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國學的論文

        時間:2024-08-28 11:40:52 其他類論文 我要投稿

        關于國學的論文(精選5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國學的論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國學的論文(精選5篇)

          國學的論文 篇1

          摘要:

          90年代逐漸開展起來的“國學熱”遇上了21世紀的全球化背景,保存本土國學教育的內容,結合西方的思維訓練和現代化學習方法,使之融入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啟蒙教育中來,才能夠保護好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傳統文化,迎接全球化趨勢影響下文化領域的挑戰。

          關鍵詞:

          全球化;國學;小學教育

          隨著“地球村”的建立,全球化的潮流不光發生在政治、經濟領域,也發生在教育領域。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內容在帶給我們全新啟示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一些擔憂,比如西方的文化影響力是否會高于本土?它的流行是否會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傳承?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從教育入手,從教育著眼,以小學教育為切入點,弘揚傳統文化!敖逃獜耐尥拮テ稹薄R环矫,增加文化軟實力靠的是人才,而良好的國學啟蒙教育對從小形成傳統文化信念、培養愛國情感有幫助。另一方面,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理應隨環境而變,不斷修正,以達到教育目標。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多元、有競爭力同時又有傳統文化功底和現代技術運用能力的人才。因此,國學啟蒙教育進入小學教育意義重大。通常意義上的國學啟蒙教育,是指用國學經典來啟蒙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論語》《大學》《詩經》《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經典書籍,影響孩子的年齡層可以從幼兒到少兒。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舉例書籍為《三字經》。

          一、道德教育的啟蒙角色

          國學啟蒙教育應用到小學教育中應該是一種德育實踐,也就是一種“做人的教育”,對小學時期的孩子品德具有奠基作用。比如《三字經》中會教孩子怎么對待家人、師長、朋友、上司,比如“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告訴孩子們要孝敬親人、恭敬兄長、友愛兄弟姐妹,通過講故事、講道理這樣循循善誘的方式,規范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內心純真,接受力和想象力特別強。比如在教學實踐課給孩子們講《三字經》時“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边@一段的時候,提問孩子們“夏代為什么會滅亡呀?”會聽到“因為他們朝代的君主不好,所以就下崗了”這樣孩子氣又成熟的答案。然后追問“那什么樣的君主才算好君王呢?”有的孩子就搶答說“受人們愛戴的,德才兼備的人就是好君王!边@說明,孩子們的思想和理解潛力都超過成人想象。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國學經典讀物可以引發孩子們的思考,并且是修正他們道德觀的好機會。比如“首孝悌、次見聞”強調“百善也要孝為先”,“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寫出了應該遵守的道德順序,在這樣的講解中,把好的道德價值觀樹立起來,讓孩子們在朗讀和思考中潛移默化的習得,就會起非常大的作用。從上面的實踐案例可以看到,開展國學啟蒙教育,從近處說,可以幫助孩子們讀書識字,提高記憶能力和文學接受能力;從長遠看,可以協助他們培養福德,增長智慧,求取人生幸福,進而肩負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神圣使命。這種國學經典的熏陶能“養正氣,養心”,啟發孩子心里“真善美”的本性,使他們成為道德價值觀端正、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人。通過幾千字的精煉概述來“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二、通識教育的傳遞角色

          國學啟蒙教育從知識的層面上看是一種通識教育。因為《三字經》寫于宋代,歷經了數個朝代的更替,帝王君主的治國興衰,囊括了很多內容,人文自然都有,深入淺出的介紹了很多知識和故事;對其他學科比如歷史、地理都有鋪墊,同時也沒有遺漏地滲透了生活常識,如五色五味五行、六谷六畜、七情……首先是典故多,比如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把孟母為了教導兒子,三次搬遷,為了督促兒子學習,用剪刀剪斷機杼上的織布的例子,用十二個字概括,簡潔明了,好理解,也讓孩子們能夠意識到母親勸學的用心良苦,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武王伐紂的故事“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笨炭鄬W習的囊螢讀書,程門立雪的典故——“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諸多典故的作用,一是傳遞知識,告訴孩子們歷史上出現過的經典人物;二是說理授課,讓孩子們了解歷史故事背后的道理。上到為人處事“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下到朝代更迭,“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睆奶斓氐饺说剿臅r到萬物,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都是怎么發展變化的。其次是地理知識的講述。比如“曰春夏,曰秋冬”,讓孩子們知道四季是什么,“此四時,運無窮”進一步說了,四季是循環往復的,“曰南北,曰西東”展示了地理方位。

          三、語言能力的培養角色

          語言功底是進行所有學習的基石,包括積累和表達兩個部分。根據科學實驗,孩子的語言能力養成,14歲前是關鍵時期,也就是小學畢業之前的時期。那么這個階段培養語感就顯得非常重要!度纸洝贰栋偌倚铡贰兜茏右帯愤@樣的國學經典啟蒙讀物大多是三五成組,易誦讀易記憶,朗朗上口。經常聽到和朗讀“融四歲,能讓梨”的孩子自然能夠潛移默化地形成謙讓的意識,而語言詞匯和故事積累的豐富,也會使孩子在向他人講述時能夠“引經據典”,博學多識。

          四、思維能力的訓練角色

          通過誦讀傳統文化典籍,不光是可以親近我們的祖先,了解他們的故事,同時也是鍛煉思考能力的一種途徑。比如夏是怎么由“禪讓制”變成“世襲制”的?商紂王為什么成了亡國君?他的貢獻又是什么?周武王是怎么維護八百載的`統治的?被任用的賢才譬如姜尚又是怎么被發現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倡“從做中學”,結合到思維領域就是從思考中成長。通常思維的理解習慣是按順序,按邏輯,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三字經》這樣朗朗上口的淺近教材入手,感受語言的優美,了解生活習俗、傳統禮儀、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進而理解作品大意,體會其意境情感,思考事情發展的線索和變遷規律,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建構,確是一種有效的鍛煉。以上幾種角色體現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學啟蒙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過去就有的、好的德育啟蒙功能和通識教育傳遞功能應該保留,新的多媒體形式也可以適當采用,諸如聽書、PPT文檔展示、電子書等形式……也就是說,傳統國學的內容+現代科技的手段。當然我們也要辯證的考慮問題,比如不能過度擴大化國學啟蒙教育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視先進設備把有溫度的文化變得冰冷,失去它原本的韻味……

          參考文獻:

          [1]王應麟,三字經[M].氣象出版社,2005.

          [2]張雪琳,施肩吾撰,李竦編.西山群仙會真記[M].

          [3]龔偉,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科學學科能力測評框架構建及應用研究[J].學科教育,2014(3).

          [4]崔國富,“從做中學”的生命教育價值解讀---杜威實用主義經驗論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9).

          國學的論文 篇2

          摘要:

          國學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明人倫、敦善行”為基本修持,然后實現成己成物、造福社會的理想,這正是中華民族萬古常新、歷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國學教育在開啟智慧、教化人格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良好人格的養成則是奠基于童年,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啟蒙教育,讓學生接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可以使他們幼小純凈的心靈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形成優秀的品格和良好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教師在小學國學啟蒙教育的過程中,不能使學生深入的思考和真正的踐行,導致學生“食而不化”,即單純為背誦而背誦,不能充分發揮國學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國學啟蒙教育的有效性做探究,使學生真正汲取到國學的營養,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關鍵詞:

          小學;國學;啟蒙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沉淀與結晶,其中蘊藏著的中華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不僅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小學階段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優秀的品格和良好的習慣,那么,如何使國學啟蒙教育在健全人格、培養情操、塑造品德、鑄造精神等方面發揮實效性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二、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獲真“知”

          國學啟蒙教育的起始點和主渠道是課堂,課堂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和吸收。以往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范讀一遍,然后解釋一下,最后領著學生讀一讀、背一背,只是進行簡單、機械的記憶。這樣教學的結果就是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透過文字真正理解語句的內涵,教學內容無法觸及學生的內心,難以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無法使學生獲得真“知”,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國學經典在字面上讓人感覺艱深晦澀,但它是對生活的總結,又是反過來指導現實生活的,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永遠是平實樸素的,因此,要采取符合學生實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深入淺出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加強誦讀記憶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边@句話時,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分別展示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然后以“董仲舒三年不窺園”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原料玉石不經過“切磋琢磨”的加工過程,就不可能成為價值連城的工藝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認真學習,就不會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不會取得成功。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無知到有知”的體會。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對國學經典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幼小的心靈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三、開展各種活動,使學生動真“情”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國學啟蒙教育,僅僅能使學生達到“知”,而要想使學生把國學經典的精華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激發潛能并形成新的潛能、受益終生,還需要通過開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夠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各種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傳統美德的真、善、美,使學生動真“情”。為此,教師要創設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對學生進行國學啟蒙教育。諸如利用班會、隊會、感恩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等節日,強化學生的親情意識和敬老觀念;開展“一封家書”、“算一筆養育賬”等有意義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組織學生觀看傳統文化經典劇目、舉辦《論語》、《孝經》等文化講座等等;精選“三字經”、“古詩”等多首歌曲,精心編排動作,讓學生邊唱國學邊表演;創設“國學劇場”,并制作道具、頭飾,指導學生進行排練、演出,通過組織國學情景表演,進一步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國學內容,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吉林省公主嶺市章漢小學校舉行的主題為“學會感恩”的中隊觀摩課,陶冶了隊員們的情操、培養了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真正理解了“愛”,學會用自己的愛去關心父母、關心他人,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懂得感恩的好少年。通過創設這些形式多樣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加深了對國學思想的理解,真正把握住了國學經典的內涵。

          四、注重常規評價,使學生“動”起來

          國學啟蒙教育的落腳點不是停留在知識層面和繼承階段,而是要學以致用、落實到行動上,將國學中的美好品德發揚并傳承下去。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不失時機地針對與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討論、評價,宣揚高尚的、鞭撻低俗的,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送給學生一把衡量道德標準的“尺子”,增強學生對善惡美丑的辨別能力,從而糾正不良的思想傾向,發揚優良的道德品質;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評價,鼓勵和表揚好人好事,批評和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小學生行為規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階段、按步驟地進行養成教育的強化訓練,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勞動習慣、文明習慣等內容做出具體的規定,并及時進行評價和總結,使學生能夠自覺用“道德標尺”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并努力踐行國學經典中所提倡的道德準則和思想觀念。這樣就使學生達到了知情意行的統一、內化和外化的和諧!洞髮W》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闭缫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學啟蒙教育也是一個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熏陶“把知識消化于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因此,使學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不失為實施國學啟蒙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要不斷探索、不懈努力,用國學經典為學生的生命涂抹純正、亮麗的底色,使他們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為祖國培養出既博又雅、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玫.幼兒園國學啟蒙教育淺探[J].山東教育,2008(6).

          [2]王文鳳.國學啟蒙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1(7).

          國學的論文 篇3

          摘要:

          本文重點分析了現在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主要問題,探討了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和意義,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研究、學習氛圍營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踐意義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

          國學經典;人文素養;中學生;教學

          1、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中高考壓力不斷增大,教師和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考試有關的課程學習之中,關于中學語文的學習,學生們更加注重對于應試要求的學習。一些教師將考試中經常遇到的作文類型進行歸納之后,形成相對固定的寫作模板,學生只要按照這種模板寫作,寫作成績一般不很很差,這樣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需要通過語文教學,提升的人文素養很難得到有效發展。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之后,這樣的民族也不可能再獨立存在,必將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因此一個民族的精氣神主要還是在于其成百上千年積淀下來的一些不同與其他民族的一種文化,例如,西班牙人就需要顯著的斗牛文化,這一顯著特征使得這個民族與世界文明之中。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底蘊的中華民族是具有厚重的文化積淀,這種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傳承,才能不斷顯現出我們民族的精氣神。然而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人更加注重實用主義,對于這種人文精神的傳承不感興趣,這樣很難形成一種對于文化的傳承氛圍,在中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的學生注重考點的學習,對于這種相對比較“虛”的學習不能有效開展。每年的人大、政協會議都有代表大聲疾呼,我們的中小學生正在受到社會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侵蝕,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一些沒有底蘊,沒有思想的機械人才,急需有專門的課程進行人文精神的提升。本研究針對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進行了梳理,經整理發現,其中的文言文數量為31,詩詞數量為75,高中階段,文言文數量為28,詩詞數量為28,同時本研究還針對現代的中學生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發現現代中學生在課外閱讀面相對較窄,對于古文的閱讀、我國古代經典小說的閱讀幾乎為零。這種教材對于國學經典文章的節選較少加之現代學生主動在課外時間閱讀國學經典的動力不足,造成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極具下滑。

          3、提升人文素養的意義

          現在學校教育在人文素養方面的教學缺失,使得學生的人文素養極具下滑,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學習,有時甚至將品讀國學經典當成一種虛度時光的表現,這樣都需要進一步提升現代教育對于中學生人文素養的要求。本研究立足增加國學課程及國學文章的晨讀時間,進一步提升中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一做法有著十分顯著的現實意義。國學課程的開設只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開始,一種素養的提升需要的是一種學習習慣,開設國學課,增加晨讀中國學朗讀的時間都是培養學生對于自我塑造人文精神的一種習慣培養,只有逐步形成這種學習習慣,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之余,學生抽出時間學習相關的`文章,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

          4、對策和建議

         。矗碧砑訃鴮W課程,增加晨讀的國學朗讀時間:

          開設相關的國學課程,至少每周一次,所使用的教材可以借鑒《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儒家經典著作,主要有中學的語文教師擔任相關的課程教授任務。同時在早晨的自讀時間,適當增加這些著作的朗讀時間,不斷拓展學生學習國學的時間和空間。

         。矗舶咐虒W法,激發學生對于國學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案例教學的方法,由于上述的三本著作都屬于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有點難度,很多學生不能有效掌握其中的含義,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安排,將這三本著作中融入相關的故事講解,實現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語句、段落。

         。矗诚纫缀箅y,引導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思考:

          學生的學習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先易后難,不能拔苗助長,三本國學經典可以從最為簡單的《三字經》開始,以故事情景帶動學生對于國學經典學習的興趣,第二步進行《弟子規》的自學階段,這本著作可以采用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助引導的教學模式,最后一步進行《論語》的學習。

         。矗磳鴮W學習比賽融入校園文化之中:

          學習需要有氛圍的營造,才能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引導。本校每年舉辦相關的文體活動,在這些活動開展的同時可以將國學朗讀比賽融入其中,將比賽的激勵作用引入到國學經典的學習之中,在國學朗讀比賽期間,學生對于這些經典文章的誦讀將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教學的氛圍將進一步提升。

         。矗到洺=涣,了解學生對于國學學習的看法:

          一門新的課程開設一定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查找主要還是需要學生對其學習之后的一種意見反饋。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座談或者個別交流,增加學生對于這一課程學習的意見和建議,梳理相關的意見,不斷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這一課程進一步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實現其人文素養的有效提升。

          5、結束語

          本研究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研究、學習氛圍營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踐意義的建議。然而人文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本研究所提出的一系列意見和建議只是國學經典學習的開始,需要不斷聽取學生和一線教師的意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學生對于學習國學經典的習慣形成,將學習國學經典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于人文素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顧曉燕.回顧國學經典,提升人文素養---國學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12(03):153-154.

          [2]顧國新,姚華等,基于國學經典的師生人文素養提升的實踐研究[J].華人時刊(校長),2015,12(03):76-77.

          國學的論文 篇4

          關鍵詞:

          國學教育傳統文化素質教育

          摘要:

          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提經典的今天,讓國學經典重新散發光芒,重視國學教育,認真對待和尊重傳統.以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使其在新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

          國學一說.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之總和。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其核心價值觀在于“和”與“生人”,形成和發展了一個“和而生”的價值體系,包括了個體之間的和諧、家庭和諧以及國家、社會在內的群體和諧.與我們現今“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一脈相承,此種思維方式對解決當今世界諸如人與自然的關系、國際爭端等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中國傳統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為本的道德哲學,對塑造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都有積極意義。今天,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面對著工具理性的擴張和商品意識的泛化,面對著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以及價值迷惘和“自我”喪失,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重視國學價值,發展以國學為切入點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在當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師孔子最早設立”私學”,整理六經,開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課程,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正是這一體系代代相傳并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才能在十七世紀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時構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毅、和。

          但是,民國元年(1912年),中國在全盤西化浪潮的影響下,當時教育部頒布廢除經學科的命令,從此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里,誦讀傳統經典在各級學校教育體制中消失。這是中國教育的巨大損失。國學被拋棄后,出現了道德淪喪、人文精神失落、思想空虛、信仰缺失等嚴重現象.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形勢下,發揚民族文化、重振國學的重要意義也越來越凸顯出來。

          一、重振國學,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國學存在了幾千年,但真正聲勢浩大且影響深遠的國學研究興起于20世紀初,鼎盛于20世紀20年代,20世紀80年代又有“尋根”熱,90年代國學再次掀起高潮。當前,我們既需要對圍學進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斷對其精華進行傳承與弘揚而國學的現狀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日漸式微,國學經典讀物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一些名揚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禮儀,對我國古代圣賢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語言表達缺乏古風的典雅,變得淺白粗俗。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社會倫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據此反思.不少有識之士已經覺悟到我們的教育體系長期以來忽視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國學教育,忽視中華文化在建立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中的重要作用,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現實是極不相稱的。

          現代教育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一輸,全盤皆輸。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讓學生知道人生當怎樣度過,人類應當怎樣存在。如果重智輕德,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必然導致學生發展的不全面,培養出來的人有智商無智慧,有知識無文化,有文化無修養,有欲望無理想,有目標無信仰。目前,中國正處于一種新文化、新道德養成的關鍵時期。在構建社會主流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價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愛等道德準則和倫理規范,旨在使人成為一個有良心、有道德、有教養的人,成為一個對圍家、民族和社會以及家庭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當然.這些道德準則和倫理規范有其時代局限和理論局限,但也不能否認它們也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完全可以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利用。國學教育,將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養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養,豐富精神世界。

          通過學習國學,必將有助于豐富和提升我們的精神生命,使我們獲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學會優雅、積極地對待人生,不斷地完善自我。傳統文化給我們的將是更多的靈感,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自由,幫助我們應對各種人生問題,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幫助涵養新時代的新道德、新秩序。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夯下堅固的基礎。

          二、重振國學,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推進教育觀念創新

          關于教育的使命,傳統觀念認為是傳授前人知識,現代教育則認為是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F代社會,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受到時代質疑。僅有知識沒有能力的人難以與時俱進,滿腹經綸不會轉化為能力的人無法成就大事。現代教育既要給人以知識,更要給人以能力,F代教育應當賦予學生三個層次的東西:給知識;給方法;給視野。其中視野也是方法,是高層次的思維方法。特別是當我們面臨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這代的學生。他們個性之突出,信息之靈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們始料未及的。面對思維活躍、信息多元的大學生,我們將不再是系統知識的灌輸者,而應是新視角的提者、新問題的發現者和新思維的探索者。

          在這種情況下,放棄傳統文化就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優勢。當前我們應當在新的背景下賦予國學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古代“學”的意義主要在求“覺悟”,班固的《白虎通義》中曾講到:“學之為言覺也,以覺悟所不知也!边@里的覺悟是一種身心方面的活動,它透過文字的媒介,敲開心靈的混沌,激發道德的潛能.將文字中蘊含的旨意,內化為自身的智慧。這里的“悟”便是一種思維的探索,視野的拓展。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振興國學.不僅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我們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于人生思考的主張和理念,這些思想對于應對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等.都能提供重要的啟迪,乃是彌足珍貴的思想文化資源。

          “國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2l世紀的中國人。應當在歷史的亙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蕩中確定自己的地位,在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邁出自己堅定的步伐。

          國學的論文 篇5

          引言

          從相關研究發現,早期時候,國學與古代文學沒有比較明顯的進行區分,而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才有了比較明確的區分,通過學科史、研究史和學術史三個方面,對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發展、特點、思想等進行分析,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國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從而推動國學與古代文學不斷發展。

          一、從學科史視角對國學與古代文學進行認識

          從學科視角對國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進行了解,需要先從學科屬性方面對國學與古代文學進行認識,以對國學與古代文學進行區分和識別。一般情況下,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聯系,會給學科帶來一定影響。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國學”最早是在文化轉型時期產生的,與“西學”有著一定區別,因此,在眾多文人學者發揮相關談論之后,這次國學思潮成為我國文學不斷發展的重要開端。但是,在眾多研究和各種學說中,“國學”仍沒有明確的定義。隨著對“國學”各種解釋的不斷發展,它給文學研究者帶來極大影響,在探討相關原理、尋求相關解決方法等情況下,出現了“學術”,因此,相關探討和理論都被稱作是“國學”。

          在我國古代文學的不斷發展中,“文學”在很多典籍中出現過,例如:孔子的《論語》就是比較經典的古代文學。在漢代時期,“文學”也被稱作是“文章”,是一切書面行為和作品的統稱。由此可見,古代文學和國學在早期時候沒有明確的被區分開,古代文學既包括現代人公認為文學的相關題材,也包括部分不屬于文學的體裁。因此,從學科史的角度對國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探討發現,部分研究者給以的解釋是古代文學屬于國學范疇,但是,實際上古代文學和國學又存在一定差異。

          二、從研究史視角對國學與古代文學存在的異同進行分析

          從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研究范圍來看,國學研究的是詞句、文理、考據等,是對事物的本真進行分析和辨別,主要包括文宇學、版本學、辨偽學、口錄學、訓話學和?睂W等多個方面。從古代文學的作品來看,主要分為先秦、秦漢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五四運動這四個時期,其中,詩、詞、歌、賦、傳奇、小說等都是古代文學的體裁。在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相互影響下,中國文學文獻學的形成,給口錄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偽、檢索等,對中國文化發展帶來極大影響。

          由于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樣的作品會產生不一樣的研究效果,從兩者的研究方法上來看,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例如:在對《詩經》進行研究時,國學研究的是其中的口錄,古代文學研究的是各種詞賦的寫作手法和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由此可見,從研究史來看國學與古代文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從不同層次進行研究,使國學與古代文學具備各自的特色和研究體系。

          三、從學術史視角對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進行探討

          一般情況下,學術史包括學術人物、學術事件、學術流變等,從學術史角度,對國學與古代文學進行的發展歷程進行探討,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國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國學學術史和古代文學的學術史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國學與古代文學之間的相互滲透,很多古代文學中得到了證實。其中,宋學和宋代文學觀念的關系,是國學與古代文學相互滲透的典型代表;二是,國學學術史具有比較獨特的特點,在很多時候可以更好地凸顯文學家多方面的思想觀念,使古代文學家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示。同時,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全面地研究古代文學的文學成就;三是,現代文學研究中,國學學術史和古代文學學術史的相關研究必須客觀、公正,才能對國學學術史和古代文學學術史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和評價。因此,從學術史角度進行研究,可以對國學和古代文學的關系有更系統的了解,從而為相關研究提供可靠參考依據。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學科史、研究史和學術史三個方面,對國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進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可以對前人的思想、著作等有更深刻的診釋,通過兩者的相互滲透、學習和交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可以有更長遠的發展。

        【國學的論文】相關文章:

        讓國學成為校園的主導文化12-03

        國學教育與創新教育的統一11-26

        新HSK改革對泰國學生的影響12-30

        論文格式及小論文寫法12-11

        科技論文畢業論文提綱11-23

        畢業論文提綱 --科技論文11-24

        論文謝詞畢業論文謝詞12-12

        論文論文提綱寫作步驟12-02

        學年論文之論文格式12-08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