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力資本”的哲學審視
摘要:鑒于目前理論界對人力資本及其概念問題的意見多樣性,從哲學角度對“人力資本”范疇進行再探討,對人力資本的本質屬性進行再歸納,對若干相關概念進行再辨析,是十分必要和有價值的。關鍵詞:人力資本;勞動;財富
在人力資本理論深化發展中,始終存在的困擾之一就是“人力資本”這一范疇本身的理解和界定。中外理論界對它所進行的多種多樣的規定,不斷從各個角度揭示出它的本質,但這種多元規定的存在本身又說明,我們對它的理解還相當雜多和不一致。這里力求從經濟哲學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做出分析探索,以求有助于在這個問題上達到科學性真知。
一、“人力資本”命題的真偽性
科學的考察只有針對真實的對象才能得出真理性的結論。所以,在準備深入考察某一對象時,首先需要的是確定這個作為對象的對象是否具有客觀實在性,即這個對象本身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因此,要討論“人力資本”問題,首先要解決“資本”的概念能否用在人身上、“人力資本”是不是資本等基本問題,也就是要解決“人力資本”這一范疇的真偽性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探討與回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即使是現在中外理論界也還存在不同意見,但已有不少中外學者對此做出了肯定回答。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認為,不應該把勞動力僅僅看作只需要簡單知識技能的能力,而應該將其作為一種資本,他在《論人力資本投資》一書中指出,“不把人力資源明確地看做是資本的一種類型……,看作是投資的產物,這樣做有助于人們繼續使用古典的勞動概念,這一概念把勞動看作是可以從事體力勞動的能力,這種勞動僅僅需要少量的知識和技能……,這種勞動概念,在古典經濟學里就不正確,而現在其錯誤就更加明顯”。國內許多學者對這一問題也進了理論探討,侯風云分析了在從古典經濟到現代經濟的演進過程中,人力資本的地位和作用不斷顯現的歷程,從“資本”概念的一般理解、“投資”的概念內涵等角度,深入分析了“人力資本”是不是資本的問題。她認為,一方面,從生產關系角度看,人力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在剩余索取權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對個人進行的投入能夠給投入者帶來超過投入價值的價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這部分價值而產生更大的投入積極性,因此可以借用“資本”的概念來描述,這種投入也應是一種資本投入,這種投入所形成的價值凝結在人體內,也就是人力資本;另一方面,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對人本身的投入與對物質資本的投資具有相同性質,因而對人的投資所形成的價值也應屬于一種資本[1]。
我們認為,人的生產能力能否界定為資本,不僅要從“資本”這個歷史性范疇來分析,還需要從勞動的本質以及財富的來源來進一步地分析。簡言之,勞動就是人以自身或借助工具改造自然并獲得改造成果——產品的活動,而財富——無論它日益采取多么多樣和虛擬化的存在方式——就其本體來說無非是被人們肯定了的產品,也就是被人們認定為與自身和諧、對自身有價值的那部分產品。在這種產品中,固然有變易了的自然物的價值,但更主要的是人的勞動的凝結,因為只有勞動才能識別自然物、加工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使之成為財富,沒有人的勞動——除了少數自然物可以粗糙地滿足人的需求之外——自然物的存在對人并沒有意義。所以,勞動是人類財富的主要源泉,而今天發達的物質文明業已證明,勞動創造的財富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當下生存的需要,還能生產出巨額剩余、形成物化勞動即財富的積累,這種積累是未來消費或進一步生產的基礎。迄今為止,這些積累主要地是以私人財產的方式存在的,而資本作為私有財產高度發達的完成形態,在物質主體上仍然是以往勞動的凝結,只不過是在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上,采取了與勞動極端分離和對立的形式的而已。因此,一方面人身上的活的勞動能力與作為資本本體的、物化的、死的勞動,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一致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源頭,后者則是前者的運動結果和表現;另一方面在財產上升為資本形態、經濟以資本經濟為主導形式時,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勞動能力必然和作為物化勞動的財產一起進入這個新階段。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人力資本的概念”這一命題為真,可以說蘊涵于人身上的勞動能力是一種資本,這既不是抬高人,也不是貶低人,而是在資本經濟形態下對人的肯定。
二、對“人力資本”的再界定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相對于物質資本或非人力資本而言的,是指體現在人身上的,可以用來提供未來收益的一種資本,是“體現于人身體上的知識、能力和健康”。舒爾茨的這一定義被我國大部分學者所接受,但也有不少學者對該定義進行了修正并提出了新的定義。騰玉成、周萍婉對國內人力資本概念研究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綜述,認為國內人力資本概念上的觀點主要有六類之多[2]。綜合這些學者的觀點,就目前研究而言,除了舒爾茨式定義之外,有代表性的人力資本定義還有以下幾種。一是從資本屬性出發,強調人力資本的投資與資本性本質,把人力資本定義為:人力資本是經過長期性投資形成的體現于勞動者身上的由智力、知識、技能和健康狀況構成的資本。二是從人力資本的價值、經濟效用及商品化特征入手來進行界定。如李忠民在《人力資本——一個理論框架及其對中國一些問題的解釋》中,將其定義為:“凝結在人體內,能夠物化于商品或服務,增加商品或服務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價值”。三是把人力資本的資本屬性與功能結合起來,認為(個體)人力資本是由通過投資凝結在人身體內的知識、能力、健康等構成,能夠物化于商品和服務,增加商品和服務的效能,并應以此獲得收益的價值[3]。四是強調人力資本產生和存在的背景,從社會生產關系的角度定義為:人力資本是繼工業經濟之后與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相對應的新的資本形式,它意味著向人投資而不是向物投資成為社會經濟領域的主導現象,并且這種現象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機制[4]。五是從資本的一般屬性、資本的投資收益性、資本形式的歷史遞延等三個角度來界定人力資本。另外還有學者在定義人力資本時,著意區分了承載主體的單一性和群體性、人力資本的初級性與高級性、通用性與專用性等類別特征,實際上,承載主體或人力資本素質的差異,并不是人力資本界定中的根本問題,它們不影響也不能揭示人力資本的本質。
我們認為,本質是事物的根本屬性,是此物之所以為此物而區別于他物的最根本的內在規定性,概念作為事物本質的意識表現形式,應當能夠準確地概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質,為此在界定人力資本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人力資本的資本屬性。即它首先是一種能夠用于生產、產生并獲得剩余價值的財富,具有一般資本的價值本質和逐利本性,是資本性和效用性的統一。第二,人力資本的人的屬性。即人力資本是知識、技能等文明成果與人的意志、品格、天賦等相結合的產物。它具有人的一些特征或者受人的一些特性制約。第三,人力資本生產的特殊性。它是由生物意義的人的養育、教育的投入以及個人的學習勞動等三方面“出資”的結果。其中生物意義上的人的成長本身并不是人力資本的形成,但個體中包含的天生稟賦應是人力資本的組成部分,個人后天接受“投資”以及主動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將先天稟賦與外來知識、技能相結合的創造性勞動過程。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進一步把人力資本界定為:“人力資本是由投資和人的學習勞動形成并凝結于個體、群體或組織之中的知識、能力、健康及意志品格等價值的總和,它能夠參與價值的創造和實現并以此帶來超額收益”。這一界定的完備性在于:首先,在資本形成上體現了個人的主觀作用。人力資本的形成和實現既是一個社會過程,也是一個個體行為的過程,一般地是一種學習、競爭和勞動的過程。需要個體在經濟上進行花費,在精力時間上進行投入,在意志選擇和行為上,往往要犧牲當前的生活利益而謀求長遠利益、參與種種競爭并克服資本形成和實現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還要承擔“投資”可能難以取得相應收益的風險。這種行為,如果沒有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不可能出現或完成的,而應該說以往的許多研究者在界定人力資本的時候,對個體的主觀因素重視是不夠的。其次,在載體上包含了個體、群體和組織等主體。馬克思說,人類社會活動的第一個前提首先是現實的人的存在,只有有了現實的、活動的人,人類社會及其一切現象才成為可能,人力資本作為一種屬人性資本,對人的依附就更加明顯。個人首先是人力資本的微觀承載者、所有者,但是人力資本并不只是以個體的方式存在,尤其是在社會化大生產和知識經濟的今天,人力資本的投資、形成、支配和實現越來越社會化、組織化,國家、企業、科研機構日益成人力資本的重要掌控者。這一方面極大促進了個體人力資本的積累和發展,另一方面也日益制約著個體人力資本的獨立性,推動人力資本由個體私有資本向社會資本的轉化,這一趨勢與非人力資本的社會化以及公有化傾向是一致的。當然這種轉化過程是復雜而漫長的,而這期間的普遍狀態就是人力資本主體上個體性與組織性的共存、統一。再次,在人力資本的構成上引入了個人或組織意志品格因素。傳統人力資本理論一般認為,人力資本主要是由體現于人身上的知識、技能、健康等因素構成。事實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特殊的能動性資本,不僅僅包括人身上的知識技能、健康體魄等客觀性因素,還包括主體的意志品格等主觀性因素,而且這些因素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個人或組織的意志品格、價值信仰等因素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在本質的把握上強調了人力資本的生產功能和增殖性。當然這里的“生產”和“增殖”是廣義的,不僅包括經濟價值方面,還包括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各個方面?傊@一界定在資本形成上體現了個人的主觀作用,在載體上包含了群體、組織,在構成上引入了個人或組織意志品格因素,在本質的把握上強調了資本的生產功能和增殖性,有利于更好地揭示和反映人力資本的本質及特征。
三、從特征入手的進一步理解
事物的特性決定于事物的本質并表現事物的本質,對事物本質性特征的把握,實際上也是在對概念進行更縝密的規定。所以考察人力資本的內在特征,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人力資本”這一概念。關于人力資本的特征,我國學者進行了許多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一般認為人力資本具有私有性、依附性、可變(動態)性、無形性、主觀影響性等等。而從哲學層面看,人力資本還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人力資本是“資本”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人力資本作為經濟生產中的一種資本,不僅具有資本的共性本質,即具有價值、能用于生產創造價值,并需要按資本量及其發揮的作用分配生產成果,而且因為包含著人的某些要素而具有獨特個性。比如它的依附性,它必然要依附于個體或組織,存在于其中,與之不可分離,一旦分離就要失去價值,當然也可以外化為技術資本。其次是它的外部性,即它不僅具有生產要素的功能,還能在生產中傳播知識、技能,改善其他生產要素效率,這是物質資本所沒有的。再次是它的生物影響性,即它因為受其載體——人的影響,又包含著有差異的個人稟賦,因此要受到人的個性差異、社會性及生命周期等的影響或制約。
第二,人力資本具有客觀性。人力資本是無形的,但是客觀的。首先,作為人力資本主要構成要素的知識、技術等客觀存在,并能外化為書刊等媒體形式;其次,人力資本的傳播和投資形成過程,雖受到人主觀意愿的影響,但更普遍的現象是,知識、技術的廣化和深化是一個強制性過程,它通過收益的差別化,利用“經濟人”的逐利本能,逼迫人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如強制義務教育等)。人們在自覺地利用人力資本,追求更大收益的同時,也在不自覺地被人力資本用作自我增值的工具。再次,人力資本的發展具有自身的客觀規律,盡管我們目前對這種規律的把握還不十分確切,但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這方面確實有一些規律可循。
第三,人力資本具有歷史性。當我們說人的勞動能力可以是資本,或者說我們發現它在現階段具有資本的屬性,并不意味著任何水平的勞動能力和任何歷史階段上的勞動能力都是資本,人力資本是相對的、具體的,具有歷史性。一方面,“資本”本身就是一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上的存在,當人類社會生產及分配關系中沒有“資本”,只有資源、生產資料或財富的時候,人力資本也就失去其資本特性轉化為一種資源或生產要素,不再成其為“資本”了。另一方面,作為資本的財富有著更高的標準,它必須具有創造不低于一定限度的剩余價值的能力,而且這種標準和要求在競爭和發展中是不斷更新的。在某些時代是稀缺人力資本的東西,在另一個時代或許已經沒有機會進入生產領域,從而失去了資本的“資格”,比如,冷兵器時代倍受推崇的鑄劍術,在21世紀的文明社會里已經退出生產領域,而不再具有資本的價值了。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第四,人力資本具有更強的社會性。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作為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作為物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包含社會關系的社會屬性,是以物為媒介的經濟關系,進而體現了以資本所有者對勞動者剩余勞動占有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一樣,在具有生產功能的同時,體現著一定的社會關系,即人與物的關系及人與人的關系。但有所不同的是,人力資本的社會性更加鮮明和復雜,它不僅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者,某種程度上還是這種關系的主動再生產者、維護者或變更者,這是因為人力資本不僅用于生產,還廣泛用于政治統治、文化建設等領域,它的載體作為具體的人,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對于一定的生產方式及社會上層建筑,具有主動評判,并進而采取積極維護、故意破壞或者冷漠對待等自覺行動的能動性,因此,在從“物質資本雇傭勞動為主向人力資本雇傭勞動為主轉變”的背景下,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歷史觀、社會觀、價值觀等等不僅僅會影響個體,還會通過人力資本這個媒介對相應的社會關系產生深刻影響。四、作為外部邊界的概念辨析
認識差別是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對處于普遍聯系中的事物,只有從它與別物的差異入手,才能把它從整體中凸顯出來加以清晰地把握。所以,對人力資本與相關概念進行辨析,是進一步認識人力資本的內涵,厘清“人力資本”之概念的必要環節。
1、人力資本與人。人力資本是一種財富,一種資本,不是人本身;但它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種素養或能力;人并不是資本,也不能把人看作商品或者資本,但人的某些素養、技能可以作為資本;兩者并不是簡單的資本和“載體”關系,而是一個人包含資本而資本又具相對獨立性的狀態。人力資本與人的這種對立統一狀態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表現和產物。一方面,資本的出現,尤其是人力資本的出現,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從“以物為中心”到“物、人并重”再到“以人為中心”,是人類經濟由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再走向知識經濟的必然結果和要求,為人類進入未來美好社會提供了最巨大、最根本的推動力。另一方面,資本的存在,尤其是人力資本的存在,又是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生產方式不夠先進的表現,因為人類知識技能乃至意志品格等要素的資本化,本身就是人更加徹底的異化,是馬克思1844年所指出的“人的類本質異化”、“人與人關系的異化”等異化現象的深入發展[5]。它把人的知識技能發展作為一種經濟投資,把人的發展作為手段,進而把人作為手段來對待;它把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的知識智力財富作為資本,作為人們相互競爭的力量,作為人剝削人的現代性根據,這就是它的歷史局限性。
2、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非人力資本是除人力資本之外的物質資本與無形資本的統稱。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同屬于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本”,都具有價值和生產要素的功能,都有“按資”分享生產成果的權利和要求。兩者的區別在于人力資本“人”的特性與非人力資本“物”的特性之間的不同,多數學者所指出的,人力資本的依附性、外部性、主觀影響性、所有權不可讓渡性等特性,也正是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差別所在。同時,兩者的聯系又是極其緊密的。在資本的形成上兩者相互推動,人力資本的出現以非人力資本的相當發達為條件,正是相當發達的非人力資本推動了社會經濟及科學教育的發展,使現代性人力資本的形成成為可能,也正是因為非人力資本經濟的不斷積累和發展,才使得知識經濟得以出現,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得以凸顯。在資本的實現和增殖上兩者相互利用和促進,在后工業化時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表現為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強強聯合”上,只有資金沒有人力資本是無法打造真正強大的經濟的,而單純的人力資本也無法實現其價值,人力資本需要駕馭非人力資本來實現價值的再生產和增殖,非人力資本則需要借助于人力資本的推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謀求超額利潤,兩者日益成為不可分離的“生死兄弟”。
3、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是研究人力資本時涉及到的兩個重要概念,目前對兩者的區別與聯系學者們有著多種觀點和看法,這里我們僅結合部分學者的理論觀點,對兩者的異同做個初步而非結論性的說明。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的共性在于,兩者都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都以人為核心因素,都離不開人。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①理論角度不同。人力資本主要指存在于人身上的能力和知識的資本形式,強調投資于人所獲得的能力、技能等價值,可以在促進生產過程中帶來更大回報;人力資源理論則將人力視為財富源泉,從人的潛能與財富之間關系的角度強調人力作為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重要性。②內容側重點不同。人力資源是具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能力的人口的總和,側重點在以人為主體的社會資源形式,其理論以人力的形成、開發、使用管理等為研究重點,意在揭示人力資源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運用規律;人力資本則是體現在人身上的知識、能力、健康等價值形式,其理論的落腳點在于這種資本的產權關系、投資收益、經濟作用及核算方法等等,關注的是這種資本作為價值形式的循環規律和回報能力。③概念外延不同。不少學者認為人力資源在外延上大于人力資本,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范疇;而人力資本是一個反映價值量的概念,主要限于凝結于人的、能夠投入生產活動并帶來新價值的資本。④社會意義不同。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都兼具社會性和自然屬性,但人力資本的社會性更多地體現為以自然屬性為媒介的剩余價值占有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和社會關系;而人力資源的社會性則主要體現為人力作為資源,由于其自身的社會化而具有的思維、情感、意志等社會特征。
4、人力資本與知識資本(含技術資本)。知識資本的概念首先由加爾布雷斯提出,他認為知識資本是一種知識性活動,是一種動態的資本,但知識資本的概念目前尚無定論,有學者將其定義為:蘊藏于知識中,以知識形態存在和運動,并在商品貨幣關系中以商品價值形式追求增殖的價值。嚴格講,技術資本是知識資本的一部分。人力資本與知識資本的共性在于,兩者都是以“知識”為主要內容的,都包含人類知識、技術成果。所不同的是,按照現代西方代表性的知識資本理論,知識資本在組成上不僅包括人力資本,還包括不依附于特定人力資源而存在的,組織的信息技術、經營流程、文化及價值積淀等內容,而人力資本則主要是凝結于人身的知識、技術、健康等要素價值。兩者又密切相關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人力資本本身是將部分知識內化于人的結果;而它自身又可以成為知識資本的創造者、生產者,能夠將知識、技術等輸出、加工成知識資本。
總之,可以說人力資本的出現是人類又一次以退讓為代價取得的歷史性進步。它的出現雖然加深了人的異化,引起了人類社會階層、階級關系的復雜化,但也以現實的物質力量凸顯了人在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乃至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凸顯了社會歷史中人的本體性,高揚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精神,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又一次飛躍。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畢業論文論文網
【“人力資本”的哲學審視】相關文章:
對中國哲學的哲學思考02-27
從“哲學”到“中國哲學”02-27
分析的哲學與對話的哲學03-26
全方位審視內部控制03-28
論人力資本股(一)03-08
淺析企業人力資本投資03-18
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與發展03-20
人力資本保值增值新論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