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精選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淺談在語文教學中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 篇1
[內容提要]
語文是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語文教學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通過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生動、和諧的發展。人文環境是浸透著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環境,創設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要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與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心理氛圍合理、有機、巧妙地整合,讓學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養的培育上要強化體驗學習、重視以情施教、營造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把學生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激發出來,使他們的語言豐富起來,讓課堂韻味十足。
[關鍵詞]
語文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币簿褪钦f語文課程的性質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培養人文素養和弘揚人文精神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F就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談幾點淺薄的體會:
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考察語文的涵義,它是“語言”與“文學”的結合體。不難理解,前者注重的是語言與技能,而后者所體現的是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由此反思傳統視野中的語文教學,它是以傳承性學習為基本特征的,關注的是學生對語言知識或表達技能的獲得,而由此也恰恰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確切地說,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理念還普遍停留于工具性的層面,而過少地去考慮或研究它“人文意義”的一面。語文是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的課程,語文教育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必須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
人文素養提升包括陶冶學生人格和發展學生個性兩方面。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包含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它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有了明確的闡述:語文教育在促使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范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培養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培養人文素養和弘揚人文精神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我將研究的視野由原來“語文素養的培養提高”深入到“對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深度,以更高層次的追求和寬廣視野來探索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與落實,努力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從而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重視語感的培養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語感銳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對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感。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說不盡的詩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倍嗝淳У恼撌,一語道破“語文” 的內涵。培養學生語感的最佳辦法莫過于一個字——“讀”,“故書不厭百回讀,書讀深思子自知”,多讀是我國學習語文的傳統經驗,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有多讀,才能形成獨立閱讀的能力。”
1、在讀中品詞學句!白帧ぴ~·句”是文章的細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詞好句,我注重讓學生邊讀邊畫出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句,邊讀邊品味好在哪里,體會“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的境界及如何才能讀好等等。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習慣,在讀《日出》時,注意了大量擬人句、比喻句的閱讀與學習,將日出的美景表達得淋漓盡致!讹w奪瀘定橋》一課,在讀到“千鈞一發”這個詞時,多數學生停下來想了一會兒,有的還在這個詞的旁邊寫出“十萬火急、迫在眉睫” 等表示情況緊急的詞語。這樣,學生邊讀邊品,由點到面,使語文教學扎實有序。
2、在讀中感悟文章豐富的人文內涵。《放棄射門》一課重在贊揚世界級著名球星福勒在足球比賽中所表現出來的團結、友愛、寧失一球、不傷隊友的高尚體育風范。我讓學生反復誦讀第3自然段,抓住福勒動作、神態的描寫,利用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促講。在學生讀熟以后,組織辯論:福勒放棄射門對嗎?雙方展開激烈的辯論,從這場比賽的重要性、集體利益、體育真諦等諸多方面進行闡述,最終從文中悟出,福勒這種高尚的體育風范值得提倡,贏得公平,贏得光彩,讓我們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這是無法用金錢和名譽換來的。此時再指導學生懷著對福勒崇敬之情讀這一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營造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
語文是一門很感性的學科,許多時候需要一種感應,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而這種交流特別需要一種其樂融融的心理環境。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外部環境與認知主體內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教師要牢記學生也是一個“人”,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營造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生動、和諧的發展。人文環境是浸透著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環境,創設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還要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與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心理氛圍合理、有機、巧妙地整合,讓學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養的培育上要強化體驗學習、重視以情施教、營造平等和諧的人文課堂,把學生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激發出來,使他們的語言豐妙起來,讓課堂韻味十足。
1、教師走下來。教師從神圣的三尺講臺上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發出創造的潛能。
2、教師退下來。教師從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來,改變自己無視學生人格,忽視學生個性差異的做法,容許學生自由活動,容許學生提問質疑,容許學生指出老師的錯誤,打破教師的“權威”,把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新課改要求教師實現從知識灌輸者到學習引導者,從課堂主導者到平等交流者,從單向傳播者到互動合作者等角色的轉換,這就意味著建立民主平等、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必然趨勢。在研究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明確一點——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因此,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老師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傾聽學生的心聲。尤其是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真情實感的體驗。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一種互動的對話,甚至是一種“精神的接納和人格的對話”,創造融合的人文環境。
總之,語文教師要明確教學任務,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從而培養其良好的人文素養,弘揚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 葉瀾.白益民 王丹 陶志瓊著:《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的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 [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蔡訂譯:《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育科學出版1992版.
[3] [美]麥金太爾著,龔群等譯:《德性之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版.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 篇2
[摘要]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向縱深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到了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級目的。人文精神的獲得要通過人文教育來完成。語文屬于人文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應有之義,也是時代的大勢所趨。本文就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文精神;培養
語文是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學科,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不僅影響著其它學科的學習,而且會對他們今后的工作與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學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呈現出主客體交融的趨勢,主體必須積極的調動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進入客體,達到對客體的真正理解,同時客體中蘊含的情感因素也對主體進行滲透,所以語文教學較之其他學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因此新時期的語文教育必須追隨時代的腳步,擔負起自身的責任,構建新的適應二十一世紀需要的教育教學體系,這個體系應當是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語文教學應為人的全面發展、人的一切思維和技術“設置平臺”,使人類及其思維和技術在語文設置的“平臺”上獲得更大的發展。
中學生不僅要學好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應在語文學科里獲得一種深厚的人文修養。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探討
1、人文精神的內涵
語文不僅是一種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構成;語文不等同于文學,不等同于文化,但從語文的功能看,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傳達的是思想與情感,承載的是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人類的文化成果。
第一,強調人在萬事萬物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嚴,把人作為萬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當代人文精神重視弘揚價值觀念、提高文化意識和人格修養。實際上人文精神這個概念是表達了西方從古希臘開始一種精神文化傳統,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價值。所以,人文精神,應該是一種全面的關懷,尤其應該對人的價值取向、潛能開發、靈魂塑造、身心愉悅等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進行關懷與探索的意識。
新修訂的教學大綱指出:“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毙陆谈锏囊粋顯著特色,就是強調語文教育所具有的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文學鑒賞能力和通過經典文學作品了解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
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于中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新認識和定位:人文精神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2、養學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當代中學教育中,如何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也是對當代中學生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我們應將人文精神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構建更加堅實寬厚的教育平臺,從而實現人文精神教育的預期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解決好兩個關鍵性的問題。一是要建設好人文精神教育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手段、考核評價測量方法等要素,使人文精神教育課程化、規范化、科學化;二是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人文精神教育課程體系導入專業教學計劃,使之成為實現人文精神教育課程與專業教育課程的整體組裝和文理滲透融合。
語文不僅是我們用來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重要交際工具,而且是我們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升華、意念的召喚。脫離了感情的語文是麻木的、冰冷的、僵硬的,而失去了生命底蘊的語文教學必定無法根植于學生的心靈世界。素質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著眼于人的個性的發展,注重人的內在價值,強調人的主體存在。
更重要的一點是,和諧社會要求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關注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所以,“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是相吻合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適應時代的要求,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
二、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在學目標中引進人文教育
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要注重傳授學生語言文字的知識、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應注意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健康美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的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這就需要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意識到自己進行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在單純的傳授一門知識,同時也在擔任著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綜合素質的重任,是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者。
2、提升語文教師的人文內涵
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關鍵和主導,決定了他在構建人文精神中的獨特作用。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以成為學生的楷模。因此,要加強高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必須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質的教師隊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為人師表,重視自身的思想修養、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風貌、治學態度、心理素質,注重人際和諧以及個人在人際關系中的義務和權利等。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既掌握書本中正確的理論,又體察到生活中真實的人生,在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中獲得心靈的凈化、情感的陶冶,從而提高理想境界,提升人文內涵,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3、把中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統一起來對于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統一的明確的認識,那么從上到下整個語文教育系統就只能陷在一種本質上的混亂狀態,所有關于語文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都只不過是盲人摸象,從事實踐工作的語文教育者們則觀念貧乏,無所適從。因此,現在通過重新探討語文教育的人文教育這個問題來重新認識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成熟了許多,刪除了一些已經與時代要求不相符的篇目,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加大了文學作品的比例,強調了人文性,通過教學實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業教育、人格教育等內容。由此看來,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語言是交際交流的工具,表情達意的工具,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這是事實,同時語言與自然界、人類歷史和精神活動都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也是不可否認的。語文中的語言教學,便是語文教學工具性的體現;語文中的文學教學,就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體現。所以,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托互為補充的,絕不應該把它們對立起來。
4、關注教學評價,推崇多元化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都以對,錯論英雄,大多關注知識的正確與否。在《新課標》中,評價還應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在教學中可以以下方式進行:實施個性化評價個性化更多的是學生個體情感的參與,是學生自我觀點的宣泄,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評價,是學生與學生心靈深處的碰撞,在感悟基礎上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加深感悟,同時進行情感交流,培養人文精神。
除了一些總結性的評價機制,我們還應把整個語文學習過程中感受體驗的深度,理解分析的準確度,學習態度,方法等納入考察范圍.記錄一年中學生在各方面的成長,收集,記載了一些能反映語文學習過程的資料來考察一個學生。
三、結束語
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都蘊藏著該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該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語文教育的源泉。從根本上開放語文教學的讀和寫,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究精神,也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讓我們帶學生一起走進充滿人文精神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付清蓮.論高中語文教學之人文精神構建.教學研究,2099.
[2]余榮.高中語文教學要重視人文精神培養,2008(9).
[3]賈桂情.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與人文關照,2008(5).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 篇3
[摘要]
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做到“文以載道”。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
[關鍵詞]
作文教學;語文素養;人文情懷
寫作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的詮釋,作文教學的本質應是引導學生從閱讀到感知再到寫作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最能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在過去長期的應試教育過程中,作文教學大多都致力于作文的種種操作模式,熱衷于炮制作文的種種寫作技法,寫作的高度模式化、機械化扼殺了作文的本質,嚴重影響了作文教學的質量。
新課標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意味語文教學本質的回歸,也使語文作文教學的著眼點不僅關注學生的基本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把寫作內化到人的身心與品質中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做到“文以載道”,而這正是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要實現這一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閱讀是提高語文素養、實現作文教學目標的前提
作文教學的前提是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感悟優秀文學作品美的意蘊,體會其真摯的情感,學習其寫作技法,從而提高作文的寫作水平。學會閱讀首先要明確讀什么。在浩瀚的書的海洋中如何選擇、選擇怎樣的書已成為學生的一個重要問題。引人入勝的卡通書、花里胡哨的影視明星花邊新聞書、韓寒之流的兒童作家書,往往是當前學生熱衷的書目。
而這類書的營養成份實在太少,如果讓它們占據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是十分令人擔憂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適時地引導學生去讀一些經典書目,古文經典如:四大名著、二十四史、經史子集等,外國經典名著:《紅與黑》、《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現當代名著如:茅盾文學獎作品,巴金、老舍、茅盾等現當代知名作家作品等。通過閱讀,讓學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啟迪、意志的激勵和智慧的感悟,從而觸及心靈深處,滋養其精神,潤澤其靈魂。讓學生通過閱讀,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產生個性化的體驗,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明確了讀什么,還要解決怎樣讀書這一問題。其實最有效的讀書方法是:略讀、精讀和誦讀。略讀就是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在有限的時間里,追求量的積累,盡最大限度地去博覽群書,開闊視野,豐富自己的頭腦,最好能做到各個領域都有所觸及,略知一二。精讀就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科目,對某個片斷、篇章進行認真仔細閱讀研究,對不理解地方查閱工具書,追根求源掃清一切障礙,除此而外還要邊閱讀邊寫心得體會,抄寫精彩語段,做知識卡片,精讀要做到每讀必有所收獲。誦讀是閱讀中最有意義的一個環節,也是中學生應該致力追求的一個過程。針對名句、名段、名篇,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閱讀,把它記住,然后進行理解消化吸收,讓它內化在心中,成為儲備知識,隨時準備應用到寫作中去。
二、寫是體現語文素養的最佳平臺
新課標認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學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這一過程最能體現一個語文素養的高低。通過寫作這個平臺,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只注重技巧,而忽視對寫作基本功的訓練,或是教條地強調基本知識扼殺學生的興趣,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在新課改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寫作仍要從培養寫人、記事、說理這些基本功開始,逐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當前高考作文中所體現出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的文章四不像。既不是記敘文,也不是議論文,往往文體不分,不倫不類。針對這種情況,作文教學首先要重視文體的訓練,指導學生學會寫復雜記敘文,既包含六要素,又要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夾敘夾議,敘議結合。要訓練學生規規矩矩地寫議論文,即明確地表達論點、論據、論證,思維縝密,邏輯清晰。
首先,要引導學生寫靈活自由的散文隨筆,心得體會,可以表現歡樂,贊頌美好,褒揚奉獻,也可以抒寫傷感,抨擊丑惡,揭露渺小,倡導個性化寫作。
其次,在訓練學生基本文體的寫作過程中,適當穿插帶有高考趨勢方面的文題,指導學生寫好話題作文、命題作文、開放性命題作文,引領學生寫作立意深刻、構思新穎、文體復雜、難度較高的文章。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學生熟練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做到記敘生動、邏輯縝密、說理透徹、抒情真摯充沛,使學生的作文既深刻豐富,又有文采有創意,充分展示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寫作水平。
三、人文情懷是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人文情懷是指作者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與精神狀況,是人思想情感的流露與體現,是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內化于人內心而形成的一種精神品種、一種修養、一種心理和一種態度。新形勢下作文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為目標。這也正是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要求的。也許有人說,站在人文精神、人文素養這一高度談論作文教學是高談闊論,沒有一定的內容依托,根本無法在教學中實施,其實教師始終應站在一個高度,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入手,通過寫作這個平臺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要從寫作生活化入手,豐富文章的寫作內容。
無論是高尚的`還是庸俗的精神品質都是在生活中體現出來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讓文章內容回歸到生活中去已成為當前作文的主流,寫作生活化是豐富文章內容的有效途徑。由于學生的生活單調,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感到沒內容可寫,要引導學生關注和珍惜學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利用好文本教材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平凡而又有意義的小事、瑣事,如初中教材中經典文章《背影》、高中教材中《我不是個好兒子》《丑石》等,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寫作點,讓學生寫自己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寫自己的歡樂和苦惱,從寫作內容上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
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熱點,關注社會熱點,充分利用網絡傳媒,對社會各種現象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關注多元的、真實的、繁雜的社會生活。引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喜歡的生活內容,如:音樂、繪畫、體育等,讓學生作文取材生活化,注重生活細節,從點滴生活中感受其細微變化和差異,并由此上升到理性的人生感悟和人生哲理。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捕捉情感支點,挖掘學生內心的真情,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抒發真摯情感,讓學生在情感歷程中學會化平淡為真切,化漠視為珍愛,在師生共處與人交往中培養合作精神,在文章寫作中體驗生活的真善美,塑造良好的個性心理,真正做到文以載道、文道融合。
參考文獻:
[1]新課程與教師素質發展.北京出版社.
[2]語文教學藝術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3]語文教育新視角.吉林人民出版社.
[4]語文教學通訊.2005,(3).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 篇4
摘要:
小學語文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是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將人文素養滲透其中,以期達到培養目標。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進行了探討,希望有助于小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
小學生; 語文教學; 人文素養
人們常說“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究竟什么才是“人文”二字的內涵呢?在新時代,小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有新內涵,其核心就在于要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求社會和諧與人生幸福融為一體的美好。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具體內容
小學生年紀小,心智還處在啟蒙階段,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很有限,要想直接讓小學生去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素養這個概念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要把這些概念的具體內容融合到語文教材中,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去闡釋。人文素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性,二是理性。在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中,要結合具體事例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啟發,讓學生自行去比較人性的美丑、優劣,認識公平與正義的重要性,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逐步理解人性的光輝。例如,六年級上冊課本第四單元《和諧家園》,在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要更重視小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培養社會責任意識與環境意識,最終把環境教育與科學素養結合起來,從而體現出科學思想與人文精神的特色。
1.愛國主義對中華民族來說,愛國主義是最具歷史底蘊的情感,是國家繁榮昌盛的不竭力量之源,愛國主義是每個國民都應該具備的高尚情感,這種情感的偉大無法丈量。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興亡付出自己一生的心血,因為他們知道先有國才有家。愛國主義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相信沒有人不知道岳飛“精忠報國”故事,這種以國家為先,一生盡忠的民族英雄,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必將萬古長存。一個人只有熱愛祖國,才會有無限的激情和動力去建設美麗的中國,才會滿懷赤誠為國奉獻,而愛國主義的情感熏陶絕大部分是在語文教學中完成的。
2.尊師敬長學會尊師敬長應該是從幼兒園就開始的課程,不會尊敬師長,甚至是沒有尊敬師長這一概念和意識,起碼是人文素養缺失的表現?梢韵胂笠粋人如果連自己的師長都沒有尊敬之情,那么如何要求他尊敬其他同學?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曾因為埋怨學校普通話考試難度太大而占領學校語文中心8個多小時,并不斷口出惡言,當我看到這一事件時,是多么的不解。
其中一個女教師問了一句:你們知道應如何對教師說話嗎?這一反問真實反映了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的缺失。如今很多大學生不知道尊敬師長,那是因為在小學沒有上好尊師敬長這一課,缺了人文素養這一課,對人的一生都將產生一些消極影響。
3.奉獻互助隨著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學校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教育中“奉獻互助”這一素養也被過分溺愛所取代,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分享、不懂謙讓,更不懂互助、奉獻。在現代社會,沒有誰可以脫離社會而獨自生存,更不可能單槍匹馬地輕易成功,互助共贏是時代的特征,甘于奉獻也是時代的要求。任何一個優秀的團隊,其互助氛圍一定是非常濃厚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定是無比堅韌的。小學生處于人生成長進步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引導,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經親歷過一個發生在小學的實驗。
一個正在上課的教室,教師突然大喊一聲:地震啦!此時全班同學一股腦往門外跑,一群小朋友堵在門口,無法快速“逃生”。這一實驗,對教會學生奉獻互助是多么的意義非凡!只有互相保持一顆奉獻之心,有序通過教室門,這樣大家才都有逃生的希望。
二、革新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主義方式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身教重于言傳”的道理,人文教育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個方面的教育去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實現人的全面價值。針對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切實需求,我認為,在教學方式上要做出以下革新:
1.深入挖掘教材資源經過多年不斷發展和優化,每一版本的語文教材都經過了專家學者的深入嚴謹的科學篩選,語文教材中有著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如上文所述的“愛國主義”“尊師敬長”“奉獻互助”等都能在課本中找到范文,只要教師深入發掘研究探究,這些教材資源就用之不盡。深挖教材資源還有一種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通過小組討論辨析、課堂演講等方式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挖掘教材,這種方法既能讓每一篇課文都得到充分地學習掌握,更能夠對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文素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2.積極開發課外資源語文是一個實踐的課程,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社會的公共資源,創造性地融入教學內容,尤其是像人文素養培養此類教育,只在課堂內是學不好的,要積極開發課外資源引導學生學習運用。
3.變單向教育為互動教育單向教育是指教師只講授知識,不注意接受學生反饋信息,師生處于不平等的教育模式,或是教師對所有學生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采取差別化培養的教育模式,這往往造成差生被邊緣化的問題。作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師還應具備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的態度,有句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分析不同學生的性格與心理特點,這個學生是冷靜內向型,還是活躍外向型,然后再采取針對性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沐浴到人文主義的光輝。
4.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學生不是被動學習的機器,照本宣科式的灌輸常常會導致學生失去思考能力,與培養學生主動追求真理的人文主義教育是背道而馳的。啟發式教學倡導學生的自我學習與反饋,教師從旁協助,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最終幫助學生得出自己的判斷。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文章,得出感悟,并互相探討,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被眾多實踐表明是有實效的。
5.變學校教育與系統教育學校教育只是學生的成長環境之一,學生在學校中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離開了學校就割裂了人文主義教育,往往會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可以與學生家長建立互通的渠道,跟蹤學生的生活狀況,保證學生在正常的軌道上健康成長。
6.關注學生人格發展任何教育首先都應該是對人的教育,尤其是語文這一人文學科,更應該注重人的發展,“以人為本”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而對人的教育,首先應該是對其人格狀態的塑造,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人格發展,小學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不能只關注一張張試卷,一道道考題,而忽視了最為重要的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邱香.淺談如何把語文教育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J].黃河之聲,2018(02).
[2]鄭婉麗.一位優秀語文老師的必需條件——“紅杏出墻”需“兩技”[J].教育現代化,2018(02).
[3]夏靜.小學體驗式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7(06).
[4]肖曉燕,喻德琴.“緊箍咒”與“火焰山”: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兩次轉化與四大問題[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06).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 篇5
摘要: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出發,結合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教學三個方面探討了開發語文教學人文功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文功能;人文素養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仍然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偏重于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忽略了教育的人文功能!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語文教學要大力開發人文功能,注重人性和人文的充分發展。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文情懷,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
初中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思想情感、思維方式,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和創造性,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诖,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精神,充分發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造能力,從而讓學生在閱讀課堂中不斷提高語言能力,獲得語言知識,在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如,在學習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時,通過閱讀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在閱讀課堂中與作者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從而不斷啟迪思維、陶冶情操?傊_發閱讀教學的人文功能,就是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文本、作者、現實中深入思考,大力開發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使學生能夠深切體會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豐富內涵,從而實現語文課堂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的功能。
二、在寫作教學中發揚人文精神,充分表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
寫作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但長期以來,語文寫作課堂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思想,將學生的思維束縛在固定的模式中,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毫無生氣。例如,一些教師認為學生在寫作中只有一個調子,全是正面和積極的語言才是健康的內容,對于學生在文章抒發一些自己的情感便認為是內容消極、不健康,這種思想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毫無新意,個性化和創造性被束縛。寫作是學生表達思想、開發智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在寫作教學中充分發揚人文精神,注重保護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創新想法,才能打破思想束縛,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充分表達個人情感和思想,使寫作富有生氣和真實的內容。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發揚以人為本的精神,引導學生敢于說真話,敢于表達真情實感。
其次,教師還要善于啟發學生思維,同一件事情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寫秋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落葉的無奈,也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秋日果實成熟的喜悅;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春天的萬物復蘇,也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春日播種的繁忙景象?傊,寫作課堂應該成為學生表現自我、抒發情感的重要渠道,而不是統一調子、千篇一律的寫作模式。
三、在口語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而語言學習自然是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谡Z教學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即“說”的重要渠道。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口語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能夠在豐富的語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口語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中,而是應該融入各種校內外實踐活動中,通過舉辦演講競賽、辯論賽、朗誦比賽等各種文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融入語言活動中,在實踐鍛煉中學習語文知識,樹立人文精神,不斷提高人文素養。教師一方面要充分整合課堂內外的語言學習素材,為學生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和機會,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點燃學生思維的活力,讓他們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例如,在學習《雷雨》一文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對話中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樣既能夠在無形中將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拉近,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文章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人文功能,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通過培養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創造,讓語文教學在發展與完善學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發揮出“極致”。
參考文獻:
[1]溫云蘭.試論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人文功能[J].語文建設,2013(15):9-10.
。2]遲艷杰.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以《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2(7):66-68.
。3]李學.也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60-63.
[4]周彩群.中學語文課程人文知識內容及其教學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 篇6
摘要:
大學語文是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學科之一。目前真正喜愛這一學科的大學生逐漸減少,整體人文素養水平也不斷下滑。因此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是當前社會、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于這一內容,首先分析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中存在的問題,隨后簡述其存在的社會意義,最后明確了大學生培育人文素養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學語文教學。望本次研究能夠幫助當前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
關鍵詞:
大學語文;人文素養;培育;教學
大學語文作為當前極為重要的一門學科,目前處于非常尷尬的位置。由于大學語文占據較高的學分,顯示其所占據的地位極為重要,導致許多大學生將其看做獲取高學分的課程,應對態度以不求甚解、但求過關為主;谶@一想法,大學生在其中學習到的知識極少,對其人文素養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學生人文素養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無法很好的結合審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識教授與工具操作等行為進行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文素養。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存在復雜性?赡苁菍W生自身學習的實用主義、教師教授過程中的認知偏差、網絡環境對學生信息思考及接受行為的影響等。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學生對經典、文本式閱讀的重視度下降。針對目前社會現狀而言,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質觀念薄弱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會與各高校中存在的“專業崇拜”。近來各大高校為了進一步提升就業率,重點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及知識的培育,以便滿足社會需求。這一行為無疑存在重要性,但從現實層面而言,高校會因此忽視了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培育。中國的教育需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專業性工具。這種專業萬能的理念創造了諸多“熱門專業”的神話,但對大學生的精神造成了影響,甚至可以說影響了學生的現實生活。
二、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社會含義
基于專業崇拜及功力注意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大學是人文素養培育。近年來,社會上頻繁發生大學生違法事件,這些行為無不體現出其人文素養的缺少以及價值觀的扭曲。所謂人文素養,是指一個人在人文科學層面到達了綜合素質的境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基于人與自然的關聯性,明確以人為本的重要性,體現人顯著的主體地位:基于人與自然的關聯性,明確互相尊重的重要性,體現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基于以人為本、體現個性、發掘潛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等基礎性目的,激勵學生多關注人類存在價值及意義。
而大學語文在這過程中能夠起到提升基礎語文能力、提高學生人文視野、培養人文情懷及素養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綜合實力由軟實力與硬實力兩個方面的.內容組成,人亦如此;軟實力指人文素養,硬實力則指專業知識,兩者相輔相成、彼此支持。為了促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兩種能力,大學本科教育需要實現通才及專才、素質與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當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涵蓋以下三個部分:基礎知識、專業技能、人文素養,唯有同時培育三個方面才能夠產生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A知識及專業技能在學習過程中會涉及素質教育,同樣素質教育中也含有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劃上等號。
三、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方式———大學語文教學
基于前文內容,筆者人文大學語教學應依照常規語文教學規則實施,具體而言就是結合經典文本實施知識講解、情感啟發及思想升華等活動。大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其實就是對學生語文素質進行提升。而其與高中、初中語文教學之間的缺編就在于其需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束縛,確定素質的本質意義,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活動之中。在這種高層次的教學方式下對學生人文情懷及素質進行提升。大學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一提升學生人文素質與審美為主,實現人文精神的傳播。
大學語文課程又稱高等語文,主要教育受眾為大一新生,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過由于大學生已經經過了十多年的語文學習經歷,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應用具備一定的基礎,不需要將之前的學習內容進行重復;谀壳暗纳鐣F狀及技術理性盛行的時代現狀影響,相較母語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養培育更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單對其實施審美培訓及文學鑒賞等基礎性教育。筆者認為,結合大量具備思想啟迪含義及審美情趣的經典文本,在刺激學生人文關懷的同時,還能夠大大提升其審美及文學鑒賞能力。因此大學語文教材選擇是教學的重要基礎。在選擇過程中于需要關注具備人文熏陶、審美教育及語言訓練等多個方面內容的范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不能與傳統文化教育對等,所以在教材選擇過程中不能僅僅包含經典的文學作品,還應該包含當代或國外的優秀文學作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從狹義來看與其今后的社會工作及生存相關,從廣義來看直接關系中國優秀文化能否得到發展與展現。作為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學語文教學目前仍然存在眾多問題。但隨著社會與高校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這一目標距離實現也就僅僅想是時間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大學語文教學相關工作人員付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馮智明,李永賢.大學語文課程中應用文寫作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以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個案[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6,08.
[2]曲貴海,高春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04.
。3]宋群.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何在———兼述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6,13.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 篇7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國家逐漸將學生的素質教育作為教學任務中的重點,作為人文學科之一的語文課程擔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需要從小學開始。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現狀出發,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語文;語文素養;培養策略
由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升學壓力的影響,語文教學中把促進學生取得高分作為教學的重點,而一度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素養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體現的內在品質。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包括學生的聽、說、讀、寫、用五個方面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促進學生良好審美觀念的形成,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接受新事物以及與運用的綜合能力,以實現釋放學生的智慧潛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為目的。小學語文素養的培養對學生以后的全面健康發展是很有益處的。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現狀
1.升學壓力導致語文素養培養被忽視
學生隨著進入小學高年級學習,升學壓力也隨之而來,而學校為了提升升學率,滿足學生和家長考高分的愿望,語文教師在授課中以課本知識點為主,將促進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作為教學目標,因此忽視了語文課本上關于人文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僅僅局限于知識點的傳授,這給學生豐富文化知識、擴展知識視野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2.教材內容的固定限制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雖然每過幾年都會進行一次課程改革,但是教材內容的更新很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逐漸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在固定的教學內容中,會采用相同的教學模式,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不會創新,而且大部分教師也很難將教材內容與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相聯系,這都不利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1.將游戲教學滲入課堂教學
在課堂中,根據課程目標,設計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游戲,游戲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從游戲中學到知識。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的一篇古文《學弈》時,這篇古文的現實意義是學習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學好。可能單純地將這個道理傳授給學生,很多學生表示認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做不到。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個游戲,老師本人和兩組學生進行一場實地演練,老師再講授一個新的知識點,讓一組學生在下面做作業或干自己的事,另一組學生認真聽課,老師講完之后,布置幾道練習題,測測兩組學生學習的效果,結果顯而易見。學生通過這個游戲更實際、更直觀地體會到學習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通過實踐,更能引起學生對一些道理的重視,學生只有重視了才會運用于生活中。游戲可將枯燥的課文知識變得有趣,有利于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加深印象,并應用于現實生活。
2.倡導課堂中的合作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加強交流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例如,六年級上冊有一個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對這個綜合性學習,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去收集詩歌,然后在課堂上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所收集的詩歌,并共同合作將這些詩歌按照詩歌的分類原則進行歸類整理。小組整理完畢,老師將每組的成果通過多媒體投影儀投影出來,之后讓學生從中找出出現的問題,如歸類不當,并解決問題。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老師做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最后選擇一兩首有代表性的詩歌,請一兩位學生朗誦,朗誦完后,請全班學生進行自由點評,老師做適當補充。在收集、交流、合作整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中提高收集、整理的能力,并且豐富了學生詩歌方面的知識,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在朗誦和點評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學會把握詩歌的情感?傊,倡導課堂中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總而言之,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學基地的學校必須擔負起重任,語文教學是人文學科之一,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素養。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素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如果學生在小學就擁有了較好的語文素養,就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必須強調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在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點的同時,注意從課本內容中跳出來進入現實生活小學生對課本中反映的生活處于無知狀態,理解起來也有困難,老師將課本展現的生活聯系實際,學生就更容易理解。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堂目標設計一些游戲,加強學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都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劉嬌梅.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語文素養的培養策略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研究,2011(06):92.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 篇8
【摘要】
職業院校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勞動者和技能人才,但隨著產業大軍隊伍的不斷壯大,其職業素養可謂良莠不齊。據調查,大多職業院校以“高就業率”為己任,把技能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所培養的學生均有著過硬的專業基本功,但學校往往忽略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造成學生職業教育素養教育的嚴重缺失,已就業的畢業生普遍缺乏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等職業素養,這使得職業教育中的“素養教育”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嚴重制約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
職業;素養;疏導;實踐
本文針對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進行的專門研究,結合筆者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具體策略。
1 語文教師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作為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除了具有過硬的語文基礎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之外,還應多關注職教前沿、多了解職教精神、多接觸企業,成為“職教通”,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去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多.關注職教前沿,學習職教精神;多走進企業,領悟職業素養;同時,還要多接觸、了解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2 以中職語文新大綱為標準,開展語文教學工作。
中職語文新大綱中,將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設置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每個模塊都由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三個部分構成,其中,各模塊中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是基礎,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口語交際和寫作等語文基礎能力,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則是提升,側重圍繞活動主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尤其是職業模塊,在教學內容上,多是關于職業定位、職業理想、行業發展、企業文化等方面,在學習中,學生可通過對文本的學習,了解社會、了解職業、培養職業意識,培養健康的職業情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拓展模塊,則是基礎模塊和職業模塊的提升,對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3 依據教材,深入挖掘文本職業素養內涵。
中職語文教學工作,要在遵循新大綱的基礎上,依據教材,合理安排教學時數,深入挖掘文本職業素養內涵,以達到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目的。其中,零點起飛,啟發學生放飛人生夢想;品讀職業,引領學會恪守職業道德;直面社會,教育學生塑造其健康人格;走進經濟,帶領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探尋物象,引導學生守望自然。
4 建立語文學科的發展性評價機制
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改進考試考核方法,重視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吨械嚷殬I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也指出,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逐步建立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體系。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評價的重點應放在評判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上,而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更應該以發展的眼光評判學生,多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點滴進步,并以此激勵學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了建立語文學科的發展性評價機制,力求評價體系多元化,在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的基礎上,以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為主,分別從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個方面測評學生的語文成績。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單一由期末卷面分數決定學生學習成績優劣的局面。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筆者所采用的評價體系,平時表現和期末成績的比例分別占65%、35%,其中,平時成績的評價由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三個部分組成,確保評價的合理公平公正性。
5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職業體驗。
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向職業崗位,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良好形式。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或假期到社會上實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為以后學生向職場過渡做準備,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增強學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優勢。筆者所在的學校,于2000年設立由語文教師和德育教師組成的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每學年都會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進行職業體驗,并要求學生寫出社會實踐報告,再由領導小組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評價,繼而指導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的一員,筆者總結得出,有益、恰當的社會實踐,對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6 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疏導,使其形成健康人格。
近年來,學生頻發的心理問題已成為教育界不容忽視的現象,就中職學生這個特殊群體而言,心理素質的疏導就顯得更為重要。作為百科之母的語文學科教學,在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同時,更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疏導,促使學生形成健康人格。
6.1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形成向上、積極、樂觀、進取的健康人格。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大語文”的觀念,要明白語文教學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滲透在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視和開設,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楊道麟先生在《語文教育學導論》中指出:“語文教育不應當僅僅是靜靜地傳授知識的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而且應當是充滿時代氣息、跳動時代脈搏,反映人類智慧的場所!睘榇,語文教師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要多向學生推介中外名人傳記、名著作品,使學生通過廣泛閱讀,涉獵各個方面的知識,從作品中學到知識、讀懂人文、汲取養分;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要組織學生走進自然、走入社會,通過鮮活的社會現象和實例,學生可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社會有機融合,有效避免自我認知與社會嚴重脫節的現象,從而進一步去讀懂社會、讀懂人生,更好地去適應社會。
6.2通過批閱作業,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并對學生適時給予心理疏導和干預。中職學生正處于十五、六歲的青春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他們往往比較善于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拼命封閉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不愿與家長、教師和同學交流,而往往把真情實感訴諸于筆端,在作業、周記和作文中流露自己的內心。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中職語文教師可通過批閱學生作業、周記、作文等,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進而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有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對于如何提升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比如:如何通過德育課、心理健康課等公共基礎課的共同作用,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教師如何“以身示范”,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學校如何通過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等等。筆者在此呼吁:希望更多地職業教育工作者能關注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問題,也希望更多地語文教師能投入到“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實踐策略研究”這個課題中,使中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實踐策略更上一個新臺階,使學生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切實提升自身職業素養,使學生能夠成為全面發展的技能人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Z].2000.
[2]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Z].2009.
[3]張玉榮.中職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z1).
[4]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Z].2000.
[5]楊道麟著.語文教學導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56.
[6]張曼.淺議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J].中學生導報,2012(28).
[7]論語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9.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相關文章:
試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05-22
淺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論文04-25
淺談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論文05-06
淺談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04-28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論文06-05
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論文(精選9篇)06-14
淺談語文教學中辯證思維的培養08-18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論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