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析多元文化下大學生公民文化教育基本內容
論文關鍵詞:多元文化;大學生;公民文化教育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未來政治生活的主要參與者,大學生公民文化教育直接關系著公民社會能否形成和健康發展。從當前來看,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文化教育主要應該突出政治認同感、政治參與技能和理性的政治行為三個重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也進人了全球化時代,世界成了“多種文化的星球”。如今,大多數國家的文化都是多樣的。根據新近的統計,世界184個獨立國家中總計有超過600個的現存語言群體,有5000多個種族群體。只有在為數極少的幾個國家中,才可以說公民們共享著同一種語言,或者屬于同一個種族—民族(ethnonational)群體。目前,我國文化也呈現出東西文化交匯、古今文化融合、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存的特點。多元文化的并存,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就成為一個極富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嶄新課題。
加拿大政治哲學家威爾·金里卡指出,“現代民主制的健康和穩定發展不僅依賴于基本制度正義,而且依賴于民主制下的公民的素質和態度”,其中公民的政治品德尤其重要,它主要包括“要有能力弄清和尊重他人的權利、要有提出適度要求的意愿、要有能力評價官員的表現、要有從事公共討論的意愿”。當代大學生是未來政治生活的主要參與者,大學生公民文化教育直接關系著公民社會能否形成和健康發展。從目前來看,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文化教育主要應該突出以下三個重點,即政治認同感、政治參與技能和理性的政治行為。
一、政治認同感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人們依據一定的政治態度、政治目標確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做是某一政黨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以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與這個政治組織保持一致,支持這個組織的路線、方針、政策,這就是政治認同。”換句話說,政治認同就是政治參與者(包括個體、群體)對參與其中的政治體系的自覺接受和順從,是從心理上接受進而在政治行為上積極參與、維護并促進政治體系發展的政治參與過程。政治認同的實質在于,政治主體通過自己的政治行為,對政治體系發生一定的作用而體現其自身的價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政治認同作為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一種意識范疇,而且是一種實踐范疇,是對政治統治客觀事實的價值判斷。
政治統治者要獲得足夠的令人服從的權威,就必須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和觀念,以及反映這種價值的制度化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有資格掌握政治權力。國家政權往往憑借強力的控制,通過某種意識形態的信仰體系為社會成員提供某種價值取向,為人們應該服從某種政治統治提供理論依據,從而證明這種政治統治的正當性。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現代政治學稱其為政治統治的合法化過程。政治合法化有多種渠道,其中學校教育是正式、系統、最有效的。學校教育實質上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正規的公民文化的培養過程。學校把有關政治的課程引人課堂教學,通過政治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的政治興趣,培養學生的政治信仰,從而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公民文化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以政治素質為核心的整體素質,逐步將大學生培養為適應現代公民社會所需要基本政治人格特征的政治人,這也是大學生公民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通過公民文化教育,使當代大學生認同并效忠于政治共同體,個人作為國家或其他較大的政治共同體的一分子,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對于政治系統與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具有充分的感知,有較強的政治效力感,相信自己有改造或影響政治環境的能力,主動參與政治過程或介人政治活動。從而為公民社會的形成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二、政治參與技能
公民的政治參與是公民文化的首要價值和重要特征。“公民共同體的公民身份首先是由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來標示的。”“如果一個人對其所處社會的制度都不甚了解,甚至一無所知,那么,要他成為‘恰當評價’并‘積極參與’社會的合格公民,顯然是無從談起的。”達爾認為,所謂“民主的首要條件應該是公民的有效參與”,“在政策被社團實施前,所有的成員應當擁有同等的、有效的機會,以使其他成員知道他對于政策的看法”。列寧對公民的政治參與問題也十分重視,列寧在談到民主時曾指出“一切民主制度都意味著形式上承認公民的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因此,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公民的政治參與,公民的政治參與不斷擴大是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政治文明的體現。
“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它是政治關系中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反映著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選擇范圍,體現著政治關系的本質。”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為,是公民對于國家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關系,包括直接或間接同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
作為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主要途徑,政治參與在政治生活中有其重要作用。第一,政治參與是公民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利和資格,通過政治權力最終實現自己利益的主要環節。第二,政治參與具有表達民眾意愿的功能,它給公民提供了將其利益和要求傳遞至政治系統的機會,并施加影響。第三,政治參與影響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政治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內容就是公民對于政治管理過程的參與和對于政治管理主體的制約。第四,政治參與影響到政治文化的發展,公民通過政治參與提高對國家的責任感和對政治體制的寬容精神,此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當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在參與意識、主體范圍、參與內容等方面都較以前有明顯進步,但仍存在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強弱不同、公民政治參與能力存在差異、非制度化參與盛行等問題。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政治參與教育,不僅可以開拓他們的政治視野,提高他們的參政能力,增強對于政治系統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而且還能夠實現政治參與技能提高與政治系統運行的良性循環。因此,培育公民熟練的政治參與技能,是大學生公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從目前來看,主要應該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強化政治參與教育。達爾在談到公民教育時曾指出:“民主國家一個勢在必行的要求就是,提高公民的能力,以便公民能更智慧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實證研究表明,教育是政治態度的最重要決定因素。教育可以訓練個人的政治參與技巧,教給人們獲取政治知識的方法,去接觸大眾傳播媒介,了解政治的正式結構以及政府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民主的參與和責任的規則均可以通過教育而得以傳播。不過,教育不可能完成建設公民文化的全部重任。阿爾蒙德認為:“正規教育不能在時間上完全替代公民文化的其他一些成分的創造”,“補充正規教育的一種方法,可能是發展政治社會化的其他渠道。”因此,在進行公民政治參與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強調社會和家庭對公民政治參與的教育功能,強調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公民教育中的結合。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政治文化教育,營造濃厚的政治參與文化氛圍。
其次,明確政治參與方式。中國的公民文化教育不能停留于書本、概念和口號,除了向大學生解釋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重要意義,還必須向他們具體介紹政治參與的渠道和途徑。從行為方式來看,公民政治參與主要有政治投票、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政治表達、政治接觸、政治冷漠等途徑。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政治投票和政治選舉。因為,政治投票和政治選舉是公民參與政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政治行為,也最能體現民主。在各種政治參與行為中,選舉可以說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為有效的手段,也是公民合法表達自己政治意愿的有效途徑。
最后,提高政治參與能力。“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幸福生活不能只根據人們的物質財富和收人來衡量,它更重要地表現為人們能否充分地實現自己的潛力并積極參與到社會共同體的生活中去。”因此,要想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不僅要讓大學生了解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徑,還必須切實提高他們的政治參與能力。從當前來看,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能力要突出以下三點:一是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在現代民主國家,政治參與是民主的本質要求,是政治系統良性運作的必要條件。二是熟練掌握議事規則。了解政治體制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決策過程,從而培養自己較強的政治行為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實踐經驗。三是準確表達個人意愿。隨著政治現代化的推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不斷增強,其政治參與要求愈來愈高。在此過程中,他們需要學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利益和爭取自己的利益,對公共目標以及個人利益要有合理預期。
三、理性的政治行為
“理性(reason)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種能力,一種發現什么是真理的能力,是一種使我們了解真理的本領”。理性是人類獨有的一種精神力量。“公民文化是民主制度的意識鋪墊與風格基礎,其實質體現為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們在憲法和法律的制約下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并行不悖的理性自覺和行為取向,”這種政治取向表現為一種平衡性。“所謂公民理性,是指公民社會中的人在參與政治活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用以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為的精神力量。”公民理性體現在很多方面,但最為重要的是,作為民主社會政治主體的公民首先必須具備批判精神、妥協精神和寬容精神。
批判精神。在民主政體中,基于公民對政治的廣泛參與,公民對政治的信任度提高。這種政治上的信任有助于促進公民與政府、公民與公民之間的合作,如果缺乏這種信任意識,民主政治是難以成型的。在一個憲政制的民主國度,一整套具有普遍信任感的社會態度,往往會形成一種超越于和高于政治分歧的共同體意識。這種意識能夠減少公民盲目卷人引起社會動蕩的事件和運動的可能性,起到政治穩定的“安全閥”作用。然而,“在民主國家中,忠誠并不意味著同意,更不是口是心非地同意。”“民主國家的公民對待他們的領導人應該持批判態度。”民主社會中公一民的批判精神是民主制度得以成功運行的必要條件之一。
妥協精神。社會是由有著不同利益、價值觀念的個體組成的,人與人之間利益的沖突是無法避免的。沖突是社會固有的一種客觀存在,正如柯林斯所說:“人類是既具有合群性又具有沖突傾向的動物;從根本上來說,生活就是一場地位斗爭,在這場斗爭中沒有人會對他周圍那些人的權力默然處之,毫不關心。”為了不至于在無謂的沖突,尤其是劇烈的暴力沖突中毀滅整個社會,妥協就是一個雙贏的選擇。“妥協”就是相關各方為了實現各自最基本的目標不得不放棄部分利益而做出的一種讓步。美國政治學家科恩指出:“妥協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民主國家的公民須樂于以妥協辦法解決他們的分歧。民主的所有條件之中,飛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妥協就沒有民主。”妥協是人們在處理矛盾和沖突時理性和智慧的表現,同時也是一種經常被采用的化解方式。妥協作為一種智慧和化解矛盾的方式之所以被經常采用,不僅在于妥協本身的優勢和特點,而且還在于它有利于實現利益整合、促進政治合法性以及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寬容精神。寬容在生活中是一種美德,在政治上則是政治理性的表現,民主國家的公民必須具有寬容精神。“當公民與政府之間,或者公民與公民之間的意見相左時,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多數保護少數的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政治是一種寬容的自由政治。”科恩把寬容分為三個層次:寬容的第一層次是,要容忍不守成規。這不僅是寬容的最低層次,而且也是寬容最基本的外在體現。不守成規的行為是十分寶貴的,因為人類社會許多重要的進步都是大膽地違反成規的結果。寬容的第二層次是公民不僅必須樂于讓別人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不加干涉,而且必須寬容別人直接反對自己的信念與原則。寬容的第三層次是,公民必須寬容甚至是懷有來意或出于愚蠢的反對?贫髡J為,這三個層次在難度上呈現出遞增趨勢。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第一個寬容已實屬不易,要做到后兩個寬容則更是極為困難。費孝通曾指出,“我們與西方比,缺了‘文藝復興’的一段,缺乏個人對理性的重視,這個方面,我們也需要補課,這決定著人的素質。”因此,作為我國民主政治的未來參與者,大學生必須自覺培養寬容精神,在實際行動中克制自己的言行。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簡析多元文化下大學生公民文化教育基本內容】相關文章:
簡析大學生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08-02
淺析多元互動模式下的跨文化08-02
簡析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08-02
簡析優秀大學生的學習之道08-07
簡析白居易的諷喻詩04-25
蘇軾詞成就簡析05-21
簡析連帶責任08-15
簡析高校設備維修經費預算08-21
簡析盾構機激光導向系統原理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