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研究性學習模式
摘要:語文研究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語文研究性學習模式要從教師職能、學生地位、研究目標、研究空間等方面展開。只有從多方面展開教學,語文研究性學習才可以落到實處。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模式;教師職能;主導作用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因為研究性學習對于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對于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意義。那么,語文研究性學習到底應以怎樣的模式出現呢?
一、教師職能:從傳授到指導
在傳統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好多情況下充當知識的傳授者,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走進了應試教育的“惡性循環”。而新課程理念中有一句話:“教師要做學生的伴游,而不僅僅是導游!彼^“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終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并在學習當中與學生同甘共苦;所謂“導游”,就是要指導學生學習,為學生排疑解難。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核心。這種主導作用貫穿于學生活動的始終。教師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后,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當學生在某一環節出現困難的疑問時,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將提高學生活動的質量,有利于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換句話說,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發揮“導而弗牽”、“開而弗達”的主導作用,而不是傳授、灌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如何起主導作用呢?
1.編導
語文研究性課程雖然沒有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也沒有比較固定的教學活動模式可供借鑒,但絕不能自由放任,任其發展,必須根據課程計劃的總要求,有計劃地做好各個年級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基本安排。要使活動開展得異彩紛呈,富有成效,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在活動之前的“編導”作用。
2.引導
教師在研究開始時要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活動程序之中,重在導趣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興趣,要貫穿于整個課堂:一是課端激疑。上課伊始,通過教師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方法很多,背景介紹式、故事引路式、懸念式等行之有效的課端激趣方法等,教學中可靈活運用,同時加以改造。二是課中持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掘和利用語言文字的內在魅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自始自終興趣盎然。三是課尾延趣。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教師要注意誘導性,意在言外,給學生留下充分思索的余地,以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的興趣。
3.開導
在學生研究難以深入進行時,教師要適時地進行活動開導,這種開導主要是思維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內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導疑、導難、導法。
二、學生地位:從被動到主動
主體性和主動性是語文課的核心。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始終是知識、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動獲取者。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活動,這是衡量語文研究性學習效果的重要標志。設計語文研究性課堂要在學生主動參與上下功夫。20世紀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杜威,他從經驗主義出發,開展主張以學生主動活動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的認識活動從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始,讓學生積極地、多方位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實施解決問題的過程,最后以驗證方案的正確與否作為階段性認識活動的結束。設計主動學習的思路是:
1.從語言問題開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以往的教學一般從學科知識開始,認為知識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這樣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平穩地由已知向未知、由舊知向新知過渡。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這僅僅是教師單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設計的教學開端,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研究性學習以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問題入手,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值得注意的是,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與杜威的興趣觀不同,不是以學生一時一事的個人興趣為基礎的,而是以語文知識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問題”作為活動的開始,因而不僅學生具有濃厚的探索興趣,而且使之與系統語文知識的掌握相聯系,從而使由興趣而來的學習動機變成為穩定的、持久的探索動機。
2.強化自我意識,發展主動學習的態度
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采用教師和家長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語文活動課是建立在學生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之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逐漸地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具體要求:(1)活動前自找資料、自我準備;(2)活動中自我表現、自我發揮;(3)活動后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3.采用交流方式,激勵主動開拓的精神
以往教學是個體之間孤立和封閉的學習活動,缺少知識和經驗的交流。因而學習的主動性全憑個人自覺性和能力為基礎,很容易產生對學習的厭倦和放松;顒咏虒W則不同,它強調群體間的經驗交流,相互啟發,產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強的精神。同時,同伴之間的交流還使學生逐漸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養成容納不同意見的習慣,從而使謙虛和自信有機結合起來。
三、研究目標:從單一到綜合
綜合性是研究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語文課的一個顯著特點。開設語文研究性課要與學校其他活動有機結合,發揮語文研究課的整體功能。通過語文活動課,還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審美教育,使語文教育與思想教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活動之中。
本校舉辦“我心目中的校服”活動,學生從資料中查閱了歷時四十年的校服發展史,從歷史角度,學生總結每個時代校服所代表的含義及時代的烙。粡拿缹W角度,他們看到了人們的審美觀念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從經濟學角度,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語文角度,學生在從歷史的批判繼承中,用他們的語言描繪出了新世紀學生心中的校服,用語言表達了他們內心的呼喚。
四、研究空間:從封閉到開放
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形式的學科課程,從書本到作業具有明顯的封閉性,F代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開放系統,教育要培養新時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須實施與之相適應的開放式教學。由于學科課程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封閉性無法與之相適應,因此語文教學改革必須選擇開放性教學結構。
1.研究課程開拓了學生所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學生在活動中廣泛地涉獵自己所喜愛的學科,不囿于學科課程所學;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識的深度。例如,有關“寓言故事”的活動課,可以設計如下由淺入深的內容:(1)寓言故事集錦。要求學生讀故事,知名稱意義。(2)講寓言故事。讓學生把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訓練聽說能力。(3)續編寓言故事。例如,撰寫《新龜兔賽跑》等,訓練學生的寫作和思維。(4)寓言大世界。展示前期活動成果。
2.研究課程可以促使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
把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級的知識信息,從而優化了知識結構。例如,開設《故都的秋》的活動課,可以跨越語文、自然、地理等學科,通過系列活動使學生對秋有一個全面綜合的認識。又如,學生辦小報,就是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融閱讀、作文、美術、書法于一體,學生既當記者,又當編輯,將采訪、寫稿、插圖、排版集于一身,從而給學生提供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技能的機會。
3.研究課程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獲取最新信息,培養自己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例如,活動設計:我是字“醫生”——上街找錯別字。
活動目的:正確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減少錯別字,提高遣詞用字能力。
活動過程:在“行醫”之前,告訴學生要當好一名文字“醫生”,要精通“醫術”——理解“患者”的音、形、義,才能對癥下藥。然后教師舉例指導,如“歌午廳”“批另兼營”“食鹽每代1元7角”等等。最后限定時間交“病歷卡”——即摘錄街上廣告或招牌里的錯別字,并寫上正字。
語文活動課的開設優化了課程結構,形成一種“大課程”體系,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科課程的學習功能,活動課程的開發功能,環境課程的輻射功能,使三個板塊的功能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既要適應社會新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不要忘記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的特點,只有注意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和統一,我們的教學才會有新的突破,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這才是教學的藝術,才是教師真正的高明!
參考文獻:
[1]鄧濤.新課程與教師素質發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孫春成.語文研究性學習:學與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淺談語文研究性學習模式】相關文章:
淺談任職教育中的團隊學習模式12-07
淺談“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精選10篇)01-04
淺談高職英語教學研究性學習12-02
淺談語文合作學習12-06
淺談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03-27
淺談大學生合作學習模式的開發研究03-07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學習模式12-07
教育技術學專業中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