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遼寧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教育與文化要點
教育與文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態,如果沒有教育就難以延續。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遼寧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教育與文化要點,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教育與文化
教育與文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態,如果沒有教育就難以延續。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進行的重要教育改革也證實,任何教育改革的背后,都隱含著社會文化的制約機制。在一定范圍、一定時期內取得成功的教育改革,一般都十分注意與社會主流文化保持一致;一項在一個國家中取得顯赫成績的教育改革措施,在另一個具有不同文化的國家或區域中,卻并不一定會取得成功。因此,研究教育與文化的相互依存及變化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而復雜的概念,在英文中,“文化”一詞為“culture”,來源于拉丁語中的“cultus”,原義為耕作,其本義便蘊涵有在自然界中辛勤、精心地對作物培植、栽培的意味。通過對這一含義的引申,可將其理解為培養、教育、教養、發展、尊重之意。由于文化自身的復雜性,加之主觀因素,古今中外對于文化這一概念的理解和看法也大不相同。古希臘人認為,“有教養”是他們與“無文化”的野蠻人的主要區別。從羅馬時代后期一直到中世紀,“文化”一詞開始與城市生活發生聯系。由于享受城市生活的人普遍有較高的“教養”水平,因而,文化被理解為較高的“教養”水平,進而,文化被理解為較高的個人修養。到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把文化與理性聯系起來,“文化”一詞增添了人道主義理想的色彩。直到18世紀,文化概念才開始被人們科學地加以界定,并注意到了文化現象與自然現象有所不同?档抡J為,文化是在公民社會形成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文化標志著人類從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的轉變。黑格爾指出,文化始終與人類勞動相聯系,在人類勞動的基礎上產生實踐文化與理論文化。l9世紀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進入到人類學家的.研究范疇。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有關文化的定義對規范文化的概念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一般來說,從廣義的理解上,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會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價值觀、規范準則、意義符號等),狹義的文化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機構等,包括社會的科學、藝術、宗教、道德、教育、社會風俗習慣以及規章制度等。
幾乎所有的文化定義都注意把文化與人類的活動及其結果聯系起來,都承認文化是獨立于各種遺傳素質和機體的生物特征之外的,即文化不可能通過遺傳或其他生物和機械的方法獲得。從這種共同性中,我們可以從整體上比較準確地把握文化最本質的特征。
二、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根據文化的定義,教育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他社會文化,如政治、經濟思想、哲學、道德、宗教、法律、文學、藝術以及民俗等方面都對教育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其中的政治、哲學思想對教育思想和理論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對教育的發展起著價值導向作用。同時,其他社會文化也是教育內容的源泉,這些文化的發展程度影響著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先進性。相反,各種社會文化也要依賴教育的傳播、深化延續。沒有教育,人類的文化就無法世代相傳,人類社會將永遠陷入愚昧狀態。因此,教育與其他社會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一)社會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文化傳統制約著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
社會文化傳統主要指滲透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通過社會生產、生活長期保留沿襲下來的為社會全體公民所認同的風俗習慣、道德禮儀、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文化傳統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不同的社會創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也反映到教育中,形成了教育的不同風格與特點。例如,各民族都把關于本民族語言的知識作為教育內容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在一些具有藝術和人文精神傳統的國家和民族,其教育內容也側重于人文和藝術類課程,例如法國、英國。而被稱為世界文化大熔爐的美國,由于其復雜的社會構成成分和短暫的歷史發展進程,其多元文化背景使它成為至今仍具有與眾不同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民族。這種文化反映到教育中,表現為美國的教育在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多樣性、開放性等特征,教育觀念上表現出提倡創新、注重個性等特點。在中國,由歷史上注重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忠、義、禮、孝等觀念形成了民族的傳統觀念,在教育內容上也主要以提倡倫理綱常的儒家經典為主。這種文化傳統,不僅強烈地影響著學校教育,也影響著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中華民族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文化觀念不僅影響著教育內容,也影響著教育行為和教育思想。例如,我國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使中國的教育成為為官從政,通往仕途的手段。在今天的應試教育中,仍可清晰地看出這一這種傳統觀念的影子。對于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系統的深刻差異,曾有人用以下兩表加以概括:
東西方文化傳統的差異
|
東方 |
西方 |
|
相互依賴 |
個性獨立 |
調和社會與自我 |
注重個性自由 |
|
社 |
不注重隱私權 |
注重隱私權 |
會 |
個人缺乏自信 |
個人富有自信 |
特 |
數世同堂大家庭 |
婚姻子女小家庭 |
征 |
尊重老人 |
重視兒童 |
認為現狀美好 |
經常批評現實 |
|
多神論 |
一神論 |
東西方教育傳統的差異
|
東方 |
西方 |
|
調和社會和自我 |
注重個性自由和主體意識 |
教育價值取向 |
重知識的應用價值 |
重知識的內在價值 |
重教育的世俗性 |
重教育的宗教性 |
|
|
強調教師權威 |
重視兒童 |
師生關系 |
師生相互依賴 |
個性獨立 |
師道尊嚴 |
師生平等 |
|
|
重教的行為 |
重學的行為 |
教學行為 |
教學形式刻板 |
教學形式靈活 |
壓制對情感的意識和表達 |
體現對情感的意識和表達 |
2.社會文化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內容的先進程度和性質
教育內容就其本質而言,是人類社會積累的文化知識的精粹,因此,社會文化的發展水平對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起著制約作用。例如在奴隸社會,學校教育只教授算術、天文、幾何等幾門科學類的知識,而文藝復興以來,科學、藝術、文學等有了巨大發展,學科門類不斷增多,學校課程也隨之增加了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科目。夸美紐斯也因此能夠提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課程體系。到了現代社會,文化的發展更加迅速,學校課程也隨之不斷進行變革與更新。
3.文化觀念影響著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首先,文化觀念對教育觀念的影響表現為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的教育態度和行為。例如,同樣是大工業生產的國家,具有現代意識和開放意識的國家就十分重視教育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日本和德國就是如此;而像英國等一些文化觀念較為傳統保守的國家,其教育革新的進程也較為緩慢。
其次,一定的社會文化思潮影響著教育思想的產生和形成。任何教育思想總是在特定時代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起來的,與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觀念或社會思潮密切相關。它們或是針對某種社會文化觀念的反駁與沖突,或是以某種文化思潮為支撐,產生新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思潮與流派。例如,教育史上自文藝復興時期,在社會倡導的平等、博愛、民主等觀念的影響下,形成的反對封建禮教、提倡尊重個性自由的教育觀和教育思想;二戰以來各種教育思潮,要素主義、永恒主義、改造主義教育等思潮的出現;在當代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影響下,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等,都是一定時代社會文化觀念發展變化的反映。
(二)教育對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教育能夠保存和傳遞文化
文化傳遞是文化的代際間的傳接,是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社會文化是人類社會經驗積累的成果,要想經驗繼續得以保存和傳遞給下一代,必須通過教育。因為文化特質不可能通過遺傳來獲得,只能通過傳遞的方式繼承并發展下去,而教育是最為高效和全面地傳遞人類文化的途徑和手段。在教育活動中,人們對文化進行選擇、加工和整理,形成一定的教育內容,通過教育過程傳遞給年輕一代,并為他們所理解、接受和掌握,成為他們知識經驗的一部分,如此世代相傳,使文化得以繼承。而對文化的記載、選擇、整理的過程也是保存文化的過程。在現代社會,教育不僅向受教育者直接傳遞現成的社會文化,還使受教育者掌握獲得社會文化的工具和手段,如文字、現代化傳媒工具的使用方法等。
2.教育可以傳播和普及文化
文化的傳播是社會文化在空間上的展開和流動,即文化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的擴散。一種新的文化觀念、進步文化或異地文化要想在較短時間內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需要通過教育。例如,在經濟文化欠發達的后起國家(如擺脫殖民統治不久的國家),為了彌補其文化科學與世界總體水平的差距,迅速趕上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水平,都十分注重大力發展教育,以使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得以迅速傳播和普及,以盡快提高本國的文明程度。
另外,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也需要教育。在人類社會文明已高度發達的今天,教育在促進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文化交流是不同地區間增進了解,互通有無,促進文化的融合與形成新文化,推動人類共同進步的重要方式。文化交流的途徑很多,教育是促進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教育促進文化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同一國家和地區的校際交流,不同國家地區間的國際教育交流、互派留學生等,通過教育交流的活動,能使不同地域的人們開闊視野,加速文化的融合與共享。
3.教育可以發展和創新文化
教育不僅具有傳遞、交流、普及文化的作用,還具有發展和創新文化的功能。教育對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是以文化的繼承為基礎的。通過教育培養出大批具有創造精神的人,為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可能。另外,在人類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發展和創新文化方面的作用顯得日益突出。
三、學校文化
(一)什么是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雖然人們對學校文化的存在幾乎沒有不同的意見,但對于如何界說學校文化卻有著不同的見解。而在這些不同見解中,對學校文化的理解卻又有著一些共同的基點:一是學校文化不僅包括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遵循的一些觀念和行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員共同遵循的觀念和行為;二是學校文化既能給學校預定教育目的達成帶來積極意義,也有可能阻礙教育目的的達成,這是由學校文化中蘊涵的豐富多樣性和歧義性所決定的;三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二)學校文化的特性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
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組織現象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現象。每個組織雖然都是更廣大的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受制于更廣闊的社會的需求,受制于社會所確立的總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支配,但由于每一個組織的內外環境、構成因素和歷史傳統等都各不相同,因而經由自身的運作,會形成其自身獨特的文化模式,即形成獨特的組織文化。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文化從整體上來講,都是整合為一的,有著整體性的特點,作為學校文化來說,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是因為學校有著明確的價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學校內部形成的內化了的觀念為核心,以預定的目標為動力,通過一系列活動形成的多層面、多類型的文化。它明確地對違反預定價值規范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拒斥,對符合者予以接受、褒揚,如此使得學校的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價值取向的影響支配下完成的。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為己任
這是學校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的顯著區別,是學校文化的特殊性所在。學校本身就是文化傳統的產物,它又是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的,是經過歷史的積演、選擇、凝聚、發展而成的,它負載著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學校文化的這一特征,突出地表現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說傳遞的教學內容上。作為教師與學生活動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來文化的積聚,它所呈示的知識經驗,是人類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煉和概括。學校是人類文化的儲存地,它除了把文化儲存在書本、音像出版物等物質形態上外,而且還集中了一大批創造文化、傳遞文化的教師,他們是文化的活生生的擁有者。學校是通過下列方式將文化積聚在一起的:
(1)將文化以各種方式加以集中、積累和系統化,使學校發揮著一種類似“文化容器”的功能;
(2)通過專業化教師將這些文化整合傳授給學生;
(3)將已認同接納文化的學生輸送給社會,通過他們返還出可供再生的文化。
(三)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主要體現。廣義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個體全部存在方式的總和,包括學校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校園文化僅指校園精神文化。校園文化反映著學校的風貌與辦學特色,它通過學校的課內活動、組織制度以及師生員工的精神態度表現出來。
1.學校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學校物質文化有兩種表達方式:
(1)環境文化,包括校園的總體結構和布局、校園綠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義的教育和教學場所以及校園環境衛生等等。
(2)設施文化,包括教學儀器、圖書、實驗設備、辦公設備和后勤保障設施等。
2.學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有的學者把學校精神文化分解為如下四種基本成分:
(1)認知成分,即學校這個群體和構成它的個體對教育目的、過程、規律的認識,屬于校園文化的理性因素。
(2)情感成分,即學校這個文化體內的成員對教育、學校、班級、同事、同學、老師、學生特有的依戀、認同、參與、熱愛的情感,這種感情內通常包含著很深的責任感、歸屬感、優越感和獻身精神。
(3)價值成分,即校園主體在學習及各種活動中形成的共同的價值取向,是校園主體努力去實現的共同目標。
(4)理想成分,即學校及其成員對各種教育活動和學生的發展水平所表達的希望和追求,如創造美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得到充分、和諧、全面的發展是許多優秀學校所追求的理想。
學校精神文化包含以下幾種形式:
(1)課程文化,主要指學校課程及其教學。如學校各種課程安排、課程的實施情況及其指導思想等。
(2)課延文化,即課程文化的延伸。包括由針對課堂教學內容所組織的課外學術、科普、演講活動以及板報、廣播等媒介形式。
(3)制度文化,包括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規章制度、角色規范等。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學校有不同的組織形態和制度體系。
(4)組織文化,主要指以校風為核心的團體心理氛圍,它所表現的是學校的團體態度和團體精神。
校園文化特別是良好的校風,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對學生個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導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難以替代的。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傳,具有不易消散的特點,因為它已經成為學校所有成員,特別是教師的自覺行為,良好的校風對新師、新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有的學校以嚴謹著稱,學校的校園布置、組織管理、治學態度、教學要求等通常都能體現這種品格。學生在這種校園文化的陶冶下,也就比較容易形成這種嚴謹的品格。除以上所述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其他社會文化因素與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以外,社會中.的人口、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比如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人口質量與數量、自然資源等,也與教育發生著聯系。一方面,人口的質量與數量、地理位置的優劣和資源的豐富程度影響著教育的各方面發展;另一方面,教育則可以改善人口素質,進而增強其改造自然以及合理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
【遼寧小學教師資格《教育學》教育與文化要點】相關文章: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學模擬試題08-14
2017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仿真題06-13
小學教育教育學考試題10-15
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沖刺題08-14
陜西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試題及答案10-28
2017上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學預測題08-11
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學》強化鞏固模擬卷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