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學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醫學倫理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學倫理學論文1
1.醫學倫理學教育實施導師制的意義
1.1提高醫學生個體醫德素質
導師制最早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的教育實踐,即本科生入學時被指定一位導師,入學后由該導師不斷對其進行面對面的指導,為學生的學業及生活問題提供咨詢。醫學倫理學教育中引人導師制,可以使師生間最大程度上實現面對面教育、心與心交流,導師的醫德修養可以最大限度的影響學生、感召學生,對提高醫學生的個體醫德素質有直接幫助。
1.2提升醫學倫理學教育效果
相對于整班授課教育和學分制教育,導師制中師生間“一對一”的支持關系,更有利于架構師生間的情感橋梁,拉近師生距離。將導師制引入醫學倫理學教育,憑借導師自身的倫理學教學及科研優勢,為學生提供直接的學習上的指導,引導學生全面學習倫理學知識、切實提高倫理學修養,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倫理學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
1.3實現師生醫德素質隱形傳承
醫學倫理學教育中聘用的導師應具有豐富的`倫理學知識、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健全的人格;導師通過扎實而有效的倫理學教學工作,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學習。同時,日常學習中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導師的醫德素質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和醫學價值觀,使他們成為醫德高尚的醫藥衛生人才,這就實現了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醫學生對醫學倫理學導師高尚醫德的隱形傳承。
2.醫學倫理學教育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主要難題
2.1導師數量不足
近年來,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師資隊伍也在逐年增加,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過低的問題卻日益嚴峻,有些院校甚至低于1:30。不但如此,本來數量就不足的專業教師因為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所以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為此,本課題組隨機抽取了濰坊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10位醫學倫理學教師,通過訪談形式進行調查研究,調查顯示,近5年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一直較低,且教師因教學、科研壓力較大,精力有限,故對醫學倫理學導師遴選的參與性不高。
2.2學生積極性不高
當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中,類似導師制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三種:小組討論、一對一交流、個別指導。針對這些形式,本課題組隨機抽取了濰坊醫學院臨床學院的200名本科生進行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通過分析回收問卷,獲取的結果是:20xx年4月~20xx年4月期間,這三種形式的醫學倫理學教師指導次數均十分有限,尤其是被導師個別指導學生僅占全部調査學生的15.8%,且僅限于學生參與的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和臨床醫學相關競賽的特別指導。調査還發現,醫學專業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本科生,由于接觸倫理學課程及科研項目有限,在小組討論和一對一交流中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故其參與性不高。另外,被調査者普遍反映:目前醫學專業本科生參與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方式不夠靈活,缺乏醫學學術沙龍、醫學網絡設計應用、醫學參觀考察等形式新穎、實踐性強的方式。
2.3缺乏考評和激勵機制
由于醫學倫理學師資普遍短缺,所以淘汰機制難以建立。此外,醫學倫理學導師的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也急需建立當前各高校對于已有的本科生導師的考評基本實行模糊化處理,尚未嚴格制定和實施具體量化考評辦法,也未劃定具體考評等級,激勵機制更是十分薄弱,僅對本科生導師給予少數補貼或折算課時量計酬,激勵效果不佳,致使一些導師指導本科生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
3.醫學倫理學教育實施導師制的可行性建議
3.1保障醫學倫理學導師數量和質量,明確導師學業職責
當前醫學倫理學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應從兩方面著手解決:①醫學院校要合理確定醫學專業招生規模,同時加大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的擴編和建設,促進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例的優化;②擴大醫學倫理學導師的遴選范圍,不只局限于醫學倫理學教師,也可以選聘醫學人文科學相近專業教師或臨床醫護人員。同時,為保證醫學倫理學導師的高質量,必須在醫學倫理學導師選拔上建立具體制度,設定醫學倫理學導師具體任職條件:導師要具有高尚的醫德,嚴謹的治學精神,具有醫學專業的較高職稱或學歷,有一定的醫學教育工作經歷或醫學臨床經驗等。
醫學倫理學教育中本科生導師定位也必須清晰明確。醫學倫理學導師應定位為學業導師,即導師主要對學生在校及醫院實習期間的醫學倫理學學習、科研、臨床能力予以指導。對于教學中涉及的其他問題則應由學校其他部門和人員各司其職,負責處理。
3.2探索醫學倫理學導師制實施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筆者認為提高醫學本科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積極性應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探索靈活多樣、適合90后醫學生特點的醫學倫理學導師制參與方式,提高醫學生參與興趣?梢砸松罨膶熤茀⑴c方式,如開展“家庭休閑式”醫學倫理學座談、醫學倫理學模擬會議、醫學倫理學基地實地考察等,還可以引人網絡化的導師制參與方式,如開展微博醫學倫理學探討、微信醫學倫理學交流、醫學倫理學網絡征文等。另一方面,嚴格的制度和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對于醫學倫理學課程應采用平時與期末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而且必須制定量化的指標,對學生的出勤管理要實行“缺勤有懲罰、全勤有獎勵”,獎懲要具體、量化、細化,要有可操作性。
3.3實施醫學倫理學導師能上能下管理,建立周期考評和獎勵制度
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引人的導師制必須引人競爭機制,實行能上能下管理,尤其是對于未能認真履職的導師必須予以淘汰,保障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導師隊伍的高質量、高水準。另外,還要建立醫學本科生導師年度考評制度,對導師的考核與評價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由導師、學生、學生工作部門、導師領導小組等共同參評。對于考核優秀、認真履職的導師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同時與職稱評定、績效考核掛鉤,提高優秀導師的待遇,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醫學倫理學論文2
摘要 醫學倫理學是醫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在職業道德培養和指導解決醫療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非醫學專業視角探討了對醫學倫理學的認識和理解,對非醫學專業人員理解和接受醫學倫理學具有一定科普性質,對督促醫學生盡早用倫理學的知識武裝自己,形成良好的醫德,正確利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醫學倫理學 醫德 醫患糾紛
0 前言
首次聽聞醫學倫理學,是源自《今日文摘》20xx年第9期一篇名為《倫理拷問靈魂:美國父親緊急搜尋數百捐精子女》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科克?馬克賽曾是一名活躍的精子捐贈者,他長年來幫助那些不孕不育夫婦圓了生兒育女的夢想。可是,他卻發覺自己的慷慨行為即將導致一場潛在的倫理危機的爆發。的確,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些尖端醫學不斷地挑戰著傳統的倫理學觀念,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醫學與倫理學的關系,兩者之間孰重孰輕,如何讓天平不偏不倚,保持穩定,成了大家思考與爭辯的話題。
作為一名在醫學院校工作多年的非醫學工作者,我對醫學專業知識的了解非常淺薄。然而,在長年累月的接觸和耳濡目染中,我逐漸培養起對醫學的興趣,慢慢體會到醫學的博大精深。其間,我深切感受到醫學與倫理學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經過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到醫學倫理學的范疇十分廣闊,并且對醫學倫理學的概念、來源、歷史發展、原則及意義等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認知。醫學倫理學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學實踐中的道德問題和道德現象的學科,在醫德培養和解決醫學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 醫學倫理學在醫德培養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首先,倫理關乎道德,對強調醫學人才職業道德即醫德培養有著深刻的內涵與十足的必要性。
20xx年爆出轟動全國的哈爾濱天價醫藥費事件,盡管只是極端事件,但給醫務人員群體產生了惡劣影響。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個別醫務人員受拜金主義影響,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價值背向,引起患者的不滿,從而惡化醫患關系,產生了諸多不和諧的因素。這些不良現象加上醫療體制改革產生的諸多問題,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下產生了嚴重的后果。自此后,各地屢屢爆發醫患糾紛,使得醫患關系如履薄冰。
從醫務人員角度來說,醫學倫理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加強醫德建設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須以優秀的醫務人員為榜樣,牢記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則,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醫務人員在醫療衛生服務活動過程中,要尊重關心患者,營造出文明和諧的就醫環境,形成平等、相互理解的醫患關系。吳孟超醫生曾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曾說過,要有敬業精神,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全心為病人解除痛苦。對工作精益求精,對患者極端負責。在全國的醫務系統里,這樣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很多很多,正是他們組成了醫療衛生服務的“主體”,成為每個醫務工作人員的楷模。
強化醫學倫理學教育,加強醫德建設是避免醫療事故、醫患糾紛的途徑,也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希波克拉底誓言指出:“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 醫務人員的工作很艱辛和復雜,他們身上時刻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更有甚者還會受到來自患者及其家屬的責難與不理解,這個時候,更應該反思自身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的醫術與醫德。要知道當與死神的拔河終于獲得勝利時,當痛苦的表情被感激的微笑所替代時,醫生的能力便得到了肯定,生命的價值便得到了體現,靈魂便得到了升華。
當然,好的醫患關系還涉及醫學倫理學許多基本問題,應當在學習醫學倫理學內涵中具體應用。此外,還有一些先進的醫療技術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難題。
2 醫療技術應用對醫學倫理學帶來新的挑戰
先進醫療技術給患者帶來利益,但也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比如人工受精,體外受精,代理母親等生殖技術給人類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讓許多患者圓了生兒育女的夢想。但同時,這種先進的生殖技術又是一把雙刃劍,引起一系列倫理學和法律問題。比如供體精子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對人類胚胎的研究應否控制;是否應該禁止在產前進行性別選擇。避孕、人工流產和絕育等也是使戀愛、性交與生殖生育分離的技術,因此遭到宗教或非宗教權威的反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往往要求在政策和法律上作出相應的決定。另一方面,對智力嚴重低下者以及嚴重的精神病人是否應該實行強制絕育,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另外,醫務人員是否可以使不可逆昏迷的腦死亡病人和持續性植物狀態的人繼續維持其生物學生命,以及產前診斷、遺傳學篩選、基因治療、基因工程、安樂死等所涉及的相關問題也屬于醫學倫理學的范疇。這些臨床決策離不開醫學倫理學的正確指導,醫生利用醫學知識和技術對病人進行診治,就必須遵守相關的醫學倫理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醫生所作出的診斷是正確的,采取的醫療措施是最符合病人利益的。同時,新的技術與方法引入到臨床實踐中,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倫理難題。因此,醫學要發展就不得不考慮社會效應和倫理道德問題,醫學科技的發展必須以通過醫學倫理的`論證與允許為前提。
3 公眾或患者對醫學倫理學知識的學習顯得迫切而必要
先進醫療技術治愈了很多疾病,也給患者帶來健康和利益。但很多時候,患者由于醫學知識的缺失,往往不能從專業的角度來正視病情,缺乏對醫療行為風險性、不可預測性以及個體差異性的正確理解,對健康和治療效果的期望過高,一旦未達到患者的預期效果或發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便常常引發醫患矛盾。若患者能科普醫學倫理學的相關知識,用于分析和處理自己面臨的醫患矛盾,將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此外,公眾對先進醫療技術的片面認識,可能會導致在一些情況下把先進醫療技術作為一種謀求利益的手段。比如作為公眾事件的鄧文迪女士成功利用其夫默克多先生的冷凍精子成功使自己受孕,想以此改變涉及其子女的財產分配。又比如一些未婚女性做dai孕的媽媽,盡管其初衷是幫助因身體原因沒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但其后涉及到的利益和孩子糾紛往往傷害著所有當事人。這些在先進醫療技術運用下暴露的新問題,主要是醫學道德現象,得通過公眾對醫學倫理學知識的正確理解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4 與時俱進,應用醫學倫理學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的社會現象和醫學問題層出不窮,如何應用醫學倫理學寬闊的知識視野和寬廣的國際視野來解決現實問題,值得我們思索。
團結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之一。在我國現實的醫療實踐、社會生活中,圍繞著以“救治生命、維護健康”為主題,各種團結互助的活動始終存在著,如無償獻血、器官捐獻、干細胞捐贈、精子捐贈等。但是,在這方面還有很多的空白和薄弱點,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生命和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我們應在救治生命的器官捐獻、干細胞等捐獻中大力倡導團結互助的精神,或者建立明顯提倡的條款。以造血干細胞捐獻為例,目前我國有數百萬的白血病患者需要移植造血干細胞來拯救生命,至少在400~10000個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中才有可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供者。由于社會公眾醫學知識的缺乏或誤解,把其看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影響到了自愿捐獻者的數量。更可惜的是,有的捐贈者最初同意捐贈,等患者都入倉做好手術準備了,捐贈者卻反悔,這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傷害。更為可怕的是,由于器官的嚴重短缺,甚至滋生出了黑色器官買賣鏈。這些現象既源自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也缺少必要的法律及制度約束,而這些都必須以正確的醫學倫理學知識為其基礎之一,運用到實際問題中,結合醫學知識的宣傳,動員更多的人加入捐贈行列,用至仁和至愛的團結互助精神升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
20xx年6月,美國的高等法院通過了全美國的同性戀婚姻法案,自此美國在全國50個州以內,可以允許同性戀者們自由結婚。至此,全世界已經有超過20個國家通過了同性戀婚姻法,這是一個國際趨勢,不可阻擋。但在目前我國仍然沒有通過同性戀法案,社會仍然對同性戀人群有不正確的評價,同性戀者遭受著來自道德方面的巨大壓力。在很多人眼里,同性戀是 “不道德的”,他們不但不被社會所理解,反而遭到社會的排斥和隔離,在各種恐懼、焦慮、緊張、自閉等心理狀態下艱難地生存。同性戀者本身通常有對自我認知的迷茫和困惑,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得他們更加背負巨大的精神負擔。對于同性戀的現象,我國政府采取的是不支持不反對的政策,這種態度導致了同性戀者的合法權利沒有法律的保護。同性戀者在生活中不僅遭受著公眾不理解和排斥,更重要的是他們產生了消極、抑郁、緊張、孤獨等心理問題,面臨諸多倫理困境。同性戀者想要走出倫理困境,也應學習一些倫理學知識,具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從容應對公眾的質疑和不理解。公眾也應在學習醫學倫理學和傳統文化的關系中找到包容點,對同性戀者多一份理解。
5 小結
綜上所述,醫務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醫學倫理學知識,用其思想指導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相關難題,更好地為醫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公眾和患者則可通過學習,了解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知識,認識到醫學并非無所不能,就算技術可為但尚有醫學倫理學的約束,從而理解和支持醫生,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解決先進醫療技術衍生出的繁雜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恩昌,楊同衛,王臻.醫學倫理學研究的若干原則與方法――中國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發展研究之五.中國醫學倫理學,20xx.26(2):156-158.
[2] 張金鐘,王曉燕.醫學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xx.4:219.
[3] 吳遠,黃純.醫院醫學倫理學應用與管理思考.東南國防醫藥,20xx.14(6):565-566.
醫學倫理學論文3
1教學的支撐點——從臨床實際剖析循證醫學的倫理內涵
1.1從病人的角度和價值出發
循證醫學從病人的角度和價值出發,客觀地理解病人的內心感受和需求,主動維護病人的醫療選擇權和決定權。這種仁愛之心和同理態度是醫務從業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醫術進步所必需的精神動力。
1.2體現平等和公正原則
循證醫學的信息交流體現了資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則,有利于縮小現行醫療體制下不同級別的醫院和不同水平從業者的差距。
1.3以試驗數據為依據
循證醫學強調以大規模、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數據為依據,最大程度地減少臨床不確定性,有利于提高醫療質量,實現追求卓越的醫德意愿。
1.4核心是為病人服務
循證醫學的核心是為病人選擇當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診療證據。減少醫療干預的失誤,促進醫療決策科學化,以求達到一種至善的境界。
1.5可使從業者自覺轉變為追求終身教育
循證醫學可使從業者由階段性受教育者自覺轉變為追尋終身教育,發揮出求知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專業素質,實現職業行為的最優化!斑@也是當代醫學道德進步即實現當代醫學的道德本質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盵2]
2教學形式——提高了規格,有利于教學相長
循證醫學從簡單解決醫療問題上升為探討倫理問題,或為了解決倫理問題而爭論如何處理醫療問題。這種輔車相依的復雜現象在臨床隨處可見,也正是臨床實習醫師的困惑之一。多學科交叉尤其是循證依據和倫理依據的綜合評述是現代醫學的特征,也是臨床教學的難點,需要臨床教師有較高專業和醫學哲學的素養,同樣也要求學生迅速脫離單一的書本教育和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嘉言懿行與學生的感悟會產生心靈上的互動,增強彼此的互信和對各自職責的承諾。
3教學內容——擴大了視野,貫通了倫理與醫療之橋
實習醫生需要學會用“用道德價值和原則檢驗此范圍內人的行為”[3]。密切聯系實習場景所處的醫患關系、醫患心理及社會輿論等,但在淡忘或輕視的情況下,即使一如既往進行了入院前醫德醫風教育,大多數實習醫生也不會將所學倫理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將循證醫學與倫理學并重地進行探討,使現實中的價值判斷和因果剖析更加豐富直觀,筆者并不摒棄曾經的教材,相反,是讓實習醫師重溫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結合臨床現實,在實踐循證醫學中領悟其倫理蘊意,并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
4教學方式——增加了授課的生動性
近年的本科實習醫生基礎知識扎實而聯系實際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識均較強,面對擇業、考研等競爭,學業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教學活動會積極參與,對自認為重復性培訓和低水平的講座常采取抵制態度。如何讓他們同時對兩門看起來“無關又無用”課程感興趣,甚至要主動地學習和使用,教師的態度和方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證醫學和醫學倫理學的核心內容,并采用邏輯推理對兩者進行鏈接,闡明其不可或缺的臨床作用是本項教學的特征。一個拔新領異、鞭辟入里的講壇才能激發好奇心,滿足求知欲。實踐循證醫學的步驟是提出問題-查詢證據-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筆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證教學”,講課中時常面對醫療措施提出針對性倫理問題,師生共同討論!敖處熢卺t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體現在其問題設計要擊中矛盾的要害,并產生碰撞,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4]對初學者來說,臨床倫理問題常常不能給出標準答案,教師只需把握住原則,重要的是實習醫師在參與討論醫療行為中的倫理問題過程中,完成了醫學倫理意識的培養和醫德素質的提升。
5教學效果——強調實用性
通過教學,一方面使實習醫師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實踐中即掌握了提出問題,尋找、甄別和應用證據,結合病人的知情同意和自身的知識與經驗,綜合制定循證決策的方法和途徑。另一方面讓實習醫師明確這種醫學模式符合醫學倫理原則,因為它是目前最有利于病人的一種醫療實踐。教學的出發點是循證醫學和醫學倫理學,但目的是通過解決紛雜的.臨床問題,激發實習醫生對醫學所含哲理的好奇和興趣,引導他們走出書本,“由封閉走向開放,從孤立走向相互依賴,走向交流與溝通,促進人格、價值取向的轉變”[5],領悟即將從事的行業中無處不在的倫理約束及其實踐方法,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與高尚的道德品質并重的職業價值觀。教學醫院是醫學生步入臨床現實的第一場景,是領悟和實踐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初級階段。美國倫理學家RichardHarsh等[6]認為:對醫學倫理學理論內容的理解只是起點,體驗和實踐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徑。倫理意識和道德品質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應該是強制性的。而是在社會、家庭、學校、單位等環境中,通過長期培養和內心感悟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應該貫穿于教育始終。通過循證醫學教學提高實習醫師的醫德涵養已產生良好的效果,在實習期的醫療實踐中融入倫理實踐是重溫醫學倫理學、完善醫德培養的重要途徑。
醫學倫理學論文4
1、藝術的告知病情
鑒于癌癥的特殊性,在充分評估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實行有計劃、有技巧地告知;醫生要在“保密避談”和“坦誠溝通”二者間取得平衡,依照不同患者病情輕重、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心理承受力、身體狀況及醫護期望等差異,進行“個體化”的醫患溝通。必要時請心理?漆t生介入,幫助癌癥患者平穩度過“腫瘤心理休克期”,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尊重其自主權,完成未了的心愿。對于一些患者,與其讓其長期猜測、逃避,不如主動告知實情,使其正視現實,積極配合治療。但是對于性格內向、文化程度低的老年肺癌患者,一旦得知確診肺癌,隨即難以接受、產生恐懼感,對于這類不愿或者害怕知道診斷結果的患者,醫護人員應采取保護性醫療措施,合理隱瞞,以防患者精神崩潰。知情同意權和保護性醫療并非完全對立,二者的根本宗旨都是為了維護患者利益,制定最優的治療方案。因此,從醫學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保護性醫療是在特殊狀態下處于對患者利益的保護,是正確而且必要的。在提高醫務人員認識、尊重患者的基礎上,需要盡快完善立法,細化保護性醫療的適用原則,保障醫患雙方各自的權益,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告知方案,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知情同意權和保護性醫療之間的矛盾。
2、優化的治療決策
醫生對待晚期肺癌患者除了在告知病情時需要三思,亦可在診療的過程中從多角度體現。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可以在早期實行支持治療,中期實行姑息治療,終末期實行臨終關懷,各階段無絕對的分界線,可有平行、交叉。有學者提出,癌癥治療中應該遵循尊重、有利無傷、公正、公益、身心并治、整體綜合與心靈關懷結合、醫術精湛與醫德高尚并行、臨床療效與經濟利益同重八大醫學倫理學基本原則。因此,筆者認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決策大致可以從個體化、人性化這兩個方面來進行綜合考量。
2.1個體化治療制定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方案時,除了患者目前的肺癌類型、疾病分期,還要同時考慮到患者的經濟狀況及其對治療方案的耐受程度,從醫生的角度體現對患者知情同意和自主選擇權的保護。最終的治療決策,需要醫生和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商討決定。面對肺癌患者,如果疾病分期和經濟狀況允許,手術治療是首選。然而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已失去手術機會,余下的經典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放療和(或)化療、免疫治療、結合中醫治療以及最佳營養支持治療等綜合治療。最大限度地延長肺癌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對于晚期肺癌患者,在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時,要將每種方案的利弊告知患者或其家屬,尊重他們的選擇。近年來,口服靶向藥物給EGFR突變陽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希望的曙光,極大減少了傳統化療帶來的毒副作用,從而提高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在一組分析中,雖然一線使用化療、二線使用靶向藥物與一線使用靶向藥物、二線使用化療,從總生存期來看沒有明顯差異,但后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體現了在晚期肺癌治療方案中的人文關懷。
2.2人性化治療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忍受著不同程度的軀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研究調查顯示:晚期癌癥患者最常出現的三種癥狀依次是:疼痛(92%)、乏力(89%)、胃口差(87%);低齡組患者出現疼痛、精神癥狀的幾率高于老齡組,而后者更常見的是乏力和健忘;男性患者食欲減退、失眠、精神抑郁等癥狀發生風險較高,而女性患者更易出現惡心、嘔吐。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更應強調“以人為本”,將患者視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非單純治療疾病。在目前治療手段無法達到肺癌根治目的.或肯定抗癌治療弊大于利時,臨床醫生就應審時度勢,選擇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為主要目標的姑息治療(亦稱為最佳支持治療),通過控制癥狀從而實現支持和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終末期患者,最突出也是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疼痛,因此提高對無痛化治療的重視程度、提供更有效的鎮痛治療都迫在眉睫。近年來提出的癌痛多因素概念指出,患者對疼痛的認識,對“死”的恐懼,情緒的憂傷,心理上的憂郁和絕望,都會影響痛的感覺。因此,在使用藥物控制癌痛的同時,應注意輔以心理治療,其中也包括音樂療法,為患者播放適合的音樂,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從而減輕疼痛感。除此之外,關于在患者臨終前是否應積極搶救,譬如插管、胸外按壓等搶救措施,應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意愿。因為很多患者或家屬希望患者在離開人世時不需再經受不必要的痛苦,而是順其自然,讓患者平靜的離開,體現生命的尊嚴。
3、全面的護理關懷
臨終護理是現代化護理的需要和人性化護理的充分體現,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臨終護理需由具備高度責任感與同情心的護士來實施,顧及晚期肺癌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的需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同時使家屬也得到安慰。
3.1組建專業的醫療護理團隊和機構借鑒國外的做法,組建臨終關懷機構:附屬于醫院,附屬于基層保健,依托于家庭和社會護理,獨立的臨終關懷機構。設立臨終關懷病房,由醫德高尚、經驗豐富的醫生、護士、陪護人員組成專門的治療關懷團隊,給臨終患者提供最佳的關懷照護。
3.2基礎護理病房布置應寬敞明亮、干凈整潔,并且陽光充足。協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防止壓瘡發生;注意飲食安排的合理性、多樣化;防止嗆咳、誤吸;口腔護理要積極,睡眠要保證;利用PICC技術建立專門的靜脈通路,盡可能控制疼痛等,把患者的舒適度提升到最高。
3.3心理護理面對死亡,患者往往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求生、止痛、平靜離世。護士要用真誠取得患者的信任,用愛心、細心、耐心與患者交流、溝通。一項調查晚期癌癥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對病情毫不知情的患者比部分知情、完全知情的患者的抑郁程度高三倍。因此對待臨終患者應專心傾聽,誠實而和藹地回答問題,評判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對患者病情循序漸進、合理的告知,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參與疾病的治療和護理計劃決策的制定過程,從而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絕望的情緒,樹立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加強醫患的相互信任,還可以讓患者有尊嚴、安寧的接受死亡的到來。親屬的陪伴、遺囑書寫、了卻心愿、追求美好(花和音樂)等,都應該盡量滿足。還可用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死亡教育,幫助臨終患者樹立正確的死亡觀,讓其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一個過程,與其痛苦掙扎,不如順其自然,“安樂”地接受死亡。
3.4社會角度護理醫療機構應舉辦相關的知識講座或成立患者俱樂部,幫助入院患者與病友及時溝通,并定期邀請專家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鼓勵家庭成員或親朋好友定期探視患者,以此幫助晚期肺癌患者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及病友、親人的安慰。只有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才能從根本上克服恐懼絕望心理,保持積極樂觀情緒。Willis認為,晚期肺癌患者家庭或臨終關懷機構還可以讓患者接觸互聯網,以獲得健康資訊、病友支持、控制疼痛、便捷咨詢,溝通交流。
醫學倫理學論文5
臨床不確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包括病情變化、藥物反應、個體差異、性別差異等.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在收集醫學數據的過程中,可最大程度地消除對不確定性個人觀測的偏見,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進一步擴大了樣本量和觀察精度,獲取的證據更多地減少了不確定性.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如果從業者因不了解那些為特定疾病已做出的最新研究結論而出現失誤,病人病情不僅不可能改善,甚至加重.這不僅是決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倫理問題,你必須有“不了解”的原因或失誤的理由,所謂“個人經驗”或“專業水平”均不足以成為原因.在不確定性下,倫理要求并不是萬無一失,但必須將病情變化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并在最佳證據支持下進行決策.
1實現最優化
醫學行為的最優化包括決策的最優化和決策者自身素質的最優化.循證醫學以科學研究的最佳結果為證據,以實現臨床診療決策最優化為其目的,這等同于追求卓越的道德需求.實踐循證醫學可在有限的時間內,使臨床醫生迅速掌握當前專業研究最新進展,及時發現和糾正診療中存在的問題.循證醫學為提高醫務人員的整體水平,最大限度地使每個醫療單位、每位醫生都跟上醫學發展的步伐,達到一個共同的水準創造了條件,這也是當代醫學道德進步即實現當代醫學道德本質的一個充分必要條件.開展循證醫學可使臨床醫生發揮出求知的積極性,由獲取知識轉變為探究知識和創造知識,由階段性受教育者自覺轉變為追尋終身教育,提高和維系其專業素質,實現職業行為的最優化.
2生命倫理學觀念下的循證醫學教育
2.1教學目的
在生命倫理學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實習期間的循證醫學教育,使帶教者和實習醫師進一步明確臨床實踐與生命倫理學的關系,專業素質與道德觀念的關系,現代醫學的辯證思維方法等.促使醫學生在開始面對現實病例之初,就能對專業知識及技能的運用進行循證分析和倫理思考,并讓這種分析和思考逐漸形成思維定式,內化為醫德素質,為日后在工作中合理應用醫療資源,善待病人,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贏得社會信任打好基礎.
2.2教學方法
2.2.1師資培訓在既往循證醫學教學的基礎上,首先組織教師重點學習“尊重(自主)、不傷害、行善和公正”這四條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因為基本原則是構建醫學道德規范的`最根本、最一般的道德根據,被視作評估醫療行為的基本倫理規則.圍繞著這四條原則詮釋開展循證醫學和循證醫學教學的意義,力求刪繁就簡地讓帶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參悟循證醫學的倫理含義
2.2.2崗前講座在實習醫師進入臨床的崗前教育中加入“循證醫學及其倫理觀”等專題講座,使其在入科之初就植入“循證實習”的理念.
2.2.3聯系實際以課堂為基礎的循證醫學教學對增進技能幾乎沒有作用.崗前講座只限于基本概念的復習或強化,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由有經驗的老師指導反復操作.通常采用PBL或病床邊隨機教學模式,由帶教老師或實習醫師提出問題,首先闡明問題的性質、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和合理的方法,即倫理需求,使學生感到與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共同分析問題后,尋找解決問題的信息資料,并按證據的等級給予篩選評價,然后結合臨床問題制定診療方案.
2.2.4網絡查詢查詢信息的第一步是在老師指導下,登陸院內局域網的西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康健)或中文醫學期刊檢索系統(清華同方).兩套檢索系統均為集文獻檢索、知識評價、全文揭示等多種服務為一體的醫學文獻知識情報服務平臺,且內設循證醫學專版.如欲擴大搜尋范圍,則通過Internet網鏈接Cocbrane圖書館、Medline數據庫、EmGbase數據庫或其他循證醫學網站.同一條檢索主題詞常能獲取多個結果,教會學生識別和選擇是保障信息質量關鍵.
2.2教學效果
為了解實習醫師對倫理學和循證醫學的認知現狀和教學效果,我們曾針對性做了調查,158份學生答卷結果見表1.在我院實習的本科實習醫師來自青島大學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濰坊醫學院和泰山醫學院等,普遍綜合素質好,醫學專業基礎知識堅實,英語水平較高,接受能力強,對所學知識有清晰的辨別能力.從調查表和課后交流可知,他們對這種內容和形式的教學感到新奇而充滿興趣,給予較高的評價.在意見欄中絕大多數學生表示,將兩門內容生澀的課結合起來,形式新穎且易懂實用,受啟發,有意義.個別學生畢業工作后還表示,該課是實習期間最好的課.教師的主要反映為“應從實驗性教學上升為普及性教學,可提升教學醫院的水平”,但也提出“因無大綱要求,隨意性較大,對教師要求較高。
2.4教學調整
近年來面對擇業、考研等競爭,實習醫師自主意識均較強,學業上多有偏重,對自認為重復性培訓和低水平的講座常采取抵制態度.如何讓他們對看起來“與專業無關”的課程感興趣,教師的態度和方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將循證醫學和醫學倫理學的核心內容進行邏輯鏈接,并闡明其不可或缺的臨床作用是本項教學的特征.一個拔新領異的講壇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其求知欲.多學科交叉尤其是醫療和倫理并重是現代醫學的特征,也是臨床教學的難點,需要教師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水平.教學中多采用對醫療措施提出針對性循證依據和倫理問題共同討論,力求使實習醫師在互動中不斷地感悟,逐漸養成循證思維的習慣.也需要經常性檢查和督促實習醫師的循證實踐,必要時作為實習考核內容之一,在一定的壓力下強化其職業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3討論
醫學倫理學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衡量現代醫療決策的指導方針”,監督和制約著醫療行為.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一貫堅持的標準是———豐富的知識,嫻熟的專業技能,以及高尚的品德.用倫理學的觀念對實習醫師進行循證醫學教學是一種嘗試,從形式上它提高了循證醫學教學規格,從內容上豐富了授課意義,從方法上增加了授課的吸引力.對于剛入臨床的實習醫師,將生命倫理學與循證醫學教育結合起來,有助于理解兩者在醫療行為中的作用和價值.通過教學,使實習醫師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實踐中即掌握了提出問題,尋找、甄別和應用證據,制定循證決策的方法和途徑的能力.本研究試圖克服傳統的醫療與人文各念其經的教學缺陷,在灌輸循證思維的同時,讓醫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自主、不傷害、公正、慈善”等生命倫理學觀念,使其認識到開展循證醫學的雙重意義———在完成醫療行為最優化的同時實現道德升華,為將來履行職業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
醫學倫理學論文6
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現代醫務人員必須不斷接受培訓以達到終身學習這一目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日趨復雜的臨床實踐和科學研宄所面臨的倫理困境。因此,新倫理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以問題為基礎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和以案例為基礎的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學法在現代醫學的教學中己經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我院近年來通過與耶魯大學合作,綜合運用PBL、CBL等多種教學方法對倫理委員會委員及醫務人員開展倫理培訓,收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PBL教學法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是由美國Barrows教授于1969年引入醫學教育的,經過幾十年的教育實踐,己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bPBL強調的是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其關鍵思想在于減少死記硬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PBL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從以往的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被動學習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模式,通過多種途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我們以臨床和科研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倫理問題作為代表性問題作為教學點,對有一定倫理學基礎的醫務人員或倫理委員會成員,應用PBL教學法進行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學程序分為四個步驟,即倫理問題設計一一學員分小組學習一一小組討論一一教師總結。例如在關于弱勢群體保護的教學課程中,教師提供了以下問題:如何界定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如何分類?常見的弱勢群體會遇到哪些倫理困境?臨床研究是要主動納入還是回避弱勢群體?如何判斷弱勢群體參與臨床宄的獲益和風險?弱勢群體保護是臨床常見倫理問題之一,情況比較復雜,涉及理解或表達知情同意的能力受限或判斷能力受損的多個人群,如兒童、孕婦及胎兒、囚犯、學生、絕癥患者、貧窮人群、少數民族等。要解決臨床人員所面臨的倫理困境,需要的知識面廣而分散,這就需要學員們進行合理的分工和協作,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和信息手段,整合知識,明確各個倫理困境的特點。討論中大家積極發言,應用所學的倫理保護原則做出分析和判斷,給出倫理保護的具體方案。教員根據學習的情況進行總結陳述,查漏補缺,澄清問題。這個學習過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學員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倫理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利于提高臨床和實踐中自覺遵循基本倫理原則和實踐的能力。
疾病的復雜程度和相對緊張的醫患關系決定了臨床醫務人員除了要不斷更新臨床理論知識之外,也要加強醫學倫理知識的自學和應用。而PBL教學正是培養倫理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PBL的不足在于,學員得到的知識往往局限于解決所選定的具體問題,但對于掌握系統的倫理知識則不夠廣泛和深入,比不上以授課為基礎模式所強調的理論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二、CBL教學法
CBL教學法是由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首創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基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目的,事先準備代表性的案例,組織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剖析案例,共同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并由具體案例提升理論。國外己經就CBL在倫理學課程的應用開展了多年的研究和應用。
我們的實踐證明CBL教學法同樣適合在國內醫院開展的倫理學繼續教育培訓。倫理案例教學通過對臨床真實案例的具體分析,使學員身臨其境,有助于學員學以致用,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因的。CBL教學法多采取集中討論的方式,需要學員短時間內進入角色。而習慣了課堂授課模式學員主動性差,開始往往無法適應。我們在分析某兒童臨床研宂的案例時,采用了經典案例加分組討論的模式。
案例的選擇是否得當直接決定了CBL教學的效果。因此,我們針對常見的倫理困境,結合實際的臨床和科研工作,搜集和編寫了多個典型案例。例如在兒童臨床研究這一問題上,我們選擇了黃金大米事件作為分析案例w。我們首先引用新聞媒體對這個事件的早期報道,給出參與到該事件的美方、中方研究人員、教師、兒童家長和兒童的有關陳述,然后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員自己思考,再由教師進行本專題的重點講述,真實的題材和求知欲使學員能夠積極投入、充分參與,順利完成本專題知識的學習,最后進行總結。學員對這一堂課記憶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徹。
為了鼓勵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的過程。我們在培訓時釆取了分組討論的方式。當教師講解完案例的基本情況后,將全場學員分為4個小組,分別就案例中涉及到的倫理困境、兒童作為弱勢群體的特點、兒童臨床研宄倫理審査的要點、該事件的倫理問題及假設作為倫理委員會委員應該如何看待該事件作為討論要點進行討論,教師及助手也參與到4個小組的討論中去,給予點撥和指導。然后每個小組選拔出1名代表,陳述該組的觀點。最后由教師做總結陳述。這種自由主動的學習模式使所有學員都能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為了解PBL和CBL教學法在倫理學教學中的實際培訓效果,教師在培訓過程中應加強與學員的互動溝通,根據學員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教學方法的及時調整。在培訓結束時制定詳細的調查問卷,采取無記名形式,對培訓的整個過程、案例的選擇、教學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同時了解學員的學習態度、倫理判斷、倫理知識運用、倫理審查等能力的變化情況。
盡管PBL和CBL教學法各有所長,但實踐過程中,卻難以絕對剝離,而呈現了相互交融、綜合應用的趨勢㈦]。我們在倫理學繼續教育的培訓中也意識到,對于復雜的倫理問題不能只局限應用某一種方法,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員的基本素質來設計具體教學方法。將傳統教育觀念與現代教育理念有機融合,綜合運用PBL和CBL等多種教學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應是醫院倫理學繼續教育培訓的方向。這不僅有利于年輕醫務人員的學習和掌握相關倫理知識,又有利于培養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自覺運用倫理原則、正確處理倫理困境的思維和實踐能力。
醫學倫理學論文7
醫學倫理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是一個特定學科與構成它的觀念、思想和理論的社會文化基礎的關系。社會或者民族的文化,是在歷史演進中逐步形成并不斷創造、總結、積累和傳承下來的具有自身特質的社會文明成果和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具有特定認識方式、思維方式、傳統習俗、民族心理以及與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相適應的文化傳統。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有形和無形的精神、知識乃至物質力量,對社會和民族的進步與發展既具有潛移默化的、曠日持久的影響,也構成了特定的文化基礎。醫學倫理學是傳統的醫學文化與倫理文化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在認識和解決生命科學與技術進步引發的種種醫學倫理問題過程中,在經歷了不同形態的演進過程后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醫學倫理學與社會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其思想和理論的基因源于傳統文化。即使是現代醫學倫理學主張從現實的醫學倫理問題出發開展研究和建立新的醫學倫理公理的情況下,新的認識和新的理論的形成都必然有選擇地傾向于甚至可以說有賴于傳統文化所提供的認識和思想基礎。堅持對傳統文化的揚棄與發展,是醫學倫理學不斷成熟和持續進步的重要原則。
1醫學道德觀念與生俱來于人類文化
任何民族和國家都有自身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是這些民族和國家在發展進程中不斷選擇、創造、積累、傳承和堅守的結果。作為當代人文學科的醫學倫理學,原本的形態只是傳統文化中醫學道德觀念和思想的構成部分,伴隨醫學的進步和后來整個生命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醫學道德才從觀念和思想形態逐步轉化為一種學科形態。醫學以及與生俱來的醫學道德觀念是人類早期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類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對人自身的認識以及對可以觸摸到的、自己視野范圍內的外部世界的觀察開始的,對人自身的初始認識中就包含醫學的意義,因為“疾病比人類更古老”[1]2,人類的出現就意味著疾病的相伴相隨,對人自身、疾病現象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初步認識就是醫學的萌芽狀態。由于原始人類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局限性,“在人類尋求解除病痛的過程中,最初的方式是來自巫師的實踐”2]。巫術醫學是一種原始醫學文化形態,這種形態的基本特征是通過對一種超自然力量的信奉和崇拜,達到解除病痛、消災免禍的目的。巫醫在采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更注重采用巫術咒語、占卜、妖術的原始宗教方式,這些方式本身就包含了對道德力量和心理方法的巧妙運用。在那個時代,巫術在許多文化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巫術醫學是世界各種不同原始醫學文化的共同形態,但由于文化起源的不同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差異,對后來古代醫學道德思想和實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古代中國、印度、埃及和巴比倫四大人類文明發祥地所形成的各自獨特的文化形態,造就了不同的醫學和與之相應的醫學道德思想的萌芽。比如幼發拉底河流域產生的巴比倫文明,“認為惡神和魔鬼的附體是疾病和厄運的根源,每一個邪惡的靈魂常常導致一種特殊的疾病!盵1]28在對醫生行為的規范上采用的是法律的形式,如《漢漠拉比法典》中有多個段落對醫生的行為做出了法律的限定,具有一定的醫學道德規范意義。形成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將巫術與醫學視為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科,但他們希望二者通過結合達到更好的效果。古代埃及醫學的專業化程度很高,強調不同專業的醫生應該具備與專業相適應的良好的個人素質,“身體無處沒有自己的神”[1]32,成為不同專業醫生的宗教信條。誕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醫學深受印度宗教的影響,印度草醫學被認為是“生命的科學”“要求醫生要善待和同情所有病人,要全身心地對待那些可以治愈的病人,同時也要理性地對待那些即將死亡的病人”[1]?產生于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代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融為一體,具有豐富倫理內涵的.古代哲學思想直接滲透在中醫理論和方法中。在醫學倫理學史意義上,蘊含著醫學道德思想的古代醫學,其原始的科學性和人文性被融為一體,表現為一種自然哲學形態,這可以被認為是醫學倫理學的初始樣態,這種樣態在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發展中表現形式各有千秋,共同的特點則是生長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體現和反映不同的文化特質。
2作為學科的醫學倫理學在西方率先形成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
近代以后的西方醫學開始從自然哲學形態向自然科學形態轉化,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都開始成為醫學系統中獨立的學科,古代醫學從注重對人體、環境的研究開始逐漸擴展為微觀生命科學的探索。這個時代西醫學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實驗醫學模式的逐步形成,以分析方法為主體的研究使醫學在擺脫自然哲學原始性的同時,追求生命科學的純粹性和單一性,醫學的人文性表面上被排斥在醫學之外,但由于人文性是醫學的本質規定性,迫使它只好另辟蹊徑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道路,西方醫學倫理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古代醫學道德思想逐步向學科形態演化的。中醫學的學科形態在近代以后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蘊含在中醫學思想體系中的醫學道德思想一如既往附著在中醫學的母體上,以中醫學整體性的模式通過實際的診療過程傳遞給患者和社會。但近代以后,西醫學逐步成為世界性的主流醫學體系,西醫學診斷、治療方法在向世界各地擴散和傳播的過程中,特別是醫院的社會建制化和醫學教育的系統化,西方醫學倫理學從思想到學科都隨之向輸入地滲透,醫學倫理學中所包含和反映的傳統文化同樣對西方醫學倫理學的接受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說古代醫學道德思想與文化的關系相對直接和簡單,近代以后醫學倫理學的逐步形成,醫學與醫學倫理學被分屬于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兩個分隔的文化領域,醫學倫理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較之前變得更加復雜化了。
從零散、碎片化的醫學道德觀念和思想向醫學倫理學學科形態的轉化,是醫學倫理思想諸要素向醫學倫理學系統的轉化,這個過程不單純是一個伴隨醫學進步走向成熟的過程,醫學倫理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形成,科學和技術特別是生命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只提供了一方面的基礎,醫學進步在每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提出和引發的新的倫理問題,并不能僅靠醫學本身來解釋和解決。作為學科,醫學倫理學要具備從理論、原則、方法到實踐等多層面的比較全面和系統的邏輯架構和學科體系,傳統文化通過學科理論建構的過程必然滲透和融入醫學倫理學的理論體系,或者說,醫學倫理學理論必然體現由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倫理精神、道德認識、道德標準和倫理原則等,傳統文化更多地是通過形而上的道德哲學思想和理論并把它轉變為一種立場和方法向醫學倫理學的理論和實踐過程輸入和滲透。從這種意義上看,傳統文化同樣構成了近代以后醫學倫理學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傳統文化對近代西方醫學倫理學的影響并不局限于思想傳承這一條路徑上。醫學倫理學打破以往的道德哲學形態向應用倫理學形態的轉變,社會發展過程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法律的和管理的因素都成為傳統文化向醫學倫理學輸送和傳遞的渠道。
比如,醫學由古代的個體行醫經過松散的醫學社團向作為社會建制的職業性轉變過程中,中世紀的歐洲就建立起了正規的醫學大學教育,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后期的‘里性時代’是隨著對邏輯學、自然哲學、神學、醫學和定律的課程探索在大學里制度化開始的。”[1]m傳統文化通過教育手段對醫學觀念的影響可見一斑。在這個時代,原來醫學倫理的規范對象從醫生個體行為轉變為建立職業倫理道德規范的社會性要求。在醫學伴隨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逐步向科學化、技術化和職業化邁進的過程中,醫學與社會的相互依賴度不斷增強,醫學的社會責任隨之得到提升,這種提升也勢必對整個醫學倫理的視野、眼界和范圍產生重要影響。正是因為這種變化,“幾千年逐步形成的醫學道德觀念和醫學倫理思想、道德原則和各種各樣的規范,產生了一種總結、概括和整合的必要,在近代哲學和倫理學強有力的理論鋪墊和支撐下,醫學倫理學在西方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
醫學倫理學向現代生命倫理學的延伸和發展,更體現了西方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生命倫理學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生命倫理學一方面是醫學倫理學在學科意義上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傳統文化在這種延伸中完成的是自然傳承。另一方面更是生命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引發了諸多現實的生命倫理問題,這些倫理問題并不單純是由于生命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直接導致的,而是科學的應用和技術的運用與傳統的醫學倫理觀念和規范產生了矛盾乃至沖突,需要重新確立新的醫學倫理標準和形成新的醫學倫理觀念,由于很多矛盾和沖突主要體現在人的生命過程的各個階段,特別是體現在人的生和死兩端,生命倫理學作為醫學倫理學發展階段上的一個新的概念似乎更能反映學科的本質。生命倫理學面對的倫理矛盾、悖論乃至道德沖突,現象上是源于新的科技成果在醫療衛生領域特別是臨床上的運用,實質上是社會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成果廣泛運用之間矛盾的反映。根深蒂固于美國社會中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人權等政治的、社會的和倫理的觀念,在科學技術面前并沒有讓步和動搖,這些觀念向醫學領域的轉移,才造就了諸如醫療知情權、知情同意權、醫療自主權等醫療個人主義觀念的形成,這些觀念被納入到生命倫理學的原則和規范中。這種情況所表明的,并非是傳統文化對新倫理觀念形成的限制和阻礙,而是傳統文化通過各種路徑讓新的倫理觀念能夠體現和傳承它固有的價值。生命倫理學具有針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思路、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倫理公理的特點,但是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新的倫理問題和難題,傳統文化的影響總是無處不在。這是人類文化進化的本性決定的。
3傳統倫理文化是中國醫學倫理學本土化的脈與根
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醫學倫理思想不僅伴隨醫學的發展而成長,也成為以倫理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古代有諸如孫思邈的《大醫精誠》、陳實功的“醫家五戒十要”等豐富的醫學倫理思想,這些思想與以“仁愛”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思想一脈相承。近代以來,中國醫學界和哲學、倫理學的學者也力圖構建具有中國自身文化基礎的醫學倫理學,幾乎所有論述醫學道德和醫學倫理的著述中都十分強調優秀的中國倫理傳統文化對醫學倫理的價值和意義。但是,由于中國是在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和掠奪的炮火聲中走上近代史道路的,在長達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受了種種強烈的沖擊。西醫學就是在這個時期引入中國的,教會醫院的建立,促使醫療形態由個體模式向集團模式轉變,西醫學與中醫學在認識和實踐方式上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兩種體系之間出現種種矛盾,在中國逐步形成了兩種醫學體系并存的格局,新格局的形成必然帶
來醫學道德觀念的調整與新的醫學倫理思想的傳入[3]17。在這個階段中國并沒有構建起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醫學倫理學學科,在思想上和理論上沒有明顯的建樹,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運用仍然停留在自發狀態。
醫學倫理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以學科形態出現在中國學術界和醫學界的。盡管那個時期的中國尚不具備形成現代醫學倫理學的醫學科學和技術的條件以及社會基礎,但中國哲學界和醫學界的部分學者敏銳地洞察到醫學倫理學作為學科存在的必要和可能。這個時期完成的醫學倫理學著作和教學用書在內容上都注意到了對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引入,但是受時代和社會條件的局限,醫學倫理學尚無能力在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完全形成具有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基礎的、適合中國現實的醫學倫理學。幾乎同一時期,西方醫學倫理學理論和方法等被介紹和引進到中國,中國的醫學倫理學體系中吸納和借鑒了西方醫學倫理學,特別是生命倫理學的許多觀點、理論、內容、案例和方法,與中國學者自身的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醫學倫理學的學科體系。中國醫學倫理學在迄今為止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在構建具有中國自身文化特色的醫學倫理學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是醫學倫理學如何形成中國的文化特色和倫理精神,并將這種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醫學倫理思想付諸醫學實踐,將是中國醫學倫理學界和醫學界長期和艱苦的工作。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醫學領域無國界的國際化特征,勢必帶來醫學倫理學在很多方面認識和標準上的普適性和全球性。信息化社會帶來的文化傳播和流動,文化的傳統性受到強烈沖擊。在這樣的趨勢面前,需要不斷地調整對醫學倫理學與傳統文化關系的認識,才可能處理好繼承傳統文化與借鑒外來文化的問題,從而推動醫學倫理學更合理地、更深入地認識和對待社會文化所具備的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4醫學倫理文化的接受與對傳統文化的反作用
傳統文化對醫學倫理學的影響,另外一條途徑是醫學職業主體在職業實踐中的習得和堅守。文化對一個特定領域的影響固然是文化發展客觀規律性使然,主體對傳統文化的接受也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因素。醫學倫理學從來都是一個充滿文化競爭、文化沖突的領域,醫務工作者在對醫學倫理思想、原則和規范的認知和接受過程,實質上是對文化的認識和接納過程。傳統文化并不是以一種文本或者標記的形態出現在醫學倫理學中,而是滲透在醫學倫理學思想和理論中,這些思想和理論又通過若干倫理原則和規范等體現在對醫務工作者行為的約束和要求上。醫務工作者從內心深處接受并踐履醫學道德規范,首先需要在文化層面認同和接受醫學倫理學提出和確立的價值觀念、道德認識和倫理標準。醫務工作者在對待醫學倫理原則和規范上,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理解和接受,這一過程是學習并接受傳統文化的過程,當醫務工作者的醫學道德認識達到一定的境界,傳統文化所倡導和確立的醫學道德價值觀念才可能扎根于醫務工作者的內心世界并成為他們醫療實踐行為的指南。
傳統文化與醫學倫理學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傳統文化在成為醫學倫理學思想和理論根基構成部分的同時,醫學倫理學同樣對傳承、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義。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實踐意義上都是通過社會的特定領域來完成的。醫學倫理學一方面通過自身的倫理思想、原則和規范等把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傳達給醫學職業領域;另一方面又因為醫學倫理實踐更多地是在醫患關系中進行的,醫學倫理學對傳統文化的立場通過醫療實踐過程傳遞給整個社會。在醫學倫理學領域,傳統文化轉化成為醫務工作者的行為規范、職業信條和道德境界。傳統文化的一般形態具體化為醫學文化和醫學倫理文化,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神在醫學倫理學的學科發展中得以繼承和堅守。
醫學倫理學論文8
1.引言
醫院對工作人員的培養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更要求其拓展視野,并針對其特點達到人才培養的需求,使他們擁有健康、科學的醫學理論以及道德知識,使信息化人才得到全面發展。醫學倫理學以道德教育為基石,專門研究和解決在醫院以及各個醫療機構中醫患之間關系,為醫務工作者制定了行為準則標準,它是醫療機構信息化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課程[1]。本文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探究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出能夠良好開展的策略。
2.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重要性的體現
2.1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醫學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備重要途徑
醫學信息化人才的醫學倫理知識,決定了醫學教育成果的質量,人們的健康是醫學存在的目的。自古就有“醫者仁術”之說,可見“仁”和“術”在醫者的行為準則中是最重要的,更是醫學行業內的基本準則。醫學理論教育的特點不僅在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注重,對醫學信息化人才道德的教育更是其突出的重點。由此可見,醫學信息化人才的醫學倫理素質,決定著醫學教育成果的`質量,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醫學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備重要途徑,是推進醫學行業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2.2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信息化人才能夠應用醫德理論知識來解決醫患問題
在目前我國醫院的管理中,由于對于醫務人員疏于嚴格管理,因此在各種醫患之間產生糾紛的根源都是由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差,使得醫患之間關系惡化;以及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沒有對患者的自主權加強重視,沒有遵守知情、同意的準則,因此患者對其不理解,也使得醫患之間產生較多的矛盾;有些醫務工作者沒有責任心,在對患者進行身體檢查時,疏于認真,對問題的處理上不及時、不恰當,也由此引發醫療事故的產生;更有甚者為追求巨大的經濟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費,患者由于不滿而產生的糾紛。由此可見,醫患糾紛與醫療事故,都體現著醫者的“仁”與“術”。而二則之間是相互依存著的,倫理學教育中醫學技術是醫德基礎,醫德又是醫學技術得以實施的基礎保障。因此,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信息化人才能夠應用醫德理論知識來解決醫患問題,是培養醫務人員富有責任感,減少和避免醫患糾紛與理療事故的重要途徑。
2.3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升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
醫院工作進行的主題的醫療,醫療決定著醫院能否良好發展和生存的基礎。而“仁”與“術”決是整個醫院醫療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則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對醫學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核心。醫務人員醫德水平決定其能否更好發揮設備、技術作用的基礎。若因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屬于醫德的建設,會使醫院整個醫療水平下降,對醫院的長期、健康、良好、穩定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升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
3.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現狀
3.1醫院對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忽視。醫學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價值觀體現在醫療工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由此可見,信息化人才在從事醫學工作時必須擁有醫學倫理學知識。而我國現代醫學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醫學模式也在不斷的改變,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醫院必須對醫學倫理學培養的重要性有正確的認識。
3.2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忽視。由于,很多醫務人員對于醫學倫理學知識不夠重視,認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并不能夠有效發揮其重要性。
3.3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的落后。信息基礎知識與技能是對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最基礎要求,對心理學、倫理學、社會等人文化知識都是教育的范疇。但是現今在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依舊很落后,不能夠與社會現實接軌,嚴重影響著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實施。
4.在息化人才培養中醫學倫理學教育良好開展的策略
4.1醫學倫理學教育準則的建立。加強吸收世界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先進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醫學倫理學教育準則。
4.2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的加強。醫學院校不僅要重視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制定合理科學的課程標準[2]。以問題、案例為核心,開展互動式、小組討論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學會及時運用醫學倫理學知識來約束自身行為。
4.3良好人文環境的建設。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培養是培養良好人文環境的基礎。人文環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結合下所創建的。在醫學倫理學的教育中,人文素質必須要加強重視,可利用直觀教育、樹立先進典型、大力宣傳h等方式,用實際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員,樹立起醫院良好的醫療形象,加大醫院的影響力度,為醫院創設道德和技術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強醫院信息化人才團隊的設立。
4.4醫學倫理學教育多樣化的開展。醫學倫理學教育不僅要求其在內容上具有實際性、針對性,在規范標準上更要有層次。結合信息人員文化程度、崗位職責、自身身體和思想情況的不同,來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針、教育內容和標準,確保醫學倫理學在教育中,具有針對性以及廣泛性。教學方法和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例如:座談會、研討會、展覽會、演講比賽、知識問答互動等方式,引起和加強信息化人才的思想共鳴,促進醫學信息化人才團隊的建設發展,以及教育形式多樣化的開展。
4.5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管理和培訓。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管理中不僅要重視和加強倫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對倫理學教育管理進行加強,利用多鐘形式進行培訓。不定時的更新學習信息資源,增進交流和學習。
5.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醫學信息的發展依托于現代社會信息的發展,醫院在人才的培養上,不僅要全面更要與實際信息社會發展狀況相結合,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性強,又有創新思維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靳輝.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對護理人才培養的意義.[J].文學教育(中),20xx.(02):54
[2]李義軍.生物醫學高新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促進醫學倫理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xx.(20):186-187
[3]李慶,黎勇,黃旋.醫院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養.[J].現代醫院管理,20xx.(04):51-53
醫學倫理學論文9
醫學倫理學是一般倫理學原理在醫療衛生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是運用倫理學的道德原則來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中人與人之間、醫學團體與社會之間關系而形成的一門科學。當今社會,生物醫學技術迅猛發展,醫療環境日趨復雜,醫療工作中倫理沖突日益尖銳,因此,醫學倫理學教育在醫學生的培養中必不可少。為了解醫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認識程度和對教學質量的評價,為改善教學工作提供依據,筆者進行了針對授課學生的問卷調查。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査對象
以延邊大學臨床學院20xx級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麻醉學、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共305名,男生151名,女生154名;臨床醫學專業176名,預防醫學專業24名,麻醉學專業75名,口腔醫學專業30名。共發放問卷305份,收回262份,有效問卷262份,總收回率85.9%,有效率100%。
1.2問卷設計
調査問卷設計參考了濰坊醫學院社會科學部、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北京大學首鋼醫院W的調查問卷,并采用德爾菲法征求專家意見予以修正,最終確定調查問卷。
1.3調查方法
采用不記名的方式,由教師發放,學生逐項填寫后收回。調査內容統一錄人Excel表進行統計。
2.調查結果
2.1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一般性認識
在學習醫學倫理學之前,29.0%的學生了解這門課程,71.0%的學生不了解這門課程;對于醫學倫理學的開設,72.2%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21.6%的學生認為可開可不開,只有1.2%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還有5.0%的學生表示不知道;對于醫學倫理學的性質,10.5%的學生認為是政治理論課之一,與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的部分內容有重疊,78.4%的學生認為是職業道德課,關注醫德醫風,提高醫學生的道德修養,8.6%的學生認為是一般倫理學理論在醫學領域的具體應用,2.5%的學生不知道其性質;對于課程開設時間,37.7%的學生認為應在通識教育階段,30.2%的學生認為應在醫學專業基礎課階段,13.0%的學生認為應在臨床課階段,19.1%的學生認為應在臨床實習階段;對于學時,45.7%的學生認為應少于20學時,37.0%的學生認為24學時,9.9%的學生認為36學時,7.4%的學生認為48學時。
2.2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學習態度
對于醫學倫理學,10.5%的學生表示很感興趣,41.4%的學生表示感興趣,42.5%的學生認為一般,5.6%的學生認為沒興趣;對于學習內容,23.5%的學生認為很難,28.4%的學生認為較難,33.3%的學生認為有點難,14.8%的學生認為一般;學習主動性上,8.6%的學生十分主動,29.0%的學生比較主動,44.5%的學生一般,17.9%的學生被動;對于課程結束之后會怎樣對待醫學倫理學,31.5%的'學生回答學完考完就行了,6.2%的學生回答學過之后在校期間繼續學習,61.1%的學生回答走上工作崗位之后仍要繼續學習,0.6%的學生回答作為自己專業繼續學習。
2.3對教學質量的評價
對于教學形式,12.3%的學生認為應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34.0%的學生認為應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35.8%的學生認為應課堂理論講授與醫療實踐教學相結合,17.9%的學生認為應以社會熱點倫理難題討論為主;對于教學的重點,9.9%的學生認為應是理論倫理,75.3%的學生認為應是臨床倫理規范,14.8%的學生認為應是生命倫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4.8%的學生認為是教材質量不佳,11.1%的學生認為是教學質量不高,19.8%的學生認為是課程安排不合理,54.3%的學生認為是學生重視不夠;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5.6%的學生認為完全掌握,24.7%的學生認為大部分掌握,55.5%的學生認為只掌握了一部分,14.2%的學生認為基本沒有掌握;對于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84.6%的學生認為教師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14.2%的學生認為部分完成,1.2%的學生認為沒有完成。對于教學建議,9.3%的學生認為應加強多媒體教學,84.5%的學生認為應加強醫學倫理學理論與臨床案例的結合,1.9%的學生認為應提高教師專業水平,4.3%的學生認為應改進教學方法。見表1。
2.4對學習醫學倫理學作用的認知
關于學習醫學倫理學對醫德修養的影響,27.8%的學生認為提高作用明顯,45.0%的學生認為有較大提高,25.3%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提高,1.9%的學生認為學習醫學倫理學對醫德修養沒有影響;對于學習醫學倫理學的最大收獲,16.7%的學生認為是學習了醫學倫理學理論,37.6%的學生認為學習醫學倫理學對醫德修養有幫助,25.3%的學生認為提高了醫學問題的倫理認知能力,20.4%的學生認為獲得了運用醫學倫理學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
3.討論
3.1將醫學倫理學作為醫學生必修課程開設
醫學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在校教育重視不足,大部分醫學生在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之前不了解這門課程,學習主動性較差,認為課程內容偏難。然而,醫學倫理學是以醫學道德價值為研究內容,探索醫學道德運動規律、闡述醫患關系道德、跟蹤并探索醫學科學發展提出的問題,并提出醫學實踐活動主體的道德修養途徑。在本次調査中,醫學生經過醫學倫理學的學習,掌握了課程內容,了解了這門課程的性質,認識了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并認為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仍有必要繼續學習,其教學意義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醫乃仁術”的學科本質、“大醫精誠”的職業使命、“具備綜合素質”的時代要求,決定了醫學倫理學是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完善知識結構、成為合格醫學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因此,醫學院校應重視醫學倫理學課程,將醫學倫理學課程作為必修課開設。
3.2合理安排醫學倫理學課程
國內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多安排在基礎教學階段,與臨床實踐脫節,學時偏少,不易達到醫學倫理學教學目的,影響教學效果。本次調査中,多數學生認為醫學倫理學應開設在臨床課階段之前,學時不多于24學時,教學重點以臨床倫理規范為主,教學中應以課堂理論講授與醫療實踐、案例分析相結合,表明醫學生具有明顯的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掌握臨床倫理內容的意愿。延邊大學臨床學院醫學倫理學課程安排在第八學期,為32學時,雖然可以為醫學生進人臨床實習之前培養處理醫療實踐中臨床診療、醫患關系、醫際關系等倫理問題的能力,但因學時偏少,雖由具有臨床T作經驗的專職教師授課,但仍很難推進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案例分析不夠深人,不能使醫學生真正領會學習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意義,不能真正實現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目的。
3.3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對于本課程的教學,大部分學生認為完成了教學目標、掌握了教學內容,對教學質量給予了較好的評價,肯定了本課程的教學,但在教學方式、課堂氣氛、使用肢體語言等方面有待于提高。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根據目前國內使用的教材,制定符合教學目的的教學計劃,做到重點突出,學時安排合理。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件制作水平,使課件的理論描述、抽象概念、歷史事件、案例等可視化,克服課件形式單一的缺陷。在授課時,改變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不再由教師機械地講授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而是盡可能引用案例講解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增加實訓內容,如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及應用的案例分析、四原則運用中的沖突及調適規則、知情同意在醫療實踐中的具體運用、醫療活動中隱私的范圍及標準、醫院倫理委員會的運作規程等,充分調動學生,使其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
3.4醫學倫理學有助于培養醫學生醫德修養
大學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重視醫德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夠使其成長為合格的醫學人才。本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學習醫學倫理學對醫德修養的提高有影響,認為學習醫學倫理學對醫德修養有幫助,獲得了運用醫學倫理學理論分析事物的能力,結果與黃丹華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醫學倫理學在醫學生良好醫德養成、醫學倫理決策能力形成方面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
4.結語
醫學倫理學是在醫學生培養中必不可少的課程,在醫學生醫德修養培養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合理的教學安排。通過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充分調動醫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達到醫學倫理學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目的。
醫學倫理學論文10
論文標題:把實踐課引入醫學倫理學教學的研究
【摘要】為了提高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實踐課引入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實踐表明: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設置實踐課的教學方法可提高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理論的理解和記憶,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醫學道德的一門理論科學,同時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強調用醫德理論、醫德原則指導醫務人員的醫德實踐。所以,醫學倫理學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醫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感,使學生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的思想,同時帶給學生一種現代的醫學理念、科學的醫學思想、全新的醫學意識和良好的醫學倫理思辯能力。使醫學生不但能夠遵從行醫規范及行醫準則,而且能夠端正醫學認知,啟迪學生學習醫學知識及指導醫學實踐。為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在20xx年~20xx年對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嘗試性地進行了改革,把實踐課引入醫學倫理學教學中。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計劃生育醫學專業20xx班、20xx班作為實驗對象。
2.方法
計劃生育醫學專業20xx班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計劃生育醫學專業20xx班采取課堂教學及實踐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研究的具體方法是把醫學倫理學的學習要求告訴學生,然后,在臨床專業課程的臨床見習時由帶教老師簡單講解臨床工作中的醫學倫理問題,同時要求學生收集有關醫學倫理的問題,結合這些問題,運用醫學倫理學有關知識進行分析、討論。對進行實驗的兩個班級進行了相同內容的測驗,對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并對學生進行了教學方法的問卷調查。
3.統計學方法: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二、結果
1.兩組不同教學方法班級考試成績對比分析
兩組測驗成績對比分析表明,采取課堂教學及實踐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的班級考試成績比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的班級好,二個分數段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及P<0.05)。
2.兩組不同教學方法班級對教學方法的評價
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與采取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的班級對教學方法的認同無明顯差異。
三、討論
醫學倫理學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課堂講授,由于課時的限制及教師的專業限制(非醫學專業教師),開設實踐課相當困難,學生對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興趣不大,教學效果難以令人滿意。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課堂的教學方法及手段上都進行了一些改革,如采取案例分析、專題辯論、角色互換法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改變了“滿堂灌輸”的枯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性,對提高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效果有明顯作用[1]。但是,醫學倫理學的內容包括了醫德理論、醫德規范、醫德實踐和醫德難題四部分,不同的章節、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均不同,如醫德實踐和醫德難題部分,沒有實踐,學生對醫學倫理問題的思考就不會深入,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也不利。這就要求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應該設置實踐課。
在我們的教學嘗試中,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與采用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的.班級的測驗成績對比分析結果來看,盡管成績在90分以上及60~69分這兩個分數段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在70~79分及80~89分這兩個分數段有明顯差異(P<0.05),說明采用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的班級的學生成績優于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班級的學生。在對教學方法的的評價結果看,“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容易掌握知識、培養了道德情感、對臨床實踐有幫助”等調查內容,得到試驗組學生認同的百分比與對照組學生認同的百分比,從兩組的統計學結果看,兩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從兩組測驗成績對比分析及問卷調查的結果看,成績對比有差異,問卷調查無差異,這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專題辯論等方法有關系。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入典型、真實的案例,引起學生的注意,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景,在老師的指引下,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由學生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再由老師根據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及解決情況作進一步的糾正、補充,同時傳授與醫學倫理學相關的概念及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原理,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及接受知識,強化了記憶,避免了抽象說教和空洞的議論。專題辯論主要是針對某一醫學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及討論,討論前先把主題告訴學生,讓學生做好準備,討論主要由學生發言,不同的觀點可自由爭辯,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爭辯中鞏固理論知識,培養道德情感,也使老師從學生的辯論中發現教學及學生道德情感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案例分析、專題辯論這兩種方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實踐中已證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及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采用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有了實踐機會,能夠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測驗結果看,試驗組對案例分析題及綜合題解答的正確率比對照組高,說明了設置實踐教學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教學問卷調查的結果看,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性,主要原因是實踐課的設置問題,盡管有了實踐課,但我們的研究是在不增加課時的情況下,把實踐內容依附在臨床專業課程的見習上進行的,教學效果會受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教學方法的認同方面兩組教學方法無差異。
醫學倫理學的內容包括醫德理論、醫德規范、醫德實踐和醫德難題4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點,醫德實踐這部分內容實踐性強,課堂上應用案例分析、角色互換法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對提高實踐能力有一定幫助。但缺乏真實的情景、真實的案例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沖擊,對引起學生的注意方面也不夠至于醫德難題部分,由于是目前面臨的有爭議的倫理問題,還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這部分內容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采取專題辯論或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分析、專題辯論的教學法在課程導入、引起學生的注意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而且能較好地激發學習興趣,調動教學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但它與任何一種教學方法一樣,也不是萬能的。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的轉變,絕不意味著用一種方式代替另一種方式。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錢聚標,朱永湘,王華.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J].廣東藥學院學報,20xx,21(4):417.
醫學倫理學論文11
1醫學倫理學教育實施導師制的意義
1. 1提高醫學生個體醫德素質
導師制最早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的教育實踐,即本科生人學時被指定一位導師,人學后由該導師不斷對其進行面對面的指導,為學生的學業及生活問題提供咨詢。川醫學倫理學教育中引人導師制,可以使師生間最大程度上實現面對面教育、心與心交流,導師的醫德修養可以最大限度的影響學生、感召學生,對提高醫學生的個體醫德素質有直接幫助。
1.2提升醫學倫理學教育效果
相對于整班授課教育和學分制教育,導師制中師生間“一對一”的支持關系,更有利于架構師生間的情感橋梁,拉近師生距離。將導師制引人醫學倫理學教育,憑借導師自身的倫理學教學及科研優勢,為學生提供直接的學習上的指導,引導學生全面學習倫理學知識、切實提高倫理學修養,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倫理學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
1.3實現師生醫德素質隱形傳承
醫學倫理學教育中聘用的導師應具有豐富的倫理學知識、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健全的人格;導師通過扎實而有效的倫理學教學工作,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學習。同時,日常學習中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導師的醫德素質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和醫學價值觀,使他們成為醫德高尚的醫藥衛生人才,這就實現了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醫學生對醫學倫理學導師高尚醫德的隱形傳承。
2醫學倫理學教育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主要難題
2. 1導師數量不足
近年來,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師資隊伍也在逐年增加,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過低的問題卻日益嚴峻,有些院校甚至低于1: 30。不但如此,本來數量就不足的專業教師因為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所以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川為此,本課題組隨機抽取了濰坊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10位醫學倫理學教師,通過訪談形式進行調查研究,調查顯示,近5年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一直較低,且教師因教學、科研壓力較大,精力有限,故對醫學倫理學導師遴選的參與性不高。
2.2學生積極性不高
當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中,類似導師制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三種:小組討論、一對一交流、個別指導。針對這些形式,本課題組隨機抽取了濰坊醫學院臨床學院的200名本科生進行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通過分析回收問卷,獲取的結果是:20xx年4月一20xx年4月期間,這三種形式的醫學倫理學教師指導次數均十分有限,尤其是被導師個別指導學生僅占全部調查學生的15. 8%,且僅限于學生參與的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和臨床醫學相關競賽的特別指導。調查還發現,醫學專業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本科生,由于接觸倫理學課程及科研項目有限,在小組討論和一對一交流中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故其參與性不高。另外,被調查者普遍反映:目前醫學專業本科生參與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方式不夠靈活,缺乏醫學學術沙龍、醫學網絡設計應用、醫學參觀考察等形式新穎、實踐性強的方式。
2. 3缺乏考評和激勵機制
由于醫學倫理學師資普遍短缺,所以淘汰機制難以建立。此外,醫學倫理學導師的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也急需建立,當前各高校對于已有的本科生導師的考評基本實行模糊化處理,尚未嚴格制定和實施具體量化考評辦法,也未劃定具體考評等級,激勵機制更是十分薄弱,僅對本科生導師給予少數補貼或折算課時量計酬,激勵效果不佳,致使一些導師指導本科生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
3醫學倫理學教育實施導師制的可行性建議
3. 1保障醫學倫理學導師數量和質量,明確導師學業職責
當前醫學倫理學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應從兩方面著手解決:醫學院校要合理確定醫學專業招生規模,同時加大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的擴編和建設,促進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例的優化;擴大醫學倫理學導師的遴選范圍,不只局限于醫學倫理學教師,也可以選聘醫學人文科學相近專業教師或臨床醫護人員。同時,為保證醫學倫理學導師的高質量,必須在醫學倫理學導師選拔上建立具體制度,設定醫學倫理學導師具體任職條件:導師要具有高尚的醫德,嚴謹的.治學精神,具有醫學專業的較高職稱或學歷,有一定的醫學教育工作經歷或醫學臨床經驗等。
醫學倫理學教育中本科生導師定位也必須清晰明確。醫學倫理學導師應定位為學業導師,即導師主要對學生在校及醫院實習期間的醫學倫理學學習、科研、臨床能力予以指導。對于教學中涉及的其他問題則應由學校其他部門和人員各司其職,負責處理。
3. 2探索醫學倫理學導師制實施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筆者認為提高醫學本科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積極性應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探索靈活多樣、適合90后醫學生特點的醫學倫理學導師制參與方式,提高醫學生參與興趣?梢砸肷罨膶熤茀⑴c方式,如開展“家庭休閑式”醫學倫理學座談、醫學倫理學模擬會議、醫學倫理學基地實地考察等,還可以引人網絡化的導師制參與方式,如開展微博醫學倫理學探討、微信醫學倫理學交流、醫學倫理學網絡征文等。另一方面,嚴格的制度和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對于醫學倫理學課程應采用平時與期末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而且必須制定量化的指標,對學生的出勤管理要實行“缺勤有懲罰、全勤有獎勵”,獎懲要具體、量化、細化,要有可操作性。
3. 3實施醫學倫理學導師能上能下管理,建立周期考評和獎勵制度
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引人的導師制必須引人競爭機制,實行能上能下管理,尤其是對于未能認真履職的導師必須予以淘汰,保障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導師隊伍的高質量、高水準。另外,還要建立醫學本科生導師年度考評制度,對導師的考核與評價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由導師、學生、學生工作部門、導師領導小組等共同參評。對于考核優秀、認真履職的導師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同時與職稱評定、績效考核掛鉤,提高優秀導師的待遇,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醫學倫理學論文12
醫護倫理學的教學
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除了課堂講授,我們還應用目的啟發、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并舉的教學方式代替單調乏味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以激發醫學生倫理思考與決定的能力,并取得一定成效。
1、更新教學觀念
沒有科學的教學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學成果。所以,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扭轉教學只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局面,努力實現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使學生在教學改革和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開發潛能、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發揮,并強調把理論與實踐、學習與應用、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
2、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1)目的啟發式教學法對在校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以后能否當一名出色的醫生,主要看專業課的成績,而《醫學倫理學》屬公共課,學得好壞與以后醫術高低沒有直接關系。所以,在講授本門課之前,我們從職業特點入手,列舉事例,讓醫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性,為上好這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有預習的課堂講授法《醫護倫理學》教材內容不復雜,學生自己閱讀就可以基本理解。所以,課前讓學生先預習,課堂講授時再采取多種形式,如讓學生擔任“小老師”,由經過預習較為熟悉教材內容的學生上臺主講,再由其他學生補充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講授“醫德的形成與發展”前,請學生自己預習教材內容,并要求其查閱相關資料,特別是中外歷代著名醫師的事跡,在課堂上再到講臺上講“故事”,然后讓學生分別發言,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總結出必須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這樣,一堂相對枯燥的大道理課頓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3)案例分析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就是選取一些有針對性的、典型、真實的臨床案例,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以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傳授與醫學倫理學相關的概念及內容,引導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原理、強化記憶,避免了抽象說教和空洞的議論。使醫學倫理學始終不脫離醫學實踐并能夠最大限度地貼近現實,使學生感到醫學倫理學有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
。4)榜樣示范教育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講授護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規范時,我們可以穿插護理界模范人物的事例,講授她們的高尚情操及一些動人事跡,以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課中穿插講授20xx年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孫玉鳳的事跡,就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
(5)專題討論教學法專題討論教學法主要是針對某一醫學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及討論,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爭辯中鞏固理論知識,培養道德情感,也使老師從學生的辯論中發現教學及學生道德情感存在的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改進教學內容及方法,并引導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6)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基礎學習,基本教學模式是小組討論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圍繞臨床問題,編制課程,由教師事先設計一個臨床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提出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
(7)創設角色模擬教學情景角色模擬是利用演戲和想象創造情景,以啟發學生對自己及他人行為、信念、價值的認識。例如,我們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學生加深對該課程的理解。由幾個學生分別模擬一位行動不方便、有點耳聾的孤寡老年病人,一位耐心負責的護士和一位不負責任的護士。學生在看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一會兒嘆氣,一會兒憤慨,一會兒捧腹大笑。通過角色扮演,學生理解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點,認識到護理孤寡老年病人時應理解和關心,尊重病人,并細致觀察病情,這樣會使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8)多媒體課件教學把每項內容都設計成“重點掌握”“難點解析”“一般了解”三部分。在“重點掌握”的.內容上,主要是用慢鏡頭及局部放大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引起學生注意,從而達到加深理解和記憶的目的。在“難點解析”的內容上,運用動畫的形式,并配有悅耳的音樂和相關知識的解說,使學生輕松而不枯燥地理解了難點問題。同時,利用人—機互動的特點,反復多次播放和講解重點和難點,直至學生理解、融會貫通為止。此外,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一方面將相似內容的異同點加以比較,列出表格,另一方面通過鏈接相關基礎和臨床知識,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聯想記憶。最后,還附以相應習題和病歷以方便學生自我檢查所學內容。教學效果在護理倫理學教學手段上引進多媒體,是對教學原則、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進行的全面優化,它是科學而且先進的。生動、豐富的畫面,美妙動聽的音樂效果,使教學者、教學媒介和學生達到了三位一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應用,我們的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學內容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課堂活躍,實效性增強,醫學倫理學成為醫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醫學倫理學全過程教學在學生職業道德形成中真正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醫學倫理學論文13
對中國醫學倫理學30年的發展進行歷史性回顧, 將其放到邏輯與歷史關系的視域中去討論和反思,可 能會讓我們發現該學科在中國興起和發展30年來成 就頗豐的同時,也看到這個學科在演進過程中的彎路 和由此形成的慣性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我們不能奢望 一個學科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就成熟到理論和實踐上完 備和完美,但是對醫學倫理學這樣一個具有多重性質的學 科進行審視,必須將其放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這樣一個內 史—外史架構上去分析和認識。這樣認識的目的就在 于,讓我們從該學科的發展進程中看到它在過去30年中, 內史(邏輯)和外史(歷史)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從而認 清和選擇更有利于學科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1.中國醫學倫理學30年:逐步走向邏輯與歷史統一 的過程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之所以能夠作為考察一個具有 哲學特性的學科建構的根據,是因為人類所構建的任 何邏輯體系必須與人類認識史和人類發展史相統一才 可能是正確的和合理的。
3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過程所提供給中國醫 學倫理學進步的基礎和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一是醫療衛生實踐伴隨中國改革進程的加快而出 現的多方面前所未有的現象和問題,比如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影響下的中國醫療衛生逐步脫離原有公益化道 路向市場化的邁進,導致諸如‘‘看病難,看病貴”等現 代新的醫療危機初現端倪;生命和健康受到由于社會 有限衛生資源不合理分配導致的不公平日益加劇;經 濟利益強大的驅動力量導致的醫師職業精神的缺失也 成為新形勢下一種醫療行業的頑疾;科學主義和技術 主義盛行導致的人文精神的缺失給醫療行業蒙上了一 層“醫學非人學”的陰影,如此等等。二是生命科學和 技術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不斷產生與30年前的美國同 樣的或者類似的生命倫理問題和難題,這些問題不僅 對醫務界和生命科學界是一個巨大的道德沖擊,而且 對整個中國社會的生命道德和生命道德心理都帶來不 可忽視的影響,中國醫學倫理學界過去只是在學術信 息和理論層面所了解的問題突然變成了身邊不斷涌現 的現實問題和難題,中國的醫學倫理學界不能不去面 對。三是中國社會政治改革進程和法治進程的加快, 帶來了整個社會民主意識的進步和權利意識的增強, 這種民主和權利意識從社會層面向醫療衛生領域的延 伸和演化,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患者自主意識、維權 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提升,對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標
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醫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 以及患者群體文化和道德素養的參差不齊,帶來醫患 關系不和諧局面的凸顯。四是中國城鄉、區域政治經 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衛生經濟倫理問題大量出現。五 是公共衛生事件和公害事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帶 來的公眾健康受損,公共健康倫理成為不可忽視的倫 理問題。六是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程的磕磕絆絆 和社會的漫長等待,讓公眾面對“看病難,看病貴”的 問題表現出的無奈和無助引發的管理層面和政策層面 的倫理問題突出。七是生命科學和技術領域研究進程 和速度的加快,帶來的各類研究和試驗對受試對象的 保護等一系列倫理問題,甚至從人與自然關系視角引 發的對動植物生命關注的倫理問題,都成為生命倫理 學的課題。總而言之‘30年前中國的社會現實沒有 給中國醫學倫理學的產生提供孕育和生長的條件。而 30年后的今天,中國社會急劇轉型中所出現的問題, 同樣讓社會產生了一種對醫學道德的強烈需求,因為 當年發生在美國社會的很多問題,同樣出現在今天的 中國。醫療衛生市場化的問題、現代醫療危機的問題、 醫患關系的問題、臨床醫療中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的 問題、醫療科研商業化的問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問題 等等。加上當代生命科學技術在中國醫學領域的發展 和應用,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就顯得異常突出和尖銳。 當然還要看到,中國社會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制度、經 濟制度和社會制度,其社會轉型過程中會產生包括當 年的美國社會在內的其他社會形態可能不會出現的新 問題,如社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社會醫療衛生 資源分配懸殊過大而產生的不公平問題。如果說30 年前的中國沒有提供讓中國醫學倫理學在理論和實踐 上迅速成長和不斷成熟的條件,中國今天的社會現實, 不僅給中國醫學倫理學提出了層出不窮的課題和問 題,而且從中國醫學倫理學自身到整個學術環境和學 術氛圍的不斷優化,中國醫學倫理學界未來也許沒有 理由再把學科發展的.責任推給歷史。1
在中國醫學倫理學發展的30年中,學科自身的演 化呈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不斷探索醫學倫理學 自身的邏輯結構和學科框架。盡管這個問題到現在還 是沒有能夠解決好,但是很多學者在這方面的積極努 力和大膽嘗試,也許初衷并未是建立完備的學科體系, 但是厘清了醫學倫理學多方面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概 念,對學科的基本建設不無裨益。二是研究方法呈多 樣化發展態勢。醫學倫理學發展的最初階段,在研究 方法上呈單一化和簡單化,一方面是深受馬克思主義 倫理學研究方法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零散編譯國外 學者相關的研究成果,介紹國外一些主要的觀點和問 題,因為當時國外的生命倫理學研究同樣起步不久,很 多學術成果尚在形成過程中,一些有重要影響的著作 —162和思想尚不能系統和全面介紹。中國式的研究和對國 外相關思想的介紹構成當時中國醫學倫理學研究的主 要方法形態。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學科發展過 程中,中國社會的轉型和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醫 學倫理和生命倫理問題曰益凸顯,原有方法無法解釋 和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加之國外學者的思想和 一些重要著作的系統翻譯引進,在中國對該領域的研 究也不斷擴展,多個學科和不同領域的學者開始關注 這個學科的進展,根據個人興趣和知識結構以及工作 環境而選擇的研究角度和方法開始進入多樣化和系統 化的階段。甚至可以認為,中國學界因為研究方式選 擇上的不同,開始出現地域性的和學術共同體性的學 術性初期分化,從問題出發的研究開始形成一種學術 力量,特別是與國際學界聯系密切的一些學者和組織, 完全采用與國外研究同步的方法,研究國內的問題和 力求解決國內的問題。也有學者注重理論層面的學科 基礎性建設,大膽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思想基礎 和尋求本體論承諾,將學術研究的重心放在學科得以 成立的文化精神和哲學根據的構建和探索上,這些學 者并沒有完全脫離對中國現實問題的關注,但是試圖 能夠從區別于現代西方生命倫理學思想的哲學根據的 中國思想傳統中尋求思路與方法。
中國醫學倫理學研 究不斷走向繁榮,也需要多種研究路徑的選擇和相互 間的協同與交流。三是研究內容的不斷拓展和不斷深 化。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醫學倫理學在研究內容上 日益豐富和廣泛,學科已經發展到可以用倫理視角和 醫學道德尺度觀察和衡量所有與生命和醫學相關的問 題,從國家政策層面到個體的行為層面,從醫療衛生的 外圍要素到醫療衛生行業內部運行,從精神、思想和理 論的形而上層面到醫學倫理的可操作層面,醫學倫理 學無不加以滲透和深入。
正如筆者在總結中國醫學倫理學發展30年成就 所認為的那樣,醫學倫理學這個學科因為以下幾個方 面的特性,可以被認為具有了初步的學科形態。一是 從對傳統的醫學與道德關系的關注,擴展為對醫學與 倫理、生命與倫理關系的研究,這種研究不僅統攝在醫 學倫理學這個學科概念下,而且力求建立邏輯自洽的 學理性的認識和知識體系。二是不斷探索和試圖形成 完整的形而上學承諾,力求建立一整套能夠作為學科 體系的哲學、道德哲學支撐的本體論、認識論等形而上 的理念、精神和思想系統。從學科發展過程看,這種生 命倫理文化構建和理論上的終極承諾所獲得的進步在 不同階段表現為不同程度。三是中國的醫學倫理學一 直力求建立自身的倫理公理,并把這種公理用醫學倫 理原則的形式通過學科體系表現出來,最大化地讓原 則滲透到醫學倫理學各層面所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中 去。盡管這些原則構建更多的是移植和借鑒,但是對
完善中國醫學倫理學理論系統具有重要的過程性價 值。四是中國醫學倫理學從沒有放棄建立與形而上學 承諾統一起來的醫學倫理學方法論的努力。但是因為 如前所述的形而上學承諾本身尚存差距,加之當代醫 學倫理學關注范圍的不斷擴大和研究重心向生命倫理 現實問題的下沉,方法論對層出不窮的具體研究方法 的統攝作用不斷被突破,方法論的形成總是處在一個 過程之中而尚未構建成理論系統。五是中國醫學倫理 學在發展中越發凸顯其應用性,對醫學及整個生命科 學領域現實、具體問題的審視和關注更加深入,涉及生 命科學和技術操作的諸多制度和規范越來越多地體現 出倫理精神,諸如倫理審查委員會、醫院倫理委員會等 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的建立,都是對中國醫學倫理學學 科建設的肯定。此外,中國醫學倫理學30年間,這個 學科的教學已經在各級各類醫學院校擁有了一定的學 科地位;學術組織、學術共同體、學術交流、學術刊物等 標志學科建設的社會性要素都不斷成熟;醫學倫理學 概念和醫學倫理問題越來越受到更廣泛的關注,醫學 界和生命科學界特別是有些具有人文情懷和哲學思想 的學者對這個學科的作用有了較強烈的認同感,媒體 能從醫學倫理角度報道相關的新聞事件和典型個案; 公眾對醫學倫理學知識特別是有關案例通過各種信息 傳播方式也開始有所了解和參與討論。所有這一切都 表明,30年歷史造就的中國醫學倫理學已經基本上構 成了相對成熟的學科形態,1而這種相對的成熟,正是 邏輯與歷史不斷趨于統一的過程使然。
2.中國醫學倫理學界需要正視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 的問題
如何衡量中國醫學倫理學的成就這一問題本身就 需要討論,因為這個學科是一個跨度大而涉及面廣的 學科,可以設定不同的評判標準對其進行評價。我們 可以因為這個學科是具有應用特性的學科,而從其對 醫學發展的實際作用上衡量這個學科的成就如何;但 是又應該看到,醫學倫理學的道德哲學特性還決定了 對它的評價不能只是具體和實際作用上的,還應該正 視其思想和精神這個層面的無形價值和長遠意義。 ‘‘因為醫學倫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從倫理文化、倫理精 神層面到自身的形而上學承諾,再到對現實生命倫理 問題的認識、判斷和解決,空間跨度之大和歷史縱深之 長,是很多學科無法比擬的。中國社會改革開放30 年,不斷地將很多的社會責任和科學責任賦予這個學 科,醫學倫理學的哲學本性和應用特性,決定了這個學 科必須背負生命倫理理性和倫理精神構建的重任,也 要將這種形而上學承諾連接到可觸摸的現實生命倫理 難題和問題上來。1 30年中國醫學倫理學的學術研 究成就和學科的社會和科學作用值得充分肯定,確有 很多極具學術和應用價值的成果問世,活躍在這個領 域的學者和專家,對中國醫學倫理學發展的任何一點 貢獻,學科發展史都會銘記。但是整體地分析中國醫 學倫理學的發展狀況,必須承認還有太多不盡如人意 的方面。實際上,這些問題也是中國社會新的歷史條 件下,醫學倫理學自身邏輯上需要調整和糾偏的一些問 題。中國社會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為醫學倫理學 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和條件,學界應該更多地從自身 尋找問題和原因以及思考未來發展的一些問題。
筆者對中國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發展過程中 存在的問題提出過這樣幾個方面的看法,概括起來說 就是三方面問題和四種能力的不足。
首先,中國醫學倫理學特別是生命倫理學的研究 整體上視野受限、思維不夠開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延續了沉淀在中國 醫學倫理學界多年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結果,以 及生命倫理學最初介紹引進時所形成的零散乃至碎片 化對待生命倫理學方式的慣性,導致中國醫學倫理學 一直沒有能夠形成比較雄厚的研究基礎和本土化特 征。甚至可以說中國醫學倫理學界并沒有能夠形成一 種對這個學科比較準確和全面的把握與定位。這與中 國學界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主體構成有直接的關系。 筆者認為,中國醫學倫理學界有兩種學術力量,一是沒 有受到過中國醫學倫理學研究傳統影響的哲學、倫理 學乃至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學者對這個領域的關 注,這些學者大多從事哲學、倫理學或者史學研究,他 們是因為自身的研究涉及生命倫理學或者研究興趣偶 然轉向這個領域,表現出對某些生命倫理問題的關注 和研究。這個群體分散于中國的綜合性大學或者研究 機構,絕大多數人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醫學和生命倫 理領域的研究上。他們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形而上學的 層面,對生命倫理具體問題的研究,更多地注重理論論 述和抽象地把握,因為他們中的多數人對醫學、生命科 學沒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也不具備與實踐對象直接 接觸的條件和能力。但是這些學者的研究,對于完善 中國生命倫理學的哲學和思想層面的研究具有觀念 的、精神的和理論的價值。再就是一批從中國醫學倫 理學多年的學術共同體走來的學者們,很多人的醫學、 生命科學背景以及中國醫學倫理學研究形成的思維局 限和慣性,使得他們極少關注生命倫理學這個概念之 外的任何背景知識和學術信息,他們拘泥于對生命倫 理學中具體問題的關注,不能將這些具體問題置于一 個廣闊的社會、人文和哲學背景中去思考和分析,他們 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他們所掌握的生命倫理學構成的主 體要素和概念上。
其次,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只是作為學科而 沒有躍升至文化層面加以認識和研究。 因此也就不能 確立其在中國應有的文化意義上的地位。所以中國生命倫理學在把外來生命倫理文化與該領域的中國化或 者本土化的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并沒有取得顯著的進 展和成就。中國醫學倫理學多年來并沒有被作為一種 文化現象得到應有的關注和研究,學界對知識性和學 理性的強調,弱化了對它的文化意義的認識和地位,這 也是該領域研究視野受到局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 倫理學的文化特征決定了這個學科本土化研究是學科 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個領域只有作為中國社會倫理文 化的構成才能完成學科的真正構建和從學科到社會作 用的真正發揮。對于這個問題,中國學界并不是沒有 完全意識到,但是這個領域自身的成熟程度和影響力 尚不足以以一種能夠影響社會和科學的力量被社會和 科學技術領域認可,也沒有足夠能力在應有的文化層 面擁有話語權,也沒有與相關文化領域開展對話的能 力,導致社會整體文化對其認同上還有距離。
再次,受到上述兩個方面即思維方式缺陷和文化 層面研究缺失的直接影響,中國醫學倫理學所形成的 帶有較大慣性的“學術范式”對這個領域的學術發展 和學科教育等都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討論
中國生命倫理學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并 不是否定中國生命倫理學的學術成就;而是學界要清 楚地認識到學科發展還存在的諸多方面的問題,以便 確立起未來努力的方向。筆者認為,中國醫學倫理學 是一個走近而沒有走進醫學的學術狀態,至少應該認 為還沒有完全走進醫學。 應該說走進醫學是醫學倫理 學的目的,但是走不進醫學,不能把責任推給醫學本身 的不接納,還是要從醫學倫理學自身幾種對話能力不 足尋求原因。從學科或者從領域整體上說,中國醫學 倫理學在學科建設上主要表現為這樣幾種對話能力上 的不足。一是缺少能夠與哲學、倫理學進行直接對話 的能力。醫學倫理學畢竟在出身上具有無法擺脫的哲 學、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的血統,醫學和整個生命科學領 域中的問題無論多么具體而微,只要具有道德訴求和 納入醫學倫理學視野,哲學就一定會通過與之相連的 胳帶向它輸送養分和提供‘‘生命”的支持。中國醫學 倫理學在自身不能構建起完整的形而上學承諾的情況 下,就必須學會與哲學和倫理學對話。與哲學的對話 本質上是文化意義上的對話。二是欠缺流暢地與醫學 直接對話的能力。中國的醫學倫理學必須承認自己是 應用倫理學的構成部分。而應用倫理學只有把“應 用”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將自身的人文特性通過解決 實際問題體現出來,這個學科才有精神見之于現實的 實在價值。醫學倫理學必須直面現實的醫學和生命道 德問題并試圖對與這些問題相關的決策和行動產生影 響,所以醫學倫理學的這一實踐追求使其在社會生活 中所發揮的作用,又與傳統的倫理學相比不可同日而 語,已日益成為人們進行醫學生活抉擇的理智力量。
與醫學能夠真正對話對醫學倫理學的生存具有重要意 義。三是缺少與社會對話的能力。與社會公眾的對 話、與科學界的對話、與政府的對話、與各級決策機構 的對話、與高等醫學教育的對話、與媒體的對話等等, 這種對話本質上是一種學科依靠自身的能力與社會政 治、社會管理和各種權力的對話,也是一種社會文化對 話。在一定意義上說,在中國進行這種對話甚至比與 哲學、與醫學的學科和領域間對話更具挑戰性和復雜 性,讓一個學科來承載這樣多的責任似乎顯得不切實 際也不合情理,但這也是醫學倫理學具有的應用性決 定的它具有的責任倫理特征的一種社會賦予,因為醫 學倫理學同任何應用倫理學的分支領域一樣,它的任 務在于分析現實社會醫療衛生和生命科學與技術領域 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倫理維度“為這些問題所引起的道 德悖論的解決創造一種對話的平臺,從而為贏得相應 的社會共識提供倫理上的支持,同時也力求使道德決 斷在一種嚴密的集體性的理性決策程序中獲得質量保 障。目的就在于探討如何使道德要求通過社會整體的 行為規則與行為程序得以實現”。1四是缺少與國際 學術界對話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指整體對話能力,而 不是指個別有能力的學者的能力。應該認識到,中國 醫學倫理學對話能力的問題,是一個與對話對象聯系 在一起的復雜問題。無論是作為學科的哲學和醫學, 還是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及國際學術界,都不是單 純依靠中國醫學倫理學自身能力的提升就能完全解決 對話的通暢、理解、互動、采納、融入等所有問題的。然 而,所有的對話,又都是醫學倫理學依靠自己的精神力 量、道德力量、學術價值、評價能力等對對話對象的一 種滲透、說服、教育乃至征服。
任何學科都沒有確定的標準去衡量需要多久的歷 史才能讓一個學科成熟,中國醫學倫理學30年的發展 能夠取得如此的收獲和成就,還是非常值得欣慰的,第 一代中國的醫學倫理學學者群體對中國醫學倫理學發 展的巨大貢獻歷史不會忘卻,他們留給這個學界的精 神和傳統以及豐富的思想資源都將載入史冊。對學科 發展的30年進行反思和總結,目的在于通過對學科發 展過程的審視,看到成就,認清不足,明確發展方向,爭 取學科的更大進步和發揮更大的作用。
醫學倫理學論文14
醫學倫理學論文選題如下:
醫學倫理素質教育與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
醫院的醫學倫理學教育
醫學倫理學教育的進展:目標和內容
基于誠信的醫學倫理學維度的思考
關于醫學倫理學案例教學的內涵與外延
增進患者對醫生信任的醫學倫理學思考
異種器官移植的發展與醫學倫理學思考
醫學倫理學不可忽視的課題:利益倫理
對過度醫療的醫學倫理學思考
醫學倫理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開設的`嘗試
醫學倫理學課程教學優化的思考
醫學倫理學在婦產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手衛生醫學倫理學教育干預研究
醫學倫理學視域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策略探討
論醫學倫理學的自主性原則
案例分析法在醫學倫理學課程中的運用
試論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的出路
"臨床路徑"服務模式的醫學倫理學價值
深化醫學倫理學教學要把握的關鍵問題
在醫療衛生改革中深化醫學倫理學研究
基于醫療情境的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臨床口腔醫學研究與醫學倫理學教育
如何進一步增進醫學生醫學倫理學學習效果與興趣
PBL模式下醫學倫理學教學實效性探索
從醫務人員醫學倫理學認知現狀談醫學倫理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的探索
國外醫學倫理學合著網絡分析
分級診療中的倫理學思考
我國法醫倫理學的研究進展
人卵子冷凍技術的倫理思考
什么是好的醫學倫理學?
簡論儒家生命醫學倫理學“四原則”
醫學倫理審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醫學倫理學論文15
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衛生服務對象期望值的升高,社會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醫療衛生行業如何搭建與臨床醫務及科研人員職業要求相匹配的生命倫理學知識培訓平臺,已成為醫院管理者、倫理委員會或政府管理部門面臨的問題。為此,筆者從醫務人員醫學倫理學認知現狀出發,對醫院如何加強醫學倫理教育進行實證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對某三甲綜合性醫療機構的臨床醫務及科研人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涉及臨床科室 30 個,醫技科室 7 個,臨床研究所 4個,藥學研究室 1 個,臨床研究室 13 個。研究樣本覆蓋該醫療機構的所有部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1.2 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醫務人員醫學倫理認知狀況”問卷對臨床醫務及科研人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所有數據以 Excel 20xx錄入計算機,并使用 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 基本情況
共發放調查問卷 600 份,回收 549 份,有效回收率 91.50%。其中男性占 31.33%,女性占 68.67%;≤30 歲占 45.00%,31~50歲占 48.52%, ≥51 歲占 6.48%;文化程度:碩士及以上占42.25%,本科占 38.74%,大專及以下占 19.01%;職稱:初級職稱占 51.87%,中級職稱占 33.58%,副高及以上占 14.55%。
2.2 醫務人員接受醫學倫理學培訓現狀
參與調查的 549 人中,24.12%的人表示在學校及工作期間參加過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51.95%的人表示只在學校期間接受過相關培訓,15.21%的人表示只在工作期間接受過相關培訓,8.72%的人表示沒有接受過相關培訓。
關于“在過去 3 年中,您參加的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次數”的調查結果顯示,≥3 次占 12.64%,<3 次占 42.31%,45.05%的人沒有參加過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他們認為限制其參加培訓的主要原因是相關培訓與臨床醫、教、研工作沖突,沒時間參加。表明我國三甲綜合性醫療機構的大多數醫務及科研人員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
2.3 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培訓的態度與感受
2.3.1 醫學倫理學對醫療行為和醫療實踐的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61.50%的人認為醫學倫理學對醫療行為和醫療實踐具有指導作用,29.34%的人認為可能有指導作用,認為無指導作用和未思考過的人分別占 1.50%和 7.66%。說明絕大多數醫務人員認識到了醫學倫理學在維護患者權利、規范醫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指導醫學健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3.2 對醫學倫理學培訓方式的效果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培訓效果從高到低依次為:案例分析與討論、外出培訓研討、專題講座、科室組織學習、醫患溝通座談會、倫理查房、知識競賽。表明醫務人員最愿意接受能結合身邊實例,多方位、多角度的培訓方式。
2.4 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的認知情況
2.4.1 對現代醫學倫理原則的掌握情況
在醫學實踐和研究中應遵循的醫學倫理基本原則包括不傷害原則、有利原則、公正原則和自主性原則。調查結果顯示,71.61%的人知道全部內容,但理解不深刻;24.54%的人知道部分內容;還有 3.85%的人表示不清楚。
2.4.2 對倫理相關制度規范的認知情況
醫務人員對《赫爾辛基宣言》《醫療器械臨床試驗規定》《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等制度規范的認知情況見表 1。
2.4.3 對臨床倫理和研究中倫理的認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47.48%的人不理解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含義。面對“您認為與患者或家屬交談時,應選擇的方法”,77.61%的人會選擇避免一些難以理解的醫學術語,使患者了解并配合即將采取的醫療方案;10.26%的人認為醫學術語是難以避免的,對醫療方案不宜做詳細的分析解釋,以免患者或家屬產生疑慮;12.13%的人認為應根據患者或家屬的文化程度,可對醫療知識接受程度高的患者或家屬做詳細解釋。面對“哪些范圍的項目應提交倫理審查申請報告”,一些人對哪些項目需提交倫理審查報告,哪些項目不需提交倫理審查報告認知不足。對“在醫學實踐和研究過程中,跟蹤審查包括哪些方面”的回答顯示,有些醫務人員不清楚跟蹤審查范圍,有些醫務人員認為倫理審查有利于患者而不利于醫學科研的開展。
3.討論與建議
3.1 統一思想,提高醫院整體意識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優良醫學道德規范制定和實現的科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是認識并處理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倫理道德關系的科學。對于醫務人員來說,醫學倫理學是必修課。調查結果顯示,僅 39.33%的`人表示在繼續教育中接受過醫學倫理教育,僅4.76%的人表示很了解 《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僅 5.32%的人表示很了解《赫爾辛基宣言》。說明目前醫務人員缺少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而相關培訓缺乏是導致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認知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醫務人員對倫理相關制度規范和權利義務認知不足,將直接影響其醫療行為和醫療實踐,增加醫患糾紛。醫院管理層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三甲綜合性醫療機構目前雖已基本建成現代醫學體系,醫療保障能力也已達到一定水平,但醫患矛盾卻有不斷升溫態勢。忽略其他社會因素,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醫院醫學倫理的進步遠遠滯后于醫療技術的進步。醫院管理層應在醫學倫理方面形成整體意識,將醫學倫理工作與醫療質量、醫德醫風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醫學倫理制度,開展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激勵全體職工積極參與,相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在提高醫院整體意識上下功夫。
3.2 建立健全醫學倫理教育體系
我國醫學倫理教育起步較晚,目前雖已在各醫學院校開展,但多為階段性學習,一般安排在大二或大三理論學習階段,學習期間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知識掌握較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容易逐漸淡忘相關知識,并無法與實際工作相聯系。而醫院也沒有把醫學倫理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顯示,51.95%的人表示只在學校接受過醫學倫理教育,8.72%的人表示沒有接受過任何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說明醫學倫理教育存在盲點,一些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他們經常處于倫理困境中。建議:醫學院校將醫學倫理課程設為必修科目和臨床實習期間的教學重點,實施連貫性教育,使學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接受醫學倫理教育,并內化為自身道德標準。醫院是學校教育的延續,要充分利用崗前培訓、繼續教育、職業準入、職稱晉升等平臺開展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并將培訓參加情況納入績效考核,使醫學倫理學習貫穿醫務人員職業生涯全程,為其形成較高倫理素養打下基礎。
3.3 靈活多樣、因材施教開展醫學倫理教育
醫學倫理教育包括醫學倫理思想、醫學倫理基本原則和醫學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如何運用有效教學方法,促進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提高醫學倫理學培訓實效的關鍵。如現代醫學倫理學的 4 項原則是醫學倫理教育的重要內容,對醫務人員的醫療實踐有重要影響。調查發現,醫務人員對 4 項原則的掌握情況并不理想。事實上,4 項原則的表述過于抽象、操作性不強,提示在相關培訓時應配合相應案例展開討論,使醫務人員理解 4 項原則在臨床實踐中的指導意義,提高運用能力。“對醫學倫理學培訓方式的效果評價”的調查結果顯示,65.98%的醫務人員對案例分析與討論給予好評,認為其反映了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培訓方式的訴求。在今后的醫學倫理學培訓中,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加強案例分析,培養醫務人員倫理思維能力、倫理判斷能力。調查發現,不同形式與內容的醫學倫理學培訓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醫務人員倫理思維。針對臨床醫務人員認為的繁重的醫、教、研任務壓縮和限制了培訓時間的情況,醫院倫理委員會可考慮在不額外增加其負擔的情況下,將醫學倫理學培訓內容分層次地納入新入職員工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和中層干部培訓中;可通過制作、發放宣教小冊子,將臨床與科研中的典型倫理案例、研討內容及課件上傳至醫院倫理委員會網頁等方式,解決因客觀因素而影響培訓的難題。
因材施教是幫助臨床醫務人員快速提高認識、處理臨床倫理難題的有效方法。調查發現,一些醫務人員對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倫理問題的認知不足,不了解哪些項目需提交倫理審查報告,有些醫務人員直到研究結束、發表論文、雜志社需要倫理審查批件時,才聯系倫理委員會;一些醫務人員不清楚跟蹤審查范圍,混淆了初始審查、研究進展審查、研究完成審查,有些醫務人員通過初始審查拿到倫理批件后就不再與倫理委員會聯系了,研究過程中發生方案修改、不依從 /違背方案、嚴重不良事件等情況時,不主動遞交倫理審查報告,也不主動向倫理委員會遞交年度 / 定期跟蹤審查報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學研究質量和對研究風險的實時監控。因此,醫院倫理委員會在發揮倫理審查職能的同時,還應履行對醫務人員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職能,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宣傳倫理相關制度規范和國際倫理準則中的具體內容與知識,組織倫理委員會成員、秘書參加相關繼續教育培訓和全國專項學術交流活動,組織醫學倫理查房等,增強醫務人員倫理意識。此外,不能僅靠醫院倫理委員會開展醫學倫理教育,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式教育網絡。醫院科研處、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應對臨床科研課題研究人員與臨床試驗項目研究人員開展 GCP、受試者保護、知情同意和研究利益沖突等方面培訓;教學處應結合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落實醫學倫理學相關知識培訓;醫務處、護理部應對臨床醫務人員開展患者知情同意權、醫患溝通技巧、醫療保密制度等方面培訓。各部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使醫務人員提高醫學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水平,將醫學倫理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倫理規范操作,進而從容分析、處理可能面臨的各種倫理沖突,彰顯醫學倫理學價值。
【醫學倫理學論文】相關文章:
醫學倫理學論文01-01
醫學倫理學論文選題11-17
環境倫理學的美德倫理學視角論文提綱11-20
預防醫學的論文03-13
醫學檢驗論文01-03
醫學論文05-16
《康復醫學》的論文05-22
醫學導論論文05-23
醫學論文(精選)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