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與安居的哲學理念
人們是通過住宅去認識現實社會的種種關系,建筑在這種意義上充當了現實和理想的橋梁,給人類提供了一種和外界交流的媒介作用。
摘要: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一個原點,這個原點是退無可退的原點,是一切事物發生的最初始的那一刻。道家把它形象的概括為了“道”。“道”是世界萬物的原點,是一切事物發生的基礎。
關鍵詞:住宅 安居 哲學理念
1、 住宅與安居
1.1住宅建筑的起源
道家的哲學理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一個原點,這個原點是退無可退的原點,是一切事物發生的最初始的那一刻。道家把它形象的概括為了“道”。“道”是世界萬物的原點,是一切事物發生的基礎。在西方也有一句格言:“你回顧的越深,你的前瞻性就越遠。”哲學具有一種還鄉的特質,也一直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是誰”?那么我們就要問住宅建筑的原點是什么?
1.1.1功能的需求
在建筑起源的問題上,很多哲學家都把自然界看成是蠻荒的世界,環境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中國也不例外,如《韓非子。五蠡》中記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多,人們不勝鳥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式’。”《淮南子,汜論訓》:“古者民澤處復穴,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夏日則不勝署蟄蚊。圣人乃作,為之構木為室,以為宮室,上棟下字,以避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由此可見建筑起源于原始社會環境的惡劣,無論是原始人的”穴而處“的穴居還是”構木為巢“的巢居,都是原始人類對于自然的一種征服。房屋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功能呢個性的要求,那就是用來居住,是原始人物質生活的手段。從這種層面上來看,建筑和衣服是一樣,也是一種功能的需求。建筑對于人類。正如衣服對于身體的意義是一樣的。
每一個人從他出生開始就開始向在自然中要求圍合出一個屬于人類自己的世界,從這個人類自發營造的封閉的世界中去逃避自然災害的侵襲。這就像每一個人出生之后都會給自己穿上一層衣服,不管這衣服是樹葉,獸皮,還是桑麻做的。這就像不管這房屋是石頭做的還是木材做一樣的,人總是一定要修建一個房屋,把自己隔離開來,而不是赤裸裸地暴露在自然的環境之中
我國學者揚新民在闡述原始建筑的起源的與本質的時候就指出,原始建筑最開是就是滿足人類自身的物理和生理需要。這正如馬斯落的五重需要體系一樣,第一層需要和第二曾需要都是最基本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1.1.2審美的需要
最開始的時候建筑的設計或許僅僅只有遮蓋和保暖的需要,在寒冷的自然環境中,人需要衣服來保證最基本的需求,也需要建筑來獲得一個遮蔽的場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第三層歸屬的需求開始出現了,在這種需求的影響下,建筑開始具有了一種社會的倫理功能。
人們開始對建筑進行設計,根據人體各種不同的尺寸作出了各種大小的建筑,根據不同的需要做出了各種不同的建筑,有官員的建筑,平民百姓的建筑,有祭祀的建筑,有平時的建筑。為了追求美觀也同時在建筑上采用一些特定的顏色,或者在建筑上開始做一些裝飾,使得建筑看起來富麗堂皇。從各個民族的不同的建筑形式,可以看出各自歸屬于那個群體。從這個群體中所修建的各種不同的建筑可以看出他是屬于那個階層,總之建筑具有了社會的功能。
從上述的層面上去說,衣服和建筑在本性上是一樣的。人類會在自己的身體上穿上衣服,會在自然的環境中圍合出建筑這一人造的世界,都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為了實際生存的需要,在原始的自然環境中,自然對于人類來說是不可知的,生存條件的惡劣迫使人類為了保暖,所以把人和自然隔離開來。另一方面服裝和建筑的設計也是為了一定的審美需要,人總是喜歡美麗的事物。因而從事物的本質上來說,建筑設計師和服裝設計師是兩兄弟。
1.1.3精神的需求
在“最優秀的小說隨筆”一文中,華萊士。史蒂文斯對詩歌的起源做了這樣的描述:
詩歌是這樣誕生的:我們居住在不屬于自己的地方,除了揚名于世的那幾天,生活是多么的艱辛。
“我們被拋棄到了這個冷漠的世界里,我們想要追尋自己的家園而不能,苦悶之中詩歌誕生了。這表明正是飄泊無依的感覺激發了人類寫詩的愿望。同樣的動機也產生了神話——究竟是為了什么,人們開始創作神話,重新演繹這個世界,使它不再漠視我們的需求,不再主觀武斷,不再充滿了偶然性,我們可以把它當作自己真正的家園?建筑的產生也驗證了這樣一個事實:生活在“不是自己故國家園”是多么地痛苦。”
在這段文字中,卡斯騰認為是人類的漂泊無依的感覺使得人類產生了寫詩的愿望。在房屋起源的傳說中人們把大自然描繪成一個蠻荒之地,對于不斷流失的時間和無限寬廣的自然空間的恐懼使得我們開始想到選定一個地方建筑房屋,來結束自己漂泊無依的生活狀態。希望通過建早的這種行為來將不穩定的,時刻變化的自然環境轉變成我們自己所熟悉的穩定的人造場所,并在這種場所中安居下來。古羅馬的建筑學家維特魯緯就曾經試圖從火與原始的關系出發去探討建筑的起源,他說:
“發現火之后,原始人先是聚集在它的周圍,接著組成了議事機構,然后開始了社交活動。人們越聚越多,漸漸發現自己比動物優越了:他們不必四肢著地行走 ,而是直立行走。他們可以凝望美麗的星空。他們的雙手可以和手指自如地去做想做的事情。他們在第一次議事時,提出了 建造窩棚的想法。有人用寬大的綠葉來藏身,有人在山的斜坡處鑿洞,有人仿照燕子壘窩的`方法,用泥和樹枝搭起了類似的小棚子。”
從這段話的理解,對于原始人來說,火的確是件神氣的東西?當人們點燃了 一團火焰之后,火源發出的光芒和溫暖使得人們聚集在一起,從而構成了特定的場所。”在大自然多種燃起來一堆篝火,周圍的環境自然而染就形成了一個房間。四周的巖石,頭頂的樹蔭共同構成一處溫暖的場所,或的發現使得原始人類發現自己比動物要優越,因為人類可以遙望星空。仰望星空和人類修建房屋有什么聯系呢?是浩瀚的星空使得人類的精神產生了漂泊無疑的感覺,從而激發了人類定居的愿望。不管怎么樣,通過把原始人類修建房屋人類修建房屋和星空聯系在一起,維特蘆葦是想告訴我們,原始人類修建房屋不等同于動物修建巢穴。修建房屋不僅僅滿足人類對于身體提出一個遮蔽的場所,提供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和和森每需求,同時也是給人類的精神一個修葺的場所,以結束自己漂泊無疑的精神狀態。
從這個層面上來,詩歌和建筑是一樣的。“其實詩在本質上,也是人從精神上對于生命和世界的圍合”,建筑是一首哲理的詩。
2、住宅的本質
德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家,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存在主義哲學又叫生存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資產階級文明終結的開端,F代時期的到來,人進入了它的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雖然他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無家可歸。隨著宗教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喪失,人不但變得一無所有,而且變成一個支離破碎的存在物。他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外人”,自己將自己異化海德格爾對人類的建筑行為做了哲學層面的深刻探討,它既不是從藝術的角度也不是從技術的角度來探討人類的建筑行為,而是從思考”建筑是什么““安居的本質是什么”開始,從詩意的西居,安居的本質和意義思考了建筑的本意和本源。
海德格爾在其整個哲學背景和美學思想上,特別是比較“技術”和“藝術”相對立的存在的顯現方式上,闡發了藝術的本質是詩的著名觀點。,只有詩發生到場,按據才會發生。其實海德格爾的建筑哲學的根本意義的根本之點就是熱呢日建筑的意義如同詩歌一樣給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 。“建筑的本質就是讓人按居下來。通過分割空間,再將各部分有機結合成新的空間來達到這個目標。只有先定居下來,人類才會想到建房。正如不能把存在理解為存在者,我們也必須把定居區別于建房。如果定居原始的“的暗示”人和空間“的餓關系,那么我們就必須找到自己的家園,不要把人丟在無邊無際的的空間中去,因為無邊無機的空間在帶來恐懼。海德格爾認為人類,特別是現代人類的無根可依,無家可歸的漂泊感覺實質就是與時具進而不斷變化的”定居“理念的理想。兩者看似矛盾去業相互依存。
海德個兒的存在的立足點可以看作家,和家園,家園意味著身心的歸屬。從漢語的詞源上。建筑也好,是個也好,哲學要好都市人類返歸家園的渴望,探索。有建筑的地方必有人家,使人感到安居的家是真正的餓建筑,它使人類深深感受到生存的意義和生活的意義。
20世紀挪威建筑學家,挪鵓鴿,書兒子繼承了海德格熱的現象學分析方法分析建筑的意義,系統的發展了建筑讓人安居的思想,尤其是將建筑的意義同人 的存在屬性明確的聯系在一起,提出了”存在空間“”場所精神“等重要概念。只要建筑能夠給人提供一種大地上的真實的”存在之家“或則說存在的立足點。使人類的孤獨無依的新林有所安頓,這便是建筑最重要的,最深刻的倫理功能。
“人因宅立,宅因人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皇帝宅經》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建筑。從建筑材料上來說西方有石頭的建筑,在東方有木材的建筑,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之后還,鋼鐵的大規模生產還發展出了鋼鐵鐵的建筑,在中國的陜北還有獨有的窯洞建筑。從建筑的幾何形狀上來說,有圓形的建筑,有方形的建筑。從建筑物的顏色來說,有紅色的建筑,黃色的建筑,藍色的建筑。從建筑物的用途上來說,有宗教建筑,民用建筑,還有工業建筑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才是建筑的本質,卡斯騰在《建筑的倫理功能》為了說明建筑和建筑物的區別提到了一個關于裝飾化棚屋的問題,一個裝飾的棚屋是不是建筑。如果是,那么建筑就簡單等同于實用房屋加上裝飾。
住宅建筑的起源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出于功能和審美的需要 ,二是人類的精神也需要一個休息的場所。中國古老的黃帝宅經里面有這樣一句話:“人因宅立,宅因人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這句話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哲學鏈條:建筑—人—自然。諾伯舒茨從現象學的原理出發提出了這么一個觀點:“建筑是給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建筑的本質是讓人安居下來。通過分割空間。再將各部分有機結合成新的空間來達到這個目標。只有先定居下來,人類才會想到 建房。”人類任何的建筑行為都是為了在自然的環境中求得“一個生存的立足點”,人類修建房屋的行為表達了人類向自然求生存的意志和智慧。一個生存的立足點這句話完美的詮釋了黃帝宅經里面的第一句話-人因宅立,宅因人存。建筑存在的本質是人,建筑人是建筑存在的核心。
3、住宅設計的任務
黃帝宅經的后半段人宅相扶,感通天地,這句話從根本意義上道出了建筑設計的終極意義。那么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是什么意思呢?路易斯康的建筑觀點認為:“當你創造了一棟建筑之后,你就賦予了他一個生命,他會和你說話。”在這里建筑不是一個死的物體了,而是具有了某種生命的東西,當人類建造它,它在自然的環境中存在的時候,它就在自然的環境中傾聽著,并把聽到的東西通過自己向人類訴說。
可以說人類在了解自然的過程中營造了建筑,并通過自己營造的建筑更好的去洞悉自然世界,明白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四季更替,日起日落都在這棟建筑里面呈現了。人類了解了宇宙運行的規律,懂得了人和人相處的社會行為法則,明確自己作為個體存在的事實,從而尋找到個體存在的意義,獲得個體的尊嚴和解放。
“設計,就其根本意義而言,是一種“人與理想世界的現實關系”的構建。”只要設計要通過工程技術而實現,那么他們必然就要和現實發生種種的關系。人們是通過住宅去認識現實社會的種種關系,建筑在這種意義上充當了現實和理想的橋梁,給人類提供了一種和外界交流的媒介作用。
通過設計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們的客觀的真實世界,從真實的角度去做建筑的設計。綜合人類的理性,工程建設的技術,去創造人類未來更真實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
【住宅與安居的哲學理念】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