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哲學不是什么的探問論文
哲學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哲學的自身反思,即追究“哲學是什么”這樣一個最具根本意義的問題。然而,“哲學是什么”與“哲學不是什么”是不可分割的,它不過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隙ň褪欠穸ǎ粡姆穸ǖ慕嵌扰宄罢軐W不是什么”,就不能從肯定的角度理解“哲學是什么”!罢軐W是什么”的根據就存在于“哲學不是什么”之中。后者為前者劃置了一條界線,在這個界線之外的不屬于哲學研究的內容,在這個界線之中的才屬于哲學研究的天地。但是長期以來,學界大都著重于前者的研究,而對于后者則較少關注,這就使得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難以深化和取得一些基本的共識。正是基于這種思考,本文擬對此作一反向提問,即對“哲學不是什么”展開專門的研討,以就教于學界同仁。
一、哲學不是客觀知識
一般知識與哲學智慧是有所不同的。無論是其研究對象還是其本質特征,二者都呈現出根本性的差異,將其混淆或者等同起來,就會犯張冠李戴、牛身馬首的錯誤。
所謂知識,如果要給它下一個定義的話,即知識是被人們的生活實踐所驗證并被普遍認同的關于某個或某類事物性狀的正確認識。 知識分兩類,一類是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本質性知識。所謂陳述性知識,是對事物現象形態和存在屬性的認識,例如,這朵玫瑰花是紅的,這張桌子是方的,這種氣味是香的等等,這樣的句子就屬于陳述句,其所反映的是關于個別事物外表現象及其可感屬性的一種知識。因為不管是紅的顏色、方的形狀和香的氣味,都可以為我們的感官所感知。所謂本質性知識,是對事物之內在本質關系的認識。例如,關于玫瑰花以及其他植物生長發育性質及其規律的知識,屬于本質性的知識;關于如何制作一張桌子必須掌握的幾何學基本原理亦屬于本質性的知識。知識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其可以被人們的經驗生活所檢驗,因而能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具有相對固定和標準的答案。1+1就等于2,不能說它等于3;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于180度,不能說等于160度,如此等等。
哲學智慧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這種知識是有所不同的。首先,哲學智慧所指向的不是某個事物或某類事物,而是具有無限性和終極性的對象,它要研究這些具有無限性和終極性對象的本質規律。例如,它要研究宇宙世界的本質規律,研究人的終極價值,研究最高的善即“至善”問題,研究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根源,等等。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哲學是研究最一般最普遍問題的學問,如什么是自由、平等、正義,什么是真、善、美等等。亦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哲學是研究一般存在即“存在之存在”的學問,而具體科學只是分別割取這個大存在的某一個部分進行研究。其次,哲學智慧的研究方法不可能是實證的方法,而只能是思辨的方法、抽象的方法。黑格爾曾經指出,哲學“它既不能從一門低級科學,例如數學那里借取方法,也不能聽任內在直觀的斷言,或使用基于外在反思的推理。” 在他看來,哲學只能從“科學認識中運動著的內容的本性”中吸取和提煉自己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精神自身運動的方法即辯證法。而辯證法在形式上又表現為對思維自身的思辨的和抽象的方法。當然,這種思辨和抽象不是主觀的、隨意的,而是基于理性的,是建立在已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成果基礎之上的。無疑,這種思辨的抽象的方法帶有想象、猜測、探索的性質而難于實證。這就好比盲人摸象。在宇宙世界這個無限性的對象面前,我們都是探索中的盲人,因為我們永遠也不可能一覽無余地把整個宇宙世界盡收眼底,看清它的“廬山真面目”。我們只能像盲人一樣地對這個“宇宙之象”進行摸索和猜測。然而,盡管我們看不到作為一個整體的“全象”,但卻可以通過實踐的探索獲得某些零星和片斷的認識,而在這些認識里又多少包含了關于宇宙世界的片面的真理。
再次,哲學智慧所得出的結論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的、多元的。如1+1=2,這是一個公認的數學公理,它的答案只有一個。但哲學智慧卻與此不同。哲學的智慧可以表述為:1+1=3=4=5=6……。這就是說,對于哲學來說,1+1可以等于2,也可以等于3,也可以等于4,乃至有無限個答案。為什么說在哲學這里1+1可以等于3、等于4甚至無限呢?這就涉及到關于系統論的觀點。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認為,系統論的一般觀點具有應用到其他學科甚至一切事物之上的普遍適用性,它的豐富的原理、思想和見解已經為生物學、心理學、物理學以及社會科學等許多領域帶來了更高的科學秩序和更深入的了解,因而系統論所提出的基本理論實際上已經構成了一種新型哲學,這種哲學可以稱之為系統哲學。 在我國,最早對系統哲學展開具體和深入研究的是烏杰先生,他于1988年公開出版了《系統辯證論》,并主持創辦了《系統辯證學學報》。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和發展,系統哲學作為哲學學科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已經得到學界的認可。
系統論有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的總和”。這就是說,系統的屬性并不是構成其要素的機械相加,當這些要素以一定的形式組合起來后就會突現出新的屬性。比如,酸堿的中和反應,就是酸與堿二者發生溶合生成水與鹽。水與鹽作為新的第三者在酸與堿中是找不到的。在這里,1+1=3,而不是1+1=2。這當然是一個形象的方法,一個大致的比喻,不能將其作機械的理解。
對于一般的知識來說,1=1,不能等于2、等于3。但是,對于哲學智慧來說,1=2=3=4……,這就是辯證法。
何以1=2呢?這就是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對立統一的矛盾學說以及中國古代哲學家提出的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思想。黑格爾說:“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 列寧說,所謂矛盾,就是“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 在一般常人的眼睛里面,看似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哲學家的眼睛里,一中卻包含了二,即統一體中包含了陰陽矛盾對立面。所以,一可以等于二。
一還可以等于三。黑格爾說,一分為二在另外的意義上就是一分為三。一條向東的路和一條向西的路是同一條路,即是說,一條路包含了向東向西兩個維度,實際上還有第三者,就是路本身;A既可以是+A,也可以是-A,A本身就是第三者。“所以某物本身就是那個應該被排除的第三者。”1還可以等于4。有的事物里面就包含了四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方位上,我們通常劃分為東西南北,這就是一分為四;若劃分為東西南北中,就是一分為五。古代將音樂區分為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所謂“五音相和”是也,這也是一分為五。現代音樂區分為1234567七個音階,這就是一分為七。實際上,任何事物都是無限可分的,總之是一分為多,我們完全可以根據研究的需要進行具體劃分。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哲學教科書以及各種哲學考試,卻把哲學的觀點當成了客觀知識,變成了像數學和幾何學一樣的標準公式和一般公理。例如,無論是本科政治考試還是研究生的政治考試,其中哲學題目都被設計成打勾打圈的選擇模型,只能按標準答案進行回答!笆澜缡俏镔|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終動力,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直接動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等等,都成了不可更改的神圣教義。如此來念哲學智慧之經,當然也就與智慧風馬牛不相及了。因此,對于哲學研究來說,一定要注意區分哲學智慧與客觀知識的差別,不能把哲學智慧變質為客觀知識,否則,哲學智慧就會向愚蠢、愚昧轉化。
二、哲學不是經驗常識
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特別強調感性經驗對于人們認識的基礎和源泉作用,認為“凡是存在于理性中的,沒有不是先已存在于感性知覺中的”。這種觀點無疑有其合理性。人的知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的頭腦里所固有的,它歸根結底源自于人的感性經驗。
然而,即便是經驗主義者,也認為人們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性經驗上,而應該超越經驗常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水平。哲學屬于人的理性認識的范疇,但是,哲學又與具體的實證的理性認識不同,它要闡明和揭示蘊涵于這些理性認識中的最普遍的本質和方法論原則,以便為人們的認識活動指明道路。
勿庸置疑,在日常生活的范圍內,人們的經驗知識十分管用。千百年來,人們依靠這些經驗知識來進行生產和生活,并據此應付各種矛盾,似乎既管用,也夠用。老百姓不一定要成為哲學家,而哲學家也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農夫或工匠等。例如,在古代,人們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并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延續著前輩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他們“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易傳·系辭下》),主要根據前輩傳授的生活經驗從事簡單再生產。這樣的生活他們過了幾千年。即便對于一個科學家和哲學家來說,他們也大多依靠經驗常識而生活。在現實中,即便是科學家和哲學家,也無需事事處處先進行一番科學或哲學的研究然后才開始行動,對于油鹽醬酷茶、吃穿住用行這些日用倫常,人們大都按習慣常規行事,沒有也不必作一番深入的探究。
但是,經驗常識畢竟是有局限性的。它知其流而不知其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特別是其中往往滲透著一些保守落后的東西,呈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狀態。而且,經驗常識的視野也比較狹隘,對于更廣范圍的新鮮事物知之甚少,這也限制了人們的眼界。因此,在現代,即使對于廣大農民來說,經驗常識也已經顯得不夠用了。
【哲學不是什么的探問論文】相關文章:
對哲學的看法論文03-08
學習哲學論文01-01
關于哲學性的哲學教育論文02-12
哲學方面的論文03-08
與哲學有關的論文模板11-23
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05-21
哲學碩士論文11-23
生活與哲學簡短論文03-07
哲學碩士論文:論中國哲學的特質11-25
兒童哲學的闡述論文02-1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