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0-18 15:40:18 醫藥學 我要投稿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選10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吹秸撐牡纳碛鞍,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選10篇)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要保持與學生家庭的密切聯系,主動進行溝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的現狀。

          摘要:社會壓力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大學生也面臨著來自學業、社會甚至家庭的壓力,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作為學生工作的一線人員,高校輔導員面臨著更高要求的工作挑戰。本文主要就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優勢以及當前工作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輔導員如何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心理現狀;方法策略

          根據中國教育報2000年公布的《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針對6300名在校學生的調查中存在中度心理問題的學生高達18.21%,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近年已經攀升至30%左右,并呈繼續上升趨勢,需要引起高校重視,而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主力軍,尤其需要發揮積極作用。

          1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1.1崗位優勢

          高校輔導員負責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是與學生接觸機會最多的老師,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較了解,同時由于高校輔導員相對年輕化,與學生無論是在思想還是年齡上都存在接近性,能更好的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由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1.2時間優勢在大部分高校中,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與一般任課教師相比,承擔教學方面的工作量相對較少,作為專職學生工作人員,著重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管理,抓素質教育,這意味著輔導員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費在學生身上,有更多的時間來接觸學生,與學生保持有效溝通。

          2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不足

          2.1輔導員心理專業知識存在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專業的心理知識來支撐,而肩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輔導員普遍呈現年輕化,在心理專業相關知識上存在欠缺,難以有效開展心理輔導工作,這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偏差。

          2.2輔導員培訓機制不健全

          高校在針對輔導員進行培訓時,面向的主要是新入職輔導員,而老輔導員參加培訓的機會有限,這不利于輔導員隊伍的整體提升,同時個別一些培訓出現形式化傾向,內容不貼近學生實際,理論水平雖然得到提高,但是輔導員的實際輔導能力卻得不到提升。

          2.3輔導員職業困惑難以排解

          輔導員的工作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內容相對瑣碎復雜,有時可能還會出現學生不理解的情況,日復一日,難免對自己的工作發展存在困惑,影響工作積極性,同時輔導員在高校教職工中薪資待遇處于較低水平,這些都會影響到輔導員的工作激情。

          3如何有效實現輔導員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

          3.1輔導員要不斷加強自身心理健康理論

          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相對較強的工作,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專業知識與技能較強的輔導員隊伍,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加強自身學習,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輔導員培訓課程,積極鉆研心理學相關知識,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與特點,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方法,同時還需要了解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延伸知識,從而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

          3.2輔導員需要在工作中采用靈活的教育方法在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需要輔導員加強自身學習,掌握各種有效輔導方法,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2.1群體教育為主,個體教育為輔

          進入大學生活,迷茫、無目標的學習生活狀態使大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需要加強輔導,而大學生群體的數量決定了年級大會、班級例會等群體教育是主導,遇到個別問題嚴重的學生,應配合個體輔導。

          3.2.2心理疏導為主,專業心理指導為輔

          大學生群體出現的心理問題大多呈現輕度或中度,需要的僅僅是傾訴與勸導,嚴重心理問題屬于少數情況,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從學生入學開始就針對學生開展系統的心理普查工作并及時跟蹤,對問題較輕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而對存在諸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等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則應及時轉交給專業的心理輔導中心或醫院開展專業輔導或治療。

          3.2.3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要保持與學生家庭的密切聯系,主動進行溝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的現狀,同時讓家庭知悉學生在校情況,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3.2.4專題教育為主,廣泛主題教育為輔

          大學生群體具有共性,也具有其個體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層面也是如此。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開展廣泛主題教育,而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甚至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群體存在的問題,則需要開展專題教育。

          3.3提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教育面積最廣、最具有系統性的教育方式,輔導員需要積極挖掘學生的實際需求,向學校建議將心理健康課列入公共必修課,通過強制性的課程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完成自己疏導。鼓勵學生積極選修現有的心理健康相關課程,對于思修等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課程,要嚴格把關,加大學生考勤力度,積極配合任課程教師的工作,使現有的課程發揮應有的作用。

          3.4積極創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學校環境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因素,它主要涉及到校園心理文化環境、具體的教學、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等諸多方面。輔導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位優勢,照顧學生實際需求,獻計獻策,積極參與到校園制度建設與環境建設中去。充當好學生與教師之間潤滑劑的作用,幫助學生處理好與老師的關系,避免師生關系緊張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在班級中積極開展相關的文娛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大學集體生活中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對大學生本人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需要引起高校注意。需要充分發揮輔導員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積極主動配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將臨時性的心理輔導工作發展為常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立高,劉法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9)

          [2]楊通宇,楊通琴.心理健康:論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8):86-87.

          [3]張欽哲.高校輔導員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人力資源管理,2010,5:81,83.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2

          身為一名普通大學里的普通學生,我好像經常為自己的未來而焦慮。尤其有時候聽人說那些初中畢業的同學一個月賺多少錢時,我的心里真的很緊張。我想可能我大學畢業了找一份普通的工作雖然不累但是一個月也就拿著七八千的工資,可能除去房租、生活開銷也剩不了多少錢。那我用什么報答供我上這么多年學的父母?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實際上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身邊的人目標明確,而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前方一片荒涼,而我在路上。

          上了大學感覺自己沒有了明確的目標,一下子失去了動力,不再像中學那樣可以只用學習什么都不用管。

          現在的壓力主要還是自身,沒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沒有目標,沒有夢想,以至于沒有學習的動力,一天也就是上課,吃飯,打游戲,生活沒有更多的色彩,一天天的時間過去,感到很慌張,卻又沒有什么辦法的一種無助與焦慮。

          導致我現在天天困的不行,整天無精打采,沒有活力,對什么也提不起興趣,F在連游戲都不能使我興奮。

          我嘗試去進行體育鍛煉,去散發郁氣,去激發自己的活力,確實有用,每次跑步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在向陽光奔跑,但是每次跑完,就會困一會兒,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也沒什么好說的了,接下來我就水一水。

          一個人如果要說有輕松生活的時間段的話,我覺得一定是在學齡前(畢竟現在小學生也壓力很大),也可能是在退休后(這就看你青年跟中年時期的努力成果了)。其他時間來看,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壓力容器內”的。從我們背起書包那一刻起就已經在負重前行了,只不過這種壓力是相對的,不管是橫向的還是縱向的。

          學生時代我們為讀書而煩惱。一開始可能簡單的是因為父母施壓、后來因為升學、再后來懂事點,我們知道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這個時期我們應該是要被書本壓彎了腰哦。后來到了社會呢,其實壓力更大而且也不像讀書時候那么純粹了。職場上的、生活上的、情感上的、經濟上的各種壓力這時候一個個悄然而來。最后到了有家庭的年齡或者人生過了3分1甚至是過了3份2的時候,這時候你會發現貌似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因為這時候的壓力不再是僅僅是壓力了,更多的是責任了。偶爾回顧下,我都覺得長輩們從一開始就在給我們畫大餅了,而且這個大餅一畫,就這么一輩子了

          突然想起這么句話:“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很應景。

          這個社會一直都處于不停奔跑的過程中,你如果不奔跑,早晚就被碾壓掉了。這個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與其等著被碾壓,為何不奔跑起來呢?喜歡健身的小伙伴都知道這期間的付出很是痛苦,可是健身前后的身材對比會帶來的差距呢。其實,“奔跑”中的你或者“等待”中的你,都面臨著壓力,只不過我們選擇了努力來減輕自身的壓力。

          靜是去躁的良方,靜是智慧的土壤。

          我們面臨不少瑣碎繁雜的事情,面臨很多壓力。實際上,古人也同樣面臨很多事情,也要面對并處理好壓力。對此,曾國藩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以每臨大事有靜氣這句話要求自己,在書信中經常提到。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在古老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則古訓,已經滲透到了中華民族和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不論已經參加工作的人,還是在校讀書的大學生,都可以好好體會這句話。遇事先靜下來,不慌不忙,抽絲剝繭,把事情一步步做好,把壓力一件件化解掉。

          現在的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要求也越來越多,有了這個還想要那個,獲得之后又會有新的要求產生,無盡的欲望,占有,貪婪充斥著這個社會,影響著生活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F在整個社會競爭的異常激烈,整體的環境造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活的每一個人都在拼搏,為工作,為生活,為生計,為未來,為各種各樣的目標而拼命,處在高節奏的生活當中,已經沒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間和時間,完全是按照整個社會的節奏快速的前進,被動的被快速的往前推進。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自己的那一份沉重的壓力,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等等,如果不努力不拼搏,就會脫離這個社會,就會被人看不起,就會被遠遠的甩在身后,無形當中又給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壓力。人們不斷的通過對各種物質上的追求,實現,來顯現自己的成就,地位,對各種享受,利益,名利,權勢,財富,健康,教育等等追求,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無休止的競爭讓現在的人們都生活在極度緊張的生活節奏當中,已經遺忘了要停下來休息去安撫自己那已經沉重不堪的心靈。

          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每一個人都會給自己強加上種種要求和期望。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為了生存,每一個人都不得不給自己設定目標,給自己制定各種計劃,而能夠保證自己跟得上社會的發展步伐。其實人們努力拼搏是好事,是追求進步,是在提升社會。但是有很多一部分人拼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欲望,各種攀比,虛榮的內心。這種心態便會讓自己不斷的陷入到更大的壓力之中。人們自身的欲望無止境的增加,而不斷的去索取,那些本不屬于自己的物質享受就會帶來太多的壓力,F在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在他們本該拼搏的年齡卻不去踏踏實實的做事情,而是總想走捷徑,來獲取自己所需,這是不可取的,這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增加壓力

          。當人們把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是在自己身上套上了枷鎖,一層一層的疊加,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深淵之中。人們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心理狀態當中,便會對自身的心理身心健康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看淡這個物質世界的種種享受追求,轉向自己內心身心自由。因為我們會發現,很多物質上的滿足感是非常短暫的,當我們獲得了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一種物質上的滿足之后,會再一次的陷入到那種落寞的情緒當中,而唯有身心的自由,心靈的滿足才是永久的,才是能夠讓一個人保持在恒定的快樂之中的。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3

          摘要:心理彈性影響著學生的諸多方面,如人際關系、生活困惑、戀愛、職場選擇,借鑒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思想,從自卑感及補償、生活風格、社會興趣、創造性自己方面提出了優化學生心理彈性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彈性;個體心理學

          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道德品質、文化素質及心理素質是實現中華復興的重要保障。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4]16號)、《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5]1號)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1-22年)》精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力量,要求各高校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健全校、院、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規范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的管理,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活動。同時要求各高校配備不少于兩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依據各高校學生的數量可以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谛睦斫】到逃ぷ鞯奶厥庑裕芾砼c評價的復雜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發展的動態性及社會、家長、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的深入性等特點.本文在借鑒西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運用的基礎上,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應用角度提出優化學生心理韌性的相關策略。

          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阿德勒作為第一個與弗洛伊德觀點產生分歧并分裂出來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反對弗洛伊德過度重視潛意識,提出應該關注意識,人們應該活在當下,與過去的經歷相比,未來的生活目標更影響人的行為,因此他提出了以下理論:

          1.自卑感及補償

          “自卑情結”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他認為自卑感是個體自身內在的一種感覺,自卑促使人們努力去克服,追求成功,成為人格發展的動力,若是被自卑主宰,則產生自卑情緒,導致神經癥人格,抑郁、悲觀、消沉。阿德勒認為,補償是彌補自卑的最好方法,某方面缺失,可以通過另外的途徑或者額外的付出獲得內心的平衡,降低自卑感。補償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優越,阿德勒把追求優越看成是人生的主導動機。

          2.生活風格

          阿德勒在分享自卑感及補償的過程中,提出了“生活風格”,他認為個體因環境不同會形成專屬于自己的生活風格,特別強調家庭環境對一個人人格形成的決定性影響,學校的氛圍、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會對一個人人格的形成及完善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會環境會促進個體形成優良的生活習慣,激發個體分享這種生活風格、影響周圍的人群,凈化不良風氣。阿德勒認為個體基本上有四種生活風格,分別是支配-統治型(Dominant-ruling);索取型(Getting type);回避型(Avoiding type);社會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3.社會興趣

          阿德勒說:“社會興趣不僅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評價態度,一種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與別人和諧相處的需要,這種需求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得到發展,而且個體必須認識到這種潛能,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如果一個人無法認識這種潛能,他的世界會變得糟糕凌亂,會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嚴重者可能成為精神病患者。阿德勒認為,個體一生中需要完成三大重要任務——職業選擇、社會任務及愛情婚姻。

          4.創造性自己

          阿德勒認為人類不是環境或者遺傳影響的簡單消極的接受者,而是能夠自由的、創造性的與環境發生作用,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組合起來,適應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對社會有益,一些人對社會有害,阿德勒看來其差別在于選擇,他認為遺傳和環境只提供了“個人按照自己‘創造’的方式用于建造生活態度的磚塊而已,正是他應用磚塊的獨特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個性”。

          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彈性優化策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事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成人成才,事關社會發展的動態過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彈性優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補償,克服自卑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因成長環境各異,優缺點也各異,阿德勒用補償告訴我們,缺點不可怕,也無需自卑,重要的是要擁有克服自卑的勇氣及信心。學生生活較單純,處于心態成熟與未成熟的階段,成人感越來越強烈,雖然大部分時間能協調處理自己的學習、生活,但也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如學業挫折、戀愛挫折、人際交往障礙及求職失敗等。補償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直面自身的不足和失敗,調整認知、情感以及行為,追求心中的優越,以達到補償的效果。如享譽世界的NBA退役球星喬丹,熱愛籃球,卻因身高問題被拒之門外,這種挫折并沒有讓他放棄,而是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懇求教練讓他作為一個球隊的雜役人員,憑著堅毅的等候,他終于得到教練的認可,成為一代巨星。喬丹用積極努力的態度補償了身高的不足,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控制力、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及抗挫耐受力等方式幫助大學生進行補償,提升他們的心理彈性。

          (1)個體意志品質的培養。青年時期是意志品質逐漸穩定的定型時期,又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養他們的意志力。意志力是指從事某一件事或者活動持久的耐心、毅力。從日常生活方面來說,可以讓學生自己挑戰,培養恒心和毅力。從野外拓展而言,要定期組織學生參與野外心理成長訓練,克服內心的恐懼、不自信,直面失敗,磨練個人的心理品質。

          (2)培養自控能力、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個體在心理發展的歷程中,需許多外界力量的援助及支持,自控力是個體成熟的特征之一。自控力是指個體面對困境和挑戰時的一種控制能力,它能增強個體邊界意識,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優化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能激發個體內在力量,整合資源,優化心理品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自控能力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一是反省。個體每做一件事情,都需用一定的時間來反思、總結。二是加強邊界意識。個體之間對事物及人的看法態度有差異,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他人,造成他人的痛苦,需求同存異,尊重他人的觀念及做法。三是合理表達情緒,委婉措詞。我們需清楚的意識到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別人的垃圾處理器,個體之間是平等、互助、尊重的關系,表達情緒時需評估他人的心理狀態、接受程度以及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程度。四是挖掘自身優勢、發現外界事物及他人的閃光點。五是多關注事物的積極面,勿用放大鏡、顯微鏡去觀察事物的消極面。積極思維有利于人充滿斗志,滿懷希望,消極思維會使人患得患失,錯失機遇,不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

          (3)提高抗挫耐受力。挫折是人生常態,合理的應對方法可以避免類似挫折重演,更好的適應生活。首先要學會傾聽,吸收他人經驗為己所用。挫折雖然各異,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相通。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吸收各類問題的解決方法,遇事不亂,胸有成竹。其次要正確歸因。韋納把努力、能力、運氣、任務難度等因素歸為穩定-不穩定、內控-外控、可控-不可控。要善于把握穩定、可控的因素,對挫折正確歸因,分析其中可以調整的因素,最大可能的改變挫折情境。最后要自己模擬一些挫折情境,用心理劇的表演方式加強抗挫能力。心理劇是一種用舞臺表現心理沖突的方式,可以讓個體在其中去體會他人的心理沖突,達到壓力釋放、自己調整的效果。

          2.優化生活風格,提升心理品質

          阿德勒提出的四種生活風格中,只有社會利益型是健康的,其余三種都需優化。隨著社會的轉型,物質財富日益劇增,精神生活卻無法與物質接軌,滋生諸多違背社會主流文化的現象。面對需要優化的生活風格,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優化。

          第一,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心理教育在家庭中未受到高度重視,一方面因人口眾多,文化水平差異巨大,難以讓低文化素質的家庭理解和運用心理學知識;另一方面封建思想殘余,尤其偏遠山區,重男輕女,對女孩的關注遠低于男孩。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家長了解子女的心理成長歷程,依據發展階段有的放矢的進行合理的引導訓練,增強子女的心理品質。

          第二,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環境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完善的重要途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心理知識競賽、心理知識展播、心理游戲、心理拓展、情境模擬、團體輔導、個別訪談等形式靈活進行。

          第三,凈化社會環境,提升學生在外的安全性。社會是一間染色紡,大學生作為一個成年人,身體已具備成熟的條件,但是心理卻還處于過渡期,能辨別一定的是非觀念,但略顯稚嫩。我們需要整治不良社會風氣,讓大學生的理念與社會合理的接軌。

          第四,自己教育。家庭教育提供給幼兒一個成長的風向標、學校教育提供給幼兒自己完善的途徑、社會教育提供給幼兒檢驗自己的空間。但個體還需具備自己教育、自己檢查的能力,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屬于引導性的教育,而自己教育是一種檢查性的終生教育,它可以讓個體不斷的在自己檢查中調整自己、完善自己,促進社會和諧。

          3.發展良好的社會興趣

          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個體心理健康與否的標尺。大學生正值青春活力的年齡,人際需求旺盛的階段,高校社團眾多,大學生應積極加入自己喜歡的社團,主動與人交流,互惠互利,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避免出現孤芳自賞的優越情結及自怨自艾的自卑情結。增強人際交流技巧的方法有:一是傾聽,理解之后適當發言。傾聽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讓別人認為你在乎他,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內心,非常愿意和你交談,并成為朋友。二是主動關注,但不逾越自己的界限。個體都有脆弱的時候,有的人喜歡傾訴,有的人喜歡默默承受,我們需要依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主動關注,并征得對方同意之后再表達你的關心。三是互惠互利。人與人之間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和索取,人際關系猶如天平,付出大于索取,會認為接受者欠自己太多,滋生埋怨和仇恨,付出小于索取,會認為得到的是應該的,付出者天生就該如此,當他不付出時,就會認為他人品不好、性格怪異。因此人際交往中,需要互惠互利,才能友誼長久。四是懂得包容和謙讓。個體之間因個性差異,難免會在認知、情感及行為上發生摩擦,當矛盾出現的時候,需懂得容納他人的個性,不能爭鋒相對,彼此傷害。

          當代大學生雖然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豐富的知識,但總體來說心理成熟有待加強,人生觀、世界觀也有待逐步完善。在社會競爭中,他們雖然擁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但也面臨巨大的職場壓力及生活的各種困惑。因此,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提升他們的抗挫能力,歷練他們的意志品質,發掘自己的社會興趣,幫助他們完善自己,融入社會,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思想留給后世的精神財富。

          總結:心理學論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彈性優化策略到這里就全部結束了。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4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和標準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共同構成健康的完整概念。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及性格”。[1]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涵有著內在一致性。根據當今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情況,大致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衡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是正常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敏銳、記憶力良好、思考力靈活、想象力豐富等方面;二是健康、穩定的情緒,身心處于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三是人格完整,行為協調,能有效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且行為的內在反映與外在表現相一致;四是人際關系良好、和諧,樂于同老師、同學等他人交往;五是堅強的意志品質,具備達到目的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行為,并在遭受困難、挫折時能采取合理的應對方式。[2]

          二、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高速運轉和我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群體早已失去了曾經的“天之驕子”的光環,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重重壓力。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首先,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總人數比例上升,表現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個體面臨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大學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群體飽受著抑郁、焦慮、自卑、恐懼、偏執、強迫、緊張等心理問題的折磨;最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負面影響擴大,處理難度不斷增加。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狀況,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內部性原因,也有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等的外部性原因。內部性原因主要是指大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處于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變化時期,“心理年齡滯后于生理年齡,閱歷淺,社會經驗不足,獨立生活能力差,自制力差,易受到社會上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影響,因而較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3]。外部性因素,學校方面包括學業負擔重、生活適應能力差、人際關系協調困難、生活中遭遇挫折與不順等;社會方面表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導致大學生在擇業與就業過程中容易出現攀比心理、自卑心理、從眾心理等,并進而產生諸多心理困惑;家庭方面或因家庭成長環境與大學學習生活環境之間的強烈反差,或因父母親戚寄予的過高期望,或因家庭經濟拮據、貧困等,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不適,精神方面也有諸多壓力。除上述原因之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的理解模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認識評估存在偏差等[4]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高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學目標的動態性、身體活動的實踐性、組織操作的復雜性、人際交往的頻繁性、心理體驗的復合性等特點[5],正是由于這些特點,使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揮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一)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智力發展,有益于智力水平的提升

          在大學繁雜而充滿壓力的學習生活中,大腦多處于疲勞和緊張的狀態,這就需要使它得到適時的休息和調整。大學生堅持參加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不僅可以讓大腦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使腦力得到快速恢復,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促進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分析能力的健康發展,對于保證智力的正常發育及大腦潛力的開發有著積極作用。概括而言,高校體育對大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促進大腦的開發和利用,增強神經系統的功能;二是減緩應激反應,提升大腦的工作效率;三是能有效消除腦力勞動引起的疲勞。具體來說,高校體育對智力的影響基于這樣一個過程: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長時間寫字讀書以及低頭彎腰使流向大腦的血液受到限制并不斷減少,這直接影響到大腦的營養供給,進而引起腦脹、頭暈,使學習效率下降。這時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體育活動與腦力活動合理交替,導致運動中樞神經興奮,有助于加快腦部的血液循環,使大腦獲取更多的營養供應,從而有助于消除腦力勞動產生的疲勞,提高大腦的學習效率,并進一步促進大腦智力的發展和智力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情緒穩定,幫助緩解緊張情緒和消除心理疾病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身處大學校園的大學生也會面臨精神空虛、學習生活焦慮,情緒壓抑、緊張的問題,從而極容易導致悲觀、孤獨等心理障礙。而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降低、減輕甚至消除這種焦慮,穩定情緒。因為高校體育活動具有組織性和群體性,通過各異的組織形式和不同的活動內容,不僅容易發現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而且有助于大學生消除緊張情緒,發泄內心的不滿情緒和意識,解除內心的枯燥和煩悶,提高主動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滿足相互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教學中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在鍛煉身體的同時調節情緒,并得以保持健康、穩定的心態。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士分析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顯著地松弛緊張的神經,改善人們的自己感覺,消除失落和沮喪情緒,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方法?傊,高校體育對形成大學生穩定、健康的情緒發揮著重要促進作用,對幫助緩解緊張情緒和消除心理疾病的產生有著積極影響。

          (三)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與行為的協調性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內在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作為高校教育的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必然離不開健全的心理機制,必然要求具備健全的人格。所謂健全人格,就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應該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高校體育對自己意識的形成有巨大影響,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情感上實現相互溝通和交流,而且可以發展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發展。具體表現為: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可以通過表現勇敢的品質、挑戰新的成績、努力克服困難等外在行為與自己觀念、自己要求保持協調與一致性,如此逐漸使大學生自己意識受到體育教育的影響,使其在心理上不斷表現出樂于交往、能客觀評價自己與他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自制和穩定的心理狀態等傾向和能力,在行為上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身心均處于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良好狀態,心理與行為的協調性不斷得到提高,這無疑對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協調人際關系,發展人際交往能力

          處于大學階段的大學生,相比之前的初高中階段,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容易造成大學生相互之間關系冷漠,彼此缺乏感情交流的狀況。面臨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大學生進而容易產生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而高校體育在改善這方面的問題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體育運動能把體育運動愛好一致、志趣相投的個體聚集起來,通過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諧的比賽或鍛煉,使他們彼此之間產生親切感,并為他們進一步相互認識和結交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可以增強自身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而且幾乎在每一項體育運動中,都可以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結成隊友或形成競爭關系,并在比賽、練習的過程中發生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這樣一個密切交流和交往的過程。并且在這其中,還可以培養大學生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以及處理與他人關系的多種能力,這無疑對發展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提供諸多機會與實踐。

          (五)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積極的進取精神

          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今社會,不僅要求大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同時要求大學生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堅強的意志品質以接受這種競爭的考驗。高校體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這一品質。高校體育具有顯著的實踐性、激烈的對抗性和明顯的競爭性等重要特征,它要求其主要參與主體———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敢于以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和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在具體的體育運動過程中,或者遭受肢體疲勞、疼痛導致的考驗,或者感受成功、勝利帶來的喜悅,或者承受失敗造成的心理打擊,都無一不是培養和鍛煉大學生意志品質的有益經歷。同時,在體育活動中,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堅持不懈、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勇敢頑強等品質?梢哉f,高校體育的過程就是克服困難和障礙的過程,就是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的過程。由此,積極利用高校體育必將對大學生堅強意志品質和積極進取精神的形成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和影響。

          四、結語

          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產生著廣泛而豐富的積極影響。通過高校體育,具體可以促進大學生的智力發展、情緒穩定、人格健全、人際關系協調和意志品質堅強等良性品質,從而在整體上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不容樂觀甚至嚴峻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社會各界應該充分認識到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作用與影響,并視高校體育為破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此基礎上,融高校體育于全面的實踐中去,并積極創造出各種有利條件以真正促進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5

          摘 要: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所處的環境都發生著新的變化,難以適應時,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根據其多樣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應當通過正確突出重點、分段實施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成功,也關系到民族的素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開設目的是為了保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辦公廳2011年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1],明確了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性,在本文進行初步探索。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所處的環境都發生著新的變化,如果大學生對這些新的變化難以適應,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困難。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進了大學校園,需要面對新的環境。尤其是獨生子女,因他們平時的獨立生活能力較差, 需要更長時間的適應大學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而產生了心理問題。

          2.學習問題。大學期間,學習往往不再如高中階段那樣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構成了學習問題的主要方面。還有一些學習方法不能及時轉變,面對專業課知識,理解較慢,或者興趣不足,一些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從而導致學習困難并產生考試焦慮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3.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普遍認為大學里的同學關系沒有中學時融洽,在大學里難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學關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負、虛榮等現象在大學生身上十分明顯。不少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十分緊張,存在孤僻、自閉、憂郁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4.失戀導致的心理問題。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愛情”是大學校園里一個常見而敏感的話題。大學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但是,由于許多大學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對性認識的不科學,加之自己道德規范的失控,從而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遺憾和傷痛。

          失戀后是情緒低落,無心學業,對身邊的一切失去興趣,得過且過,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極端的表現是精神呈病態,糾纏對方,甚至由愛生恨,釀成悲劇。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有不少學校專門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畢竟開設時間較晚,對該課程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針對大學生不同的大學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內容,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點群體。大一新生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的重要對象。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構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較大比例。許多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產生了心理困擾,還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時難以融入新的集體,就會產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困擾。

          對大一新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己調適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適應能力明顯增強,其心理困擾問題大多能自己解決。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有利于預防心理問題的預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困擾型,我們應主要通過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逐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障礙,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和自己調適解決。極少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疾病,應通過心理治療解決。

          3.分段階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階段性特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分階段、有針對行地實施。例如:在大學一年級階段第一學期應重點開展適應性教育。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失去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動力,產生學習疲勞。一些大學生新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產生學習焦慮問題。一些大學生未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不理想,因而產生挫折感,對考試產生焦慮。我們應針對這一階段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特點,重點教會大學新生逐步適應大學新的生活,逐步適應大學新的學習環境,培養大學新生的自己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中應重點開展人際關系教育。針對這一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點開展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會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教會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關系,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在大學四年級應重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心理輔導。針對這一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重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心理教育,教會大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6

          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論文

          一、心理適應能力不強

          習慣了家長的庇護,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應現象。筆者對所在學院的194名大一接受心理普測的學生量表篩查后,對其中的22名學生進行了訪談,結果顯示9名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有5名學生的心理問題因為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而產生,占所有心理有問題學生的55.56%,學院入學學生總數的2.58%。創業者進入不同的環境,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難,挫折、失敗感的連環打擊容易讓心里承受能力不強的當事人產生退縮心理,從而導致創業失敗。劉芳、林剛、周超從認知心理維度、情感心理維度、意志心理維度三方面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大學生創業心理障礙,陳述了大學生在面對創業產生的問題時所產生的心理變化。缺乏專業的心理教育師資。隨著創業熱潮的掀起,國內不少學院開辦了創業教育,聘請知名企業做作為客座教師傳授創業理論知識,然而對于心理輔導這塊,鮮有學校開設創業心理學的系列課程。

          二、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對策

          1.強化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樹立,激發大學生對創業的興趣。調研發現,很多大學生雖然有想法,也有創業的能力,但對具體實施流程及后續管理缺少概念,沒有創業意識。為此,學?梢酝ㄟ^舉辦成功校友企業家的講座,分享校友的成功經歷。一方面可以讓同學們了解創業的基本流程,對創業形成初步概念,另一方面,能夠增加學生創業成功的信心,消除對創業的恐懼,激發創業興趣。

          2.加快創業課程改革,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第二課堂在學生創業心理素質教育中的作用?v觀中國的創業教育,部分學校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闡述,然而,還有些學校重金聘請行業專家,在課上教授較多的實戰經驗。這也導致了中國創業教育的兩級分化,重理論、輕實踐或輕理論、重實踐。然而,實踐需要理論的支撐,理論只有應用到實踐才能體現其價值,也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理論是否正確,進而推動理論的發展。因此在創業教育中需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通過行內專家講座的形式,剖析創業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此外,通過建設專業社團,開展沙盤模擬經營等方式,讓學生真真切切地參與到創業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長運營企業的經驗。

          3.組建一支專業的心理教師隊伍,開設創業心理教育課程,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筆者在查閱國內大學開設的創業課程后發現,大多數學校都將心理課程列為必修課,但鮮有學校開設一系列有關創業心理學的課程,并為之組建專門的師資隊伍,對學生因創業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及時干預,提供咨詢。在訪談學院8支解散的學生創業團隊時了解到,終止他們創業夢想的不但是融資、經營等專業性難題,合伙人之間觀念上的差異,溝通等也阻礙了他們的進一步合作。通過持續關注創業者的心理,進行團隊輔導等方式及時解決學生在創業中出現的問題,避免因學生不成熟想法及處事方式而造成創業失敗顯得尤為重要。

          4.鼓勵學生進行創業自己教育,為創業做準備。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業人格。

          三、結語

          筆者通過分析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現狀,從創業意識、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學生自身教育四方面對培養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進行探析,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7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復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在大學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況且,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還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心身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

          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于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己調節的關鍵。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強弱,主要取決于他們心理素質的高低,取決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

          2、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

          心理健康教育與受教育者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并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的發展水平。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來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并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于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己,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3、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己,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于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己否定、自己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己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土木水利學院 2002級學生入學第一年便因心理問題休學4人,他們四人分別因為:

          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

          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后議論自己、鄙視自己,因而不敢面對別人;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為異常。最終都不能繼續學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己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8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創新,創新的核心目的是通過對教育體系的優化革新,滿足學生發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養,從而實現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素養教育體系的有效創新,促進高校學生心理素養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分析

          新媒體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影響著人們的道德標準及思想意識。因此,需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通過優化學生思想道德管理的體系,明確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優化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供穩定支持,實現教育體系的優化革新。在現階段教育體系的創新發展中,需要將學生作為主體,通過創新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實現高校課程教育體系的穩定優化,實現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的綜合提升。

          一、新媒體環境特點

          (一)便捷性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相對較快,在信息發出后,可以實現信息的及時回復,為雙方的互動交流及信息溝通提供有效支持。同時,新媒體環境下,其語言也呈現出便捷性的特點,出現了縮略語、數字單詞的諧音,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務。

          (二)新穎性

          在網絡資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新媒體形成了新穎性的特點,例如,QQ、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的構建,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的網絡語言環境及新穎的交流方式。學生在該平臺上,可實現信息的及時溝通、及時傳輸,滿足了學生對新媒體的基本需求,實現了網絡資源運用的豐富性及個性化,完善了新媒體傳播的核心途徑。

          二、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一)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正面影響

          第一,新媒體的出現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新媒體技術來分析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新媒體來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而提升他們思想道德的綜合水平。第二,新媒體為大學生營造全新的環境。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豐富了信息資源,拓展了技術的運用形式,實現了信息內容的及時性傳輸,為學生營造了全新的資源環境,豐富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內容和形式。第三,新媒體環境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通過新媒體信息平臺的構建,可以實現大學生群體對知識內容的認知,通過實時地觀察及分析社會因素,使學生全面地了解社會的基本需求,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規劃,進而實現大學生心理素養的穩定提升。

          (二)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消極影響

          第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環境更為復雜,道德認知存在沖突。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各種文化思潮交流碰撞,對于我國大學生群體而言,其成長中容易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響,西方文化中一些偏執的思想會對大學生心理的成長造成制約,如果不有效地進行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會使學生的價值理念產生一定的偏差,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育需要將心理教育作為基礎,通過規范及引導大學生的行為,實現教育體系的優化創新,從而為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指明方向。第二,在新媒體網絡資源構建以及信息共享的背景下,信息資源的傳播途徑呈現出多樣化,實現了信息內容的個性化、多樣化傳輸,但信息的傳輸缺乏必要的監督,充斥著各種不良的信息,影響著大學生心理的健康。例如,在一些娛樂新聞、游戲信息等廣告網站中,經常會彈出各種淫穢的圖片,存在著不良信息,由于高校學生的好奇心強,辨識信息能力較弱,會吸引著他們去點擊瀏覽,影響著其心理健康。第三,在新媒體網絡環境不斷優化的背景下,學生在網絡中容易與陌生人建立信任關系,對學生的信息隱私造成影響,為學生的心理帶來一定影響。盲目地信任陌生人,會制約學生正常的人際交流,形成不客觀的人際觀念,較易產生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成長。因此,在現階段下要革新教育體系,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挑戰,通過對學生基本需求的分析,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整合,強化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認知,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創新

          (一)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

          新媒體的發展,信息資源的開發性及平等性使教學在某種程度上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因此,教師應逐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力,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課程及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拉近教師及學生之間的距離,為教育體系的優化革新提供良好基礎。因此,現階段的高校心理素質教育,需要認識到教師及學生之間的關聯性,通過構建良好的互動、溝通平臺,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改變以往教學環境的限制,使學生在學習中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完善合作交流管理機制,從而為教育體系的革新及優化提供有效依據。在現階段心理素質教育體系的優化中,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環境的營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思維,強化自身的基本職能,在教學中通過對教育環境改變因素的分析,革新教育體系,將學生作為主體,為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營造良好環境;第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平等待人的原則,構建良好的交流平臺,為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在心理素質教學活動開展中,需要構建一對一的交流環境,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使學生可以真實、客觀地分析自己內心的想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證。通過營造“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環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強化學生對心理教育內容的認知,為學生思想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借助心理素養的信息教育平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現階段,新媒體已成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途徑,為了使其在教學中充分地發揮作用,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認識到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并針對這些內容構建信息化的教育管理平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過網絡平臺的構建,實現借助電視、廣播及報刊等介質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將自媒體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整合,提高信息資源運用的真實性及高效性;第二,可以在信息平臺上開展咨詢教育活動,咨詢活動主要包括團體咨詢及個體咨詢兩種,團體咨詢主要是針對學生群體主要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法;個體咨詢主要是針對較少量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活動;第三,構建自媒體信息資源的監管機制,肅清網絡教育的環境,強化學生對客觀信息的辨識度,從而為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定支持。

          (三)有效增強學生的心理綜合素養

          新媒體環境可充分滿足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需求,通過在實際工作中優化設計,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充分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從而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提供良好支持。在實際的網絡教學環境的營造中,心理教育人員需要分析學生對網絡的需求,及時地調整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通過綜合設計網頁、視頻,使學生掌握不同的心理教育內容,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分析,強化自身的心理素養,從而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同時,在高校優化教育體系的同時,也需要院校針對教育人員的基本現狀,構建綜合性的教育培訓機制,實現教育人員綜合素養的穩定提升,增加教育人員的知識儲備,增強教育的有效性。對于教育人員而言,需要將多樣化的心理教育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強化學生的網絡技術運用能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整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供基礎。此外,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中,還需要實現對師資力量的合理整合,引進專業性的網絡通訊技術人才,豐富教師隊伍的職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實現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心理素質能力的綜合性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新媒體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需要有效整合傳統媒體資源,優化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使高校學生穩定提升綜合能力,從而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革新提供良好支持。對于高校教育體系而言,教育不僅應是為了培養專業性的社會實用人才,而且還要在教育中強化學生的心理素養,通過對教育體系的優化革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從而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育者需要認識到教學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途徑,通過分析新媒體環境的變化,構建綜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發展空間,從而為教育體系的穩定優化奠定基礎,實現教育工作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文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34):399.

         。2]徐娟娣,喬婧芳,吳艷虹,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1):15-16.

         。3]阮文玲.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5):103-104.

          [4]陳軍弟.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感恩教育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21):81-83.

         。5]劉潔,曹繆,侯祎,等.新媒體環境下軍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解決對策[J].才智,2014,(31):246-247.

         。6]石變梅.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利弊分析[J].中國教育學術平臺,2014,(4):133.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9

          摘要:

          大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其心理健康狀況關系著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更是關系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重視的問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此,本文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來探討提升對策。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心理發展最為重要的階段,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素質提升的關鍵期。但該時期,因為大學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學生成為了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的群體。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著諸多的生活、學習、就業壓力,讓大學生容易出現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問題。真是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入手進行分析,最后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提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根據嚴重程度的不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河北省曾對一些高校新生進行心理普查,結果表明,20%-30%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障礙;0.8%-2%的學生存在嚴重心理障礙。蘇州大學心理咨詢中心8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數據顯示,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大學生比例基本穩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調查研究發現,25.3%的大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國家教委曾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大約20.2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己成為大學生體學、退學、自殺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統計,因心理健康問題而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占總退學人數的30%左右,而且這一比例呈逐年增長趨勢。大學生心理問題在數量、嚴重性和復雜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正是看到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我國開始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通過出臺一些文件和政策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講課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監獄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這些政策文件的頒布實施,充分說明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響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進得到了改進,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課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通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實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形式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課堂說教,普通高等學校開始利用計算機技術、微信等形式來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包括積極和消極兩種目標,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多以消極目標為主,關注大學生群體存在的各種心理疾病、解決方法以及如何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矯正。但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對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個體品質的培養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僅僅讓大學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癥狀,而對如何積極進行健康心理的培養知之甚少,導致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嚴重。普通高等院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對待,設置了學時、學分,教學內容依照教材開展,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應用性不強,無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目標相融合。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療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對大學生存在的消極心理行為進行治療,而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不重視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導致治標不治本的現狀出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學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發展程度不高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積極心理學倡導對大學生積極心理潛能的挖掘和發展,反對消極的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心理學反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事后處理和解決,倡導積極的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防范性教育讓大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

          1.更多關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積極心理學關注對大學生個體潛能的挖掘,這就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僅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學生,而應該將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包含在內。通過重視發展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如自信、樂觀等來挖掘大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樹立起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過積極預防來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

          2.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過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來培養大學生個體積極心理品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興趣、增強滿意度、激發大學生的愛心等,這些積極情緒體驗最終會融入到大學生的血液之中,從而引導大學生的知行能力,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3.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導心理健康問題個別咨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提倡團體輔導、交互式的心理問題處理方式,認為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個別咨詢具有針對性的優勢,認為只有個別咨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才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最終通過良好的人際支持來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永春,劉明波,高山川.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現狀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5(2):50-55.

         。2]劉浩,熊奕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議[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積極心理學視域中的大學生情緒管理[J].青少年學刊,2015(2):19-21.

          [4]秦安蘭.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拓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10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痹诮裉焐鐣褐巳匀恢陵P重要,尤其作為一個獨立的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剖析自己,認清自己的長短、優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把握自己的長處并使其得到充分發揮,才能脫穎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們才能解決好各種問題與矛盾。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所以如何調節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壓力,解決好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及愛情中的矛盾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本著“剖析自己,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題,來進行自己梳理,作此論文。

          關鍵詞:

          剖析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 成功成才

          正文

          一、 心理健康的定義

          據了解,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國內外不少專家都有過專門的研究和論述。英格里氏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做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揮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不僅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辈险J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我國傅連璋強調健康的含義應包括以下因素:1、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巨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有較高的效率。4、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菊浴洞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而大學生不管是在身體上還是在心理上都有著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學習方向專業化、學習內容多元化、學習的自主性等學習上有了改變,而且在人際環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著不同程度的變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調試自己的心里,從而使自己能夠較好的認識自己適應大學生活呢?這首先要剖析自己,給自己定位。

          二、 自己剖析

          (一) 性格分析

          總體來說,我是一個性格比較外向的人。平時熱衷于參加各種活動,喜歡結識各種朋友,所以給人的感覺一般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樣子?墒,每個人都有著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也許是因為表現出來的堅強給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實際上越是這種看似堅強的人越脆弱,因為堅強的外衣下掩蓋的是不為人知的不堪一擊。所以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 這種偽裝的堅強是否有意義,可總是在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時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因為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個弱者的事實。

          也許是自己心理因素所致,有時候會覺得因為我的這種外在的堅強會讓大家認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擊都能扛得住,認為我是一個不需要顧及、不需要保護的人。從小到大,在學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著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個處處被保護的小孩子,不管是來自于爸媽還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會做的人,所以他們認為我很弱;可是在學校,我卻一直扮演著強者的角色,不管是作為一個班干部還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同學們總是會認為我是一個足夠堅強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輕易不會有什么回報?墒菚r間長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讓自己成為強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護,我想要大聲的向全世界吶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實確實總是把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沒心沒肺的堅強與樂觀,也許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個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強者。在所有人看到的樂觀、堅強背后也盈滿了心酸、委屈與淚水,只不過這些都是屬于沒有星星的夜晚。一個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將心事付瑤琴,所以只能讓委屈隨著淚水在黑暗中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燦爛的我。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壓抑的不正確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點:不要因為自己不爽就連帶別人遭殃,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到是可以改變心情,改變不了事實但卻可以尋找另一種心態對待。總之,不要轉嫁自己的情緒,這一點我確信是正確的。

          (二) 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是狹隘的學習。馮忠良教授在《學習心理學》一書里對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認為大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學習區別有三:1、掌握前人的經驗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2、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的學習是以間接經驗的形成為主,以直接經驗的形成為輔;3、由于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不斷發展的時期,學生必須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

          之所以提到這種特點與區別,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學習特點進而與權威的研究做比較以求異同。

          我是一個學習比較自主的人,我認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識和能力都應該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主動接受與學習的效率遠遠高于被動接受。因此,我習慣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應該得到的知識的學習,不管是做作業抑或是自己補充都是如此。從小到大,我的學習從來沒有來自于父母的壓力,也許是家庭環境的關系,我一直都認為自己肩負著一種職責,那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所以我的學習都會是自己主動接受室的過程。

          雖然大學生的學習很狹隘,但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必然的包括適應社會能力及學習生活的能力。亦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認為不管是哪方面的學習,都不能脫離主動接受這一中心要點,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你才會有想要學習的欲望,才會想要主動學習與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學習,都一定要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興趣第一。

          (三)人際交往能力分析

          大學生由于自身成長中的固有特點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對于人際交往有一定的障礙,比如認知錯覺、性格障礙、能力缺陷等。大學的同學在生活習慣、性格、過去經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在校園內交往的主體同為面臨艱巨適應任務而又缺乏經驗的個體,雙方的人際適應困難較為突出。

          性格決定我的人際交往態度,我認為與人交往貴在一個主動。主動的與人溝通、交流才會讓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寬你的人際關系面甚至人際關系網,只有這樣你才會擁有寶貴的人力資源與人際關系。當然,圈子大了,那么沖突也越容易發生,在我看來解決人際沖突的關鍵是要相信一切沖突都是可以通過理性的建設性協商獲得解決的,這也少不了一個主動:主動的弄清楚沖突的原因、主動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地面對錯誤從而主動的提出可能解決沖突的方法。

          (四)戀愛心理分析

          談戀愛是一種高級的情感交流,是男女雙方相互傾心、相互愛慕,以愛情為中心培養愛情的社會心理行為。斯滕伯格認為不論人類的愛情有多么的紛繁復雜,它都是由三個相同的成分構成的:動機、情緒與認知。進而又將動機、情緒與認知三者各自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系,分別稱之為熱情、親密與承諾。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相信會有最完美的愛情,即完全擁有親密、激情和承諾。作為互相吸引的兩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親密與激情,但是我認為完美的愛情承諾確是最重要的,這種承諾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種基本的對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擔保,這是我們獲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 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一貫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在人格結構中,氣質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發現人的氣質類型包括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郁質。我是一個多血質為主體的人,平衡靈活善于交際,行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內部心里和諧發展,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發展友誼;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運用到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上。從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動的融入社會、適應生活。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熊建玗 王巧云 上海交通大學,2006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程》 齊力主 五洲傳播出版社,200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論文09-30

        高校輔導員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論文09-0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02

        教育碩士論文:論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養03-22

        心理健康教育精選論文10-1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格式09-2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結課論文08-14

        高校輔導員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幾種方法論文09-10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3000字04-1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