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保障的理論
馬克思關于社會保障的理論、思想、立場、觀點和方法,是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實質的鑰匙,是推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理論指導。19世紀后西方相繼完成工業革命,由手工工場過渡到機器工廠后,生產力空前提高,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伴隨著產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財富大量增加,出現了勞工問題和其他新的社會問題。在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下,無數個體生產者失去生產資料,淪為雇傭勞動力。在機器生產環境里,勞動強度增加,工傷事故不斷,失業威脅增多,疾病治療和老年生計等問題使雇傭勞動力憂心忡忡。加之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帶來了新的社會壓力和社會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逐步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馬克思是如何認識和批判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呢? 一、批判資產階級只顧資本增值不保障工人的利益觀,從維護無產階級利益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立場上闡述了社會保障供給的必要性 馬克思在論述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的時候,他是從分析資本主義的分配制度中得出結論的。在分析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時,馬克思認為資本家及其代言人從自己狹隘的利益出發,只是關心他們的不變資本的保值,只是從意外事故對不變資本:生產資料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的角度來談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并不關心可變資本:勞動力所帶來的損失的保障問題。這是由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占有,而勞動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是資本家“外在”的東西,而且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規律決定了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存在著一支強大的無產階級產業后備軍,所以用來購買工人的可變資本即活勞動的損失對資本主義再生產構不成現實的威脅。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了災害和意外事故,對資本家來說,他們所要求的只是對不變資本的保障。馬克思在剖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后,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認為在工業制度條件中,可變資本面臨風險的不確定性更大。他認為“大工業在瓦解舊家庭制度的經濟基礎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家庭勞動的同時,也瓦解了舊的家庭關系本身”。而且工業生產相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對于工人健康的損害更大。因此,為了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資本主義國家有責任向全社會供給社會保障制度。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中生活和發展的,制度無論對于社會的發展還是人的發展都帶有根本性。作為保障人的基本生活和發展需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的。馬克思主義始終把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求解放、謀求發展、謀求福利,把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宗旨和奮斗目標。社會保障就是無產階級謀求社會整體福利的重要內容。 二、社會保障是社會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認為歷史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生活資料和人類自身的生產,這就是社會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的“兩種生產”理論,其中論及社會保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經寫道:“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從馬克思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者的生產勞動過程是一個消耗自身體力和智力的過程,是把自身的體力和智力凝結為價值的創造過程。要保證生產的正常運轉,首先就要保證在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為了實現創造價值過程的延續,就必須運用包括社會保障在內的一系列手段來延續勞動力,滿足人的需要,在此過程中,社會保障的補償機制和保險機制顯然十分重要。社會保障制度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即使在同樣的社會制度下,由于存在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其社會保障也具有不同的“面孔”,甚至在同一國家同一制度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呈現不同的特點。簡單再生產時期,勞動者遇到喪失生活來源的風險時,主要依靠家庭保障來度過。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提高,勞動力擴大再生產包括了一系列教育、培訓、醫療等費用支出,勞動者所經受的多種風險,家庭保障已不能承受, 這時候必須通過社會保障來保證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過程不至于中斷和受阻,必須通過社會保障來保證勞動力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延續和提高。由于勞動力再生產還存在一個代際延續問題,社會保障范圍擴大到了養老保障和生育保險的需求。由此可見,社會保障是勞動力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馬克思關于社會再生產與社會保障的關系論述對于我們確定社會保障的范圍具有指導意義。 三、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是工人自己創造的剩余價值,扣除社會保障費用既可防范風險,也是在財富再分配上體現真正的公平 社會保障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而且社會保障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馬克思在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后指出,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產品或剩余價值是社會保障資金的唯一來源。在發現了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秘密后,馬克思進一步對剩余價值的補償和保險功能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資本家為了對實現資本主義剩余價值連續不斷的追求,“在不變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中,從物質方面來看,總是處于各種使他遭到損失的意外和危險中,因此,利潤的一部分,即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必須充當社會保障基金”。(《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900頁)這部分基金“甚至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以后也是必須繼續存在的一部分。” (《資本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958頁)恩格斯也說:“防止‘損失’的保險費確實是從剩余價值中提取的,但它算在利潤之外。”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如果我們把‘勞動所得’這個用語首先理解為勞動的產品,那末集體的勞動所得就是社會總產品,F在從它里面應該扣除:第一,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第三,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里面扣除:第一,和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于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9-10頁)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保障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僅要“ 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而且還要設立“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馬克思認為社會保障基金是對社會總產品的一種必要的扣除,而這部分扣除是包含于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之中的。從剩余價值的角度對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進行分析,目的是為了指明工人的保障資金并不是資本家的 “慈善”基金,而是工人自己創造的和應有的。馬克思認為將社會總產品分配給勞動者個人時,應首先扣除社會保障費用的論斷也說明:在國民收入分配的過程中社會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扣除社會保障費用是在財富的二次分配問題上體現真正的公平。這種公平性在于維護和延續社會有機體的生命力,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實現收入轉移,對低收入者或無收入者提供必要的幫助,減少社會成員的風險,起到社會穩定器和安全網的作用。四、無產階級的成長壯大和不懈斗爭是催促社會保障誕生的動力 當資產階級日益強大并占據著政策、經濟的統治地位之后,新興的無產階級也在成長和壯大起來。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熱情地指出,“這個產業革命的最重要的產物是英國無產階級。 ”(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96頁。)勞動者在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日益惡化的情況下,曾經采取過直接破壞機器的行動?茖W社會主義通過階級分析的方法認為無產階級貧困是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必然結果,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和私有制,工人受剝削造成的貧困才能消滅。馬克思社會貧困的原因和社會發展方向的理論成為無產階級開展斗爭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資產階級統治者當然本能地仇視這一理論;但在其理論威力震懾之下和無產階級的堅決斗爭下,又不得不作出一定的退讓,出臺社會保障制度。在不斷總結斗爭經驗并受到馬克思學說的啟示之后,工人階級遂能“不以物質生產資料自身而以物質生產資料之剝削形態為攻擊目標”,(注:《資本論》,第1卷,第521 頁。)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階級。無產階級強烈要求改善自己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要求保護自己的權益,從而推動了進步立法的出現。勞動者爭得了合法地位之后,利用工會集體力量不斷斗爭,迫使資產階級于19世紀初開始制訂工廠法(勞動法的初期形式),以后逐漸擴大工廠法的內容和實施范圍,并創立勞動保險立法?梢,以保護勞動者權益為主旨的法律出現,并非單純出于資產階級的恩賜,而是與勞動者的斗爭分不開的。這正如馬克思所說:“一般說來,社會改革永遠也不會以強者的軟弱為前提;它們應當是而且也將是弱者的強大所引起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84頁。) 五、社會保障在服務于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也維護了工人階級的利益 馬克思在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后指出,從資本家建立社會保障的初衷來看,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兩大功能:一是社會和政治穩定功能。“補償風險的保險費,只是把資本家的損失平均分攤,或者說更普遍地在整個資本家階級中分攤。”也就是說,通過社會保障機制把個人的風險通過整個社會來分散和弱化,由社會分散承擔,這是符合統計學的概率規律的。通過社會保障手段,穩定社會秩序,從而實現資產階級對社會的控制。二是“補償和恢復”功能。從社會保障基金的支配和用途來看,馬克思認為“這種基金是收入中既不作為收入來消費,也不一定用作積累基金的唯一部分。它是否事實上用作積累基金或者只是用來補償再生產上的短缺,取決于偶然的情況”。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保障基金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具有特殊的調節功能,這種功能的運用和發揮取決于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狀況。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的社會保障一方面服從和服務于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和維護資本主義社會穩定的需要,同時另一方面在客觀上也維護了工人階級利益。 六、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保障的實質,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方向 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實質,馬克思認為社會保障是對部分剩余產品的一種特殊的分配和再分配,是資本家和工人階級之間利益關系的一個具體體現。馬克思認為,生產決定分配,生產關系支配分配關系,而社會保障是一種特殊的再分配關系,其性質當然由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所決定。社會保障就其本質來講是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在社會保障領域的具體體現,它歸根結底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來決定的。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保障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因此,無論從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還是建立社會保障的目的來看,它都是服從和服務于剩余價值規律的需要,是資本保值增殖的工具,受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的支配。從資本主義社會保障資金收入和支出來看,它是工人階級勞動力價值的一部分,只不過披上了社會保障是外衣而已。在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秘密后,馬克思分析了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過程和籌集渠道,總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資金的三個來源:第一是工人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障稅,包括養老、醫療保險等。這些保障稅是從工人工資中直接進行扣除的,是顯性的。第二是雇主為工人繳納的保障稅。雇主將保障稅隱蔽地以成本的形式“加工”進商品,從而把負擔轉嫁給消費者,或者通過壓低勞動力工資的方式間接地對勞動力價值進行扣除,算來算去還是工人自己在為自己繳納,根本不是資本家保障了工人,相反,資本家的各種保障資金卻是來源于工人為其創造的剩余價值。第三是政府的財政撥款。政府通過財政手段對社會保障進行一定的補助,但是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稅收,而稅收的主要部分還是工人繳納的。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曾經生動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表面上看好像資本家大慈大悲,非常愛護體恤工人,而從分配制度的實質上看卻是為了服從和服務于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的需要。恩格斯曾經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書中形象地打比方說,這就好像是資產階級從工人身上榨取了一根大火腿,而僅僅丟還給工人一根小香腸?梢,資本主義國家支付的社會保障金,歸根到底是由工人自己創造的,是工人自己保障自己,絕不是資本家的“恩賜”。即使在所謂的“福利國家”,從表面上看好像工人的社會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負擔的,但從實質上看,仍然是工人自己在保障自己,只不過借助于政府的手段罷了。 資產主義社會的社會保障緩和了與無產者的矛盾,社會保障具有階級性,私有制是無產者不能從工資中拿出一些錢儲蓄,滿足在傷殘, 疾病,殘廢,喪失勞動能力時以及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緊密聯系的失業時的需要的根本原因。無產階級要真正有保障就要消滅私有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一文中提出:"建立國家工廠,國家保證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資料,并且負責照管喪失勞動力的人。"列寧也提出了"最好的工人保險形式是國家保險"的論斷,(《列寧全集》第17 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449頁)強調了政府是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反對將社會保障私有化。認為只有政府才能實現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統一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工人在一切場合喪失勞動能力,或因失業失掉工資時,國家保險都要給工人以保障,保險費由企業主和國家負擔。這些論斷后來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保障制度理論的淵源。即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尤其是公有制經濟部門的職工,其生存,生活和工作都由國家統包,不僅享有無需擔憂的工作保障,而且其生老病死和家屬的健康與生活也都享有絕對安全的保障。列寧提出的社會保險原則,雖然是針對一戰后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的,但對現實的社會保障建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的理論】相關文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的論文04-22
國外社會保障稅制比較與啟示06-01
物理論文與小結11-09
眼科護理論文11-11
護理論文開題報告09-21
護理論文的寫作步驟02-20
試論言語行為理論05-02
物理論文(精選7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