛名,往往停留表面,并未將真知灼見吐露出來,往往“留一手”,以防被同事趕超過去。同時,學校一直以來的學科本位,導致各學科彼此孤立甚至處于對立的狀態,教師忠于自己的任教學科,在教學中各自為政,互不干涉,缺乏合作。教師們普遍有一種追求“平衡”的安逸心理,相互間“差不多”即可,對“鶴立雞頭”或者“不安分教學”者在無意間進行排擠或者疏遠。對于熱心科研的教師,他們不僅僅要承受科研能力不足、缺乏指導的挑戰,還要有足夠的忍受“熱嘲冷諷”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勇往直前的勇氣。
三、改進對策:集多方合力
科研能讓教師迸發“自由自覺的本質力量”,收獲更多的教育幸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從事科學研究,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體會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ㄒ唬┙M織支持
1. 發揮校長“領頭羊”作用。隨著教育的迅速發展,各國相續把教育科研能力作為衡量是否勝任校長職位的條件之一。校長們不僅要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還必須經常深入第一線去了解和研究教學問題。我國也逐漸認識到校長在教師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應該發揮校長領頭羊的作用,身體力行,從思想上認識科研對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只有思想上有認識,行動上才會自發自覺。帶頭學習學?蒲械幕纠碚摵驼n題研究方法,帶頭做科研,發揮一面旗幟的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如召開教師會議、研討會、板報宣傳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普及科研知識,教育全體教師,將教師帶到科研這條道路上來。
2. 尋求專家支持。教師搞科研不可孤軍奮戰,專家的引領是搞好科研的有力措施。中小學教師普遍沒接受過專門的科研培訓,缺乏必要的理論和方法。對于做課題,大都是門外漢,因此,專家的指導對他們開展教育科研起著非常重要的專業支持作用。
。ǘ┲贫缺U
1. 建立和完善學校科研室。個別學校甚至還沒有設立教研室,有的也是形同虛設,成為教師批改作業、堆放各類材料的倉庫。教師科研文化的形成,離不開活動載體的支持,一個好的活動場所,是教師進行科研工作和交流的根據地。日本在這方面堪稱典范,日本教育科研機構遍及全國各地。我國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配備相應的教研活動室,專供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之用。除活動場所外,學校還應為教師科研提供資料支持,購買知網或其他電子期刊,為教師獲取相關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營造健康的環境。
2. 形成獎勵制度。處于一線的教師,每天都要面臨各種繁瑣的工作,很多教師都感覺疲憊不堪,對與自己無直接利益關系或利益關系不明顯的活動或工作,能避則避,能敷衍則敷衍。因此,除了在思想上讓老師認識到教研的重要性之外,必要的獎勵機制能起到外部的刺激和推動作用。如若能將教師科研能力一項納入教師考評或教師評先評優,將直接沖擊教師的感官,這種直接的刺激性,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同時,不應單純以論文發表數量來作為衡量教師科研能力的標準,而應考量教師開展的研究是否有利于其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否有利于教師及學生的發展,以及該研究的現實意義,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實際教育教學問題,這樣才能營造健康向上的科研動機,而不單純為了發表論文而假大空的唱高調。除了物質性的獎勵外,還應重視科研成果的推廣與應用,給教師以精神上的滿足感。
。ㄈ┙⒔處煿餐w
1. 教育信念的培育。要形成教師共同體,首先要培育教師群體共同的教育信念,它是教師持久發展的不竭動力。共同的教育信念源于教師的集體選擇及一致認可,只有獲得大多數教師的認同,才會產生合力。共同的教育信念是教師文化的核心所在,一致的信念才有可能朝向一致的奮斗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教師們不斷轉變教育觀念,建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轉變以往傳統的“獨角戲”的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發揮學生的主人翁地位。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升華教師集體的教育境界,凝聚教師力量有著重大作用。只有當教師們在共同的正確的教育信念下,才能同心協力,共同探討,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在教育科研中不斷前進和找到新的領域。
2. 加強教師交往、促進自然合作。哈格里夫斯認為,自然合作文化最有利于教師發展,后續研究者也表明自然合作的教師文化能激發教師內在動力,融洽教師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和科研氛圍。教師之間必須構建一種共同信念、共享價值觀念、互助合作的現代教師文化。
構建自然合作型教師文化,首先應轉變以往的個人主義和小派別主義,更新自身教育觀念,融入更廣大的教師集體中,提倡開放合作的教師文化。加強溝通,經常組織開展集體活動,增進教師的交流,教師隊伍間的內部流動也要更加頻繁,不同年級教師要輪流替換,既能加強教師交流,又可有效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
中小學教師教育論文3
摘 要:對白銀地區46所農村中小學校調查結果顯示:教師隊伍、學科結構、教育教學水平、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新課程實施與培訓、信息技術運用、城鄉教師交流等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問題,對此,應建立健全農村中小學師資培訓制度和培訓體系;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加強培訓經費投入;加強教學研究工作,提高培訓者的執教能力。
關鍵詞:白銀地區;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
為了切實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根據省、市教師繼續教育有關會議精神,20xx年3月,我們對白銀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深入會寧縣、靖遠縣和平川區農村學校46所,走訪教師近500人次,聽課33節次,翻閱教師教案、作業 100多本,座談51場次,發放調查問卷1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81份。調查結果引起了我對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深入思考。
一、白銀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存在深層次問題
第一,從結構來看,教師隊伍組成比較復雜。由于教師入口問題突出,造成農村教師隊伍師范類專業、非師范類專業、民教轉正、縣區聘請、校聘代課等各種成份并存,良莠不齊。
第二,從年齡來看,教師隊伍比較年輕。30歲以下教師,小學占48.42%,初中占56.69%;31-40歲教師,小學占23.68%,初中占23.11%;41-50歲教師小學占19.82%,初中占11.68%;50歲以上教師,小學占7.72%,初中占3.89%。由此可見,不論是小學還是初中,教師隊伍總體比較年輕。但這些教師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業務素養和知識水平跟縣城學校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諸如“雇人”替崗的,“不務正業”影響教學工作的,巧取文憑準備跳槽和進城的,不思進取混日子的等等。在這里,年輕并不是優勢。
第三,從學歷來看,達標率相雖好,但專業合格率偏低。調查顯示,小學教師,中專以上學歷404人,達標率為 70.88%;初中教師,大專以上學歷368人,達標率為89.54%。但農村教師在學歷進修中,選擇文科專業的居多,甚至數學教師也選擇中文專業。學歷進修中“重層次,輕專業”的傾向,使得農村教師學非所教的問題比較突出。
第四,從教師數量看,由于各鄉(鎮)大量教學點或小規模學校的存在,占用了教師資源,加上在職教師的生、老、病、事等,學校教師實際緊缺。
第五,民教轉正教師學歷偏低,年齡偏大,惰性偏重。
2.學科結構不合理
農村學校計算機和英語學科教師的非專業化問題突出,大多是一個老師教好幾門課程,沒有專職計算機和英語教師。相當一部分英語教師是從其他專業轉崗而來,他們從未接受過專門的小學英語教學訓練,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少。比如語音語調不準確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將給以后中學的英語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另外,許多學校課程開設不齊全。雖說課表上所設科目都有,但實際上有課無師,比如音樂、美術、社會和思品等課程形同虛設。由于專業教師的嚴重缺乏,農村中小學教非所學、學非所教的現象普遍存在。
3.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近幾年補充到教師隊伍的非師范院校的大、中專畢業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教師專業訓練,縱然經過一定程序取得了教師資格,但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仍很欠缺,基礎文化、教材教法等專業知識貧乏,普通話、三筆字、簡筆畫等教育教學基本技能短缺。專業素養的不足嚴重制約著這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4.教師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有缺失
從我們的調查問卷來看,小學有10.4%、初中有16.8%的人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是出于無奈或有碗飯吃,而真正把教師作為自己的理想職業來選擇的比例也讓人憂心,小學僅占50.9%,初中占67.4%。教師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有很大的缺失。
5.地區新課程的實施與培訓流于形式
20xx年秋季起始,新課程、新教材在白銀地區三縣兩區陸續實施和使用。4年過去了,但新課程改革在農村仍然停留在表面的口號階段。多數參加過培訓的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新課改理念的有機滲透還不夠,教學方法和手段還顯陳舊和滯后。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仍在于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教育工作要決戰課堂,最重要的是把新理念轉換為優質課堂教學實踐,這是今后農村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為此作較長時間的努力。
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師范院校教師職前培養的模式和在職繼續教育培訓等方面還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如基礎教育新課程中開設了科學課和歷史與社會課,但師范院校尚未培養出這方面合格的師資,對農村中小學來說,科學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困難重重。
6.信息技術運用有限
現在各個學校都有遠程教育網,不少中小學也都積極利用空中課堂輔助教學。但問題是掌握這種技術的教師非常稀少,專業人員幾乎沒有,絕大多數教師會看不會用。所以信息技術培訓應該成為農村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7.偏遠地區教師不足,教師交流不夠
白銀地區基礎教育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城鄉差異大,區域師資力量不均衡。城市師資力量雄厚,邊遠地區和農村相對較差,特別是農村學校合格教師緊缺的矛盾尤為突出。雖然教育主管部門采取了加大調入、城鄉教師交流等措施加強邊遠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建設,但這遠遠不能滿足邊遠地區對優秀教師的需求。
二、對白銀地區新一輪教師培訓的思考與建議
關于教師培訓,從縣(區)教育局、鄉(鎮)教管中心到教師個人都有明確而清醒的認識,教師需要培訓。但工學矛盾突出,集中的問題是各校教師緊缺,課量繁重,尤其是村級教學點,一個蘿卜一個坑,離職培訓派出教師的難度較大。從近兩年農村新課改教師培訓實踐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
1.培訓經費需要保證到位
白銀地區大部分縣鄉財政緊張,教師工資按月發放都有困難,對教師繼續教育的投入也就難以保證。從靖遠、會寧、平川等縣(區)近年招聘的4000多名教師來看,他們的月薪在300-500元之間,而這些人又正好處于成家、贍老、撫子、購房等階段,經濟上的壓力很大。即便他們有學習和接受培訓的愿望,但是生活、工作中的一系列的困難,特別是經濟上的困難直接導致了這部分教師學習培訓積極性的不高。
2.培訓基地需要進一步建設
白銀地區教師培訓機構辦學條件較差、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緩慢的問題明顯,甚至成為制約教師繼續教育和新課改教師培訓的“瓶頸”。建議市上盡快成立白銀市“教育培訓中心”或“培訓基地”,謀求教育培訓遠景規劃。當前,白銀地區急需培訓三類教師:一是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教師,解決“會上課”的問題;二是民教轉正年齡相對較輕的教師,解決“上好課”的問題;三是農村英語、音樂、美術和計算機等學科教師,解決“無專任教師”的問題。
3.培訓制度需要進一步健全
白銀地區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需要進一步健全,應該建立健全教師繼續教育的學習、管理、考評、考核等制度,確保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有質有量。
="FONT-SIZE: 10.5pt">
4.培訓內容應該突出實效性
教師繼續教育內容應該以師德教育為首,以新課程為基點,以教育基本理論、教學基本策略、專業基礎知識、信息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教育實踐等為要點進行培訓。
5.培訓對象應該具有針對性
為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白銀地區新一輪教師繼續教育應該抓好六類教師的培訓,即:管理者、農村教師、骨干教師、新教師、學歷不合格教師、離職進修教師。
6.培訓工作的改革需要不斷推進
推進培訓機構內部各項工作改革,既要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作用,優化資源配置,也要加強培訓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探索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規律,不斷提高培訓質量,不斷增強培訓機構辦學活力。通過改革,逐步建立“統籌規劃、有序推進、上下互動、協調發展”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袁貴仁,在20xx年度教師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xx-4-6
[2] 朱炳,論西部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存在的問題現對策[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xx,3
[3] 洪祥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形式和途徑簡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7,7
[4] 孫亞玲,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與出路[J],課程,教材,教法,20xx,11
[5] 廖紅,對農村教師新課程培訓的反思[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xx,10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選7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作為一位教師,他要么是在幫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中小學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心理健康如果出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更具重要性。國內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低于普通人的水平。這讓我們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擔心,也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擔憂。
俞國良認為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五方面:一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教師只有對教育工作有熱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二是教師要了解實時的教育政策,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四是具有穩定而積極的心境;五是能夠進行創造性教育教學活動。吳思孝認為,教師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應符合下面五個標準:熱愛教育事業,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良好個性;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諧的人際關系。林崇德認為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對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依照社會的期望和自身的實際狀況不斷對自己的行為及心理進行調整,使其能夠適應角色的要求,并不斷促進角色向積極方向發展的狀態。他們對教師心理健康標準雖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共識,即教師應具有健全的人格、熱愛本職工作、良好的心態并認同教師角色。
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思考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思考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思考論文 篇1
論文摘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能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全面提高廣大教師實施素質教育,能力與水平。本文對如何開展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提出了一些建議。
為了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育部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計劃,指定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是一種旨在提高教師運用于學科教學能力的培訓,是把能力和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訓,能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促進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全面提高廣大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與水平。筆者針對中小學教師的現狀制訂有效的培訓措施,以及如何將培訓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以期拋磚引玉。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現代教育正逐步擺脫傳統的“教師—黑板—教科書—學生”的教學模式,提出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新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為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和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的教育引人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技術手段,如幻燈片、錄象、投影以及電子白板等多媒體。然而,這些教學設備在中小學校里處于閑置或使用率不高的狀態。究其實,筆者認為導致這些問題的出現,最大的因素是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不足,對使用這些教學設備沒有信心,甚至需要電教人員充當教學助手。
教育碩士論文:中小學教師在職教育探討
一、教師在職教育的必要性
1.終身教育的要求終身教育思潮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國際教育思想, 終身教育是196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提出的。終身教育在時間上是指人的一生,在空間上不僅僅是指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等。它主張學習者不僅要學習已經掌握了的文化,而且還要培養個人適應環境的變化,并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改變。終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新型的和完善的人,教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爆炸的時代,教師更應該是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實踐者。教師在他的一生中必須學會充分地利用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使自己能緊跟時代的步伐。
教師的在職教育能彌補職前教育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學習。
2.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也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專業人員的發展歷程。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有求生期、鞏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延續,還包括專業素養的提升,專業素養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感。教師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其專業水平,使其盡快從一個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過程。在教師的一生中,剛參加工作時遇到問題可以向指導教師請教,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信息量的猛增,指導教師對很多問題也是愛莫能助,因此,教師在在職過程中應該接受繼續教育,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和提高專業技能。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論文(精選3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論文1
一彝良縣教師繼續教育現狀
1.相當一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對繼續教育認識不到位
對于農村教師特別是年齡偏大的教師來說,教育教學工作一貫就是按自己的理解想當然地閉門造車。對于繼續教育中提到的新理念、新方法不予理會。這些新理念和方法畢竟是集大家之探究實踐所得——集思廣益,只有了解了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方能找到不足,知不足才能進步,也才知道有許多理念并不是都需要電子白板、需要投影儀才能用。
2.經費問題
西部地區教師普遍待遇低,尤其是農村教師。最近十幾年,西部農村教師的繼續教育經費幾乎都是由教師自己承擔。雖然近幾年來我縣有部分學校對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費用給予報銷,但除了培訓費外,還要承擔數目不小的住宿費、生活費以及其他開支。由于以上原因,許多教師不愿參加繼續教育學習。
二改善彝良縣教師繼續教育問題的措施
1.提高培訓教師自身素質
當前有相當數量的培訓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高,培訓教師自身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參訓教師對待繼續教育的態度:第一,改變以往單一的培訓方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用當前比較新的教學方式、教學技巧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第二,對培訓者進行專門集中培訓。在承擔繼續教育任務的單位抽取一定的人員參加由國家高校和教育科研單位相關專家學者組織的專門培訓。這些專家學者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有較高認識,參與過課改,了解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方法。通過他們對地方培訓者進行培訓,可以整體提高培訓者素質,更好地為地方繼續教育培訓服務。第三,地方繼續教育培訓脫離實際,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培訓教師不了解中小學教育的原因。因此,培訓教師每年必須對當前的農村中小學進行一定的調研,走入中小學課堂,及時挖掘中小學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結合農村中小學的具體情況來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培訓中解決教師們遇到的困惑,才能真正吸引教師參加繼續教育、重視繼續教育。
中小學音樂教師鋼琴應用能力的培訓策略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師 鋼琴應用能力 培訓策略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簡要論述了鋼琴應用能力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地位與價值,隨后以目前中小學教師在此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切入點,從培訓的可行性、培訓的主要內容及培訓三個方面著重論述了中小學音樂教師鋼琴應用能力的培訓措施策略。
前言
音樂教師的鋼琴應用能力是指教師運用鋼琴來為教學服務的能力,其內容主要包括即興伴奏能力、視奏能力和演奏表現力等方面。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鋼琴以其寬廣的音域,豐富的音色和良好的效果而成為音樂課堂教學的首先工具。此外,優美的鋼琴音樂還能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并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見,鋼琴是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鋼琴應用能力也相應地成為了中小學音樂教師核心的職業能力和一項教學基本功,教師具備相應的鋼琴應用能力有利于他們更有效地開展音樂教學。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第一學歷只有中師,他們缺乏系統而專業的音樂學習經歷,和聲與曲式水平較差,作品分析能力不高,而這些恰恰都是發展鋼琴應用能力的理論基礎,另外,部分音樂教師對鋼琴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認識不足,對自身鋼琴應用能力的提高重視不夠,鋼琴即興伴奏能力、視奏能力和鋼琴應用能力較差,遠遠不能適應教學實際的要求,也與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要求相距甚遠,這種狀況極大地阻礙了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和音樂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對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培訓并把鋼琴應用能力納培訓的主干課程是解決這一難題的基本思路。
從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缺陷審視教師教育的問題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教師素質 教師教育
論文摘要:要培養出基礎教育需要的教師,必須弄清什么樣素質的教師適合基礎教育,以此確定高校教師教育知識內容、技能培訓的重心。通過調查了解到重慶農村教師在學科知識、教學技能等傳統素質要求上體現出了較高的水準,而在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一些教師素質,如職業規劃,教育反思等方面則有所欠缺。教師教育中沒有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沒有成為教師工作所需知識和技能最重要的來源,教師教育應該將“最有價值的知識”真正納入課程體系,知識傳授與操作訓練并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
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教師。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只有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才能貫徹落實,進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努力造就一大批學科結構合理、數量適當、富有活力,具有崇高奉獻犧牲精神的高素質、專業化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是提高農村地區教育質量,實現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保證。為了進一步加強地方高師院校對農村中小學師資的素質要求的深入研究,弄清重慶市農村中小學到底需要什么樣素質的教師,明確地方高校教師教育的知識傳授、技能培訓的重心,更好的為農村中小學培養合格師資,我們對重慶市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與地方高師教師教育情況進行了綜合調查。
本次調查在樣本區內抽取了4所農村學校作為樣本學校,再在樣本學校內抽取部分教師進行調查。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輔之以訪談調查。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5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8%。本次調查的問卷由課題組自行預先設計。由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組成:個人基本情況、教師素質(包括職業規劃、愛崗意識、教育反思、知識及能力構成等)、教師教育情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機會提供等)等組成,問卷共計2O個題目,其中18個封閉式問題,2個開放式問題。課題組成員深入被調查學校發放問卷,讓教師當場填寫并回收問卷,并就有關問題訪談部分教師,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現狀以及所受師范教育情況進行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