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從漢語諺語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男女擇偶觀
[論文關鍵詞]諺語 男性擇偶觀 女性擇偶跣 原因
[論文摘要]諺語是產生于民間,活在廣大群眾中的百科全書,它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民間諺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反映中國傳統婚姻觀和擇偶觀的,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對配偶以及婚姻生活的選擇。本文以諺語為載體,試從學和語言學的角度,對中國中的男女擇偶標準及其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引言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諺,傳言也”?梢娭V語來自民間,既是群眾經驗累積的概括,又是流傳于民間、形象通俗而富于意味的語句,是我國民間園圃中的一支奇葩。顏語具有口語化、智慧化、普通化、規范化、化等特性,被稱為精美的“哲理小詩”,“科學小詩”和“智慧的語中之鹽”。諺語為廣袤多彩的民問文學增添了一抹亮色和一份魅力。在浩瀚的諺語之海中,有很多反映戀愛、婚姻主題的民諺,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人戀雙,馬戀群”等一些諺語折射出的婚姻觀、擇偶觀,對現代人的婚姻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傳統的中國家庭歷來十分重視婚姻,男女雙方結為夫妻,不僅是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理需求,更是延續、繁榮的重要保障。婚姻的穩定和幸福與否,將直接影響著人的一生。因此,在婚姻問題上,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都是極其慎重的,對于男方來說,“一代沒好妻,三代沒好子”,“種不好莊稼一季子,說不好媳婦是一輩子”;對女方而言,“男怕進錯行,女怕嫁錯郎”,“梳頭不好一朝過,嫁夫不好一世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期望模式去尋求選擇愛人,這種期望模式亦即我們平常所講的擇偶標準。在傳統社會中,由于文化、性別上的差異,男女在擇偶時的標準是不同的,各自有所側重。諺語以自己靈活生動的表達方式,巧妙、全面地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以及男女的各種擇偶標準。
二、從諺語看男性的擇偶標準
(一)品行準則
傳統的中國家庭注重婚姻的穩定,強調從一而終,白頭到老。而良好的品德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塊基石,因此,男子在擇偶時十分注重對方的品行。所謂品行好,按照中國人的人格模式,女子應該溫良恭儉,勤勞善良,能忍會讓,心靈手巧。聰明的男子在選擇自己的終生伴侶時,往往看中女子的內在修養和高貴品質,這種在漢語諺語中得以集中反映:“家有賢妻,男人出息”,“娶個賢德妻,奠好孝子賢孫基”;“老婆不好夫遭殃,鞍不好馬受罪”;“賢妻令夫貴,惡妻令夫賤”。一個善良的妻子,不僅能協助丈夫操持家務,更能子女,影響后代。如果擇偶不慎,娶了德行不好的惡婦,則是婚姻生活的一大不幸。
(二)忠貞準則
經過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的儒學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并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上“三綱五!、“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女子影響至深,它強調女性對感情貞賢不移,對男性惟命是從。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男子評價女性的重要標準就是:是否能夠堅貞專一。例如“忠臣不事二君,貞婦不事二夫”;“一女不吃兩家茶”;“好馬不配雙鞍,好女不嫁二夫”。而很多守寡的女人如果再嫁,則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和社會的歧視。在古代男權社會中,貞潔觀念好似勒在古代婦女脖子上的一條繩索,它既是對女性進行單方面禁錮的武器,也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陋習在觀念上的表現。
(三)容貌準則
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貌美可以賞心悅目,可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易使男子產生愛慕之情。但在諺語中反映出的內容卻是完全相反的:“丑媳婦家中寶,俊媳婦惹煩惱”;“莫圖顏色婦,丑婦家中寶”!跋眿D娶的丑,能活九十九”。這種“反!钡膿衽紭藴适怯幸欢ǖ臍v史原因和社會原因的。歷史原因,中國歷史上記載:夏、商、周三代的亡國之源是由妹喜、妲己及褒姒造成的,從而使三女子落得遺臭萬年的惡名。社會原因,一方面,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嬪妃制,上層統治者從民間挑選年輕貌美的女子人宮做宮女或嬪妃,大多數女子人宮后便像藏品一樣被埋進冰冷死寂的深宮后院,甚至終身享受不到正常應有的天倫之樂;另一方面,美貌的女子即使不被選人宮中,也是達官顯貴、地痞流氓獵艷的對象,而一些俏女子,更容易遭受種種誘惑,有可能招惹是非,成為家庭不穩定的因素。為了保證家庭的穩定,婚姻的幸福,大多數男子情愿娶個相貌平常的女子,生兒育女,過安穩日子。
(四)年齡準則
在我國傳統的婚姻觀念中,年齡也是極為重要的參考因素,一般是男方年齡大于女方年齡。諺語說:“男大十歲不為大,女大十歲做媽媽”;“娶妻要小,嫁漢要老”;“男大女小,團圓到老”;“男大一,好夫妻,男大二,過一塊,男大三,抱金磚”。因此民間擇偶多是男大于女,這種男女婚齡差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男女生理的差異,《家語》中有:“男子十六通精,女子十四而化,則可以生民矣!庇纱丝梢钥闯,女子比男子發育得早,在這種情況下,男子婚齡大于女子,符合人類生理發展的規律。二是由于、風俗習慣的制約,我國古代很早就對男女婚齡做了規定:唐開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婚嫁”;宋嘉元令“男十六,女十四,發婚嫁之期”。千百年的婚齡法律條款都是男比女大兩歲左右,這不能不影響到人們的擇偶觀念。在這種制度的影響下,人們即認為男大女小才是絕配,女大男小則是一種丑的不吉祥的現象,如“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屋脊坍;女大五,賽老母”。
(五)門第準則
在中國傳統的婚姻觀中,歷來十分強調門當戶對,即選擇配偶時,雙方家庭的門第要相等,條件要相當,個人條件要相當。正如諺語所說:“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窮來莫配富親,矮來莫爬高墩”;“天上的月亮要不得,富人的姑娘討不得”。在封建社會里,婚姻之所以重視門第、家世,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以及維護血統的高貴,特別是統治階級,強調在本階級內部為子女尋找配偶,是希望通過親緣關系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保持家族的榮譽和聲望,鞏固家族的世襲統治。而底層平民受條件所限,也大多在自己的階層里尋找配偶,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得出經驗:同一層次的人互為婚姻,除經濟條件外,思想意識、水平、情趣等相似點也較多,在生活中更容易協調,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諧與穩定。
(六)家教準則
為了選擇人品可靠的妻子,男子在挑選配偶時往往非常慎重:“買匹駿馬需考慮一日,娶媳婦要觀察一年”;“買鍋要敲打敲打,娶妻要了解了解”。在選擇配偶時,還很注重女方母親的品德修養,如“捉豬兒看母豬,說媳婦看父母”;“母要癲狂,女必輕賤”;“娶女看娘,種樹看種”;“買屋要看梁,娶妻要看娘”。為什么人們把未來岳母的品德看得這般重要呢?因為在中國傳統的觀念里,女兒的言談舉止受母親影響最多,母親常常是女兒生活品行的老師,這種對婚姻當事人家風家教參考的觀念和做法,表明了傳統社會對于婚姻的重視程度。
三、從諺語看女性的擇偶標準
(一)注重才能
幾千年來,傳統的文化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才能對于男子來說極其重要,男子可以憑借知識和才能進入上層社會,并且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揚。才能是男子實現自身價值的憑借,男子以才而不是以貌來作為進人女性世界的資本,這是封建社會對性別的一種定位。因此對女性來說,理想的婚姻是“郎才女貌,一雙兩好”;“才子配佳人,瘸驢配破磨”;“郎才女貌,白頭偕老”。女性在選擇配偶時,“寧要才,不要財”,這里的“才”指的是“人才”、“文才”,而“財”指的是錢財,包括門樓、谷倉和田莊等家產。在女性擇偶觀的諺語中,反映這種要“才”不要“財”的占女方擇偶觀諺語的47%,比如,“會嫁嫁對頭,不會嫁嫁門樓”;“會選的選兒郎,不會選的選家當”。
(二)注重感情
在封建里,大部分男女沒有戀愛婚姻的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構建婚姻的基礎,特別是女性更沒有選擇婚姻的自由,一切由父母和兄弟做主。往往是兩家門第相當,雙方兒女的生辰八字經命館審核,彼此不沖克,才可訂婚事。及等拜天地,人洞房后,新人才初次謀面。這種包辦的婚姻使婚后生活的幸福指數成為未知。另一方面,女性較之于男性,更傾向于浪漫,所以她們在內心里渴望愛情,渴望有感情的婚姻。在擇偶時,對于情感的注重遠超過對容貌的苛求,精神的相濡以沫更勝過相貌和財勢的誘惑,所以諺語有云:“只要感情在,麻子臉上放光彩”;“寧嫁個投緣的,不嫁個有錢的”;“不求富家子,只愛如意郎”。
(三)注重人品
中國淵源于思想,可是儒家的開山鼻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下過“惟女子與小人難養”的定論。受此影響,統治者和思想家差不多都認為女性天性深處就有邪惡成分存在,如不嚴加管束,就會在男人的家庭和社會里釀成一種災難,他們極力主張將難以馴服的女人置于父權社會權利系統的嚴密監控之下。因此一直在用雙重標準要求男性和女性,這在婚姻關系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周公、孔圣人的法典中,女人必須從一而終,恪守節操;至于男人是不必在乎這些的,一夫多妻,三妻四妾是權勢的象征,尋花問柳是男人的自由,諺語有云:“頭妻嫌,二妻愛,三妻愿叫祖奶奶”。正是由于這種原因,女性在擇偶時更注重男性的人品,人品好,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礎。諺語有云:“不貪千擔田,只求丈夫賢”:“寧嫁給好漢子拉馬鐙,不嫁給惡漢子當祖宗”;“不看穿,不看戴,單看男方人實在”。
(四)注重對方的職業
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所以讀書、種田、對外交往聯絡、養家糊口是男人的職責;而生養孩子、伺候老人、照顧丈夫、洗衣做飯、織布紡線是女人的職責,女子婚后生活完全依賴于男方。因此女方在擇偶時,就把男方的職業當作一個重要的條件來考慮,與此相關的諺語有很多,比如:“嫁給讀書郎,夜夜守空房”;“嫁人要嫁讀書人,說起話來好斯文”;“嫁給種田郎,帶泥夾污上棉床”;“嫁人要嫁種田郎,日同三餐晚同房”;“嫁給裁縫郎,布頭布腦滿棉床”;“有女莫嫁撈魚郎,一年三季守空房”。以上諺語說明當時人們對職業的認識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心態。
從以上諺語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男女在擇偶標準上是有差別的,男子在擇偶時重在選擇堅貞專一,品行優良,家庭相當,容貌一般的女子;而女子在擇偶上重在選擇有才能,有品行,兩情相悅的男子。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在擇偶過程中比較傾向于實際,而女性較男性則更多浪漫情調,而且伴隨著中國漫長的封建,諺語中反映出來的舊時期擇偶標準帶有強烈的男尊女卑,性別歧視的色彩。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經過時空的轉換,歲月的更迭,以及人們的實踐,傳統婚戀觀既有吐故納新,又有繼承發展。因此像“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米貴老婆賤”之類的諺語很少有人使用,它們只存在于書本里,作為一種“活化石”來研究中國傳統的婚姻關系。今天,通過諺語對它進行重新審視和探討,使我們對中國傳統婚戀觀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同時也對現代社會的婚戀觀給予,提出了更多的質疑和困惑。
【淺析從漢語諺語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男女擇偶觀】相關文章:
淺析《詩經》中的鳥意象04-21
淺析招貼藝術中圖形語言的特征02-28
禪籍中諺語的獨有特色05-05
淺析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體現05-29
淺析審判監督程序中“新的證據”06-01
淺析公司合并中股東利益保護制度之完善06-03
淺析換股并購中換股比率的確定06-05
淺析中國古代天井墓中的過洞08-16
淺析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中的意志自由問題05-09
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