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與蘇軾哲學思考發軔
蘇軾賦予了傳統的江水意象以哲學的意味。自然之動本身彰顯著一種永恒不變,永恒不變便是“靜”。以下是小編J。L為大家分享的關于《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與蘇軾哲學思考發軔之論文范文。
一、《南行集》與其中蘇軾詩歌江水意象
蘇軾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對“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哲學思考,他在《赤壁賦》中論述了他思考的結論。關于蘇軾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在嘉祐四年(1059年)的蘇軾詩歌中,便已初見端倪。這一年,蘇洵、蘇軾、蘇轍第二次一同進京,此時蘇軾二十四歲。此次進京路途分為舟行和陸行兩個階段。從四川眉州至江陵,沿長江順流而下,一路舟行,父子三人匯集舟行詩文為《南行前集》,蘇軾為其作序。從江陵開始,陸路北上進京,江陵至京師詩文匯集為《南行后集》。前后兩集合稱為《南行集》。從蘇軾研究的角度來看,此次進京有兩重意義。首先,這是蘇軾步入仕途的開始。其次,這也是蘇軾文學生涯的正式開端。關于前者,此處不再贅述;而后者,則是我們將要進行的論證所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
在嘉祐四年進京之前,蘇軾已經有文學創作活動這是必然的,如子由《懷澠池寄子瞻兄》自注云:“轍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笨梢娙K第一次進京時,即嘉祐元年(1056年),他們也有文學創作活動。但是從今天所存資料來看,《南行集》之前的蘇軾作品能夠流傳后世的極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此前作品未能大量流傳,從一定程度上證明其作品質量不能與日后相提并論;另一方面,從蘇軾一生的文學活動也可以看出,此前的創作應算作蘇軾的練筆階段,甚至在《南行集》中我們仍然看得見這種藝術上的青澀感。另外,從現存的蘇軾作品來看,此前創作也確實沒有驚人之作。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南行集》確實有其幼稚之處。但是無疑《南行集》對于蘇軾而言,又具有重要的意義!赌闲屑肥翘K軾文學生涯正式的起點,同時,伴隨著《南行集》的誕生,蘇軾的創作活動真正進入個人的文學自覺時期。《南行集》的編撰標志著蘇軾文學創作的覺醒。 這一方面表現在,《南行集》是蘇軾參與的第一部有意編輯成冊的詩文集。從《南行集》開始,蘇軾開始有意保留下自己的創作。無論這一行為出于主動還是被動,這都說明,至少從形式上,他已經開始為自己的作品找到了文學上的認同感。他開始用文學的眼光來看待、審視自己的創作。其次,從《南行集》開始,蘇軾大量的作品被保留下來,后世對蘇軾青年時代文學活動的認識,繞不過去的就是《南行集》!赌闲屑氛Q生之前,蘇軾的生活范圍以四川為主。嘉祐元年三蘇第一次進京,一路陸行,路線與第二次進京完全不同。嘉祐四年沿長江順流而下的這次旅行,讓蘇軾與孕育了一半華夏文明的長江有了近距離的接觸!赌闲星凹分袑拿鑼懛浅6。江水的流動、渺遠與永恒帶給了蘇軾很多思考。在蘇軾對江水的描寫中,我們看到年輕的蘇軾對“人生有限、宇宙無窮”這一哲學問題的模糊認識與思考!赌闲屑肥翘K軾文學的開端,而這一文學開端又展示了蘇軾對這一哲學問題的最初思考,所以說蘇軾這一哲學思考在文學上的表現是以《南行集》為起點的。
二、“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哲學思考
《南行前集》是嘉祐四年,三蘇進京沿長江順流而下舟行部分詩文的匯集。《南行后集》是舟行結束以后,棄舟登陸,陸行至京師部分詩文的匯集。因此,《南行集》中與江水意象有更多聯系的實際為《南行前集》!赌闲星凹方翊嫣K軾詩歌四十首,其中絕大部分都涉及到對江水的描寫。旅途中描寫自然風物是最正常不過的了。但是,蘇軾筆下的江水意象,無論與同樣在其路途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山意象相比,還是與同行的蘇洵、蘇轍筆下的江水意象相比,都帶有明顯的個人化印記。這種個性化最突出的表現之一,便是其中的哲學思考。此次舟行,三人盡覽長江景致,而浩浩湯湯的長江水則給了蘇軾無盡遐想的空間,在此期間,蘇軾的創作中已然若隱若現地展示出了他對“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最初思考。
。ㄒ唬┧叺乃枷胝
潺潺的長江水,讓我們看到的是獨立江邊思考著的蘇軾。從故鄉眉州出發,至嘉州開始舟行,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有同題詩三首。今將三人作品迻錄于此,對比觀之:初發嘉州(蘇洵)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國十年還。烏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間。初發嘉州(蘇軾) 朝發鼓闐闐,西風獵畫旃。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錦水細不見,蠻江清可憐。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野市有禪客,釣臺尋暮煙。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初發嘉州(蘇轍) 放舟沫江濱,往意念荊楚。擊鼓樹兩旗,勢如遠征戍。紛紛上船人,櫓急不容語。余生雖江陽,未省至嘉樹。巉巉九頂峰,可愛不可住。飛舟過山足,佛腳見江滸。舟人盡斂容,競欲揖其拇。俄頃已不見,烏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陰,壁峭上無路。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箋注。區區辨蟲魚,爾雅細分縷。洗硯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處。覽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鳴櫓。至楚不復留,上馬千里去。誰能居深山,永與禽獸伍。此事誰是非,行行重回顧。初發嘉州,開始長江之上的數月漂泊,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三人都或多或少有對江水的描寫。蘇洵絕句以江水之急,寫舟行之速。雖僅短短數語,卻是別有洞天。蘇轍由江水顏色之黑,想到“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箋注”,憶往事,思來者。蘇洵、蘇轍詩作雖各有佳處,然從其詩歌言意關系來看,寫眼下真實的所思、所想,大體上也都可算作是言已盡意了。
與父親和弟弟的詩歌相比,蘇軾的詩歌沒有父親的渾然天成,也沒有弟弟的博古通今,卻比他們二人更多了一重意境。紀昀評此詩說“氣韻灑脫”。清晨出發,帶著對未來無限的希望和熱情,奔波良久,方生出思鄉之意。隨著江水東流,故鄉已離自己越來越遠。此刻的興奮之情尚能夠讓自己暫忘這一絲鄉愁,看著奔騰的江水,仍能引出一片詩情。只是,日落時分,獨立江邊等待相約會別的鄉僧,恐怕久久望著潺潺江水之時,心中不能只是白日里那種順流而下的暢快和為自己比友人先到一步的欣喜了。傅道彬先生說,中國文學中有一種“日暮情思”,落日讓人聯想到的不僅是“太陽的家園”,更是“精神的家園”。黃昏時刻是最容易引出綿綿情思的時候。久立水邊,年輕的蘇軾想到了什么,他沒有告訴我們。靈動的江水給人以深邃的寧靜和無盡的想象。日落時分獨立水邊的蘇軾讓我們看得到日后那個面對江水可以進行無盡思考和想象的詩人。詩人“久立”所思為何?所有的這些都在“水潺潺”三個字中煙消云散!冻醢l嘉州》是蘇軾人生中與江水的第一個約定,正如末句的“久立水潺潺”所造之境一樣,在蘇軾以后的人生中,在渺遠的時間和空間中,蘇軾面對浩浩江水完成了那么多人生與哲學的思考。南行之時,那個在黃昏時刻面對江水“久立”的身影,讓我們隱約看到一個一如寫作《赤壁賦》時的、思考著人生的蘇軾。
。ǘ┝w長江之無窮
蘇軾筆下的江水是大氣的、渺遠無窮的。《竹枝歌》有“蒼梧山高湘水深”;《初發嘉州》有“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入峽》有“長江連楚蜀,萬脈瀉東南”;《江上值雪,效歐陽體,限不以鹽玉鶴鷺絮蝶飛舞之類為比,仍不使皓白潔素等字,次子由韻》有“江邊曉起浩無際”;等等。江水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為蘇軾開拓出一個新的境界。《?谝娫隆酚小吧酱ㄍ簧,浩若涉大荒”之句,壯闊的山川景物,為蘇軾創造出新的空間概念,仿佛置身“大荒”之境;《舟中聽大人彈琴》又有“彈琴江浦夜漏永,斂衽探聽獨激昂。江空月出人響絕,夜闌更請彈文王”,江浦夜彈的靜謐,將時間拉長,這一時,這一刻,仿佛永遠靜止江面之上;前文所引《初發嘉州》有“久立水潺潺”之句,渺渺幽思如江水般纏綿不盡;《神女廟》中同樣有“茫茫夜潭靜,皎皎秋月彎。還應搖玉佩,來聽水潺潺”,相似的意境,潺潺的水聲,給蘇軾以無盡的想象;《白帝廟》中有“荒城秋草滿,古樹野藤垂。浩蕩荊江遠,凄涼蜀客悲”之句,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浩蕩荊江卻是源遠流長。
滾滾長江給蘇軾的始終都是一種浩蕩無邊的、模糊的意緒。歷代都不乏描寫江水的詩人,也不乏描寫江水的佳作。蘇軾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他那么多面對江水的篇章都能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同樣的山川景物,同行的蘇洵和蘇轍便沒有給人留下這么多想象的空間。蘇軾的江水,是其個人化了的江水,不是矯揉造作,也不只是一時一地的感受。蘇軾和江水之間有一種情感上的默契,所以他才寫得出《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樣的句子,蘇軾后期,面對江水的這種闊大的胸襟和打破時空局限的思考在《南行集》中便已初見端倪。
。ㄈ┌嵘汈
長江滾滾東去,而隨之消逝的卻是“千古風流人物”。與渺遠無窮的江水相比,舟中行人,則不過宇宙之過客,滄海之一粟。面對浩浩江水,蘇軾的心底時常涌出這樣一種“過客”之悲。他在《仙都山鹿》中感慨“日月何促促,塵世苦局束”;《留題仙都觀》中更有“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蒼蒼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紛紛,古今換易如秋草”的悲嘆;《望夫臺》亦是這種情緒的一次集中表達:山頭孤石遠亭亭,江轉船回石似屏。可憐千古長如昨,船去船來自不停。浩浩長江赴滄海,紛紛過客似浮萍。誰能坐待山月出,照見寒影高伶俜。有情之人生苦于太短,化作無情之石像才得以與江水長存。而化作石像,得以永存之后,日日看到的卻又是“可憐千古長如昨,船去船來自不!,數千年如一日的味道便在此一句中了。這其中百轉千回的矛盾心理正是蘇軾對有限之人生和無窮之宇宙思考的困惑。
然而,在這種生命的困惑之中,蘇軾的仁者情懷仍然更多地讓他對人生生發出同情和贊美。綿延不斷的水流,讓蘇軾想到晝夜不息的時間流。以時間流和水流的綿延不絕寫出已化作石像的女子守望的永恒。以彼之動,寫此之靜。以自然萬物之永恒的流動、生生不息來襯托人性、意志和情感的恒常不變。他以有限之生命比之無限之自然,道家“物化”的思想在這其中若隱若現。蘇軾作品的大氣,很大一方面便來源于此,這是一種形而上的超越,脫去言辭上的浮夸,純然是一種精神上的居高臨下。而以有限之生命比之無限之自然,這無疑是悲壯的。因此,蘇軾對這一哲學問題的思考,總是帶有一種悲壯美!赌闲屑分刑K軾詩歌與其后期詩歌相比,雖然算不上優秀,但是這種藝術個性已然初見端倪!豆]》一詩寫英雄遲暮,“河西猛士無人識,日暮津亭閱過船”。落魄英雄郭綸與望夫臺的石像,都給人以永恒的守望之感。因此,郭綸之人也無異于不朽的石像了。然而這種不朽中,又總有一種生命與自然相抗衡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無可奈何的悲涼。
三、蘇軾哲學思考與江水意象的雙向推動
詩人描繪了江山,江山塑造了詩人。嘉祐四年的這次進京,讓蘇軾得以和長江產生如此密切的接觸。蘇軾毫不吝嗇地用數十首詩文描繪了數月之間,旅途所見的山川風物與自己的所思所感,而長江一帶壯闊的景物也給了蘇軾不盡的靈感。一個人少年時代的經歷對其一生的性格形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樣的道理,一個文人的文學初創期對其一生的文風也該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很難說,蘇軾早年若是沒有這次長江之上的數月旅行,日后面對浩浩江水,是否也會產生那么多想象,是否也能為我們呈現出《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那樣的千古佳作。長江的水遇不到蘇軾,或多或少都要在中國文化史上減色幾分;蘇軾沒有長江水所帶給他的想象和靈氣,也不會完全如我們今日所看到的蘇軾。嘉祐四年的這次進京,讓蘇軾和江水之間,實現了一種雙向的推進。
。ㄒ唬┨K軾人生的重要課題
《南行集》的創作本身便是“得于談笑之間,而非勉強所為之文”,“有觸于中,而發于詠嘆”,并非刻意為之。而在此途中,蘇軾對江水這一意象的完整塑造更不是有意的。蘇軾所賦予江水意象的所有內涵都在自然而然間完成,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嘉祐四年的蘇軾在文學創作上仍然處于練筆和起步的階段,《南行集》中的蘇軾作品甚至都很難與這一時期的蘇洵作品相比。但是這次旅途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蘇軾對“人生有限、宇宙無窮”這一哲學問題的思考,而這一思考又主要表現在此時蘇軾筆下的江水意象中。長江的自然風光與蘇軾的個性品質,在這一時期極好地融合、交流、碰撞,就這樣,一個哲學問題在年輕的詩人心中萌芽,最終成為他一生的重要課題。
人生有限,宇宙無窮,這一哲學的悖論困惑了蘇軾幾十年。古往今來不乏文人墨客感慨人生苦短,天地無窮,卻鮮有人如蘇軾一般,用畢生的思考來找到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答案,并去踐行這種人生觀。黃州是蘇軾鳳凰涅槃的地方,蘇軾被貶黃州時期讓他在諸多方面發生了蛻變。而這個困惑了他幾十年的哲學問題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得以最終解決——蘇軾用《赤壁賦》完美地回答了自己!冻啾谫x》是蘇軾人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原因之一便是,它標志著蘇軾的這一哲學思考有了質的改變。而這一改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蘇軾日后的處世態度。
。ǘ┆毺氐拿缹W特質
悲壯美的氣質!白匀弧痹谔K軾的詩歌中是偉大的,因為它永恒。人的生命亦是偉大的,因為人有情。蘇軾在有限之生命與無限之自然的悖論中,構建起有情之人生與永恒之宇宙相反相成的雙重美感。然而,以有限之生命比之無窮之自然,這注定是悲壯的。以往的研究中,我們往往為蘇軾貼上樂觀、曠達的標簽,但實際上,每一個人物都是復雜的、多面的、發展變化的。蘇軾早年對于“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思考,始終帶有一層掩蓋不住的傷感。而這種傷感,隨著蘇軾對這一問題越來越深重的困惑而逐漸演變成悲壯,直到隨著《赤壁賦》的完成,他才終于獲得解脫,得以坦然、曠達地面對這一問題。水氣氤氳的浪漫。如前所述,《南行前集》在三蘇由眉山進京沿長江舟行時期創作而成,因此,江水是《南行前集》繞不開的話題。蘇軾面對浩浩江水所生發出的無盡思考,讓整個《南行集》帶有了一種濕漉漉的水氣,一種高遠的意境和紛飛的浪漫。唐宋詩不是時代概念,而是兩種美學范式。蘇軾是宋詩的典范,而他這一浪漫的格調又讓他突破宋詩、超越宋詩,而向唐詩靠攏。
形而上的超越。蘇軾賦予了傳統的江水意象以哲學的意味。自然之動本身彰顯著一種永恒不變,永恒不變便是“靜”。而心境之“靜”的表象下涌動的又是人不同于自然的“情”。情如暗流在靜的表象下流動。蘇詩中含有很多哲學的思辨,或許這種思辨都是不自覺的,但卻是不能否認的。而蘇軾的思考中又有一種道家的超然物外之感,我們可以在蘇軾的詩歌中找到仙風道骨的意味,被賦予了哲學意味的江水意象,在蘇軾的詩歌中便具有了形而上的高度。施議對先生在《新宋四家詞說》中對比蘇軾和辛棄疾時說:“蘇軾思考的問題是在哲學層面上,辛棄疾思考的問題是在利害得失上”,“蘇軾思想超越古今。既能使之大,又能使之高,高到天上”,蘇軾是“神仙中的人”。施議對先生是就蘇軾的詞來論述這一問題,同樣的,這一觀點也適用于蘇軾的詩歌。精神上的居高臨下。蘇軾的大氣,無需像李白、杜甫一樣選取一個“制高點”,“站在空中俯瞰山河大地”,哪怕暮色遮住視線,只是靜靜地站在江邊,他都能用永不停歇的思考,給人一個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大宇宙。蘇軾站在地上,都可以給人以飛翔的感覺,蘇軾作品正是具有這樣一種精神上的居高臨下之感,才讓人難以望其項背。多方面、多角度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后期培訓活動,包括音樂專業素質的培訓、思想道德的培訓、音樂教育中德育內容與德育方式方面的培訓等等,由此使其深化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價值的認識,并掌握科學、有效的德育方法,由此順利地實現高校音樂教育活動的德育效果。這是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活動順利實現思想道德教化功能的又一項重要保障。
(三)激發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校音樂教師一方面要制定出系統而嚴格的考核措施,提升學生對于此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要選擇一些既蘊含著積極正面的德育觀念,又符合學生音樂審美特征與審美心理的教學內容,并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展開具體的音樂教學活動,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音樂學習活動,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接受音樂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觀念的熏陶與感染,最終逐漸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
孔子曾說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避髯右舱J為音樂可以“廣教化,美風俗!比藗冊诤茉绫阋岩庾R到音樂藝術在道德教化過程中的重要價值,并由此進行相關的音樂創作、音樂傳播與音樂教育活動。當前,我國教育部門應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針對高校學生現狀,制定出系統的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加強對高校音樂教學活動的指導,由此發揮其應有的德育價值。
【淺談《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與蘇軾哲學思考發軔】相關文章:
淺談歷史哲學中的批判哲學02-21
淺談斯賓諾莎政治哲學中的自然主義論文02-12
淺談對內部控制中幾點問題的思考03-27
提升哲學素養的思考03-13
淺談中國哲學中的辯證思維對傳統法律的影響11-16
淺談案例教學在中專哲學基礎課中的應用12-08
淺談蘇軾詞的藝術特色12-02
緊急避險的法哲學思考11-1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