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徽縣職業教育發展的一些看法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對徽縣職業教育發展的一些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職業教育是直接為社會輸送人才的教育,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職業教育不僅要遵循教育規律,也要遵循人才需求規律,辦出職業教育自己的特色。隨著我縣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企業對職專類人才的需求量將會日益增加,職業教育的戰略重點地位更加突出。因我縣自然條件限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與東南地區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所有的職教人都知道的,招生、教育、就業三方面都存在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國家先后出臺了好多政策,我認為應根據政策從辦學思路上和辦學模式上加以改進,一定能夠促使我縣職業教育取得更大的發展。
一、辦學思路
1.校校聯合辦學。繼續推行職業學校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職校采取“1+2”或“2+1”分段培養模式開展聯合辦學;鼓勵本市縣優質中職學校聯合辦學或集團化辦學等多種形式,帶動我縣職業教育的發展。
2.校企合作辦學。密切關注企業需求,找準合作點,與企業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合作,形成供需銜接、相互支持、共同發展,實現雙贏的發展模式,推動校企合作在廣度和深度上取得實效。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辦學的路子,主動開展聯合辦學工作。校企合作要由單純的訂單培養、接納學生實習就業等淺表合作,向共同培養型等深層合作推進,大力提倡把學校的實訓工場辦在企業,把企業的車間建到學校。
3.師資培訓。由職業學校和企業、大學或高職院校聯合,合作進行教師的培訓.
二、主要形式 (方法)
1.校校聯合的辦學形式。聯合辦學的職業學校要在共享資源的前提下,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以服務學生就業為宗旨的教育觀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既“引進來,送出去!彼^“引進來”主要包括以下同個方面:一是參與合作學校的實際教學工作。根據教學實際需要,互派教師參與專業課教學或實習指導,提高教學質量;二是加強聯辦校間專業教師的業務指導和培訓。通過“結對子、一幫一”等形式,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定期到聯辦學校指導教師提高業務水平;三是加強對聯辦校教育教學、學習實踐、德育等工作的相互溝通和合作;四是共享校內實踐基地。聯辦學校要互相創造條件,為學生實踐提供必要的學習設備、實踐原材料、指導教師等方面的保障,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五是采取分段學習的辦學形式。根據學校教學資源情況,采取文化基礎課、專業課和實習實訓分段教學,分別在雙方各有優勢的方面學校進行,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同時又能增加學校的專業設置。
2.“校企合作”辦學形式。職業學校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可采取以下合作形式。 (1)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積極探索訂單培養、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形式。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和實習計劃,研究專業設置,為企業提供所需技能人才。職業學校還要積極發揮教學資源優勢,采用校內辦班(由企業提供設備、專業指導教師)、在企業辦班等多種形式,為企業進行職工培養培訓,將學校建成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基地,讓企業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益處。(在當地學校經濟實力較弱情況下,可以“借雞生蛋”:企業將部分設備租賃或無償提供給學校使用,教師和學生用企業的設備為企業生產產品;也可以用學校為企業培訓多少合格的工人做為合同條件。另外,當學校做廣告時,也等于給企業做了廣告,真正實現雙贏。)
(2)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與企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將實訓、培訓和生產有機合結合起來,做到培訓功效“五合一”,即車間、教室合一;學生、學徒合一;教師、師傅合一;作品、產品合一;育人、創收合一。真正把學校的實訓中心建成企業的生產基地,學校的教學工廠,面向社會的培訓中心,提升實訓中心的科技水平、企業文化氛圍和經濟效益。
。3)股份合作辦學模式。學校與企業訂立章程,企業通過以資金、設備、技術入股,學校以場地、師資、學生工學結合、企業職工培訓等入股形式,形成一個新的股份合作實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校企之間形成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在校企合作中要明確學校在合作辦學中的主體地位,明確讓學生充分實訓、提高技能是合作辦學的宗旨,督促企業認真履行合作義務,達到校企合作互利雙贏的效果。
3.師資培訓。
。1)轉型:學校組織中青年文化課教師自已選擇本校相關專業,委托大學、高職院校進行培訓或學習,并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書,真正成為“雙師型”教師。
。2)專業指導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培訓:學校與相關企業聯系,委托其為學校培訓相關教師。在本校內選擇相近專業的教師,送到企業進行半年到一年的實訓,跟隨工人下企業、進車間、學技術。培訓時間結束后能勝任專業指導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工作
。3)專業課教師: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安排原來的專業課教師進入企業車間,對原來的專業技術加以更新、進一步增加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原來的知識體系緊隨時代的發展需要。
總之,要大力發展我縣職業技術教育,就必須堅持拓展辦學思路和改革辦學方式兩個基本點,真正做到內強基礎,才能外樹形象。開展學習型學校建設工程、青年教師成長工程、“雙師型”教師培訓工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質量,提高有效的管理體制,開展多元化辦學模式,根據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時應變,調整思路,更好地發展我縣的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重要意義
一、發展職業教育對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性
勞動者素質是指一個國家中能夠從事社會勞動的全部人口的整體素質。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主要包括從業人員、失業人員,也包括處于勞動年齡之內的就學人員、從事家務人員和軍隊服役人員以及其他人員。社會生產和經濟建設正是通過這些人的勞動來實現的,他們的素質狀況,在生產力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高勞動者素質,主要是依靠教育,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學校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它是一種規范化的教育,是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是有廣大干部和教師負責任地去完成的教育,這種教育對提高勞動者素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當今世界,以人的素質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對全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已成為當務之急,從而教育擺在了優先發展的位置。
“十五”期間,中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2005年初中毛入學率已達95%,高中毛入學率已達5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1%,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已經超過2300萬人,正如教育部周濟部長說,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但是,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21%的入學率意味著還有一大批高中畢業生未能升入大學。雖然招生數每年都略有增加,但普通高等院校的發展空間畢竟是有限的,如四川省某大學2005年招生10000人,2006年將招生10200人,僅增加了2%。反觀錄取率——據《成都日報》2006年4月3日報道,四川省2005年的高考生有453269人,比2004年增長32.3%,而錄取率僅60.23%,比2004年下降了10.07%。2006年該省高考生將超過56萬人,而錄取率較之2005年還將下降6.73%,為53.5%。另有報道,近兩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約為72%,也就是說,有28%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已在并還將逐年下降。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技師、技術工人等高素質技能性勞動者卻又非常短缺,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突出因素。
教育界、用人單位及青年人都曾經片面追求高學歷教育,忽視或輕視職業教育。然而學歷并不代表能力,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觀念的進步,學歷在就業市場的優勢越來越低,用人單位更注重于學生實在的能力,比較務實地去選拔適合需要的人才。社會正在由片面追求學歷向能力社會轉變。有一家企業吸收了兩位新人,一位是工作了幾年的學士,另一位是剛畢業的碩士,經考核,前者具備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試用期間,前者的工資4倍于后者。這種現象在國外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如美國某大學的加速器實驗室供許多教授使用,但工資最高者卻是管理加速器的一位工程師。這位工程師的工作能力很強,他對加速器的維護、改進基本能滿足各位教授研究工作的需要。這樣的事例說明,日益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一定要在層次上和類型上都能結構合理,這就要求高等教育結構與類型多樣化,而職業教育正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多年以來,中國職業教育曾為社會培養了許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有職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改善了中國勞動力隊伍的素質結構、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為各行各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促進了勞動就業和社會穩定。許多行業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時,都對職業教育為行業培養的高素質勞動者予以肯定。因此,發展職業教育對于提高勞動者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戰略意義。
二、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率提升
失業問題各國均有,這是一個關乎社會穩定的民生問題,如果就業率的提高大大滯后于經濟的增長,就易滋生社會的不穩定,從而經濟就難以持續發展,可見就業率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因此,各國政府都很重視解決就業問題。美國有一個政策,對興辦企業者給予減免個人所得稅的獎勵,獎勵其為失業人員提供了就業崗位。在德國,中小企業為緩解失業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統計,1996年德國的中小企業職工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70%。美國是一個發達國家,財力雄厚,某一個州上世紀80年代每月發給失業人員救助費400美元,相當于當時中國政府每月發給赴美訪問學者的經費。應該說,這筆救助費足以滿足其生活需要,但有些失業者還是要去搶劫犯案。正如中國有句古話,“小人閑居為不善”。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全球就業議程》強調:“工作是人們生活的核心,……這使得工作成為社會和政治穩定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政府對失業問題的解決主要是采取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辦法。盡管各級政府、社區、企業和工會、婦聯等社會中介組織,都在幫助失業者就業,政府還制定了一些政策,派出了就業督導組,有的地區更提出了消除“零就業”家庭。所有這些,可以概括成三句話,政府主導,社會動員,促進(充分)就業。然而,就業并不只是一個有工作、有飯吃的簡單概念,這里面同樣牽扯著勞動者素質的問題。中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較大,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就業率及從業質量,把中國沉重的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這不僅需要政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同時也要求每一個就業者在解決個人溫飽的同時,都應當更多地在加強自身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個人技能及綜合素質,幫助從業企業更大發展方面做出努力,這不僅促進了企業的進步,也提升了個人的就業質量和生活水平。上有所述,大批量的高中畢業生以及四分之一多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即失業,成為社會問題,而技能型、實用性人才卻又大量缺少,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現象,但請注意,這個“失業”的群體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潛質人才庫。未能升入高等教育的高中畢業生可以進入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實用的技能知識,成為各行業的技術骨干;未能及時就業的大學畢業生通過專門的職業培訓,充分拓展已經具備的專業知識,使之成為學即致用的專業人才,并利用在高等教育時培養的思維能力盡快進步,成為專家級人才。通過這樣的教育形式,不僅為國家、為行業、為企業培養了實用性、技能型人才,提高了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也解決了這部分人員的就業這一社會性問題。因此可見,要就業,就好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這利于通過教育、再教育提高就業者素質, 增強勞動者就業競爭能力, 拓寬其就業渠道,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保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
新型工業化的重心是發展高技術產業,而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重要基礎是人才。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應用型高素質勞動者。然而,在中國勞動者的整體素質與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已出現相當大的差距。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必須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已經成為共識。有人計算,在進入中國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人員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學生、研究生、留學生。人們都己認識到,沒有高層次的科技人才,就沒有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就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業,從而就將影響國家綜合競爭能力的增強。不難發現,許多地區、許多高技術企業都在不惜重金引進高層次科技人員,有些高技術企業還建立了相關的行業研究機構。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也提出要“加大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的力度”,所有這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們對人才戰略的理解,卻忽略了高技術產業一方面需要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專家,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工廠、一個企業還需要相當數量的技術操作人員,才能形成一個合理的人才層次結構。實驗室技術成果,要進入工廠成為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中間還要遇到一些生產技術問題。這些技術問題,高層次的專家往往不太熟悉,他們也常常不屑一顧,而事實上又需要有實踐經驗的一般技術人員去解決。美國、日本的企業派到中國安裝、調試、維修實驗設備和機器的人員基本上都是高中畢業后再經過兩年技術培訓,相當于中國的高職生。在生產過程中,一般技術操作人員可以根據市場信息、用戶反映,不斷吸取相關技術和先進技術,日益改進和完善其操作技能,探索和建議產品的更佳設計等。孤立地看,它們往往是一些小改進,但積累起來,也會是很大的改革,會使產品多檔次、多樣化、個性化,從而增強產品和企業的競爭能力。反之,如果技術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高,不能應對新技術日益發展的挑戰,那么企業的產品必然會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從而企業也就缺乏生命力。德國在發展高技術產業中,非常重視這類人才,要求他們成為企業中能適應新技術發展和高效工作的職工。德國對這類人才的培養,主要就是依賴職業教育。德國一貫重視職業教育,適齡青年也養成了接受職業教育的習慣,中小企業是學生接受職業培訓的主要基地,因而中小企業也自然地成為職業教育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場所。由于德國的中小企業非常發達,其總數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8%以上,其納稅額占全國總稅額的45.8%,因而中小企業大大緩解了德國的失業壓力。德國的高職教育適用性強,學生的就業前景好,“向高等?茖W校進軍”已成為德國高中生的常用語。
中國已高度重視這個問題,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250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1100多萬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稕Q定》提出,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溫家寶總理講,“沒有這樣一支高技能、專業化的勞動大軍,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也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中國目前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十分突出,F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0%!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已成為推進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離不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建設者和專門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教育是根本保證,其中職業教育為大多數群體提供了接受教育保障乃至就業保障,為國力增強、國家強大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人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谶@樣的重要性,全社會都應該給予職業教育以足夠的重視。
四、職業教育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巨大推動力量,由于一國的工業化進程會導致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再加上農村推力和城鎮拉力的共同作用,就必然會引起人口由農村向第二、第三產業比較集中的城鎮流動和聚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變化為農村人口的遷移創造了前提,遷移使這部分農村勞動力轉換了生產部門,從而引發他們職業的改變,從事的職業發生變化要求這部分轉移勞動力在進入新的生產部門前必須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能,才能更好地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并最終實現他們穩定而有效的轉移。由于職業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理論知識,而且更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職業教育相比普通中、高等教育與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有著更加直接而密切的聯系。
發展職業教育能夠提高我國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滿足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同時提升我國的城鎮化質量,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經濟的持續增長又會為城鎮創造更多的就業空間,吸引更多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從而對職業教育的規模與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職業教育向更高的水平變化和發展。因此,它們二者之間是一種積極的良性互動關系。
國務院多次提出要把職業教育當做今后教育的工作重點來抓;同時,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表示,未來職業教育的工作重點是讓更多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掌握知識技能,改變當前農村學生工作困境。而涉及人數眾多的農村職業教育主要任務就是讓更多農村學生通過職業教育,掌握就業技能,實現轉移就業。葛道凱表示,未來除了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質量、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外,還要擴大面向農村學生、面向涉農專業學生生活費的資助和免學費的力度,吸引更多初、高中畢業生來職校學習。
職業教育就是培養具有扎實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農村學生只有經過技能培訓,才能成為適應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人才,實現轉移就業。職業教育為農村學生的就業服務,通過對學生技能與知識的培養,為農村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平臺。發展職業教育就是要擴大面向農村的招生量,給農村學生更多的學費和助學優惠。
【對徽縣職業教育發展的一些看法】相關文章:
淺談職業教育產業的生存與發展論文11-26
論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11-15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我院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論文05-18
淺析現代教育技術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12-05
淺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過程中的一些設想02-22
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發展趨勢12-02
試論新形勢下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同行12-11
淺析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和專業發展研究02-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