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學:學科特征與趨勢展望論文
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對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繼承與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循環經濟學自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當然循環經濟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最根本的推動力還在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資源、環境、生態問題,而為了解決當代復雜而規模宏大的生態與環境問題,在社會生產與生活界面上出現了許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合流1。循環經濟學就是針對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在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復雜性、綜合性的過程中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
1循環經濟學的內涵
目前普遍認為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生態經濟,因此,并沒有把循環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研宄。例如,諸大建認為,在傳統經濟模式下,人們忽略了生態環境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平衡,過分強調擴大生產來創造更多的福利;而循環經濟則強調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和諧,著眼點在于如何通過對有限資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如何通過減少廢棄物來獲得更多的人類福利,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奈民夫。那順、梁繼業和邢恩德認為“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排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這門學科稱為“循環經濟學。徐大偉和王子彥通過梳理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對循環經濟的理論貢獻,指出循環經濟的經濟學基礎“循環經濟的經濟學基礎應該是兼具微觀、宏觀和宇觀思想的、以‘生態一經濟一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矛盾及其運動和發展規律為研宄對象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其文章認為“循環經濟學”這一名詞是由吳季松提出的。而吳季松認為“系統論與生態學是循環經濟學的兩大支撐”,“循環經濟的核心在于要像生態系統中一樣,建立起經濟系統中的循環組分;與生態經濟學同一理念,但研宄及措施更為具體”。
從已有的有關循環經濟的文獻可以看出,循環經濟學的研宄對象就是循環經濟。而對于循環經濟的定義也存在不同的見解,目前國內外對循環經濟的探討可以歸納為三類觀點:第一類是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定義循環經濟,主張人類的經濟活動要遵從自然生態規律,維持生態平衡;第二類是從生產的技術范式角度定義循環經濟,主張清潔生產和環境保護,使生產過程的技術范式從“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或稱為單程)型物質流動模式轉向“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第三類觀點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是,不管從何種角度來定義循環經濟,都承認“3R”原則是循環經濟的三項基本原則,也是循環經濟論點的最為顯著的內容。循環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根本在于“循環”: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轉的線性經濟系統,而循環經濟則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一個閉路循環系統。因此,不妨將循環經濟學定義為以“自然—人類社會一空間”三維系統為支撐,研宄在既定資源存量、環境容量、生態閾值綜合約束下,以緩解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為目標,運用經濟學方法研宄物質流、能源流的運行機理、方式、技術、效率、機制的一門應用經濟學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1循環經濟學是以“自然一人類社會一空間”三維視角為研宄的切入點
當前的經濟學研宄對象業已從經濟系統本身的一元思維拓展到“自然一人類社會”二元思維,但是,“21世紀的主要矛盾由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單位勞動力帶來的經濟增長)變為需要大幅提高自然資源生產率(單位自然資本帶來的經濟發展)”。而這一過程的實現,更需要通過在區域系統運行的不同產業之間、同一行業之間進行有效的物質與能源交換。因此,循環經濟學中的空間概念,將跨越生態系統、資源系統、環境系統以及各個產業內部系統和產業系統之間,以及社會一經濟系統,而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內尋求物質流、能源流配置效用的最大化。
1.2循環經濟學是深層生態學的應用與發展
1973年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發表了《淺層生態運動和深層、長遠的生態運動:一個概要》,認為兩者是性質截然不同的生態思想,這種本質上有別的觀念反映在當代生態運動的具體行動中便有了完全不同的現實主張。例如,在解決污染問題上,淺層生態學通常的做法是,用技術凈化空氣和水,緩和污染程度;或用法律把污染限制在許可范圍內;或干脆把污染工業完全輸出到發展中國家。與此截然相反,深層生態學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評價污染,關注的是每個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生存條件,而不是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它對人類健康的作用方面R。由此可見,循環經濟學不是一個解決局部或部分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經濟科學,而且從更深層次的問題揭示、更大范圍的系統設計、更為有效和長久的解決措施方面,來提升“自然一人類社會一空間”三維系統的運行效率。
1.3循環經濟學的研宄目標是著重借鑒經濟機制與杠桿,合理組織資源利用、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與保護
其中也要考慮這一過程中的經濟成本。例如,僅僅從資源循環利用來看,循環利用的次數越多越好。但是,如果考慮到每一次循環,都需要添加額外的能源與物質,比如附加的機器、運輸的基礎設施等,則就需要合理確定不同生產流程、工藝或資源、環境、生態條件下這一循環利用的程度。
1.4循環經濟學的學科性質是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應用經濟學
從技術經濟學角度看,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目前一些分析十分注重將技術經濟的分析應用到循環經濟研宄的具體領域。當然,循環經濟學的研宄并不限于技術層面、自然系統層面,而要尋求有利于形成循環型經濟模式的社會經濟制度。
2循環經濟學與生態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的異同
循環經濟學的研宄是以“自然一人類社會一空間”三維系統為支撐的,而自然系統又是由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自然生態系統所構成的,這四者之間不僅是相互聯系的,而且還是同一自然界的不同表象,從而又是相互區別的。自然資源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約束性主要表現在資源的可再生性和資源稟賦,由于資源貿易的發展,使得自然資源的區域約束性相對減弱;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約束主要在于環境容量;自然災害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災害發生的風險程度;自然生態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約束主要表現在生態閾值。由此可見,自然資源、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和自然生態系統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約束性和影響途徑是不一樣的。
依據自然界及其組成系統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各自影響,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學科體系。自然資源經濟學是以資源持續利用為基礎,研宄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資源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及由此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環境經濟學則是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研宄人類社會系統與環境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生態經濟學則是以生態閾值為基礎,研宄人類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與人相互關系的學科。
當然,如果從大資源、大環境、大生態的概念出發,則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又是重疊和交叉的。例如從大資源的角度出發,則不僅研宄自然資源,還研宄社會資源,當前一些資源經濟學的研宄內容就是這樣的。除此以外,還可以將自然環境理解為環境資源,將自然生態理解為生態資源,從而擴大了資源經濟學研宄的范疇。還有即是從大環境的角度,將資源、生態納入環境系統,并將其作為環境經濟學的研宄內容;也有的將資源、環境納入生態系統范疇,并從大生態的角度來研宄生態經濟學。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之間所存在的本質區別。
對于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劃分可以看出,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可以涉及到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及生態經濟學的相互內容,因此,需要綜合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三門學科的內容來加以分析與研究,這就需要產生一門新的學科。這門新的學科就是循環經濟學,其從資源集約利用、環境污染最小化以及生態循環利用三個角度來實現經濟運行過程中資源效率、環境效率和生態效率的統一。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學是一門有別于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新興的獨立的應用經濟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的相互關系及其所引起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它是從經濟學角度來全面、系統地描述人與自然關系及其演變過程與規律的,一旦形成為成熟的學科體系,其將高于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反過來還可以引導這三門學科的發展。
3循環經濟學研宄視角的比較與發展趨向從當前我國對于循環經濟的研究來看,其研究視角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3.1技術流程分析
這主要是從事技術科學的學者,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與思路引入到生產流程,并通過對生產流程過程中資源投入、循環利用及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工程流程或技術建議。例如,有學者以產品生命周期為依據,按照物質守恒定律,針對產品中所含的某一元素或某一穩定混合物,研究其基本規律。圖2表示產品產量變化情況下,資源效率與循環率之間的關系,該圖表明,提高循環率是提高資源效率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或產量下降的情況下,資源效率有可能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產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循環率對于資源效率的增長要小得多[10。從這一研究可以看出,資源效率與循環率之間的關系Fig.2Therelationbetweenresourceefficiencyandrecyclingrate資源利用效率與循環利用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完整的或真正經濟學上的效率;對于產量持續增長情況下循環利用效率對于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要小,這也是一個假設,有可能在資源環境價格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即便擴大產量,其生產者也是注重資源集約利用,從而改進生產流程,促進循環利用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的不斷提高。而且,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里還需要考慮不斷增長方式的成本與效益,如引入新的生產流程與工藝以提高循環利用效率所需要的投入及預期產出。對于企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來看,要對比分析采取循環技術和新能源的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從而確定循環技術的可行性。
3.2深層生態分析
這主要表現在區域循環系統(如循環農業、循環工業等)的構建方面。例如,在生態工業園中有些企業生產的產品是可以進人大循環的,因此還應建立把使用后的產品進行回收、加工和處理的企業。這樣,在生態工業園中,既有中、小循環,又有大循環,如圖3所示,在a、b、c、d、e、f階段,企業A',B',C'分別承擔企業A,BC的產品使用報廢后的回收、加工和處理。然而,按照深生態學建立生態工業體系實現收益分享、共同發展的同時,還可能存在資源鏈斷裂而帶來的市場風險問題,因此,還有必要從經濟學角度建立收益分享機制的同時,構筑風險分擔機制,從而建立更為可靠、穩固的循環經濟共同體。
3.3模式分析
目前,很多研究都是在從企業、區域、社會層面分析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且結合各地實踐提出具有更為具體的模式內容。例如,有研究結合江蘇省發展實踐提出了七種模式:工業生態整合模式、清潔生產模式、產業間多級生態鏈聯結模式、生態農業園模式、家庭型循環經濟模式、可再生資源利用為核心的區域循環經濟模式、商業化回收模式[11。同時,各地還在積極探索模式推廣,以不斷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當時,總體看來,對于模式的分析還不夠深入,尤其是從經濟學角度的分析還有待増強,尤其是實行循環經濟的時期相對較短,還難以分析模式推行與發展的不同階段,循環經濟實施效果。
此外,還有研究從戰略、立法、規劃、政策建議等方面對循環經濟發展進行了實踐分析與總結。就總體而言,運用經濟學分析方法,對循環經濟運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見,由此可見,循環經濟還處于定性探討與實踐探索階段,可以說,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業己走在了循環經濟學理論探索的前面。
而從國外循環經濟發展來看,其己進入了循環經濟過程分析階段。例如,有研究對人類消費變化、垃圾填埋及資源循環利用進行了最優控制的循環經濟學分析[2]。該研究揭示了消費、添埋與循環利用之間的內在關系。從圖4可以看出,消費(c)隨著收入()的増長而同比例増長(0到ti時間內)但到了一定時期(ti),由于污染的日益嚴重以及資源的短缺,人們的收入開始下降,從而消費支出開始下降,直到t2,收入及消費的曲線開始相對平穩,為y(t)/(1+P)。這在一最優消費路徑變化的過程中,最優填埋路徑將發生同樣的階段性變化。從圖5可以看出,在0到ti階段,隨著消費的増長,廢棄物同比例増加,且這一階段也就是人類社會主要是進行垃圾添埋(z),而到了ti到t2階段,人類開始注重垃圾的回用,從而使得在消費支出比例減少的同時,循環利用()得以快速増長(如圖6)。在ti到t2階段垃圾填埋與循環利用成反比,同時垃圾填埋也。
【循環經濟學:學科特征與趨勢展望論文】相關文章:
經濟學的論文02-21
消費經濟學論文12-01
科技論文的寫作特征03-13
循環經濟的探索與實踐論文11-22
經濟學位論文的開題及寫作11-28
管理經濟學論文題目11-21
交易費用經濟學論文12-18
關于工程經濟學的論文06-29
如何創作經濟學論文?12-05
旅游經濟學論文提綱11-1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