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教育學論文:論比較教育研究的四重境界

        時間:2024-08-27 19:46:25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教育學論文:論比較教育研究的四重境界

          內容提要:比較教育的危機在于高水平研究的匱乏。比較教育乃基于文化理解的教育研究活動。根據文化理解的程度、研究方式及成果水平的不同,比較教育研究可以劃分為“四重境界”,即文獻綜述式——“入門級”、模型或理論指導式——“專家級”、數據挖掘式——“高深級”和融會貫通式——“大師級”。這四重境界既是四種不同的研究類型,也是四種不同的研究水平。比較教育要維護學科尊嚴、贏得學科聲譽,就必須由初級水平向高深水平不斷發展。

        教育學論文:論比較教育研究的四重境界

          關 鍵 詞:比較教育危機 文獻綜述式 模型或理論指導式 數據挖掘式 融會貫通式

          比較教育的危機不僅是身份危機,更是生存危機。危機的實質在于研究的層次和成果的水平不高,缺乏學科特色和獨特價值,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研究方式與策略過于單一,大多數研究和成果采用的是文獻綜述的方式;另一方面,比較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活動中的文化理解意識淡薄,程度尚淺。正因如此,研究成果多數未能把握和理解作為研究對象的教育現象的本質。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比較教育研究喪失了文化理解的自覺和努力。比較教育本質上是基于文化理解的教育研究活動, “其本身就代表了不同文化傳統中的人們互相理解其教育體系的可能性,這也正是比較教育學產生和存在的合理基礎之一”。[1]顧明遠先生指出:“要想認識和理解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教育,非了解和認識該國該民族的文化不可。”[2]

          根據文化理解程度、研究方式及成果水平的不同,筆者認為,比較教育研究可以劃分為“四重境界”,即文獻綜述式——“入門級”、模型或理論指導式——“專家級”、數據挖掘式——“高深級”和融會貫通式——“大師級”。我們應該遵循這種循序漸進的路徑,著力于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和研究成果的高深化,以此推動比較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第一重境界:文獻綜述式——“入門級”

          比較教育研究者總是通過一定的媒介來認識待研究的教育現象。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比較教育研究者來講,最重要且最現實的媒介應該是各種文獻和統計資料。埃德蒙·金(Edmund King)就曾指出,比較教育最基本的任務和功能就在于搜集、篩選出一些特殊的知識和簡介并為之增添分量,以便為熱心研究各種不同背景中施行教育實踐的人們提供信息,培養他們對事物的敏銳性。[3]因此,文獻綜述式可以被看作是比較教育研究的第一重境界,亦即“入門級”。

          (一)文獻綜述式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內涵

          文獻綜述式比較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從事比較教育的研究者通過對所搜集到的各類文獻資料進行加工與組織,從而對研究的教育現象進行描述和分析,以提供信息和觀點。在收集文獻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文獻研究的初衷。由于研究者缺乏對文獻資料背后所隱含的歷史文化因素的自覺挖掘和把握,成果呈現往往以描述介紹為主。

          (二)文獻綜述式比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養

          提高研究資料的可靠性與有效性是任何社會科學領域展開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比較教育學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文獻綜述式比較教育研究者應具備以下基本素養。

          1.搜集資料的能力。搜集資料是比較教育研究者最基本的能力。研究問題并非建造空中樓閣,而是要在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馬克思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產生根源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都會被簡單地歸納為某種經驗的事實。”[4]因此,對于比較教育研究者來講,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更應該提高自身搜集資料的能力,保證資料內容的全面性、翔實性、代表性和可比性,不能僅僅滿足于二手資料,甚或忽視資料的搜集而自說其話。

          2.駕馭資料的能力。當面對眾多的研究資料時,研究者需要具備較強的駕馭資料的能力。這就要求研究者在完成資料的搜集工作后,還要根據研究對象和問題的性質以及自身的研究目的,選取恰當的方法對資料進行篩選、組織、分類和描述,注意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以及輔助性資料之間的平衡,并且始終秉承科學的和客觀的立場對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三)文獻綜述式比較教育研究的特點

          做文獻綜述的主要目的就是讓研究者通過文獻研究熟悉該研究領域,熟悉研究發展的脈絡,然后在這個脈絡上開展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植入知識發展的長河之中。[5]愛因斯坦說過:“從來沒有一個真正有用的和深刻的理論果真是靠單純思辨去發現的。”[6]可以說,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建立在對于可靠的事實和材料的搜集這一基礎之上。因此,文獻綜述式的研究理應成為“入門級”比較教育研究者的首選。

          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由于比較教育研究起步較晚,相當一部分學者對比較教育研究的新方法知之甚少,并未達到深刻認識和熟練運用的程度,因而借助文獻來進行研究是這一層次的研究者最常用的方式。另外,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如經濟方面的原因,導致許多比較教育研究者無法直接參與到研究對象國的現實情境中去研究問題,只能將研究建立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他們所提供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過文獻綜述式的研究得出的關于發達國家教育制度、理論和實踐的描述和評論。以我國為例,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國比較教育學者較為完備地介紹了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制度,并發揮其外語水平較高的優勢,引進了許多新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這對提高我國的教育研究水平有不小的影響,在這方面比較教育學者功不可沒。[7]

          (四)文獻綜述式比較教育研究的局限性

          文獻綜述式的研究方法對于比較教育研究的基礎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為任何社會學科的初級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主要研究手段,文獻綜述所獲得的研究成果常常為研究水平和主觀意識所限,缺乏對于研究對象國文化氛圍的切身感受。研究者僅僅從文獻閱讀中不能直觀體會和深刻理解教育現象根植于其中的文化因素,所做研究難免有紙上談兵之嫌。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事實的呈現或是一種材料的集合或是研究者個人經驗層面的一種理解,甚至只是文本翻譯,而沒有凸顯出研究者本人對于事實或材料背后的根源、實質和隱含意義的深度觀察和剖析,因而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均受到嚴重局限。真正的介紹、翻譯當然也需要有人去做,但如果大家都在做這種事情,情況就有點不妙了,因為在這過程中失落的正是對本國教育實踐的關懷。[8]目前此類研究成果非常普遍的存在于比較教育研究中,并常常被譏諷為“外國情況+啟示借鑒”的兩張皮,致使人們誤以為比較教育研究者只能停留在“入門級”的研究水平,從事膚淺的重復性工作,得出乏善可陳、毫無新意的結論。這是比較教育研究成果不被學界所承認的一個重要因素,并阻礙了比較教育研究向高深方向的發展。

          二、第二重境界:模型或理論指導式——“專家級”

          比較教育要向更深的層次發展,就必須克服其自身的異質性,形成一定的標準和模式。[9]因此,為了拓展研究深度,促進學科發展,比較教育研究越過“入門級”步入第二重境界——“專家級”,即研究者在明晰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模型的指導下來研究教育發展的相關問題。

          (一)模型或理論指導式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內涵

          所謂模型就是用圖形方式對某一事項或實體進行的一種有意簡化的描述。它試圖表明任何結構或過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這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10]薛理銀認為:“模型不是理論,它本身也不是一種解釋方法,而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形式,有助于直接、明確的表達理論。”[11]而理論指導式比較教育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使用某種學科的理論或某種特定的理論分析框架來分析相應研究領域中某個教育問題的方式。分析框架是從一個理論出發,針對要研究的問題所提出的研究思路和工具,它是理論和問題兩者之間的橋梁,實際上是把研究方法具體化了,情景化了。[12研究者以模型或理論切入的角度來展開研究,作為分析教育現象的隱性工具,它往往只強調學科的特點,而忽略了研究對象仍然具有文化背景的約束性,即以學科邏輯和研究框架掩蓋了文化背景。

          (二)模型或理論指導式比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養

          劉獻君認為,“不能用無知去研究未知”。科學研究就是要運用現有的理論、知識去解決未知的問題,從而發現規律和新的知識。[13]作為模型或理論指導式比較教育研究者需要具備以下基本素養。

          1.靈活應對和有效使用“外來”模型或理論的能力。我們在比較教育研究中,經常使用來自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領域的模型或理論框架,這對于豐富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推動學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對比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養提出了要求,即應靈活應對和有效使用“外來”模型或理論,避免對其盲目崇拜和堆砌羅列。

          一方面,這些“外來”的研究模型和理論是在其學科領域的特定背景下產生的,未必完全適用于比較教育研究,這就要求我們應充分結合本學科研究對象和問題的獨特性質和實際情況,在對其進行批判和揚棄的基礎上加以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當面對復雜的研究對象和問題時,研究者需要對多種模型或理論分析框架進行有效整合,加以綜合運用。然而,如何使多種模型和理論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各取所長地去分析和研究問題,而非互相沖突和牽制,也是對這一層次比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養提出的挑戰。

          2.主動建構模型或理論的能力。目前比較教育學者常常寄希望于從其他學科借鑒些概念、原理、理論和方法,卻很少反思:比較教育學科到底能夠為其他學科提供哪些概念、原理、理論和方法?在比較教育研究中,從不缺乏借鑒,卻更應注重創造。埃德蒙·金、布萊恩·霍爾姆斯 (Brain Holmes)和黎成魁都曾強調過比較教育研究中模型和理論建構的重要作用,而積極主動地建構適用于本學科、本地區的研究模型和理論框架是每一位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和應具備的專業素質。

          (三)模型或理論指導式比較教育研究的特點

          可以說,在比較教育研究中,乃至所有科學研究中,模型或理論分析框架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模型或分析框架,那么面對復雜的研究對象或一系列雜亂無章的文獻材料,研究將很難順利進行。比較教育活動的模型,如基本要素模型、依附模型與現代化模型、主體功能分化模型、生態模型、使用與滿足模型、文化模式模型、知識溝模型、互動過程模型等,都大大有助于本學科理論和觀點的有效闡明,并且啟迪人們對新生事物和未知領域進行探尋。

          學科的理論分析框架是研究者用以對相應研究領域中的研究對象進行資料收集、歸納整理、分析概括并加以闡釋的一種圖式或參考系,這也是一種思維原則或分析維度,對研究有重要的影響,[14]它有助于形成思考問題的視角,也可能提供支持研究的學術基礎。[15]具體到比較教育學科,有因素分析法、結構功能分析模式、新馬克思主義分析模式、世界體系分析模式、文化相對論分析模式、教育人種學分析模式等,這些理論分析框架對于發揮比較教育學科的獨特力量不無裨益。

          (四)模型或理論指導式比較教育研究的局限性

          任何模型或理論分析框架都有可取之處,但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就像地圖不是無所不包的一樣,模型和理論分析框架也并不是無懈可擊的,無論設計如何周密的模型或理論,都無法概括出研究對象的全部事實。要想找到可以適用于一切研究目的和分析層次的模型顯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那些經過反復使用被證明卓有成效的模型也未必適用于任何地區的教育現象。這是因為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現象都是在其文化背景下才得以可能生存和發展,而模型或理論框架一旦成型,就不能因文化因素的不同而改變。用一成不變的運算公式只能做出泛泛的解讀,難以在文化理解的基礎上把握教育現象的本質。因此,凡是局限于既定模型或理論框架下的研究成果,都必將受到該模型或理論框架的選擇規定的制約,只是在特定模型或框架下的特定產物。倘若研究者不能對其靈活對待、綜合處理,這些成果就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局限性、機械性等缺陷,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問題的實質。

          三、第三重境界:數據挖掘式——“高深級”

          可以說,模型或理論指導式的研究方法增強了比較教育研究的解釋力。然而,隨著新信息技術媒介的推廣和使用,比較教育研究者能夠以一種更加便捷的方式接觸到研究對象國的教育數據。這就要求比較教育研究者必須超越對別國教育事實進行簡單描述的水平,在更深層次上展開工作。因此,比較教育的研究還需要從“專家級”向第三重境界“高深級”過渡。

          (一)數據挖掘式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內涵

          數據挖掘式比較教育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從大型數據庫中提取出有意義的、隱含的、先前未知并有潛在價值的信息或模式的非凡過程。[16]研究者在較好把握對象國文化背景因素的基礎上,對數據展開深度的挖掘,進而對其進行新的解讀,發現新的特征,建構新的意義。

          (二)數據挖掘式比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養

          雖然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比較教育研究者研究別國的教育狀況提供了便利,為研究者在國際范圍內研究各國的教育觀念、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實踐等方面提供了可能,但是要從大型的數據庫中發掘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內容來也并非易事,這就要求“專家級”的比較教育研究者具備以下基本素養。

          1.較強的專業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由于新技術媒介的沖擊,使得現場研究的意義變得尤為突出,比較教育研究者用新信息技術來搜集和處理大量教育資料能力的提升,將進一步促進比較教育研究者專業能力的發展。同時,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將使各國學者共同參與大型的比較教育研究項目變得更加現實,[17]不僅推動了比較教育學者專業研究隊伍的組建,也促進了整個比較教育研究者專業能力的提升。

          由于數據類型呈現多樣性,它可以是稱名尺度、順序尺度、間隔尺度和比率尺度數據,其相應的處理方法也就不一樣。[18]因此,研究者要對所挖掘的數據進行有效處理,而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簡單處理,重點是要探尋數據背后那些潛在的有價值的信息,并闡明數據間的相互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除了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理論水平之外,還必須擁有敏銳的洞察力。通過研究者的分析研究之后,建構起自己對研究問題新的認識。

          2.建構研究領域新意義的能力。建構研究領域新意義的能力是比較教育研究者的重要素養之一。提升此能力的關鍵在于研究者要從發現待研究的問題入手,沒有問題的提出,要真正開展研究將無從談起。由于比較教育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因此,作為一個比較教育研究的“高深級”研究者,必須根據自身的興趣、專長和研究對象國的實際情況建立起自己獨有的信息數據體系,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發現新的問題、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并在自己獨有的判斷力基礎之上構建出該研究領域的新意義,從而超越以往研究者在認識論、本體論等方面的不足。

          (三)數據挖掘式比較教育研究的特點

          與“入門級”和“專家級”不同,“高深級”的比較教育研究并非對既有的數據解讀和理論觀點的再加工,而是通過深入挖掘一手資料和原始數據,最大限度地“回到事實本身”,進而展開研究并建構意義。這有助于研究者排除前人所做研究和已有結論的影響,避免帶著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去認識和分析問題,使研究對象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保持靜止狀態,以本真面目示人,從而體現科學研究的“主體間性”。

          “高深級”的研究者不僅可以針對某一對象國或研究領域進行數據挖掘,從海量數據中甄別出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其分類解讀得出建設性的成果,還能夠憑借自身敏銳的洞悉力與豐富的專業知識,從數據中找出規律,對其產生的結果進行預測、關聯,使得研究成果更具預見性和創新性。

          (四)數據挖掘式比較教育研究的局限性

          比較教育研究者不僅要有自己所專長的研究領域,而且應具備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海納百川的視野來從事整個教育領域的研究,才能凸顯出自身無可替代的地位,從而獲得話語權。“高深級”的研究者能夠對某個研究對象國的文化因素達到深入理解,并能夠針對具體教育問題展開高深的研究,但是稍遜于研究視野的不夠寬泛。

          四、第四重境界:融會貫通式——“大師級”

          “高深級”的研究者可以獨立開展高深層次的研究工作,這是目前眾多比較教育研究者所向往并通過自身努力有望達到的境界。然而,數據挖掘式的比較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要想站在“會當凌絕頂”的高度,游刃有余地駕馭教育學科各個領域的比較研究,還有待于所有比較教育人共同努力,朝著本學科研究的最高境界——“大師級”不斷邁進。

          (一)融會貫通式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內涵

          融會貫通式比較教育研究是指比較教育研究者通過縱橫比較的方式,結合研究者本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非凡的文化理解力對本國的教育問題進行較為敏銳的思考,并且靈活運用國外的教育經驗對本國教育改革提出建議。研究者能夠對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因素達到全面透徹的理解,而不僅僅局限于某個層面上或某個領域中,因此總能獲得獨到的認識和見解。

          (二)融會貫通式比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養

          身處比較教育研究的最高境界,“大師級”的學者們要在教育學科各個領域縱橫闔、自由行走,就必須具備前三重境界研究者難以企及的基本素養。

          1.兼容并包、融會貫通。“大師級”的比較教育研究者,最顯著的過人之處在于其非凡的文化理解力?缥幕芯渴潜容^教育的基本特性之一,“與教育科學體系中其他學科相比,比較教育學最大的特質即在于其跨文化性”,[19]在當前多元文化百花齊放的國際化進程中,研究者只有將待研究問題置于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思考,并結合其自身扎實的學術基礎和廣博的研究視野,才能對比較教育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和領域都能夠觸類旁通。由于能夠高屋建地對問題進行統攬全局地分析和思考,大師們自然能對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教育政策的制定發揮重大的影響和導向作用。

          2.一聞千悟、不拘文法。一個優秀的比較教育研究者還需要具備非凡的領悟力。當他們積淀了廣博的知識底蘊、豐富的人生閱歷、深的思想體系和滿腔的研究熱情,便能時常領悟到高深的學問?此菩攀帜閬恚环蠈W術規范,卻難掩隨心所欲的背后隱含的真義,顯示出別具一格、不同流俗的品質和“一覽眾山小”的氣勢。

          3.精神獨立、自成一家。“大師級”學者應當具有獨創精神,在研究中堅持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不迷信“真理”、不盲從權威,這有助于克服以往研究者對于西方強勢文化所推行的文化霸權、文化殖民的“依附心態”,從而彰顯比較教育、比較教育學和比較教育學者的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獨立。

          總之,“大師級”的比較教育工作者,具有國際性廣闊視野和最新數據,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既能對本國的教育改革和決定政策發揮作用,又能在世界規模上,對各國的教育改革和制定國際性長期教育計劃做出貢獻。[20]然而,在目前的比較教育研究中卻出現了一些“偽大師”,總是急功近利地要為政府“開處方”。誠然,借鑒是比較教育學與生俱有的,也是該學科發展史上永恒的主題。學習國外教育制度、理論和經驗并以此為本國教育的改進提供借鑒,這是比較教育學科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依據與直接原因,教育借鑒也因此便成為比較教育研究重要的價值取向。[21]然而,從文化與教育的互相依賴性和高度相關性來看,國別教育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的差異。[22]那些沒有真正結合本土文化與實際情況而提出的所謂的啟示與借鑒不僅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更沒有促進比較教育學科本身的發展,反而成為比較教育的精神枷鎖。因此,顧明遠先生指出:要借鑒別國的經驗,首先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23]

          五、結語

          四重境界既代表了比較教育研究的四種類型,也代表了比較教育研究的四種水平。由于文化理解能力的差異,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研究者可能有著不同的學術境界和夢想,他們關注不同的學術問題,執行不同的學術標準,因而創造不同的學術成就。在“入門級”中孜孜以求的問題,“專家級”、“高深級”、“大師級”的學者可能不屑一顧;而“專家級”、“高深級”、“大師級”所討論的問題,“入門級”的研究者卻也望塵莫及。這四種類型的劃分,一則有助于推動比較教育學科的規劃與建設,自覺地推動本學科的知識貢獻突破文獻綜述式水平,朝著高深層次可持續發展;二則有助于促進比較教育學者專業發展與成長的規劃,使其對自身成長的階梯與路徑有一個清醒的意識,并據此不斷向前發展;三則有助于為比較教育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依據,在重視其國別知識訓練的基礎上,使他們進一步獲得運用本學科獨特理論模型與分析框架的能力,爭取邁向更高階段的研究水平。

          總體而言,比較教育的危機是不容否認的,如王英杰教授所言:“比較教育學科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出現了所謂的身份危機,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也是比較教育學生機發展的一個表征,比較教育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其不斷證明自身的過程。”[24]因此,我們不能空談危機,而應理性認識、積極應對。比較教育學要轉危為安,就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加快自身研究水平從“入門級”到“專家級”,再到“高深級”,直至“大師級”的發展,提供具有學科獨特研究視角與價值的理論成果。

          一言以蔽之,應對比較教育危機的最好方式便是:“我有大成果,故我在。”

          【參考文獻】

          [1][19]項賢明.比較教育學的文化邏輯[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334,328.

          [2]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9.

          [3][英]埃德蒙·金.別國的學校和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M].王承緒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

          [4]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

          [5][12]劉獻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級講座[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63,14.

          [6]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張良英,趙中立,張宜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73.

          [7]顧明遠,薛理銀.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9.

          [8]彭正梅.教育借鑒的困惑——關于比較教育使命的反思[J].外國教育資料,1999,(4).

          [9]陳時見,徐輝.比較教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82.

          [10][美]丹尼斯·麥奎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祝新華,武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

          [11][17]薛理銀.當代比較教育研究方法論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0,31.

          [13]劉獻君.教育研究中的四個基本要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4]馮增俊.比較教育學科理論分析框架(上)[J].教育導刊,1997,(10).

          [15]王長純.和而不同——比較教育的跨文化對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54.

          [16]李婷,傅鋼善.國內外教育數據挖掘研究現狀及趨勢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0,(10).

          [18][日]佐藤隆博.教育信息工程學引論[M].薛理銀譯.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8-9.

          [20][日]沖元豐.比較教育學[M].劉樹范,李永連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8.

          [21]遠輝,輝進宇.比較教育學科視野中的“教育借鑒”[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1,(2).

          [22]張應強.文化視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1999.189-190.

          [23]顧明遠.比較教育的身份危機及出路[J].比較教育研究,2003,(7).

          [24]王英杰.比較教育學定義問題淺議[J].外國教育研究,1993,(3).

        【教育學論文:論比較教育研究的四重境界】相關文章:

        論教育現象學研究和教育敘事研究比較03-05

        論教育學知識的實踐理性及其對教育研究的啟示12-04

        對教育學中幾個概念的解讀研究論文03-17

        教育學的論文06-15

        教育學論文05-18

        論實踐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論文03-02

        健康教育學論文01-16

        [優選]教育學論文07-20

        教育學概論論文11-30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