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色、香、味”俱全的農村政治課教學論文
眾所周知,對許多學生來說,政治課是一門非常枯燥的學科,對農村學校更是如此。而如何依托、回歸和進入鄉土生活這一“活水源頭”,創設“色、香、味”俱全的農村政治課教學,是扭轉上述不利局面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依托色彩斑斕的鄉土生活,創設有農村“色”的課堂
我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五顏六色的,我們的課堂也應如此。怎樣才能讓政治課有顏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強調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的教學理念,即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在現實生活中,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對城區學校要落后得多,特別是學校的內在資源嚴重不足,如場地缺乏、設備陳舊、媒介單一等,直接影響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很多人就以此為借口,抱怨農村政治課難上。其實,并非如此。農村學校課程建設的“軟肋”并不在于“資源短缺”,相反,農村學校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往往是城區學校難以具備的。目前農村學校的課程開發的“軟肋”恰恰是“本土化”資源開發的意識不強和能力不足,從而影響了課程實施的效度。
鄉土資源無處不是、無奇不有,只要因地制宜,從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的現狀出發,大山深處、田間地頭、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風土水文、四季物候、鄉村民居等都可以成為政治課教學“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這就告訴我們,農村政治課教學一旦與農村生活相聯系,課程找到了“活水源頭”,教學充滿了五顏六色。
例如,教學高一“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時,筆者組織學生對學校周邊企業進行調查活動,學生就能理解什么是公有制,什么是非公有制,尤其什么是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等所有制知識;了解什么是按勞分配、什么是按個體勞動者成果分配、什么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等分配知識。又如,組織學生從村委的選舉和村財務公開中了解我國相關的政治制度,明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再覺得政治生活是大人的事,是國家的大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事,與我們的生活分不開;進而認識到原來政治課堂離我們生活很近,就在自己的身邊,并不是高深莫測。于是,學生原本覺得枯燥的課堂頓時變得鮮活起來,充滿了鮮艷的色彩。
二、回歸氣息清新的鄉土生活,創設有農村“香”的課堂
所謂“香”,是新農村散發出來的特有的“清香”氣息。怎樣才能使農村政治課堂具有新農村的“香味”?這就需要我們有效利用鄉土課程資源這一“活水源頭”。
有人認為,運用鄉土資源進行政治課教學過于迂腐,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對之筆者不敢荀同。像高一《經濟生活》中的銀行、儲蓄等要求學生學會使用信用卡的內容,比之城區學生,農村學生在實踐上存在著較大困難,但這不等說農村學校就沒有自身的優勢,很多鄉土資源是城區學校所享受不到的。例如,教材在講解“市場配置資源”時,筆者就引入了農村學生再熟悉不過的一個情境材料——蠶繭,在教學中做起了文章。首先,讓學生說說蠶繭的用處,從中引出蠶的一身都是寶,是我們生活的重要資源,并通過分析20XX年桐廬4家企業生產蠶繭需要量和當年市場蠶繭供應量之間的矛盾,論證資源的相對有限性、人類需求的無限性和人類社會合理配置資源的必要性。其次,讓學生探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蠶繭量是如何配置的。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通過市場進行的。那么市場又是如何配置蠶繭這一資源的呢?筆者在教學中仍然借用2006年到20XX年蠶繭價格的變化、供求關系的變化,來說明市場是如何通過供求、價格和競爭,實現人力、物力和財力流進和流出,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的。又通過20XX年桐廬方格子營繭價格比原來價格高很多這一事實,說明市場是如何利用利益杠桿,促使生產者提高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來體現自己的優點。當然,市場的調節也有負面影響。如因為過度追逐利益,有些蠶農采取了一些不正當的手段,體現了市場經濟的自發性;一些蠶農對市場信息了解、掌握不夠,致使生產和需求相脫節,造成過度擴大生產或者縮小生產,體現了市場經濟的盲目性;蠶農對生產的擴大或者縮小總是在價格變化之后,說明市場的調節具有滯后性。市場經濟的這些缺陷,給社會生產帶來了波動,造成資源的浪費。
由此可見,在政治課中充分運用學生熟悉的、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事例,學生就能從中聞到農村生活中特有的一種清香——濃郁的農村氣息,從中學習和理解市場經濟的內涵。
三、走進韻味十足的鄉土生活,創設有農村“味”的課堂
這里的所謂“味”,不僅僅是讓課堂教學有味道,而且是具有濃濃的農村味道!镀胀ǜ咧兴枷胝握n程標準》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即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人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只是課程資源不會自動進入教學領域,需要我們能動地去尋找、認識、選擇和運用。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充分發揮全體師生的作用,共同收集、處理、展示和利用近在咫尺的農村資源,使課堂浸潤濃郁的農村味。
例如,在高一“生產與消費”的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走訪學校周邊的“農家樂”,了解“農家樂”的經營現狀和規模;然后,把學生調查的材料引入課堂,利用層層設問巧妙地解決了“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這一教學重點、難點。首先.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其次,消費對生產有反作用。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并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論通過利用特有農村味道的“農家樂”這一素材,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使政治課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又如,學生從農村月新日異的變化中看到了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從這些農村特有的現象中感受國家財政和稅收的作用。當然,讓這些材料在我們的教學中變得有味道,需要我們有效組織學生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加工,形成觀點,從材料所蘊涵的濃郁鄉土味道中,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成功的體驗,從而發揮鄉土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培養學生對鄉土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再如,前面“市場配置資源”中運用的蠶繭問題,可以用學生熟悉的豬肉例子予以取代。對于豬肉的市場行情,城區的學生可以通過豬肉價格的變化進行了解,但沒有農村學生來得更直接,因為很多農村學生的家里就養豬,從家里養豬情況的變化,他們就能感受市場的變化。在相關知識的學習中,引入學生熟悉的養豬生產,能幫助學生通過市場變化,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不僅如此,有的學生還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父母,為家庭的經濟決策提供寶貴的建議,從而突顯了政治課教學的意義。
總之,關注了鄉村生活,就是關注了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是對生活在鄉村中的人的主體地位的認可和生命價值的尊重,從而為學生確立人本意識和生命意識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當然,運用鄉土資源不能實行“拿來主義”,必須要有篩選、提煉和升華的處理過程,以充分發揮它們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點睛作用。在新課程背景下,只要我們農村學校政治課教學貼近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有效地利用鄉土資源,就一定能有效達成目標
【創設“色、香、味”俱全的農村政治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