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國畫中的道家哲學精神
引言:中國畫是一種精神勞動,它要求畫家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下面小編就來探討中國畫中的道家哲學精神,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畫是一種精神勞動,它要求畫家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包括人生經歷、學養沉淀、膽識、才識等幾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知識。它通過表現不同于西方透視的空間意識和奇妙的精神氛圍以及對繪畫語言創造性的運用來表達中國人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源于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主張適應自然、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曰: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基于此,我們要用心感悟自然,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在創作繪畫時,必須將內心雜念徹底滌除,心境升華到對世俗繁雜之事一塵不染的空靈境界,才能創作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妙品佳作。這種感悟方式是一種精神的升華,體現了物我互融的大思想,使物我感應達到物我為一的境界,最終將超越存在的精神力量得以體現!肚f子人間世》云: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乘物以游心,就是要求我們在作畫時,心要平,氣要和,神要靜,慮要遠,心隨物游中,萬物是如此之玄妙。將自我融于萬物,通過心靈遨游,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擺脫各種世俗觀念的羈絆,神游物外,得莊子之逍遙、老子之無為,才知繪畫之本源,然后回歸本體,復入有我之境,達到下筆如有神,乎隨心遠,筆隨意至,乃至于意猶未盡的境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們眷戀山水,領略玄趣,追求道家的精神境界,這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指出山水畫的作用是澄懷觀道澄懷味象。澄懷就是要領略玄趣,蕩滌污濁勢利之心,遁于空靜的山林,體會圣人之道。遠離塵濁世俗,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靜靜地思索,深沉地入靜,方能得道。有世俗名利之心的人,奔走于勢利之途、名利之場,一心想發財,一心想做官,還能不爭處下無為嗎?還能像莊子一樣拒絕禮聘嗎?還有時間和心思去逍遙游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嗎?眾多文人雅士游山觀水,歌詩以詠之,繪畫以形之,通過歌詠描繪自然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懷,尋求老莊的精神支柱,寄托高逸清雅的情操。受到老莊之道影響的畫家,不愿出世為官,而是遁入山林,與自然為伴,求得自我的解放。他們的審美意趣是老莊的審美意趣,是樸素、自然、清淡的,傳統中國畫的發展就是深受這種審美意趣的影響。莊子曰: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刻意尚行,離世異俗(《莊子刻意》),這是高人、逸士刻苦自勵的修身之道。畫家何嘗不是如此,自魏晉以來,歷代有成就的畫家,哪一位不是自甘寂寞、雕勵心志、淡泊名利?正因為他們安心于寂寞,安心于恬淡,無功名而治,不混雜于世俗,不刻而高,所以才有一個清澈而平靜的創作心境。于是,他們筆下的作品是佳作妙品。從六朝的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到元四家的倪瓚、王蒙、黃公望、吳鎮,他們殊途同歸的經歷和成功都驗證了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的天地之道和圣人之德。
道家主張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第二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靜是畫的另一種境界。畫唯其靜,方能產生一種文氣和秀逸,靜極生動,靜中有動,靜動諧宜。老子主張以靜悟道,達到神會的地步。在繪畫中,畫家要本著一顆虛靜澄明的心與畫以神相會。這樣,畫家的境界與道融為一體,與萬物融為一體,與道同體,自然而然地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莊子云: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世間》)。莊子認為,人只有達到心境澄明的境界,才可以從內心世界中體悟道。莊子的唯道集虛是繪畫創作的佳境。在繪畫過程中,必須先散其懷抱,進入一種虛靜狀態,來到空明的境界,在那種無半點塵俗的無我之境中散步,凝神靜思,心游萬物才能含英咀華,才能畫出無一絲煙火之氣的絕妙作品。繪畫進入一種靜虛的境界是十分必要的。向紙三日,不是畫不出來,也不是不會畫,或不知畫什么,而是神游于虛境,采集繪畫之道。如有的畫家不喜歡當眾作畫,不外乎是怕別人擾亂了他那種虛靜的心境,打斷他悟道的思緒。《莊子天道》云: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虛靜,關鍵是人靜、心靜。繪事本寂寞之道,歷代成就卓著的大家,如黃賓虹、李可染都提倡繪畫要耐得住寂寞。惟其寂寞,方可順其自然。甘守恬適、淡泊,要達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三個寂寞的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①在虛靜恬淡、寂寞空疏的環境中,人雖寂寞,但心不寂寞?此茻o為其實有為,無為中有為,有為中無為。在這種空曠、虛幻的世界里,悟透自然之玄機,而后揮筆作畫,還怕畫品不高嗎?
道家主張精神絕對自由,人要接近自然、擺脫社會的羈絆,身體也不能過受約束,如《莊子》第一篇便是逍遙游,他對人生和藝術的理想追求是任自然,主張藝術創作應當擺脫外物的干擾和人為的矯揉造作,適應身心的自由,在保存自我中發揮天性,就像生活在江河湖海的魚兒和翱翔在天空的鳥兒一樣逍遙自在、無憂無慮。他在《莊子田子方》中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槃礡,贏。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里面描繪了一個解衣斑駁的畫家形象。他認為,有創造力的畫師,平時舉止超群,敢于棄絕紀律和禮節約束,在創作時進入旁若無人的特有精神狀態,即專心致志,不拘形跡,任情恣性,甚至行為荒誕不經,這才算是真正畫師所具有的風格氣質。道家認為,真正的道在自然之中,畫家只有親近自然,在認識自然和解讀自然中悟道,物我之間才能形成一種超出客觀的審美感受,顯現人類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理想。因此,歷代的畫家都注重寫生,師法自然,追求藝術精神之美。
文人雅士畫家,不欣賞人為雕琢的世俗之美。《莊子漁父》云:法貴天真,不拘于俗。莊子的這種觀點對于繪畫的啟示是深刻的,它要求我們師造化,以天然為法,卻不拘于程式。在創作時,畫家要以真性情來表現物象之本真和神采。例如元四家明四家和清代揚州八怪的繪畫作品,則堪稱為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宗白華先生在《美學與意境》中指出初發芙蓉比之于錯彩縷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這是美學思想上的一個大的解放。詩、書、畫開始成為活潑潑的生活的表現,獨立的自我表現。②這樣一種境界,被稱為天趣天然天真。它的對立面是人工,是巧!肚f子》中提出能體純素反其性情而復其初樸素而民性得既雕既琢,復歸于樸,這種自然無華的美是最高境界的美,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十分重視的一種風格。這種天然、純真、樸素的充滿著道家精神的審美趣味對中國畫的繪畫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用心去感悟自然是打著自我精神印記的,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精神感悟作用,將為我們帶來豐富、多彩、斑斕的審美境界。畫家追求精神境界比追求畫面上的造型、構成、色彩、以及新技巧與材料的開發要復雜得多、重要得多,這也是最關鍵的!肚f子徐無鬼》中說: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畫家的品質和品格格外重要,它是從事繪畫的根本基礎,是畫家人格修養的標志。關注人的心靈,以一顆正直、善良的心關注人類自然、真實、質樸的情感,以鮮明的愛與憎觀察體驗人生,是中國畫家最重要的職責。真、善、美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渴望,是人類永遠追求的藝術精神之主題。
道家哲學思想是對中國畫發展影響最大的思想之一。道家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畫的靈魂和藝術精神。中國畫所體現的精神氛圍是一種靈魂上的寧靜,是一種凈化了心靈的自然流瀉和心之所得。這種將審美精神放在首要位置的精神境界源于道家精神,從而影響著中國畫家對中國畫的創作意識。創作是一種物我感悟、心靈投入的過程,要保持良好的創作心態,這種心態要清、要靜、要寂寞。做畫家很難,在思想上要有學識修養,在觀察事物時要心靈敏銳,在創作時要樸實無華、天真率直。作品既要表現物象外在的形和內在的精神,又要抒發作畫者的思想和胸臆,表達畫家的審美情趣和主觀意識,這是畫家學識積累的結晶。每一個有抱負的畫家在新時期需要面對的挑戰和難題都是如何做到審美觀念的轉變與情趣意識的覺醒,如何知難而進、走向未來。自然和社會的變化,不斷地改變著中國畫的理論和實踐以及與道家思想的結合方式。在中國畫和道家思想的不斷融合中,有的被沉淀后拋棄,有的則結合為新的理論依據。中國畫與道家精神的不解淵源,就是在這樣一種辯證統一之中不斷地發展、前進的。
【探討中國畫中的道家哲學精神】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對中醫精神醫學的影響11-17
論中國哲學對中醫精神醫學的影響02-24
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及時代意義探討02-21
道家哲學思想對古典園林的影響06-03
古典園林中道家哲學思想應用03-25
淺析道家“無為而治”的領導哲學思想03-04
哲學碩士論文:論中國哲學的特質11-25
哲學視角下的人格問題探討12-08
淺論建筑生命精神內涵哲學02-2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