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高等職業專科教育、高等職業本科教育、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是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為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培養人才的使命; 同時,高等職業教育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高層次教育。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論文1
【摘要】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猛,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已占據半壁江山,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力量。但在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公平問題仍十分突出,嚴重影響高職教育的發展。本文試圖從高職院校的角度分析高職教育公平問題,通過社會、高職院校自身、國家政策三方面對其深層原因進行分析,并對解決高職公平問題的措施與對策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高職院校;高等職業教育公平問題
一、高職院校與高等職業教育公平
1.高職院校
高職院校是高等職業院校的簡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高級發展形態,擔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高技能高素質專門人才的使命。主要特點有:①由地方政府及用人單位等本地區有關部門投資以培養地方需要的專門人才,地方性強。②專業設置與教學內容適應社會職業的分工與需要,以提供?茖哟蔚穆殬I技術訓練為目的,職業性強。③異于他類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就業由學校向有關方面推薦,用人單位擇優錄用,通稱“自費、走讀、不包分配”。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包含本科和?苾蓚學歷教育層次,直到20xx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才有部分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從秋季開始舉辦四年制本科教育。
2.高等職業教育公平問題
教育公平指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享有的自由且平等地接受法定的教育,以確保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夠通過適合自己的教育獲得相應的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瑞典教育學家胡森認為,教育公平包括起點公平、過程公平以及結果公平三個維度。教育起點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前提條件;教育過程公平是教育公平中的核心因素;教育結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終目標和理想。高等職業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體現著教育公平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又擁有自身的獨特面。高等職業教育的起點公平是指學生在選擇高等院校時,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地位是相當的,即進入高校的起點是一致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結果公平是指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學歷認可度是一致的。
二、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公平現象
1.高等職業院校遭遇質量和數量雙方面的“生源危機”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局面的形成,“生源危機”逐漸成了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挑戰,而處于高等教育末端的高職院校則不可避免地受到“危機”的沖擊。一直以來,高職往往變成落榜生去處的“次等教育”。目前所有高校都是根據高考分數來選拔人才,這不僅使許多學校不能選到適合他們需要的人才,也在客觀上形成了只有考分低的學生才去上高職的錯覺。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招生錄取高職放在最后一個批次,不僅使之成了“二流教育”落榜生的去處,還把社會上“重本輕職”的偏見制度化了。
2.高職院校的教育經費不足,教學資源嚴重短缺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新興成員,國家相關部門對于高職院校的投入嚴重不足,難以滿足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發展與內涵建設需要。財政部、教育部下發《關于減輕地方高校債務負擔化解高校債務風險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提供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意見》,旨在全面化解高校債務。同時,20xx年各省、市、自治區已經全面落實本科學生生均撥款水平達到1.2萬元的標準;然而,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均撥款標準卻至今未出臺。
3.社會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認可度普遍較低
近年來,國家通過實施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示范校建設等一系列措施,促進發展了一批辦學成績卓著的高職院校。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時間短、速度快,底子薄弱,速度與規模都難以同國家經濟發展規模與速度相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功能沒有發揮到應有的程度與水平。相應的,高職院校教育質量低下、特色不突出等特點導致培養出的學生質量也就達不到社會和企業的各項要求,直接造成了高職院校畢業生所面臨的低社會認可度、低就業率的局面。
三、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出現的教育不公平現象的原因分析
1.思路狹窄、渠道單一影響了對高職院校的財政性教育投入
改革開放后,我國在一定階段主要滿足人們物質方面的需求,對教育發展盡管政府高度重視但總體上一直投入不足。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經費主要靠財政投入,對于收取的學雜費的使用及運作缺乏相應的保障機制,致使高職院校由于區域、性質等方面的差異而與普通高校出現較大的區別。
2.傳統文化觀念影響了對高職教育的社會認知
傳統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學而優則仕”等觀念根深蒂固,社會人群對于職業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偏見與不屑。這就使得一方面社會群體的錯誤認識嚴重挫傷了高職院校師生的發展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對高職教育的不夠重視也嚴重阻礙了高職教育的速度與質量的快速發展。
3.高職院校對自身的定位影響了高職教育的質量與發展
對于高職教育定位不清,無法突出高職教育的特色和社會服務功能無疑是高職教育各方面發展受到阻滯的根源性問題。這種有著兩類教育目標、課程和前途的“雙軌制”,直接造成了職業教育是只能接收無法升學者的“次等教育”。而現在的高等職業教育則是變成了每年既能滿足眾多高考落榜生能進入高等教育的要求但又同時區別于普通教育的一種“無奈的選擇”。這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跨越新臺階是很不相稱的,導致教育發展滯后于經濟的增長。
四、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公平發展的建議
1.加大政府的財政性投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教育投入與教育資源是教育發展的前提性問題。國家應該高度重視高職教育,不斷加大投資體制方面的改革力度,促進高職教育長足性發展。同時促進辦學主體與各類大型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切實加速高職教育的快速有效發展。要努力實現對單一學校資源依賴的突破,積極整合社會資源、企業資源、民間資源和境外合作資源,為培養高技能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資源環境與保障。由于高職教育本身的專業性、職業性等特點,其所需教育資源遠比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要高得多。因此,無論是政府的投入還是優質資源的共享都應該向高職教育有針對性地傾斜。
2.明確人才培養定位,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劇、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普及從根本上轉變了高職人才只能應用技術而不能創新技術的學校與社會觀念,為高職院校樹立了培育有能力更有潛力人才的人才培養觀,并明確所培養的高職人才的培養規格,以及進一步促進其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而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其人才培養的目標。只要目標定位明確,再加上充分利用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有效發揮“雙師型”教師的相關優勢與特點、努力帶動學生的學習與工作的積極性,高職教育必定能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同時,還能實現對社會服務功能的不斷提升與范圍擴大,對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可的轉變,以及高職教育自身的不斷發展與壯大。
3.實現高職教育的特色發展,形成高職院校品牌效益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本身就異于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要實現其特色發展,并形成其品牌效應,關鍵就在于打破沿襲普通高校的“壓縮餅干”式教育的傳統培養模式,建立健全自身的人才培養與管理模式,不斷探尋適合高職教育發展的培養與管理道路。首先,對于專業的設置,高職院校不能完全抄襲大學所設置的專業。對于專業的設置應該充分調查就業市場的相關情況,以就業為導向,為學生設置有專業性、有職業前景與發展前景的專業,充分利用就業市場信息完善自身的專業設置。其次,在師資方面,積極響應國家一貫倡導與要求的“雙師型”教師,一方面主動探究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健康成才成長,另一方面也能在專業領域給予學生最專業及最貼近生產服務最前沿學習的指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促使企業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人才成批進入相關的社會或企業單位,運用自己所學不斷樹立高職教育的高質量教學品牌,以不斷吸引有興趣有潛力的學生生源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同時進一步轉變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固有認知,用教育教育質量真正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最終促進整個國家的教育前進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洪宇主編.中國教育黃皮書———20xx:大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2),281-283.
[2]陳延平.職業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xx.
[3]鄭金洲,程亮主編.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xx[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4]葉菁.我國現階段高等職業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xx.
[5]楊東平等.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xx[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
[6]詹先明.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教育公平問題[J].教育與職業,20xx,(2):22~24.
高等職業教育論文2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應該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繼承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優點,摒棄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構建實現高職教育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學習特點,高職教學目標,高職教學要求,教學方式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教學相長和師生互動為特色的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研究》課題組的全體成員對我院20xx、20xx級在校學生進行了歷時近兩年的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方式、學習行為特點及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等內容進行了調查研究,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專業學生,包括廣告、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等專業,研究方式主要采取現場觀察、問卷抽樣調查、心理訪談、集體座談、個別談話、主題討論等形式。調查樣本批量達到了90%以上。此次調查研究,力圖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現狀分析,尋找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
高職院校是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與傳統?平逃盒#越邮崭咧幸陨蠈哟,面向國家經濟建設一線工作崗位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機構,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其生源結構主要為來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數不及國家本科錄取分數段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還有部分是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具有較為鮮明的學習特點。
。ㄒ唬└呗氃盒W生的智力類型特征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表明,學習個體身上獨立存在著與特定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系的七種以上智能,包括邏輯、數理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交流、交往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一個學習個體由此組成的智能結構并因此而呈現的智力類型是不同的,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影響其學習行為。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表明,從總體上來看,可將個體所具有的智力類型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抽象思維,一是形象思維。通過學習、教育與培養,智力類型為抽象思維者可以成為研究型、學術性、設計型的專家,而智力類型主要為形象思維者則可成為技術型、技能型、技藝型的專家。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情緒、學習態度等內容的問卷調查發現,他們的智力類型80%以上屬于形象思維類型,對能為感官所感知的圖形、圖象、圖式和形象性的符號比較敏感,具有較強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問題的分析大多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喜歡體驗操作式的學習方式,比較善于接受經驗型和策略性的知識,數理推斷、邏輯思維能力較差。
。ǘ└呗氃盒W生的個性心理特征
首先,高職教育屬于?茖哟蔚慕逃,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與普通高校無緣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無奈選擇,再加之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誤解,以及就業的相對困難,許多高職學生總覺得低人一等,對自身的前途感到渺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其次,高職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常常出現興奮與悲觀兩極情緒的頻繁波動,而恒定性與韌性較差,對困難的處理能力較弱。高職學生把高職院校的學習片面理解為技能學習,追求實用,片面重視實踐操作,忽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致使理論課的學習情緒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論問題又感到難以擴展和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較弱,常常產生悲觀情緒。
再次,在學習動機上,或盲目最求高分,或片面追求“實用”—滿足就業所需技能,或盲目追隨,或放任迷茫。普遍存在缺少宏大的目標,大多指向眼前的具體的對象,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缺乏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學習動機表層化、庸俗化。
最后,在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極情緒與厭學情緒,缺少學習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任課教師,而不是專業能力需要,課后學習僅限于教師交代的學習任務,而拓展性的自主學習比例較低。
(三)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學習方式分為四種類型:1.互動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網絡學習、交流討論等交互方式;2.行動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實際操作、動手嘗試等實踐方式;3.聽覺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朗讀背誦、口頭解釋等聽覺方式;4.視覺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資料默讀、圖形自繪等視覺方式。”1〕【1】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欠缺學習方法,從與教師和學生的座談以及調查看,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許多學生的學習不具有計劃性,沒有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和之間的關聯性來進行學習;學習手段也顯得陳舊老套,基本上是被動上課、聽課,被動地應付、機械操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課后完成作業。許多學生難以體會學習的樂趣,也激發不了學習的熱情,缺乏對學科的整體把握,知識尤其是專業知識難以拓展,學習的深度、以及所能達到的高度受到限制。
二、傳統教學方式的利弊
。ㄒ唬┙虒W方式的含義
教學方式是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法和形式的總稱。教學方式不同于教學方法,但與教學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方法是教學方式呈現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教學方式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形式,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法組成,教學方式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為教學方式服務的,教學方式是抽象的,而教學方法是具體的。傳統教學是指教師在講臺黑板上講解并輔以黑板板書,學生在座位上聽講與練習的教學方式。它的主要活動是教師依據教學進度,把課本內容依序講解給全體學生聽;學生則經由上課專心聽講、練習和課后的溫習來熟練課本與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容,必要時教師補充教材或經由考試增加練習的機會。
。ㄈ﹤鹘y教學方式的優點
1.有利于教師向學生傳遞情感
這正是傳統教學最大的優勢所在。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情感表達是顯性的,教師可以直接地傳遞思想、表達情感。
2.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以教材為本,而教材的組織和安排是非常有序的,一般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所以,傳統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中談道:學習是否有意義,主要取決于新知識與己有知識之間是否建立了聯系。系統化了的知識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理解周圍世界的復雜聯系和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運用越來越復雜的知識,理解復雜事物現象的能力得到了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深入、聯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習慣。
3.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情況的把握
由于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掌控空間較大,教師在講授時可以根據學生接受的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隨時做出相應的調整,由教師來掌控課堂節奏。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控制課堂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情緒、教學的進度等。
4.有利于學生建立明確的認知結構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種接受學習的方式,接受學習的目的是建立起相應的認知結構。它有利于學生將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己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聯系,可以提高學生對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己經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聯系的效率。同時,有利于教師對信息進行整體控制,并將信息同時傳遞給盡量多的人。
。ㄋ模﹤鹘y教學方式的弊端
1..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以聽為主,很少積極主動思考,缺少獨立思考的余地,即使是動手操作也是學生按照教師事先布置的操作步驟來模仿完成。這種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以灌輸知識為主,學生學習沒有主動性,無法與自己的活動、生活經驗等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獲取知識,使知識與實際脫節,學生問題的思考局限于教師的思維,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學生很少有批判和質疑精神,作為潛能存在的學生的獨立性和個性得不到尊重和發展,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追求將教師講解的知識完整而系統地接受,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使學生的學習變成僅僅是直接接受知識,學生學習成了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了抑制,學習主體地位被剝奪,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進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與之相適應的創造能力、獨立思維能力、操作能力、與人協作及組織管理能力未得到鍛煉,導致學生的知識面狹窄,并與實踐脫節。
3.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抽象思維智力類型學生的學習,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優秀人才的標準確更加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如優良的道德品質,僅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宣講是難以實現培養目標的,只有身臨其境的耳濡目染和言行一致的千錘百煉,才能使學生受到心靈的熏陶和震撼。再如,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是一項復雜的艱辛的腦力勞動,學生需要經過大量的學習活動、體驗,才能達到智育的要求真正理解掌握。
4.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既要能講授專業知識、又要能開展專業實踐;既要能引導學生人格價值、又要能指導學生獲得與個人個性匹配的職業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要求必須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又必須凸現行業職業能力和素養。傳統教學的手段單一,對教師的素質相對要求較低,對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不利的。
三、基于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教學方式要求
研究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必須從高職教育的職業教育目標出發。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從事相關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適應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诟叩嚷殬I教育目標,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高職教育教學的要求主要有:
1.教學方式要體現職業性的教學目標,重視綜合素質培養
高職教育的教學是為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提供的職業準備教育,其目標是形成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的職業化。這種職業能力不僅是操作技能,而是職業能力和其他相關能力的綜合,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為完成職業任務、勝任崗位資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質。同時,還需要使學生獲得對職業崗位變動的良好適應性和可持續學習的基礎。技術型人才往往是現場工作群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因而他們所應具有的能力構成中,合作、公關、組織、協調、創新及風險承受等能力及良好的品行和職業道德修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所以,高職教育教學方式要實現以下目標: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強調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
2.教學內容要理論技術和經驗技術相結合
技術型人才的總體特征是理論技術與經驗技術相結合,理論技術為基礎。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考慮學生掌握理論技術所必需的理論基礎以及相應的應用能力。但是,理論技術并不排斥經驗技術,而是多以經驗技術為基礎的,同時,理論技術的應用還會伴隨出現新的經驗因素。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考慮理論技術的操作含量,應強化學生的操作動機。
3.教學方式要使學生處于最佳投入狀態
課堂中學生的投入狀態指學生自覺學習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與實際參與學習的程度。一般說來,主動投入學習的效果優于被動投入;實際參與學習的程度指學生參與學習的水平與實際掌握的程度,一般說來,深層參與學習的效果優于表層參與。無數研究實驗表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并進行討論的課堂教學效果優于教師主講學生聽講的被動參與學習狀態。有效地課堂教學應當激發并保護學生主動的學習動機,課堂教學結束后又能保持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愿望。
4.教學形式靈活,體現師生互動的原則
有效的教學既有賴于教師的優教,又有賴于學生的優學,兩者和諧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需要教師教的幫助,只有兩者和諧平衡,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再有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發展的和諧平衡。有效的教學過程不但要求學生學有收獲,學有發展,而且也要求教師大膽探索教學互促的教學思路,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不斷提升專業成長水平。由于教學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和教學體系的“能力為本位”,必然要求高職教學內容必須做到實用性、針對性,必須根據就業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選擇教學內容,恰當處理好近期的就業“必需夠用”和將來的發展“遷移可用”的關系,科學構建針對性強、能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課程結構。
5.課堂管理科學有序
良好的課堂管理具有兩個特性。一是指科學性。二是指有序性?茖W性,一般而言指課堂內的有效時間。它是指教師能緊湊而富有節奏地安排學生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課堂干擾,形成課堂內的有效時間,從而維持課堂秩序,保證課堂進程的時效性。6.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性。要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就必須強調教學方法的實踐性,這既是高職教育的教學特色所在,也是培養技術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證。
基于以上要求,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方式,應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學生真實操作體驗、理論技能并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新型高職教學方式。
【1】《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姜大源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04
【2】《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點及教育對策探討》儲爭流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教科研項目20xx.10.30
高等職業教育論文3
[摘要]本文梳理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歷史,簡析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現狀,并提出了發展方向。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歷史;現狀;方向
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概覽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是從以就業為導向,對某一專業或整個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改革等不同角度進行的?v覽已有的研究成果,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大多是對高職課程體系的某一點或某一層面的內容進行研究,缺乏從歷史視角的系統分析。只有充分把握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發展軌跡,才能為教育實踐提供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理念和原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實踐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起步早、水平高、層次多,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開發、研究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較為成熟且各具特色的課程體系,例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社區學院、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等均是課程體系理念和實踐的表現。任何教育類型的培養目標都是通過課程體系實現的,課程體系決定教育質量的高低。為了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達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設合理的高職課程體系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起步較早,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在課程體系建設上一直處于在摸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優化的狀態。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中,國內和國外都在克服學科體系中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弊端,嘗試以工作過程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知識為核心,將課程內容與工作進行高度整合建立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我國現代高職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考察的起點也定位于此。從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的視角考察,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隨著政治時局、宏觀經濟變化呈現出階段性特征?傮w上,高等職業教育在建立之初時的課程體系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科式課程體系;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受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影響,社會對從業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強調的以“知識”為基礎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開始引進和借鑒國外以能力本位、職業分析導向式課程體系,突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但由于制度、文化等差異,國外的課程體系并不完全適合我國的國情。我國職業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在借鑒國外課程體系改革理念的基礎上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課程體系———“寬基礎、活模塊”、項目化課程體系、學習理論導向課程體系。到21世紀,國際流行的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被廣泛地應用于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中,該課程體系的建設理念和實踐由德國教育者最先提出,目前已被我國引進并在一些示范性院校踐行。
二、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現狀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歷史、現實與發展方向研究”課題組的調查結果和相關的理論研究,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現狀可以做如下簡析。
(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校間差異
受教育管理者、教師的職業教育價值觀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的多重影響,我國當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校間差異明顯。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工程及相繼的骨干高職建設院校工作對我國當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大多高職院校均在實踐本位、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尋求改進和變革。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在近年來廣泛地應用于多類高職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逐漸成為當代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模式,該模式的應用已經由制造類專業擴散到了服務類、管理類、農業類等其他專業類別,多所職業院校(包括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淄博職業學院、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在國家精品課程、示范(骨干)院校建設、職業院校名師評選等活動中明確地提出并踐行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
。ǘ└叩嚷殬I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理念
在培養人才的社會教育實踐中,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與其他類別教育實踐比較,有著許多不同的表征,這些表征是由高職教育本身的職業性、生產性和社會教育特點性決定的。我國現有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實際存在著兩種課程價值取向:一種是學科知識本位的課程價值取向,另一種是以能力為中心的課程價值取向。這兩種價值取向相互纏繞,“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學問化與職業化的競爭史”。我國高職教育對這種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還停留在概念層面,課程體系實際上仍舊是學科體系的變形,沒有真正根據職業能力的要求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設計課程結構和選擇內容。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經歷了實踐本位對學科本位的改良,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模式改革仍舊不夠徹底,課程建設也沒能深入進行。
。ㄈ└叩嚷殬I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
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受到我國教育管理的影響,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思想較為統一,只有少數院校在公開的文檔、網頁、文件等資料中沒有及時更改人才培養的相關說明。在人才培養內容表述上與時俱進的多數院校,課程體系的認識和實踐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基于工作過程理論的課程體系改革成為當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仍舊未能領會其真意,受課時、師資、師生價值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以工作過程為依據的課程體系改革出現了口號化、形式化的現象。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最終落實在具體的課程中,而課程內容的選取與授課教師的專業、行業經驗直接相關,課程體系改革既需要宏觀管理的介入,又需要教育教學工作者以課程為單位具體落實。
三、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發展方向
在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國內和國外都在克服學科體系中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弊端,試圖以工作任務為參照,以工作過程知識為核心,將課程內容與工作進行高度融合,建立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其開發路線經歷了“學科系統化———職業分析導向———學習理論導向———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發展模式過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是一個開放、復雜的系統,受到職業教育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只有運用教育系統論、教育哲學等學科的理論從職業教育發展性上考察,才能準確判斷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發展方向,才能構建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傳統的職業教育,注重書本知識的教授與講解,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與相關工作的聯系,使學生不能很快地適應工作崗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時,應該兼顧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性和職業性,對培養目標指向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分析,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院校將對傳統的職業教育觀進行新的學習、認識及提升,應該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要為學生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現實需要的能力及遷移性的發展能力、職業精神、團隊精神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為了突出學生能力培養和全面發展,應將課程體系改革與實際工作聯系起來,讓學生參與完成工作任務,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及課程開發方法,形成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的排序(結構)應該契合工作過程的完整性,課程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的課程體系要充分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原則,在實踐中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應該并列開設,專業核心課與綜合實踐課可以交替開設,專業課中先開設綜合實踐課,再切入到理論、原則性的課程內容?傊,構建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仍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近中期發展方向,目前工作過程導向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主要教育形態,這為職業精神發展從潛在的多種可能狀態向現實發展的轉化提供了條件。
[參考文獻]
。1]鮑潔.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現狀研究[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xx.
。2]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現象與規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24).
[3]嚴中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4]徐平利.職業教育的歷史邏輯與哲學基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5]鄧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xx.
。6]薛棟.精神重建與中國職業教育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xx(8).
淺論高等職業教育中知識管理問題研究高職課程與教育論文
摘要:該文試結合現代知識管理的一般理論,就我國目前高職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核式和教學模式改革問題提出相關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知識管理:課程根式;教學模式
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構成了現代高校教學的兩項最基本的認知任務。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定培養目標和規格決定了高職教學對知識傳授的內容和模式的選擇性。筆者認為,將現代知識管理理論應用于高職教學中,在確保傳授知識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識選擇和轉化的高職課程與教學模式。
一、現代知識管理理論
知識管理是包括知識的生產、加工、傳播和運用的過程,其作用就是幫助人們分享信息與知識,并運用知識改善自我或組織的行為績效。
在當代知識理論中,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ilcitknowledge)和默會知識(tacitknowledge).顯性知識是指能夠反思和陳述的知識,指那些經過編撰的能夠以正規化、系統化的語言明確表達的知識,其表示方式可以是書面、數字表達、列舉、手冊、報告等正式媒介;默會知識是指存在于人們頭腦的某個特定環境中的、難以正規化,難以溝通的知識,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陳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占性和排它性,難以與他人共享。
現代知識管理,即對上述兩種知識進行管理,其核心是兩類知識的轉化過程,知識創新的全過程包括兩類知識形成的下述四種轉化模式。
(一)社會化:從默會知識到默會知識
社會化是個體之間共同分享各自經歷、經驗、決竅和心智模式并創造新的默會知識的過程。默會知識傳授的關鍵是經驗的形成,沒有個體之間經驗的共享,一個人很難從另一個人那里獲得默會知識。社會化產生的是一種“意會”的知識。
淺論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社會適應性;職教屬性:高教屬性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個人發展兩方面的需要.其適應性體現在以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為本位的職教屬性中,同時,還體現在建立一套有高職特點的、完整的、現代化的知識課程體系的高教屬性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面向未來、全面發展能力,屬于高等教育體系中造就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1 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包括社會與個體兩個方面
1.1高等職業教育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部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所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主要由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要適應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一.人才培養模式要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相適應。高等職業教育要圍繞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對一線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的新要求.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校企合作為途徑、以全面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就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培養急需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第二.專業結構要與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相適應。專業是學校進行教學的基本單元和載體,是社會需求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點.是保證人才培養適銷對路的首要環節專業的設置要從產業、企業的現狀和發展需求出發,充分體現地區產業、企業的特點,要符合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有助于推動本地經濟的發展專業結構要根據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情況不斷調整.要以發展的、動態的觀點來分析本地產業結構發展變化的趨勢,使專業設置趨向合理.更好地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與就業的幾點思考論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進步,國家日益重視高等職業教育,重視專業型人才培養。職業教育最為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因此招生以及就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主線,也是體現高職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標。
一、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與就業存在的問題
第一,社會各界存在偏見。當前社會上普遍將高職教育看作低層次的高等教育,可以說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延續。精英文化的理念根深蒂固,使得人們輕視高職教育。有些企業以及事業單位從學歷上就鄙視高職畢業生[1]?陀^來說我國的高職教育存在著辦學時間短以及辦學經驗欠缺等方面的問題,主觀層面而言很多人輕視職業教育,尤其是在當前高校不斷擴招的背景下,人們更加擔心高職教育的水平與效果。
第二,高職院校自身問題。在高職院校招生過程當中,提出的要求以及培養目標,都存在很多雷同的地方,比如復合型人才以及高素質人才等。這些問題體現在高職教學方面,就是缺乏特色意識以及改革理念[2]。很多高職院校模仿普通高校的招生要求,并且培養目標方面也忽視考察人才市場的需求,無法將市場要求作為導向來培養人才。在這一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面臨著比較嚴峻的苦難。除此之外,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招生就業工作隊伍薄弱的問題[3]。招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夠理想,考生以及畢業生無法及時了解各個院校的招生信息以及用人信息。高職院校往往通過有償媒體以及有償中介來招攬學生,同時各類人才也通過市場有償推薦就業[4]。這樣容易影響到學生以及學校的利益。因為高職院校存在著用人機制方面的問題,使得招生就業的工作人員隊伍不夠穩定,部分高職院校甚至直接市場化操作。
關于職業教育高等數學教學法研究的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專業性,上手慢,就業難,鑒于這些問題的存在,高職院校需要變革現有的教學方法,創新教育形式,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的水平,提高學生的專業性,方便學生就業。
【關鍵詞】高等數學;職業教育;教學方法
一、前言
現在加強高等職業教育數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這樣幾個必要性,首先,是現在的高校擴招、生源不足、高等教育進入買方市場,這時候生源的整體質量就會下降,生源本身的水平不高、基礎不好為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處,所以有必要革新教學方法;其次,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尤其是數學這樣一門學科邏輯性比較強,很難勾起學生的興趣,這時候如果教學方法再那么死板、沒有新意,就更難開展教學工作了;再次,從高等數學的重要作用來分析,一方面高等數學可以鍛煉學生縝密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它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學科,另一方面在數學長期的發展中,體系已經比較完善,教育操作性比較強。從這些必要性來看,提高高等數學教育刻不容緩。
二、目前高職院校學生高等數學的學習現狀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在高等數學的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無非就那么幾方面,下面我們來一一梳理。一是學生的數學基礎不牢固。高職院校的很多學生數學基礎一般都比較差,因為在以前的學習中沒有重視相關知識的學習,很多學生是因為考試成績低才選擇就讀高職院校,所以他們的基礎普遍不好。數學這門學科是比較重基礎的,基礎不好會嚴重影響以后的學習提高。二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很多學生都思維不集中,貪玩,對學習的興趣不大,不能夠自己自主的學習數學知識,僅僅是為了應付開始,只要能夠及格就行,完全不會考慮數學知識有什么實際的用處。三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差。很多學生也是很刻苦的研究了數學知識,但是效果不明顯,學習效率低,甚至很長時間也沒有看出數學成績的提高。四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存在問題。這一點也是學習效果差的一個原因,因為掌握不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很多時間的刻苦研究都是無用功,完全沒有效果,加之數學本身的枯燥性,學生就更不愿意學習數學了。五是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嚴重。這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高職教育中,因為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實踐人才的,如果知識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沒有契合點的話,學生不愿意接受也是理所當然的。
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現狀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應該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繼承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優點,摒棄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構建實現高職教育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學習特點,高職教學目標,高職教學要求,教學方式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教學相長和師生互動為特色的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研究》課題組的全體成員對我院2008、2009級在校學生進行了歷時近兩年的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方式、學習行為特點及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等內容進行了調查研究,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專業學生,包括廣告、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等專業,研究方式主要采取現場觀察、問卷抽樣調查、心理訪談、集體座談、個別談話、主題討論等形式。調查樣本批量達到了90%以上。此次調查研究,力圖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現狀分析,尋找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
高職院校是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與傳統?平逃盒,以接收高中以上層次,面向國家經濟建設一線工作崗位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機構,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其生源結構主要為來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數不及國家本科錄取分數段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還有部分是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具有較為鮮明的學習特點。
。ㄒ唬└呗氃盒W生的智力類型特征
最新論文: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評價制度研究
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重要類型,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在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職業教育要不斷地服務社會,與社會接軌,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多元的高素質人才。總而言之,社會評價機制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高等職業教育只有通過構建健全的社會評價制度才能夠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條件,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本文將重點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社會評價制度的確立和實踐,力求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創造條件。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社會評價 制度 多元化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DAI Lihua
。╕antai Vocational College, Yantai, Shandong 264000)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education,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for high-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 Reform 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continue to serve the community, and social standards,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culture, diverse high-quality personnel. In shor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importa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nly to be able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chool conditions by building a sound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community to cultivate more talents.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of social evalu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高等職業教育機電一體化課程設置的論文
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地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根本所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等電子技術在制造業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進步和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不斷開發,如今,機電一體化產業以其特有的技術帶動性、融合性和廣泛適用性,逐漸成為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主導產業,成為新世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響下,各高職院校紛紛開設機電一體化專業,以滿足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但目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專業定位模糊,“雙師型”教師隊伍力量薄弱;教學實驗、實訓條件落后,實踐訓練水平有待提高;適應新技術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有待構建:體現當代工業發展水平的專業教材有待突破。鑒于此,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的再構建,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學科領域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科學,是由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和電力電子技術互相滲透而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應用技術,支撐“機電一體化”這門學科的有:
1)機械學,
2)控制論,
3)電子學,
4)計算機科學。
二、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現有課程設置不能很好的突出高職以技能為本位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觀,理論課比重過大,實習、試驗、實訓環節不完善。
(2)現有課程設置沒有充分圍繞學生的就業方向和社會需求來設置,不能跟周圍大環境的具體需求密切結合,沒有很好的突出高職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觀。
試論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探析的論文
【論文摘要】中高職銜接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但目前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障礙了它們的協調發展,本文主要從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及如何改進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論文關鍵詞】協調發展;培養目標;課程重組;學分制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職業教育主要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職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銜接成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探索并建立靈活多樣的中高職銜接模式,對于拓寬中職畢業生繼續學習通道,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目前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劃分界限模糊
根據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根據教育部教職成【2009】2號文件,中職教育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從以上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分析,高職教育與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共性,關鍵詞都是“高素質”“技能型”和“人才”,兩者層次性不清晰,使得各自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劃分界限模糊,高職教育沒能建立在中職教育基礎上,實現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層次的銜接。
試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銜接探討論文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銜接是職業教育滿足企業對人才需求、發展和創新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分析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銜接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市場需求;高端技能型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國際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正發生著多元化的變化。目前,高職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薄弱。中國人才發展報告指出:預計到202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總量將高達8127萬。面對龐大的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務。因此,提高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就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正確看待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模式的關系,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全面銜接。
一、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1、專業設置與市場崗位需求脫節。
目前,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往往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分析不夠,不能根據崗位的需求狀況及走向與企業共同探討來確定專業,尤其是現有的專業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做出及時的調整,致使“產銷不對口”,有的專業畢業生過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乏相應的專業培養。
2、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陳舊。
我國高職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系統全面地講述,學生被動地接受與理解教師講的內容。這種做法利于培養學生的`順向思維,不利于逆向思維及發散思維的培養,其結果是創造能力不足,缺乏職業型。課程體系陳舊并缺乏彈性,一旦執行,往往很難修改,不能緊跟市場需求做出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單一,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仍占主導地位,沒有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及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造成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很難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需求、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試析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正確定位和科學構建論文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是課程活動的方向,是從事教育活動的重要結點,是各種課程活動的核。也是課程論的首要問題。課程目標的正確定位和科學構建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質量、提高就業機會,同時還是教師教學研究的航標。課程目標的正確定位和科學構建兩者是動態的、互補的、有機的,更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進步的內在動力。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課程目標 正確定位 科學構建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是課程活動的方向,是從事教育活動的重要結點,是各種課程活動的核心,也是課程論的首要問題,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課程目標的正確定位和科學構建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質量、提高就業機會,是教師教學研究的航標。課程目標正確定位和科學構建兩者之間是動態的、互補的、有機的,更是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進步的內在動力。
一、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內涵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是一個含義極廣的概念。它涵蓋了涉及到自然和社會許多領域的需要,以及構成這種需要的人的各個方面。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狹義上講是指導課程設置、編排、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的準則,也是課程自身性質和理念的體現,是學生學完課程后將要達到的或獲取的知識、能力、發展狀態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標,以及學院圍繞教學所進行的各項活動。課程目標是課程設計的基礎環節和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課程內容,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體現,是培養目標在特定課程門類或科目中的具體化、操作化的表述,也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在相關素質或特征方面應發生的變化和達到的學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