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教育論文(通用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教育論文 篇1
摘要:
小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都能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又必須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
面向全體 個別差異
根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和新的課程標準,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都能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又必須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一看來,似乎顯得有一些矛盾,但仔細一分析,兩者是有密切關系的,他們符合一般的客觀規律。
第一,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由于每個兒童的先天素質和后天影響在事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的結果必然要反映為他們在學習興趣和動機、學習氣質和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等方面的個別差異。這包括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的,其中主要有:學生智力水平存在個體差異,智力是影響學生學習快慢的最主要因素;學生人格特質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人格特質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習得素質存在個體差異, 學生發展中形成的素質對學習起加速或減速作用。另一方面是后天的,包括家庭的影響,生活學習中意外事情的影響。
第二,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一般的教學原則。
教師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的進程,認真落實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班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體教學上,使教學內容和進度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在面向多數的集體教學中兼顧兩頭,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我們要了解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情況,及時注入不同的信息,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后進生能回答的問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以達到大面積豐收。對于學習成績差、學習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歧視他們。教師對他們要熱情關懷,循循善誘,加強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增強學習的信心,逐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教學應用題的時候,練習中可以要求差生完成基本的練習題和稍有變化的題目,學習好的學生在做完后,再做一些較難的題目,或者讓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第三,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適合新的課程標準理念。
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梢岳眯录夹g帶來的可能和機遇,為各種不同特色的學校和不同程度的學生,開發和提供相適應的課程和教材。教學內容上,素質教育要求教學內容具有基礎性、范例性和綜合性,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重視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體現人文性與科學性、社會性相結合。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不是固定的,它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來統一的教學內容變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宜自己的目標要求,并在學習中表現為達成目標所作出的積極行為。例如數學的計算,它對不同學生的要求就是不同的,它可以允許一些學生用多一點的時間達到要求,對計算速度的要求也可以適當,計算只要求達到“會”或“比較熟練”的內容時,在速度上就不要不切實際地提出過分的要求,另外鼓勵學生選擇合理的方法和工具進行計算。這樣可以根據不用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達到統一的`要求。
第四,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符合新的評價標準和學生的成長需要。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新的評價方法改變了以前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力求讓學生在達到最基本的統一標準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得到發展,其目標包括文化科學素養,思想品德素養、身體心理素養、審美藝術素養、勞動技術素質和完善的人格。這說明了對一個人的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應該是客觀的。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選擇,所以,我們可以讓學生選擇它們最喜歡的,最適合的,最需要的知識。
從上面可以看出,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是辨證的也是統一的,我們在教學教育中只要愛護和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就能不斷提高他們學習的能力,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和提高。
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教育論文 篇2
摘 要:體育是素質教育實現的重要載體之一,尊重個體差異,滿足學生需求是新課標對于體育教學的要求。在體育教學中,立足差異,優化教學,對于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教學實踐,對新課標下初中體育差異性教學的開展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旨在為初中體育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初中;差異性;體育
差異性教學,即教師在承認學生年齡、性別、心理狀況、身體狀況等方面的個性差異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教學過程要依據學生個性,創設適應其學習發展的教學環境,滿足學生需求,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差異性教學中,學生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注,成為教學的中心,將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有機結合,無論是在培養個性化的體育人才方面,還是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角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了解差異,制訂初中體育差異性教學目標
學生在各個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了解學生差異,制訂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目標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意識具有顯著作用。增強學生體質、保持學生心理健康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的。體育技能的掌握和體育意識的培養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體育特長。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有效的學習目標能夠激勵學生努力奮斗。體育運動是一種需要持之以恒的活動,運動目標激勵著人們不停創造,頑強拼搏。由于學生身體素質各不相同,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體育運動偏好也有較大差別,常規化的教學目標設定往往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弱化了體育運動效果和體育教學質量。因此,體育教師應當在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身體素質等特點進行綜合考量后,進行差異性目標設置,因材施教。例如,在進行田徑項目教學時,教師的差異性教學目標設定就要重點衡量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在學習進度的設置上可以適當放寬,為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留下一定的練習時間與思考空間。另外,也可以允許個別學生不遵循學習進度。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保證學生達到規定的最低教學目標,以指導學生更好地發展。當面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學生在教師耐心的指導與示范下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當面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及時的鼓勵,為學生設置具有挑戰性的項目,讓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超越自我,感受體育競技的魅力,保持對體育學習的熱情,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制訂差異性教學目標,開展初中體育差異性教學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制定差異性考核標準。在考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特點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分組,并為不同分組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依據該項標準指導學生的日常體育學習。在差異性目標的指導下,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獲得能力與技能的提升,收獲成長的喜悅。
二、尊重差異,運用差異性初中體育教學方法
團隊精神與集體榮譽是體育運動的一種精神,體育項目常常表現為一種集體運動。因此,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傾向于從集體出發、從團隊著眼,對學生進行體育訓練。這種教學方式符合體育教學的基本規律,也與初中體育的教學要求相契合。但是,從另一角度而言,體育運動的實現往往基于個人的運動天賦,團隊榮譽的取得離不開運動員的努力奮斗與艱苦拼搏。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應當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通過差異性的教學方法活躍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目標,既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也要關注學生個人,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在當前初中體育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將體育看做不重要的“副科”,認為體育課就是學生的活動課,在策略制定與方法的選擇上呈現出隨意性與大眾化的特點,由于缺乏課程重視導致對學生了解的缺乏,也使得整個教學過程中呈現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使差異性體育教學落到實處。
在教學策略的制定與方法的運用上,首先教師要樹立對體育課程的正確認識,引導學生挖掘蘊含在體育運動中的體育精神。其次,要觀察學生的課上與課下表現,主動與學生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的體育運動偏好以及對體育課程的看法,為差異性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構建多樣化的體育課堂。例如,在進行足球訓練時,盲目的分組對抗賽并不符合差異性教學的要求,也難以滿足學生的訓練需求,教師首先要對全體學生進行足球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普及與訓練,然后再開展差異性教學。結合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呈現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分組。在學生位置的安排上,要結合學生的足球天賦與潛能,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安排滿意的位置,幫助學生發揮潛能,超越自我。在球隊戰術的制定中,要著重發揮不同學生的作用,比如讓任意球技術好的學生擔任球隊第一任意球手。差異性教學策略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特點,能夠在較大程度上發展學生特長,激發學生潛能。對于模仿能力與觀察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多做示范,對于理解能力更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多進行講解,或者通過多種方式的組合提升教學效果。
初中體育差異性教學的順利開展依賴于體育教師對學生差異性的重視與尊重。在教育理念更新與變化中,教學方式必然產生相應的變化。每個教師對于自己所教學科的具體知識都擁有準確的了解,能夠將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消化吸收。與傳統體育教學方式相比,差異性體育教學更加強調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轉變體育教學觀念,時常為自己充電,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方法,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促使學生對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形成正確認識,實現教學相長。
三、結合差異,使用差異性初中體育組織形式
為實現差異性初中體育教學目標,將體育教學內容落到實處,必須運用差異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體育教學的組織開展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作為開展體育教學的中心,關注學生個體。通常,教學組織形式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只有將差異性教學的教學理念以及相關理論運用于實際教學分組過程,才能切實提升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在分組過程中,教師要使用彈性化的分組方式,如遇突發情況或者學生學習情況的改變,可以對小組成員進行及時調整,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保障。在教學的組織過程中,應當強化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一種有效的相互激勵與揚長補短的教學整體,善待在體育運動中處于弱勢的學生,幫助其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賦予每一位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能夠和諧互動、分享共識,營造出適合學生發展的差異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積極發揮主動性,愉快成長,全面提升。
體育教學的重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立足差異,優化體育教學,才能進一步提升初中體育教學效率。教師要了解學生差異,制訂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目標,要尊重學生差異,科學合理設計具有差異性的策略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組織體育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要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體育愛好,鍛煉學生體魄,發展學生特長,進而獲得綜合素質的提升。
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教育論文 篇3
一、教材體系的編排
在數學課本的導入章節中,數學知識的教授就開始按照整個現代數學發展的體系來進行。在歷史和現代的關系上,美國的小學教材從整個現代知識的結構出發,以最簡潔和最明了的方法去闡明。例如,在語文上,選取最具現代氣息以及切近小學生生活的材料。在數學上,以最實用和最明晰的方法來說明知識的原理、結構和方法。在科學上,從植物、動物和環境入手,采用人類最新的認識成果以及科學方法引導小學生入門,從不在知識發展的過程性和歷史性上糾纏。在學習材料和鞏固練習的處理上,美國小學教材的學習材料大都簡短精煉,一個單元中有三篇甚至更多的材料,因而雖然容易學但閱讀量大。整個教學大綱規定的非常精細,教學環節安排的非常仔細,練習冊的檢測和教學目標絲絲入扣。如,在一年級語文教材中,課文大都十個句子左右,但是涉及到練習卻包括語法、語音、拼寫以及寫作等,而且每個都有二到四頁之多。這種學習材料和鞏固練習之間的處理,其優越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材料簡短精煉從而不用死記硬背,但是鞏固練習多促使知識掌握扎實并且靈活性強。
二、自主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低,具體表現為自我安排能力弱,在學校安排外的自由時間里,沒有自己切實可行的活動安排。其次表現為興趣點不明確。筆者曾經在一個理工大學的班級里調查,內容是“你們最想干的職業是什么”。出人意料的是,接近三成的學生說不知道。另外自主學習能力低還表現在,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大多是被動的灌輸,很少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去獲取。表現為課堂參與度低,不愿意發言及參與活動;課后不愿意去讀書館查閱資料,擴大相關知識的范圍。西方小學非常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美國加州的一年級的教材為例:在語文教材中,每一單元開始有talkabout,中間有thinkabout,最后有connectandcompare。這樣編排能夠讓小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學習的每時每刻都把自身擺在中心。在科學教材中,從小學生自己生活的周圍開始,逐步教給小學生大量的方法,然后讓小學生去做計劃做記錄,得出結論以及再次驗證,最后去和老師同學交流。整個教材的引導模式是,我的周圍、我的計劃、我去研究、我去和別人交流我研究的成果。這樣編排不僅能夠增強學習興趣,而且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整個教學環節來看,整個美國小學階段的教學安排非常靈活,甚至刻意避免一些程式化的東西。教學的地點可以是教室里也可以是草坪上,教學的方式可以是講故事也可以是玩游戲。在讓學生講故事的時候,絕不提倡學生把那個故事背誦下來,而是理解故事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出來。在一切環節中都重視“我”以及“自我”觀念的培養。在我國的小學教學中重視背誦,背誦課文、背誦古詩詞,認為只有背誦才標志著掌握。但是背誦只是記住了“套路”,卻忽視了自主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在面對紛繁多變的現實生活時,總是不能從容自如。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來看,在中國的小學教育中往往表現為“大老師小學生”,在美國的小學教育中在表現為“小老師大學生”。在中國教師往往被賦予權威的符號,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甚至好多學生模仿教師。在美國教師的作用往往被表現為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做計劃以及做研究等。絕不提倡盲信課本和老師,而是不斷地去懷疑去探索。比如在加利福尼亞一年級的科學教材中,首先引入的就是什么是科學家如何成為科學家,科學家是提出問題并且自己去解決問題,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走向科學之路,使他們成為科學家。
三、研究能力的培養
中國大學生研究能力低首先表現為缺乏懷疑和探索精神,對既成的知識趨于消極接收。其次表現為缺乏研究方法,沒有系統的研究方法支撐。再次,在中國即使有個別的學生很喜歡研究,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的得到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沒有辦法或者途徑去交流。沒有交流的環境和平臺,并且得不到及時的肯定和支持,個體研究的動力很快就被磨滅。美國的整個教育體系中特別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提出問題被認為是打開科學之門,掌握科學的方法被認為是通往科學之路,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則被認為是共享和價值認同。中國的整個教育體系重視合格公民的培養,遵循規則、尊重知識和權威,循規蹈矩不越雷池。大多知識是通過老師和課本的告知去獲得,很少提倡自主研究。如“陽光對于植物有什么作用”這樣的問題,在美國小學一年級科學的學習中,學生往往會被要求制定計劃進行研究,最后將結論和大家進行交流。而在我國的小學教育中,這樣的知識大多是通過書本和老師的講授而獲得的。建立在重視科學精神基礎上的'是大量科學方法的學習和應用,并通過整個知識體系的科學編排而貫穿始終。翻看美國加州的一年級的科學教材就會發現,科學方法和知識的介紹是兩條并行的主線。在第一課開始之前,先是大量科學方法(scientificmethod)的系統介紹,具體的探究技能(inquiryskills)的系統介紹。這些系統的方法和具體的技能在以后的知識板塊以及每課中分別仔細介紹、練習,并且逐步養成讓小學生運用的習慣。在我國的小學教材中,科學方法的介紹和運用顯得薄弱甚至是嚴重缺失。以至于很多大學生在在填寫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時,不知道填寫用什么方法去進行研究。教育理念的差異與兩種文化氣質的差異有關,即“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差異。在崇尚“工具理性”文化氣質的支撐下,美國整個教育和社會體系已經形成眾多的交流和檢測的平臺,能夠及時對各級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肯定和推廣。學習、研究、推廣和生產,似乎是無縫對接,巨大的商業推手使這些環節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隨著電子多媒體的發展,我國在這方面也逐步發展起來,一些交流性、競技性的平臺逐步建立起來。但是要真正形成學習、研究、推廣和生產的無縫對接,還需要很長的路去走。
四、結語
雖說大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最高階段,但是大學教育的根基在小學教育。大學教育中出現的問題要從小學教育中去著手解決。科學的教育理念的展開,系統、精煉以及細密的教材體系的編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方法的培養與學習,都必須從小學教育開始。
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教育論文 篇4
一、東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
(一)地理環境方面
我國地處亞洲東部,自兩河流域產生和發展了古代文明,雖然東部臨海,我國古代時期仍屬于封閉的大陸社會;在這種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生活往往依賴于土地,習慣于長久的定居,而不愿忍受顛沛流離的遷移式生活。同時,封建制度的長期存在又加劇了人們對土地的依賴。在以農業為主的中國社會,相對穩定性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這種穩定的生活也導致了穩定群體的產生;農耕為主的生產勞動也造成了封閉的群體和部落,群體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來往與交流的生活方式使人們漸漸喪失了創造性和自主性,也逐漸造就了封閉內向型的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國家的古代文明起源于沿海地區,人們的生存和發展不單單依賴于農耕勞動,更多地依賴于海洋,繁榮和興盛的海上自由貿易使得人們更加開放與包容,也逐漸形成了一種契約式的社會文化。同時,海上貿易的不確定性導致了生活狀態的不穩定性,適應了具有開放性與探索性的生活后,人們往往不再依賴群體的支持和幫助,會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目的。因此,西方民眾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個人權益不可侵犯,但是會互相尊重對方的權益。這種思想意識慢慢造就了西方社會開放外向型的傳統文化。
(二)生產方式方面
我國古代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發展速度不快。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的生產方式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穩定,也相應地促進了人們對群體的依賴性,人們以穩定的生活為最大追求。另外,安穩的生活使人們聚集在一起,群體性生活造就了群體性的文化心理,即個人必須服從集體,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集體內部有統一的言行標準和方法原則!扒笸毙睦硪彩侵袊鴤鹘y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人們的個性在集體中往往得不到體現,集體也不太注重個體的權利與利益[2]。西方社會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開放型的海洋文明,自由貿易的發展使得人們喜歡探索和冒險,勇于嘗試新鮮的事物。因此,西方國家的工商業和航海業起步較早,人們更加關注自然和客體,群體觀念與家庭觀念沒有中國社會深厚。另外,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很早擺脫了封建社會的束縛,在社會經濟獲得極大發展的同時,造就了人們民主平等的.思想觀念。西方社會普遍認為公民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尊重每一個人的看法、思想及觀念?梢,西方社會提倡個性與自由。
(三)道德觀念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中典型的代表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主張“三綱五!钡膫惱淼赖,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是人們強調的重點,等級制度的色彩非常明顯。權利與威望往往屬于地位較高的人,地位較低的人只有聽命與服從,在教育中表現為教師往往是權威、正確的,學生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西方社會在古代時期就比較重視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每個人都可以行使權力;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更加重視平等自由的生活,F代西方社會最重要的特點便是“人人平等”的民主觀念,任何人都不會擁有絕對的權威。不僅如此,古代時期思想家、哲學家的教育觀念也存在十分明顯的東西方差異。孟子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蘇格拉底則認為,一個人想要成為治國的人才,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政治、倫理、雄辯術、算數、幾何、天文、音樂都成為必修的科目;亞里士多德更是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提倡應用和實踐,以及對生活有幫助的知識。
二、東西方教育理念上的差異
(一)統一與多元的差異
中國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由穩定的生產勞動產生了穩定的生活方式,群體式生活造就了群體式心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有約定俗成的標準,每個人都需要遵守這個標準;為了群體的延續,集體利益必須高于個人利益,群體內部必須具有統一的思想和習慣,否則就會產生混亂,不利于群體的穩定和發展。與之不同,西方文化是一種個體文化,由開放的貿易和生活造成了開放型社會,多元性是西方社會一個明顯的特點,每個人的尊嚴與價值都得到體現,人們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統一與多元的差異也存在于教育思想中,中國的教育活動需要統一的教科書、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師往往希望學生的言行舉止都在要求的范圍之內,優秀學生的標準在于是否聽從老師的教誨,這樣一來,無疑束縛了學生的天性和自由的發展。曾經有西方考察團參觀了我國優秀的幼兒園,當他們看到孩子們手背身后整整齊齊地坐在教室時深感疑惑和不解,他們難以想象中國教師采取了什么方法使兒童變得如此呆板,兒童本應處于天真活潑、自由靈動的狀態。西方國家的教育強調個體主義,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天性和自由發展,學生也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擁有的尊嚴與權利。因此,西方社會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往往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教師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因此,西方社會的教育模式自然且靈活,學生在這種氛圍之下能感受到輕松與自由,也有助于創造力的發揮。
(二)穩定與創新的差異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雖然等級制度有助于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穩定的社會文化也在社會的早期發展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伴隨著近代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一味追求安定與和諧會阻礙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西方傳統文化中處處體現著探索和冒險的精神,極大地促進了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近代西方國家的崛起就以此為基礎。我國傳統文化中“穩定”特征壓制了人們的創造性,尤其體現在教育內容方面,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教材只是在漢朝的董仲舒時期和宋朝的朱熹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也僅僅體現在經典內容中增加了學者的個人理解。此外,中國傳統教育的內容沒有發生大的改變,至清朝末期,政府迫于無奈才將實業教育充實于傳統教育內容之中。西方教育理念鼓勵個體的創造性,支持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和看法;教育重點不是基礎知識,而是培養創新意識,因為,基礎知識的缺陷可以彌補,一旦缺失創造力則難以彌補。因此,西方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遙遙領先于中國,從諾貝爾獎的獲得數量上可見一斑。但是,基礎知識薄弱也使西方國家的教育問題凸顯,如青少年的輟學率和犯罪率上升,因此,西方社會也著力于研究如何在培養創造性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知識的教育力度。
(三)權威與平等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因此,每個人的地位和角色都有明確的限定,下級必須聽從上級、晚輩必須服從長輩;秩序與權威有助于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西方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人人平等,“人權”觀念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西方人堅信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權利,這一觀念也滲透進西方社會的各個領域。等級觀念也充分體現在中國的教育思想中,“尊師重道”觀點中教師被塑造成不容置疑的權威形象,學生即使有不理解、不贊成的想法和觀點也必須服從教師,學生的自主性和判斷力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難以獲得良好的發展,會變得越來越盲從、缺乏探索和創新意識。西方教育追求平等的文化心理,教育理念為師生平等,強調建立“平等、民主、對話”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往往發揮導向和指引的作用;教育目的在于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具有個性和獨創性的人才,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
三、結語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深深地影響了教育;谏鲜鋈齻方面的比較與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我國現代教育與西方教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東西方文化體系中孕育的教育思想各有所長、各有優勢。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教育是民族進步的動力。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缺少交融和匯通的文化自覺不可能產生文化教育發展的新動力。本文沒有探討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全部差異,僅僅圍繞主要特征展開了比較與分析。綜合來看,我國應該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場上,根除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學習和借鑒西方教育的精華,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積極開展深入的教育改革,從而更快地適應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培養出更多符合我國現代化建設需求的棟梁之才。
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教育論文 篇5
論文摘要:
通過差異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激發了其學習興趣。
論文關鍵詞:
中職學生;地理;差異教學
“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差異性教學也有稱個性化教學或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學校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而進行的教學。
“差異教學”承認和照顧學生個體內和個體間的差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徹底改變了“一刀切”教學的弊端;它是建立在對學生教育測查基礎上的、有針對性的教學,其運用教育心理測評和診斷技術準確掌握學生的差異及需求,追求教育民主,實行多元有效教學管理,對教學目標、方法、評價等進行全方位差異設計,以促進每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一、中職學校實行差異教學的必要性
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薄弱,多是中考成績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線的學生,加之社會背景、家庭狀況、學習環境等不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差異性較大。在教學中,面對這些不同水平、不同個性的學生,教師上課時如果用同一內容、進度、方法授課,仍按傳統教學方法“一鍋煮”,沒有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勢必造成有些學生“吃不飽”,而有些“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就不能很好地貫徹“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利于學生的充分發展。因此,要扭轉這種教學被動的局面,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必須實施差異教學。
二、中職學校開展差異教學的意義
1.對學生來說,可以喚起自尊和自信。在中職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結構,實行差異教學,為各類不同學生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而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選定學習目標,突出主體地位,極大地滿足了自身的表現欲,能有學習上的成功感,極大地喚起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對教師而言,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作為當代的教師,不但要建立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學習觀、知識觀、教學觀、人才觀,而更要建立符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的生態資源觀、多元智能觀、全納效能觀、差異發展觀和多維評價觀,差異教學正是從新的角度詮釋了這些教育觀。差異性教學的開展為中職地理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為教師施展自身的才華,實現由“知識型”向“研究型”轉變,開辟了廣闊的天地。通過差異教學的實踐,一方面促使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開拓創新;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強教師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教學各環節“差異性”教學的體現
課堂教學是開展差異性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差異性”教學,使“差異性”教學能順利開展,教師可以設計教學目標的“差異”、教學過程的“差異”、作業設計與批改的“差異”、學生評價的“差異”等方面進行。在實施過程中,要先通過調查、摸底,根據學生的文化基礎、興趣愛好、學習態度等情況,把學生分為A、B、C三種層次類別:A類為文化各方面相對基礎比較好的學優生,B類為中等生,C類為相對各方面比較弱的學困生。教師根據不同類別的學生,因材施教,進行差異教學。使學優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學習困難生“吃得了”。
1.教學目標的“差異”。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別學生的要求,應在吃透教學大綱、教材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把每一個課時的教學要求,相對劃分出高、中、低三個層次,即教學目標的“差異”。在設立教學目標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有差異的教學目標。
2.教學過程的“差異”。在班集體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將各種程度的問題有機地穿插,分別提問不同程度的學生,采取因人提問、差異設題的辦法。比如,讓C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識記性提問,提高學習興趣;讓B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需認真思索的提問,通過地理原理來歸納總結的問題;讓A層次的學生,多回答一些綜合性的提問。對回答正確的學生,特別是中、低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讓學習較差的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習較好的學生感到有壓力,使好的不驕,差的'不餒。當然,通過學習掌握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同一訓練目標。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參與問題的討論,相互啟發影響,使他們都能掌握地理知識。教學過程的“差異”,全班學生都有參與問題討論的機會,老師有目的地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提問,使他們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3.作業設計與批改的“差異”。作業設計與批改,是“差異”教學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作業設計要“因類制宜”。差異性的作業要充分考慮到不同類別學生的能力,設計有難易度不同的幾組作業,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題組,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跳一跳,夠得著”的境地,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2)批改作業要“因人制宜”。教師在批改地理作業時,要因人給予不同的評語。比如,對于有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有的習題未做對,但作業書寫工整,且作業準確率比以前大有提高,教師可在其作業本上寫些鼓勵性批語,同時客觀具體地指出其存在的問題,使他們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對作業做得比較好的學生要表揚,對其學習成果給以肯定。批改作業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做好記錄,教師通過記錄所收集的素材與資料,去發現各個層次學生存在的帶普遍性、典型性、趨向性問題,為“對癥下藥”搞好作業講評做好準備。
4.學生評價的“差異”。差異性教學的評價不僅僅從考試、作業中進行,還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潛能進行富有激勵性的“差異”評價,使評價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好地理的催化劑;A好、進步快的學生,自信心比較強,對他們的評價要嚴格,不但要求他們能夠正確解答、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還要求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基礎不好、進步慢,自卑感較強,教師應盡量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高學習興趣,使他們時常得到成功的喜悅。
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出科學、恰當的評價,敏銳地發現學生的進步,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消除自卑心理,使其能夠在愉悅的氛圍之中加倍努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個性潛能的發展。
四、實施“差異”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心理效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作為一種科學而藝術的教育方法,差異教學是教育的良好形式,符合培養人才的根本要求,但面對學生時還需要注意其心理感受,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采用“隱形分層”的方式,即層次不同,輔導不同。對學習較好的學生采用深化、擴展知識面的教法,對學困生則采用深入淺出,通俗化、興趣化的教法。這樣就可以解決有意分層可能帶來的不良效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2.學生的“層次”是動態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任何一個學生都是在發展與變化中,對學生A、B、C三種層次類別,要始終保持一種動態的劃分。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A類學生可能會變為B類,C類學生也可能變為B類,這就要求教師應對不同類的學生根據情況及時調整,這樣教學才更有針對性。教學過程中要堅守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喚醒、激勵學生的主體意識。所以,無論對哪個層次的學生,都要多關心、多鼓勵、多肯定。讓學生有正確的學習動機、鍥而不舍的進取熱情和穩定的學習情緒,以保證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中職學生文化基礎不牢,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差異”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成人教育注重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論文02-16
面向服務分析論文參考文獻11-14
教育碩士論文:面向中國現代性問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1-23
畢業論文答辯應注重的內容02-25
初中英語課堂注重賞識教育的價值闡述的論文02-21
注重課堂效益提高教學質量的論文10-08
注重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的教學論文03-04
淺談中專學生教育要“三注重”12-08
數據庫開發中面向對象編程思想論文02-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