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教學過程知識要點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教學過程知識要點,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直接經驗就是學生通過親自活動,探索獲得的經驗;間接經驗,就是指他人的認識成果,主要指人類在長期認識過程中積累并整理而成的書本知識,此外還包括以各種現代技術形式表現的知識與信息。如磁帶、錄像帶、電視和電影片等。
1.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教學中學生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并且是間接地去體驗。以間接經驗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這是學校教育為小學生精心設計的一條認識世界的捷徑。它的主要特點是。把科學文化知識加以選擇.組成課程,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使學生能用最短的時間、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在新的起點上繼續認識客觀世界,繼續開拓新的認識領域。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要使人類的知識經驗轉化為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識.必須依靠個人以往積累的或現時獲得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原因在于學生學習的書本知識是以抽象的文字符號表示的.是前人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的認識和概括,而不是來自學生的實踐與經驗。所以.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增加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必須有的感性認識。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為智力提供了廣闊的領域,只有具備了某方面的知識,才有可能從事某方面的思維活動,同時知識中也包含有認識方法的啟示。向學生介紹關于歸納、演繹、解決問題等思維方法的知識,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必然要求學生積極進行認識、思考和判斷等。心智活動。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動中才能發展認識能力。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學生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是他們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與質量,依賴于學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學生運用自己潛在能力.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認識能力。認識能力具有普遍的遷移價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知識質量,推動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而且有利于促使學生將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活動.從而獲得完全的知識。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
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一般來說應注意以下條件:第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第二,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第三,重視教學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能力,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第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三)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修養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
1.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賴于其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首先.科學的世界觀和先進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作基礎。其次。知識學習的本身是艱苦的勞動,可以鍛煉培養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質。
2.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
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能動的認識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對學習的積極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培養、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導他們將個人的學習與社會發展、祖國前途聯系起來,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給學生學習以巨大的推動力,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保證。
3.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脫離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會使思想品德教育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僅不利于學生品德的提高。而且還影響系統知識的教學。二是只強調傳授知識。忽視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教育性必須要經過教師給學生施加積極影響,必須通過啟發、激勵,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時,教學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實現。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四)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教師的教學還影響著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學習主動積極性的發揮,影響著學生的個性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2.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能動性具體表現在:受學生本人興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動和支配,學生對外部信息選擇的能動性、自覺性:受學生原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情感意志、價值觀等制約,學生對外部信息進行內部加工的獨立性、創造性。
3.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享教學經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師生共同明確教學目標,交流思想、情感,實現培養目標。在師生交往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和諧情境,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教師要善于體驗或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善于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出發,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培養學生自我調控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同時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體驗。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關于教學過程階段的劃分,教育史上曾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和見解。目前,我國教育界對教學過程階段的劃分,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學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較好的學習愿望是進行學習的基本條件和心理起點。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興趣,主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所學的內容及知識本身。如事實、現象、特點、邏輯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強調學生的活動;第三,要依靠教師的引導,教師要特別注意把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領會知識——這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第一,感知教材。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鮮明的觀點,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識的基礎并發展學生相應的能力。感知的來源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觀教具的演示、參觀或實驗,教師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描述和學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學概念。引導學生在感知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以及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理解教材可以有兩種思維途徑:一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二是從已知到未知,不必都從感知具體事物開始。
(三)鞏固知識
鞏固所學的知識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鞏固知識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容易遺忘,必須通過復習來加以鞏固,第二,只有掌握與記住知識.才能為下一步學習奠定基礎,才能順利地學習新知識、新材料。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都應重視教材的識記與鞏固。教學中用一段時間專門復習,定期復習,對鞏固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四)運用知識
掌握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在教學中,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的。如完成各種書面或口頭作業、實驗等。學生從掌握知識到形成技能,再從技能發展成為技巧,需要經過反復的練習才能達到。此外,運用知識還包括“知識遷移”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等。
(五)檢查知識
檢查知識是指教師通過作業、提問、測驗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查的過程。檢查學習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師及時獲得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進程與要求: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發現學習上的問題,及時調節自己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教學過程知識要點】相關文章: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證券法的知識要點08-25
2017年護士資格考試基礎護理知識要點06-30
護士資格考試?嫉A護理知識要點201709-11
2017年教師資格考試《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基礎知識要點09-12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考試課外活動要點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