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醫學創新論文

        時間:2024-05-24 15:09:26 醫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醫學創新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學創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醫學創新論文

        醫學創新論文1

          臨床醫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婦產科學作為二級學科,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醫學生必修的臨床課程。要提升臨床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就要不斷地完善臨床教學模式。培養優秀的臨床醫學生一直是醫學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醫學教學模式雖有所改變,但是我國一直沿用的以學科為主的教學模式(基礎教學--臨床實習)必定是符合醫學教育發展的。但其缺點主要表現為:只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圍繞教材以灌輸型、塑造型等教學方法為主的硬式教學方式;是忽略過程和方法只注重結果的教學模式[1]。

          學生在課堂上被強行灌注課本知識,缺乏了積極主動性,并且大多數為大班授課,教師和學生的課堂互動明顯減少,消磨了學生接受新知識的主動性,主動學習及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被扼殺在搖籃里,這種教學模式往往與臨床實踐脫節,畢業實習階段,學生往往面臨著考研學習、就業應聘等一系列問題,好多學生就會錯失臨床實習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臨床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和培養。這就制約了優秀的綜合性臨床醫學生的培養。吉林大學醫學院為提高臨床醫學生的教學質量,尋求新的教學模式已經開展臨床醫學七年制教改班的小班教學和教授授課。小班教學即一個班級20余個學生,這樣摒棄了以往的200多個學生集體上課的大班教學的一些缺點,這樣學生少,上課氛圍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并且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更加方便,便于相互討論問題,彼此之間可以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提供更加舒適、安靜、和諧的學習環境,這樣便于教師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進度,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加師生互動環節[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主動地學習知識和技能。

          小班教學對教師也提出來嚴格要求,科室選擇了均是優秀的臨床教授,他們具備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工作經驗,熟練的掌握了教學重點及教學方法,能夠很恰當的應用臨床案例解釋課本知識,抓住學生的眼球。但這種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依然沿襲了傳統的先理論再實習的方法,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教學模式。所以如果想徹底改變教學模式尤其是對于糾正當今醫學生考試高分,臨床操作能力差的狀態。就應該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創造出一種嶄新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是作為教學改革者一直追求和探索的。

          1預習-實習-理論教學模式

          是以實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主要為學生小組討論形式,教師提前給學生設置幾個與本章節相關的幾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預習課本,搜集資料并小組討論問題的結果,再去醫院科室進行實習提前接觸臨床,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最后再進行教授授課,使學生更加生動的學習全面的臨床知識。其特點是:將能力的`培養放在重點,并高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學會解決困難,總結經驗、通過增加學生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理解、歸納總結能力;進入臨床后以病人問題為中心,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查體及輔助檢查,結合之前搜查內容,來解決各種疾病問題,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臨床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3];經過學生提前預習課本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再接受教授的系統完整的醫學基本理論,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能力,進一步增強理論基本功。這種教學模式的問題在于:學生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短期內難于接受自己查閱大量資料增加學習的困難度,小班教學需要雄厚的師資力量,教學成本高。

          2理論教學與實習緊密結合,互相滲透模式

          以教學、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學習-實習-學習-實習的形式,通過學習一節基礎理論知識,即刻就進入臨床進行實踐實習,例如學完子宮肌瘤后,便進入臨床單獨去接觸一些子宮肌瘤的患者,來接觸學習子宮肌瘤的常見病因、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方法等,再結合整理教師課堂上所講的理論知識,對學生知識的靈活記憶起到莫大的幫助[2]。加強其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和掌握,通過與臨床病例的聯系,將基礎知識與臨床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臨床思維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使學生對臨床問題和臨床醫生有更深刻的認識,深感將來責任的重大。

          3實習與教學同時進行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為課堂教學、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彼此相互獨立,相互分離,不利于學生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故可試行這套教學模式[4],使學生提早進入臨床,形成邊實習邊教學的模式,達到“早臨床、多臨床和反復臨床”的倡議。學生在臨床每接觸一個患者和一個疾病,通過臨床上了解常見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再結合臨床問題進行綜合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機會和病人接觸,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處理病人,并對病人進行連續追蹤觀察和服務,使基本課程和實踐緊密聯合[5]。使基礎教學充分的滲透到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重點鍛煉其解決臨床醫療問題的能力,相反通過臨床實踐去鞏固對基本醫學知識的掌握,構建臨床疾病的完整知識體系。不僅提高了掌握基礎知識能力,同時提升了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加強了與臨床患者的溝通能力,培養成在臨床崗位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型醫學人才,達到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相結合。臨床醫學,尤其是婦產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基礎教學是臨床醫學得以發展和創新的基礎,而實踐是培養醫學生成為臨床優秀醫生的重要途徑。臨床教學模式處于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之中。根據傳統的臨床教學模式產生了多種新模式,它們各具特色,各大教學醫院應根據實際合理運用,取長補短,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性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郏保葜煸葡,李強,周明.創新教學模式搞好外科臨床教學改革[J]中國醫學創新

          [2]董戰玲,易西南,馬志健,等.地方院校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整合的設計思路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郏常葳w萬紅,潘龍瑞,朱克剛,等.我國高等醫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

         。郏矗輨㈣F濱,張堅松,符曉華.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

         。郏担萃跤箷x,費麗萍,宋曉亮.醫學教學模式改革與PBL教學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

        醫學創新論文2

          引言: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每個學校的專業都逐漸增加,其中護理學最近這些年尤為熱門。護理學可以稱得上是一門實踐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加強其實驗教學就顯得很有必要。隨著我國對于醫療事業的改革和相關法例的實施、患者自身的維權和保護意識增強,這就使得每個任職的護理專業的學生在此之前必須要在學校內得到更好的教育,來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護理學的高職院校們奉行著“培養技術型人才”這一宗旨,對于學生的教育不僅停留在理論的基礎上,更在于實踐的操作性、素質的培養上。要想達到更高的實踐能力,一定的理論知識是必需的,只有打好底層基礎,才能建好“上層建筑”。下面,就當前醫學高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加大對護理實訓室的建設

          (一)首先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實訓室制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想讓學生學好知識,就要在實訓室維護一個嚴格的秩序,目前大部分護理學校都是班級數量多,負責上課和準備實驗用品的教師相對較少,再加上上課任務繁重,這些因素就很容易導致上課秩序混亂,就會影響教學的成果。針對這個弊端,可以制定一些相關制度,比如說:儀器的操作與管理制度、實訓室的管理制度等等,用這些成文的規定來規范學生和教師的行為,還要有人進行監督與檢查,并進行及時的匯報和反映。及時在平時的練習當中,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該穿制服就要穿制服,還要注意戴口罩,注意操作中的細節,以防在就職后把不好的習慣帶到工作中去。

          (二)其次要完善實訓室的基礎建設

          我國的醫療事業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醫院里的醫療設備都在不斷的更新,為了使得學校里的實訓教學能跟得上臨床護理的需求,學校也應當對設備進行更新和替換,一些基礎的設備實訓室中都是必須具備的,例如:護士站、急救室、呼吸機等。還可以對不同科室進行分組,讓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科室,實現資源共享。實訓室不僅可以檢測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臨床思維,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在實訓室中加入多媒體,豐富課堂的內容,使得教師在教學中更加的方便、快捷,也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一項操作。

          (三)還要注重實訓室的學術環境建設

          整潔的環境和好的學習氛圍可以促使人更加認真地學習并培養出嚴謹的意識。在對實訓室有了明確的規范和設備的更新后,就要對實訓室的學風進行改頭換面,打造一個擁有濃厚學風的文化課堂,將職業道德和專業的思維融入進去,做到以人為本,對課程進行科學的規劃。在各個教室或者樓道掛上著名醫生的理論或者畫像、學?谔柕,以增加專業性和趣味性,增強人文的氣息,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教學樓。

          二、實踐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

          在實際操作之前一定要把理論知識學扎實,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一)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醫療事業的不斷進步也就代表著醫療知識的不斷發展,這也就要求專業的教師必須要實時的更新自己的“知識庫”,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都要具備,這樣才能讓學生跟上時代的發展,所以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針對這一點,學校可以在每個假期指定不同的教師在醫院進行培訓和學習,學習完成之后,再開相關的報告會來對學習成果做個總結,讓其他教師也能學習和了解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整學習課程的比例

          學習的目標有了改變之后,課時的分配也要進行改變,增加實訓的課時,做到精講,以提供更多的時間來操作,還可以延長實訓室的開放時間,為學生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還要進行加強訓練,教師要嚴格的對他們進行要求,采取集中化的訓練,在訓練之后還要進行考核,務必要達到人人合格的成績才可。

          (三)統一的操作標準

          學校相關部門把學習到的操作和理論知識進行匯總并裝訂成冊,發放到每個學生、老師的手里,使得教學、練習、審核都有個統一的標準,這樣可以規范學生們的操作,更加標準和合理。

          (四)打造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

          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作為學習的中心,教師在課前準備好課上所需物品,由教師做示范,學生們只是單純的模仿教師的操作,在這整個學習的過程中缺失了學生們自己主動思考的過程,限制了他們的靈活性,也使得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要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實訓課前要自己準備實驗所用到的物品,讓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總的來說,加強醫學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不僅要對理論知識進行加強,更要明確實際操作對每個學生的重要性,對實訓室的建設有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提升,也減小了學生走出學校后對真正工作中的不適應,越來越朝著與臨床無縫接軌的目標前進,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夠在工作后更快速的適應,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使改革達到其真正的目的,向社會輸送有價值的人才。

        醫學創新論文3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 社會服務模式 創新

          [論文摘要]在新型醫療體制改革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利用資源優勢開展多渠道社會服務,從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職教集團引領、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社區衛生服務到康復養老項目開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要承擔起責任和義務,把學校的發展與國家、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結合起來,推動高等醫學職業教育社會服務模式的創新。

          一、高等醫學院校社會服務模式改革的背景

          1 新型醫療體系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全面改革,中國的醫療體系發生巨大變化。原有單一公有制體系解體,形成多種所有制并存狀態,私人醫療機構迅速擴張,許多原來的公有制服務機構分化轉變成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管理體制從嚴格控制到逐步放權、放開,藥品價格不再由政府全面控制,凸顯商業化、市場化特征,醫療服務開始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雖然醫療體系建設在特定范圍內有其成效,但卻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xx]6號)頒發后,國家開始從基層衛生機構建設、全科醫生培訓、公共衛生項目要求、公共衛生均等化等方面進行醫療體制改革,以期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構建新型醫療服務體系。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醫學院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我國及高校所在地區醫療發展需求,在學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社會培訓和對外服務等方面與之相適應,才能發揮高等醫學院校應有的功能,才能找準其的生存空間。要發揮醫學院校特有的專業技術優勢,提供高質量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在職衛生人員培訓、社區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拓寬醫學院校的職能,這既是國家的需要,也體現了高校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

          2 醫學院?沙掷m發展的要求

          高等學校不僅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文化的基地,也是知識型企業和高科技產業的重要支撐。能否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學術水平與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結合起來,已經成為衡量大學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開展社會服務,豐富社會服務內涵,提高社會服務質量,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依據。高校只有找到符合發展需求的社會服務途徑,從辦學定位、人才培訓、專業設置等諸多方面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求,才能找到高?沙掷m發展的動力。開展社會服務有助于激發高校改革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社會服務中尋找到創新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建立專業領域的學科特色。強化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更加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改變高等教育與社會實際相脫離的弊端,推動高等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醫學院校服務社會的特點與意義

          高校是知識生產和傳播的中心,高校提供的社會服務具有學術性、社會性和廣泛性。應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優勢能更好服務社會,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創新社會服務方式,滿足社會現實的需求,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廣泛為社會服務。在新醫改形式下,醫學院?沙浞职l揮專業優勢,在職教集團引領、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社區衛生服務、康復養老項目開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醫學院校的重要功能,增強高校社會服務的能力及水平,實現教學與培訓并舉、教育與服務同行。

          同時,通過高校的社會服務與社會參與,將高校人文精神傳遞到社會,使高校厚重的文化沉淀通過社會服務的具體實施得以體現和傳播。通過社會服務,高校豐富的文化內涵得以外化,并對社會有深遠的影響;通過文化傳播,可提升人民素養,改變生活方式甚至是價值觀,更加深化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意義。

          三、長春醫學高專的社會服務模式創新

          多年來,長春醫學高專以提高服務吉林省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職教集團、成教部、培訓中心,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社會服務功能,在完成社會服務的同時,也擴大了學校社會影響力,增強了辦學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1 服務于社區衛生工作

          近年來,長春醫學高專發揮其專業及人員優勢,承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于區域衛生工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緣于學校前瞻性設計,順應了國家新型醫療體系的`發展,也與教育部對高校醫院發展前景設計相吻合。學!笆濉币巹澲忻鞔_提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建設成國家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國家級社區衛生人員技能培訓基地,形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品牌;同時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展醫療服務項目,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同時也為學生實習、在職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等提供基地保障。這些都為社區衛生服務拓寬了道路。

          2 依托職教集團和成教部,擴大培訓能力

          20xx年,長春醫學高專為區域衛生行業培訓更多的實用性基層醫務工作者,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模擬教學醫院,為各種培訓的開展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環境。作為吉林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近兩年來完成吉林省社區衛生人員崗位培訓、鄉鎮衛生院管理及業務人員培訓等總量達5000余人次,切實發揮了學校的服務社會功能。20xx年,民政部批準長春醫學高專為“國家級緊急救援培訓基地”,吉林省衛生廳批準學校為“國家基本藥物實施培訓基地”。為加強基地建設,學校積極開展與職教集團成員單位的交流,發揮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作用,建立醫學行業省級職業技能大賽制度,每年開展一次護理職業技能大賽。各種基地培訓工作的開展,為吉林省衛生行業乃至全國培訓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也鍛煉了教師隊伍,提升了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

          3 加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力度

          近年來,長春醫學高專舉辦多期針對省內醫療單位的醫護英語培訓項目,培養國際化醫護人才。同時擴展國際友好院校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模式,鞏固和加深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院校的合作交流,開展與美國大峽谷大學教師學生短期培訓互換,落實相關醫療單位優秀護理人員海外培訓等項目,為吉林省衛生行業培養了一批國際化醫務人才,提升了學校教育對吉林省衛生行業發展的貢獻力。

          4 創新醫學院校多渠道服務社會模式

          20xx年,學;I建了一所以“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為宗旨,居家情境下的新型養老機構,將康復、養老、基本醫療、學生實習實訓有機融合,在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努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實現了教學與崗位需求的零距離,可有效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通過多渠道的社會服務模式的開展,學校的辦學層面更加立體化,同時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日益提升,學校的整體實力迅速增強。

          參考文獻:

          [1]程軍,共建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xx

          [2]張影,鄧傳德,地方高校辦學特色建構的誤區及基本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xx,(1)

          [3]姚紅,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探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xx,(19)

          [4]成丙炎,朱紅,對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內涵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xx,(5)

        醫學創新論文4

          作者:劉毅敏 趙先英 肖湘 崔濤 陳超

          【摘要】 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醫學化學實驗的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醫學化學; 實驗; 創新能力

          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不斷對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戰。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0xx年教育部啟動了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近年來,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

          1 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學科,化學理論正是依賴于化學實驗而不斷創新。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不僅訓練學生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首批25個國家級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化學就有8個,這些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全國高等學;瘜W實驗教學提供了示范經驗,帶動了高等學校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醫學化學是醫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是醫科學生合理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知識,醫學化學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傳統的醫學化學實驗的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不太適應培養創新型高素質醫學人才的要求。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理念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實驗基本上是理論課程的附設,學時少,經費缺,條件差,限制了實驗教學的發展。傳統的化學實驗教學體系和內容主要是對學生基本實驗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驗證性實驗較多,綜合性實驗少,設計性實驗基本沒有,難以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實驗教材內容編寫單調,實驗操作步驟敘述十分詳細,學生可以不動腦筋,照方抓藥,不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探索精神。實驗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以注入式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狀態,實驗時學生按照教材上寫的、教師說的做,循規蹈矩,缺乏興趣和活力,缺少思考和探索,難以突出個性和發揮特長。因此,為培養創新型高素質醫學人才,針對醫科學生的培養目標和知識結構特點,探索醫科大學醫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是醫學化學教學改革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2 醫學化學實驗教學理念要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教育理念是醫學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教學觀上,教師要把醫學化學實驗教學由單純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傳授基本操作技能,轉變為加強實驗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培養創新思維的教學觀。在培養觀上,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分清學生的化學實驗水平和創新能力上差異,注重個性,因材施教。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加強實驗基本技能訓練為主線、以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為核心的創新型實驗教學理念。

          3 醫學化學實驗教學體系要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型的教學體系是醫學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點。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這條主線,構建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醫學化學實驗教學體系。多層次即:基本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三個層次,根據認知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綜合、由綜合到設計依次遞進,循序漸進,啟發思維,培養能力。開放式即:必修實驗課 + 選修實驗課 + 開放實驗室,改革現在單一的必修課實驗教學模式。在現有醫學化學必修實驗課課時較少的情況下,通過選修實驗課和開放實驗室作為實驗課的延伸和補充,以發掘學生化學實驗潛能,突出個性和特征,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4 醫學化學實驗教學內容要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型的教學內容是醫學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核心。按照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三個模塊設計實驗教學內容;A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的基本化學實驗能力和基本化學實驗素養,如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實驗方法、常用儀器的使用等,在實驗內容上對經典的和重要的`基礎實驗內容進行整合、精選。綜合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理論知識、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儀器應用的綜合能力,在實驗內容上優選、組合、改進化學專業本科的綜合實驗,注重化學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方法在醫學中的應用,突出醫學化學實驗的特點。設計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實驗內容涉及的知識面較廣,通常是化學與生物醫學的交叉,或涵蓋兩三個化學二級學科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主設計,也可以是教師科研成果的提煉和移植。

          同時編寫與實驗教學內容相符的新型醫學化學實驗教材,教材內容要體現經典與前沿的結合,基本操作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化學與醫學的結合,特別是基本技能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結合。

          5 醫學化學實驗教學方法要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型的教學方法是醫學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采用問題式、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激發學生對實驗產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實驗,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協同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實現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的協調發展。在具體方法上采取遞進式的指導,即基礎性實驗階段應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講清實驗方法、操作程序、儀器使用、注意事項和示范操作等;綜合性實驗階段主要提示操作要點和實驗成敗的關鍵;設計性實驗階段重點在指導學生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的設計,引導他們如何把握實驗的全過程。同時要改進教學手段,建設網絡實驗教學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視頻對規范操作、儀器結構及其正確使用等有較明確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朱清時.注重創新素質 培養成功的創新型人才.中國高等教育,20xx,1:12~14.

          2 王義遒.以創新為靈魂構建教育教學新理念.中國高等教育,20xx,9:16~18.

          3 李培利,吳敬文.美國研究型大學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思考.高教研究與實踐,20xx,1:62~65.

        醫學創新論文5

          摘要:結合動物醫學專業情況 ,闡述了實踐教學在高校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探討了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基本途徑 ,認為實踐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科研素質 ,以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更多動物醫學論文發表相關范文盡在top期刊論文網。

          關鍵詞;動物醫學論文

          1.當今形勢下,動物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20xx年就業形勢發表了我國第一本專門闡述人力資源狀況和政策的《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發言人尹成基就當前中國就業壓力情況和存在的矛盾作出了闡述:20xx年中國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性矛盾非常突出。20xx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630萬人,還有初高中畢業后不再繼續升學的學生600萬人左右,另外,還有大量的城鎮下崗失業人員、軍隊退伍人員需要安排就業,全年需要就業的人員將達2400萬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萬人就業,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四川省省級“品牌專業”、國家教育部立項建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等,20xx年入選四川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專業綜合改革建設專業,動物醫學專業已成為最受我校學生歡迎的專業之一,多年來畢業生的就業率達100%,但隨著近年來動物醫學專業本科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就業的形勢非常嚴峻。

          2.現在農林院校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問題

          以就業為導向的動物醫學專業教學指導思想是:為社會培養既懂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實際動手能力的高素質動物醫學專業人才。根據動物醫學專業的特點及教學指導思想,本專業的教學上還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2.1教學形式單一:以理論課程為主,臨床實驗操作為輔。

          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既掌握扎實理論基礎知識,又具有從事具體臨床工作的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本專業的課程教學主要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與教學相關的實驗課程不多,且基本都是實驗室實習,教學與臨床實踐全面結合的渠道較少;受專業特點的制約,不能進行成批量的或長時間的實習而導致學生參與生產實習的力度不夠,使得學生只有理論知識,而實際動手能力相對比較薄弱。

          2.2考核方法不完善。

          考試模式還是傳統的平時成績加期末考試,不能體現學生的實際臨床動手能力。沒有實施考教分離。

          2.3師資力量不足,科研任務較重。

          專業課程都是綜合性學科,它決定了教師不僅要懂理論知識,而且要懂臨床生產實際等知識。目前,在我國大學教育中,大部分教師專業知識面比較窄,復合型人才較少。而且中國高校教師由于科研任務較重,教學質量得不到足夠的保證,使得本科生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必須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

          3.1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改革。

          依照目前狀況,動物醫學的課程大部分是以理論為主導的,與課程相結合的臨床實踐課不多。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上進行改革。

          3.1.1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內容根據農業院校教學的要求,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要、能用為度,關鍵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1.1.1實現課程結構的綜合化并體現職能技能的培養。單一課程知識講授不夠合理,不僅會造成“過渡學習”的浪費,割斷學科的聯系,而且難以形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造成“學而無用”。動物醫學專業課程加強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聯系,采取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方式。根據考試需求和人才市場對動物醫學專業素質的需要、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確定專業課程的具體實施內容,授課內容緊緊圍繞動物醫學服務社會畜牧業生產的內容展開。

          3.1.1.2增加實訓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為了增強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按照實踐性環節教學大綱教學的基礎上,加大了實踐教學內容的比重。主要包括課程實訓教學、校內模擬實訓、校外學年實習、校外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內容。積極推行工作和學習結合,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積極推行校內實訓和畢業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模擬的強化訓練,專業的實訓時間在一年左右,實踐性環節的學時占總學時的40%以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所有專業實訓、實驗課程開出率均達100%,實踐教學滿足了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整個實踐教學效果顯著。

          3.1.1.3教學方法手段改革。恰當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實施中以質量保證為宗旨,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大力推廣病例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病例式教學——通過大量的病例導入,引出并掌握各個知識點;主要做法是結合課堂內容,選取相關病例,要求學生圍繞該病例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討論式教學——為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選取一部分知識點讓學生組織討論,提出并闡述自己的防治觀點,學生討論熱烈,運用此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達到了教學目的。

          啟發式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舉辦多次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知識培訓,使多媒體課件制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實現PPT教學,教學效果較好,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多媒體教學在有限的學時內增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既可以使教學變得輕松、活潑,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解決黑板板書中不便、費時等問題。利用校園網搞好輔助教學,增加網上課件的數量。讓學生可以在課外隨時上網學習本專業課程。利用學院網絡資源,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延長了學習的時間,方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并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2教學模式改革。

          采用“課堂+實驗室”、“課堂+實踐基地”、“教學+公司”等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作為高等農業院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加強實訓和實習環節,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學生利用暑期、節假日和課余時間到校內實踐基地、養殖場實踐實習,使其在走出校門之時即能適應社會需要,實現畢業和就業的“零距離”。

          3.3考試模式改革。

          高等農業院?荚嚫母锞褪且凑账刭|教育的方針,通過考試觀念、內容、形式、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充分發揮考試的功能,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3.3.1更新考試觀念。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考試觀念。建立以“生產實踐知識、操作技能和理論知識綜合于考試”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考試的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始終堅持樹立現代教育觀、人才觀和考試觀,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不是單純以課程和教材知識的難度、深度和考試的分數衡量學生,而要把考試真正當作實現教育現在動物醫學本科生過程中的一項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標自身。

          3.3.2改革考試內容,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考試命題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根據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對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分析細化,然后根據這些特征確定教和學的方法,最后確定課程效果的評價方法和考核大綱?荚噧热菽軌蚍从硨W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

          3.3.3構建多種形式的考試體系,突出高職特色考試方式突出了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不是只限于筆試,還采取了臨床實際操作考試、生產場站生產知識考核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課堂評價也是重要方式,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還可以通過面談、正式課堂作業、自立項目調查、書面報告、討論問題和寫論文等方式考察和評價學生。例如在《獸醫產科學》這門課中采用這樣的考試方式,學生自評占5%,實驗室操作占10%,教師平時考評占10%,臨床實際操作占30%,生產場站占20%(校內、校外各10%),期末卷面成績占25%。全面衡量學生本學科的學習成績。

          3.3.4加大考試管理的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考試管理體制。

          首先,建立了科學的考評體系。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學習和利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成果,研究和規劃考評體系,制定了各種類型考試試題質量的評價標準,為課程考試質量的客觀、科學、公正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考試結果評價和反饋機制。對考試成績結合課程總結性考試和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建立考試結果分析,總結教學經驗教訓,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反饋渠道和溝通機制。

          最后,做好考務管理工作。健全了課程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的建設,實行“教考分離”。加大考試管理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考試管理體制,重點抓好命題、制卷、監考、閱卷、評價等工作環節的科學規范管理。理順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嚴肅考風考紀,突出考試的公正性和規范性。

          3.4大力提高本專業教師素質。

          由于動物醫學專業的大部分年輕教師是畢業后就直接從教,專業知識面比較窄,因此要強化教資隊伍建設,建立專業教師隊伍。

          3.4.1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方針。對于學歷高、實踐經驗少的教師,建立參加企業實踐鍛煉制度,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提高自身實踐能力;輪流參加實訓基地的教學和建設工作,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拓寬引進人才的渠道,改變單純從高校畢業生中引進教師的做法。增加從企事業單位、國外留學生中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比重;通過有計劃地引進或送出培養的方式,逐步改善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加快教師的培養。

          3.4.2堅持專兼職互補的方針。聘請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授、行業專家為本專業的客座教授;聘請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能手擔任兼職教師進行“項目指導”,優化教師素質隊伍結構。組織教師參與職業獸醫師資格考試。通過對現有教師的培養,使本專業90%以上的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具有一定生產實際操作技能和生產管理經驗。

          3.5建設實習、實訓課程高專人才培養的目標。

          學校領導決定了實習課程、教學實踐課程和實踐基地建設在多元整合的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為此,本專業重點加強了臨床診斷、臨床技能培訓和競賽等實踐課程的建設,在校內建立了實習農場和校內實踐基地。在校外積極與企事業單位聯系,建立實習基地,滿足學生校內、校外實習生產實踐的需要。

          4.教學改革所帶來的成果

          4.1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

          動物醫學專業通過教學改革和創新,學生在大學期間通過在校學習了扎實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學生畢業后,就能夠第一時間適應用人單位的崗位。

          4.2就業競爭實力增強。

          本專業近五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均達到100%,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表現出良好的綜合素質,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

          4.3社會評價好。

          通過對部分07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得出用人單位對07屆畢業生的總體評價。統計顯示,評價“較好以上”為98.5%,“稱職以上”為100%,對就業指導工作的滿意程度達99.8%。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來看,他們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畢業之后即能勝任本職崗位工作;他們思想積極向上、思維活躍,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他們團隊合作意識強,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他們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在工作中善于鉆研,能將所學專業知識融入到工作中,動手能力強;他們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較好的人際關系。集體觀念強,誠實可信。

          總之,農業院校教育中的動物醫學專業的教學應該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培養出不但能掌握扎實的動物醫學理論基礎,而且具有從事具體動物醫學業務工作的能力,精通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臨床操作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有一定的專業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水平,勇于開拓、善于創新、腳踏實地、精通業務、勤奮向上的高素質動物醫學專業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醫學創新論文6

          【摘要】臨床醫學不僅要求醫師具備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病理有著充分的判斷,還需要醫師掌握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根據患者需要采取靈活多變的診治手段,幫助患者減輕病痛,盡快康復。在進行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復合型、全能型人才,將臨床能力培養擺在臨床教學的核心位置,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醫學人才。因此,開展以臨床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臨床醫學教學創新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關鍵詞】臨床醫學模式創新能力培養問題與措施

          【中圖分類號】R-4;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xx-3089(20xx)27-0235-01

          作為一門實踐性要求極強的學科,臨床醫學教育必須要符合現代社會的形勢發展和實際需要。受教學經費、技術條件、教學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臨床醫學教學多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真正實踐練習的機會較少,因此在入職之后,往往不能很快的適應工作,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文章首先指出了傳統臨床醫學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隨后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就新形勢下如何實現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創新,提出了幾點可行性建議。

          一、傳統臨床醫學教學面臨的問題

          1、課程結構不盡合理,學生學習較為被動

          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影響,高校臨床醫學的教學內容也逐漸多樣化和復雜化,學生所要掌握的課業內容較之以往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調查發現,國內大多數醫學院的.課程設計仍然沿用傳統的“理論教育——臨床操作——實習實踐”的模式。以最基本的理論教育為主,學生通常需要掌握的專業有英語、生理學、診斷學、外科學、內科學等等,其專業科目多達二十甚至是三十幾門,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之大[1]。

          另外一方面,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以書本教材為主要教學工具,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占據主動地位,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在聽課中遇到的困難和疑問得不到及時解答,必然會影響今后的學習效率。雖然該專業強調實踐性和操作能力,但是考核方式仍然以卷面理論知識考核為主,學生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知識點的背誦。從教師角度來說,為了提高學生應試成績,也會有意識的壓縮實踐時間,導致學生難以進行系統化的學習。

          2、教學模式單一,缺乏人文關懷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操守和職業道德。醫學院學生要想在畢業后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技術和臨床經驗,而且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醫德”。近年來,國內醫患矛盾不斷激化和升級,這固然與醫患之間信任缺失,部分家屬尋釁滋事有直接關系,也與部分從業醫師職業道德不過關,診治期間缺乏對病患的人文關懷有一定聯系。但是在臨床醫學教學期間,教師以書本教材或案例為基礎,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不能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到患者的身體痛苦和心理變化,也就不能在臨床實踐中采取有效的人文關懷。眾所周知,病人在住院治療期間,一方面要承受疾病本身帶來的身體痛苦,另一方面也飽受對疾病恐懼的心理困擾,因此往往表現出情緒煩躁、沉默寡言,甚至不配合治療等現象。在這種狀態下,醫生如果不進行有效的人文關懷,幫助患者舒緩情緒,就很難確保各項醫療康復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臨床醫學教學創新的具體措施

          1、采取多種授課手段,注重學生實踐訓練

          實踐是臨床醫學教學的永恒主題,也是現階段實行臨床醫學教學改革的最終歸宿。首先,要協調好理論知識教育和臨床實踐教學之間的平衡關系。不可否認的是,豐富、扎實的理論知識,是開展臨床實踐的必要基礎和根本前提。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通過播放視頻短片、圖像、PPT等方式,使原本枯燥的課堂氛圍變得活躍起來。教師還可以通過校內網,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由于在網絡上師生關系平等,因此學生能夠大膽的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從而解決了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其次,在學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后,教師要及時的開展實踐聯系,確保學生所學內容得到強化。在臨床實踐期間,教師要主動轉變師生課堂地位,自己由課堂“主導者”轉變為“輔導者”,把臨床實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從而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2、完善課程考核制度,引導學生注重實踐

          現階段,國內高校仍然采用“學分制”作為評測學生成績的主要標準,學生要想順利畢業,必須要按規定修滿足夠的學分。而考試成績則成為學生獲得學分的重要途徑。在這一考核制度下,醫學專業的學生往往將學習重點放于理論知識的背誦和記憶上,以此來提高應試能力,必然會導致臨床實踐實踐的不足。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醫學院應當大膽改革,打破傳統的考核模式,將學生實踐成果納入到期末測評中。通過不斷的完善和優化考核制度,使學生將學習重點從理論知識轉移到臨床實踐中來,從而不斷的提升個人實踐技術水平,為畢業后盡快的適應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加強教學體系分析,抓住課程改革重點

          課程體系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著臨床醫學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效果,對此,應不斷的對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對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引起相關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應根據實際的情況對課程體系展開研究,將課程體系的改革作為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點工作。其次,應加強對現階段臨床醫學教學課程體系的分析,了解哪個環節存在缺陷,哪個環節在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而存在著問題,這都是課程體系改革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通過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才更有利于抓住課程體系改革的關鍵點,例如,對課程授課時間、實踐課程體系、臨床醫學教學課時等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解決當前臨床醫學教學運行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的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

          結語:醫學院作為向社會輸出專業醫學人才的主陣地,其教學模式、教學觀念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直接影響。因此,醫學院的管理人員和教職工,必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臨床醫學教學,并從自身管理和教學經驗出發,不斷的實現教學創新和管理理念的轉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臨床實踐機會,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畢業后盡快的融入到臨床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周偉潤,楊春梅.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xx(07):131-133

        醫學創新論文7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象來源于中南大學湘雅一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卺t院20xx級臨床碩士研究生中選修臨床流行病學課程的全體學生。

          1.2研究方法與內容

          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在上完該課程考試時將問卷附于考卷后進行。研究內容包括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同時關注教學改革滿意度和知識的掌握情況。案例式PBL教學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影響,包括科研創新能力及6個具體反映科研創新能力的方面即科研思維、科研選題、科研設計、資料分析、結果解釋和論文寫作;教學滿意度包括所選內容的難易程度、重要性和興趣性,本課程的興趣性和重要性,選用教材,授課方式,教師人數和學時數;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學生報告掌握所學內容的多少來反映。教學改革包括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的革新。教學方法上采用案例式PBL教學;使用教材更新為由劉愛忠教授和黃民主教授主編的研究生教材《臨床流行病學》第二版,該教材在內容上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從整體上進行了修訂和增補。新增了“流行病學測量”、“健康相關生存質量的測定與評價”、“醫學文獻的閱讀、評價與應用”和“臨床研究中的常用綜合評價方法”4章,且該教材每章都增加了實際案例等。教學方式上采用理論課講授和案例討論課相結合的方式,并將上課的學時數由原來的24個學時增加到32個學時。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4份,回收84份,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分析

          運用EpiData3.02錄入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頻數描述。

          2結果

          2.1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影響

          學生們均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其中71人(84.5%)認為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幫助大,沒有學生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科研創新能力沒有幫助。就臨床流行病學對學生的科研思維、科研選題、科研設計、科研分析、結果解釋和論文寫作6方面能力具體來說,半數以上的學生均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提高這6方面能力的幫助較大,尤其是對科研選題能力提高的影響最為顯著:98.8%的學生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該方面能力提高大,沒有學生認為臨床流行病學對這6方面的科研創新能力沒有幫助。

          2.2授課內容的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認為最難的三章依次為臨床研究中常見的誤差與控制(55.4%)、臨床決策分析(46.4%)和分析性研究(37.3%);認為最重要的三章依次為臨床研究中常見的誤差與控制(59.5%)、臨床試驗(57.1%)和診斷試驗與篩檢試驗(54.8%);認為最感興趣的'三章依次為臨床試驗(56.0%)、醫學科研論文的寫作(50.0%)和分析性研究(44.0%)。就臨床流行病學整門課程而言,所有學生都不同程度對該課程感興趣并認為該課程重要。

          2.3教材評價

          對教材的滿意度、實用性和難易度調查結果顯示:98.8%的學生對所選用的教材滿意,僅有1人(占1.2%)不滿意;100%的學生不同程度的認為該教材實用,沒有學生認為該教材不實用,其中71人(84.5%)認為實用;80人(95.2%)的學生認為本課程選用的教材難易程度適中,僅有2人(2.4%)反映該教材難。

          2.4教學方法評價

          63人(75.0%)認為目前臨床流行病學所采取的授課方式好;70人(83.3%)認為應由多個老師承擔;69人(82.1%)認為很有必要開設該門課程。83人(98.8%)對現行教學的總體印象好。

          2.5學時數評價

          36人(42.9%)認為目前上課總的學時數合適,47人(56.0%)認為應增學時數;58人(69.0%)認為每周上課次數應為2次;64人(76.2%)認為每周次上課學時數為2學時。

          3討論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獲得了跨越式發展,招生規模從1998年的7.25萬人增加到20xx年的47.2萬人[3],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問題也日趨突出,成為我國人才培養質量中的薄弱環節,尤其表現在創新能力方面。20xx年至20xx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進行的3次大規模的研究生教育質量研究表明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存在的首要問題是創新能力較差。具體表現在: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缺乏、創新活動參與程度低和高水平創新成果缺乏[4]。本次教學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研究結果顯示:《臨床流行病學》教學改革對提高臨床醫學碩士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說明目前《臨床流行病學》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難易度、學時數及使用的教材是合理的、可行的。

          3.1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

          創新能力的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的人才,才能使我國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為了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我系革新教學手段,吸取國內外新型研究生教育思想,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其潛能,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本研究表明:《臨床流行病學》案例式PBL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在科研思維、科研選題、科研設計、分析問題、結果解釋和論文寫作能力等6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選題能力方面的作用更加明顯,這可能與我校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學方法有關。雖然本研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來源于學生的主觀評價,還未找到合適的定量的測量學生創新能力的量表,導致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準確性,但這與國內其他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研科研創新能力是有幫助的[5]。目前《臨床流行病學》采用的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得到了一致肯定,因此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在臨床流行病學教學中是值得推廣的。

          3.2教學方法

          研究生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進行科研實踐活動的能力,本課程采用的是目前國際流行的案例式PBL教學法。PBL教學法是1960年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綜合“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管理”,“以小組討論”的理念與形式,目前,PBL已經成為近年來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中心,以實際問題為核心構建知識結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小組討論式的教學,即將學習、科研中的實際問題交給學生,學生圍繞問題學習,施展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教學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5個階段,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臨床醫學生科研能力和臨床實踐的融會貫通,有助于培養學生進行科研實踐的能力[6-7]。案例教學法(casemethod)是19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C.C.langdell)首創的。它是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特殊性的實際案例進行討論分析,以提高學生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遍及多個國家。我國的案例教學也有20年的歷史[8]。本課程采用的是案例式PBL教學方法,該方法是綜合兩種方法,即在上課開始引入案例,在案例結束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此教學方法得到了絕大部分同學的認可,可認為目前的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上是科學的、可行的。

          3.3授課的內容

          本課程所授內容是流行病學系全體老師參考國內外其他高等院校臨床專業臨床流行病學上課內容通過集體討論,同時結合本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確定的。研究表明:內容的安排重點突出,難易適當,學生表現出對此門功課感興趣,大部分同學認為掌握了該功課的大部分內容,學生認為此課程不同程度地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說明《臨床流行病學》課程內容設置符合臨床專業實踐和科研的需要。

          3.4教材選用

          一本好的教材,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本研究采用的教材是我校劉愛忠教授和黃民主教授主編的《臨床流行病學》第二版,該書在繼承第一版教材的優點上,又有所發展。該書在每章的開篇引入案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重點突出了臨床流行病學是臨床醫學碩士生重要的基礎課程和科學研究必需的方法學科,以臨床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主線貫穿全書,對提高臨床醫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對于本課程選用教材,不管是實用性還是滿意度,絕大部分同學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說明選用的教材是合理的。

          3.5學時數

          雖然臨床專業《臨床流行病學》上課學時數較改革前有所增加,但本次調查結果仍然發現有56%的學生認為應當增加學時數,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該課程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臨床流行病學對臨床科研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此次《臨床流行病學》教學改革-案例式PBL教學無論對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還是提高教學質量方面都是成功的。通過案例式PBL教學,大部分學生反映《臨床流行病學》對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有大的幫助,學生都對新的教學方法滿意,并且大部分學生掌握了《臨床流行病學》絕大部分內容。因此,《臨床流行病學》案例式PBL教學方法值得推廣,有利于提高臨床醫學碩士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醫學創新論文8

          隨著我國醫學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高水平醫務工作者,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從國外一流大學的培養理念可以看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就是把學生看作是處于實習階段的學者和研究者,和教師一樣主動參與探索未知的事物或檢驗現有假設和解釋,從而開發大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出能夠獨立鉆研的具備創新意識的人。因此,科研型教學(即實驗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舉足輕重[1]。四川大學華西機能學實驗室在長期實驗教學的實踐中,從整體觀的角度通過精心設計形成了一個新的綜合性實驗課程體系,有助于培養醫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科學思維方法和嚴謹的工作態度,為醫學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搖籃。

          1機能實驗教學的特點

          1.1機能實驗教學的目的

          醫學機能實驗學是基礎醫學的實驗性課程,是以人體、整體動物以及離體器官、組織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機體各種生理活動及規律,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機能及代謝變化規律,并涉及發病機制和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實驗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實驗課程,目的在于使學生不僅能獲取最新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能掌握一些醫學實驗的基本技能,因而對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

          1.2機能實驗教學改革之路

          當前,大多數醫學院校都已成立了機能實驗中心,完成了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實驗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實驗教學改革的第一步。但各校情況不一致,有的就是單純的將三門課實驗放在了一個實驗室,行課時依然分三個不同的內容獨立進行。四川大學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機能實驗室于1999年就開始了機能學教學改革的工作。經整合后的機能學實驗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造成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缺乏系統的認知和理解,綜合素質和能力無法提高的問題,同時避免了課程重復設置,造成的人力、財力和資源的浪費[5]。

          1.3機能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機能實驗的對象多為活體動物,且學生真正的醫學實驗是從機能實驗開始的,很多學生因第一次接觸害怕而不敢動手,不同原因和心理因素在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學。實驗室空間、儀器設備配置程度及完好率、教師對新儀器的熟悉程度等等也會直接影響實驗教學的效果。此外,不同專業實驗內容的設置和小組人數的多少也較大的影響實驗效果。我們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思考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

          2機能實驗教學改革途徑

          實驗教學的改革步伐從沒有停止過。不同院校的自身情況不同,改革的程度和途徑也不盡相同。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整體水平,優化教學效果,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的高水平高級醫學人才,我們在現有的工作條件基礎上,以支撐學生創新性實踐活動為核心,進行了多方面的教學改革舉措。

          2.1繼續加強實驗教材的建設

          從1999年開始,吸引相關專業的專家成立了機能學實驗編寫組,編寫機能實驗學教材,先后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為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規劃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機能實驗學編寫組成員負責實驗的預試,從發展創新的角度對每個實驗進行梳理,做到可行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統一。

          2.2創新實驗技術

          受益于四川大學重視實驗教學工作的大環境,機能實驗室每年都有新的實驗技術得到學校的立項支持,并運用到本科實驗教學中。比如家兔急性右心衰模型復制;中心靜脈壓測定方法的改進使學生在實驗中以更簡便的操作得到真實的數據;激光多普勒技術和微循環圖像觀測儀的在失血性休克實驗中的聯合運用使學生既能直觀觀察失血性休克時微循環的改變,又能得到灌注量的數據用于分析。以上新實驗技術均已成功開展到實驗教學中,獲得學生良好評價。

          2.3提高實驗教學隊伍的綜合素質,建立實驗預試實驗制度,統一教案

          長期以來,為了更好的保證教學質量,我們實驗室建立了實驗預試制度,要求新教師必須全程參加培訓。對于新開展的實驗,所有參與實驗教學的教師必須參加。每個實驗的教案統一發給每位教師,教師再將自己的教學特點融入,這樣既保證了實驗教學的相對標準統一化,也體現出教師各自的教學特色。此外,學校教務處組織有學生評教和督導評教二維一體的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每學期中期和期末對每門課程進行兩次評分,并反饋給學院及其任課老師。這種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保證系統,有利于監督和激勵教師做好實驗教學工作[6]。

          2.4加強小班化教學,控制實驗小組人數

          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不同,實驗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啟發式教學模式”,即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教師答疑和教師總結的模式[7]。為提高學生動手、創新能力,我們將每個實驗小組學生人數控制在3~4人,學生每次實驗動手實踐的機會增多,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保證教學的質量。實驗動物的準備也按照課程實際需要量的1.2倍進行配備,以防實驗中各種意外造成動物死亡而迫使實驗終止。整個學期下來,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為以后創新性實驗打下堅實基礎。

          2.5改革機能學實驗教學考核體系

          實驗教學考試主要是檢驗教與學的效果,促進教學內容的完善、教學方法的改進,促進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目前我校實驗中學機能學實驗設置有4個層次。不同的專業選擇層次不同,考核的方法不同。以機能實驗Ⅰ層次為例,總學時為80學時,學分5學分。期末成績有兩大部分組成,實驗成績(80%)和理論筆試(20%)。實驗成績又由平時成績(20%),虛擬實驗(5%),實驗設計(15%),實驗操作(40%)等組成。進一步細化學生考核的內容,全方位的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考核的公平性,以此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6優化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室空間布局,創建創新實踐平臺

          1999年至今,實驗室的電腦和生物信號采集系統進行了三次大的升級和更換,保證儀器設備的完好率、使用率。實驗設計創新是實驗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進行科學研究的平臺,根據實驗方向和空間要求,我們20xx年創建開放性的實驗創新基地,包含了心血管、病理模型復制、分子病理、動物行為學等實驗平臺,為學生實驗設計創新實驗提供良好環境。在教師引導和啟發下,學生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針對自身興趣與特長,在相關文獻檢索中發現、選擇醫學科學問題,并自行擬定研究方案,自主的在實驗室進行實驗,主動探索[5]。

          2.7虛擬仿真醫學實驗系統的建設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將計算機虛擬仿真技術與互聯網結合,無需實驗動物和實驗儀器,利用計算機模擬醫學實驗的操作過程,是伴隨科技發展應運而生的先進教學手段[9]。我校基礎醫學實驗中心機能學實驗室的虛擬仿真醫學實驗系統經歷了兩個重要的階段,即實驗室局域網階段和互聯網階段。20xx年,我們成功建設了虛擬仿真醫學實驗系統,并利用互聯網,給學生提供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移動終端學習的可能。該系統覆蓋了100多個機能實驗仿真。由于模擬仿真實驗無需實驗動物,無需實驗準備即可幫助學生理解實驗的操作步驟和實驗效果,可以作為實驗教學的一個有益補充,對教師而言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對學生而言起到知識的預習、熟悉和強化的作用。該系統由基礎知識、實驗儀器、實驗錄像、模擬實驗、實驗考核等部分組成,結構完整、內容豐富。學生在網上學習的時間記錄,也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3總結

          機能實驗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符合高等醫學教育課程體系綜合發展趨勢,及時研究解決教學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達到了實驗室管理體制與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模式改革同步推進、相互促進效果[10]。我們實驗室經過十幾年實驗教學改革,實驗教學已取得一定的成績,先后成為校、省級精品課程。并連續19年成為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每年有眾多院校的同行借助該平臺匯聚成都相互交流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多個大學生創新項目進入實驗室創新平臺并取得實驗成果。我們在機能實驗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理念和方法,建立較完備的機能學創新性實驗教學環境,顯著提高醫科相關專業大學學生的實踐教學質量,通過加強醫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研究能力訓練,提高醫學生的科學研究素質,為培養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等醫學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1-12]。

        醫學創新論文9

          【摘要】深圳大學醫學院連續5年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開設《基礎醫學創新實驗》的實踐課程。該課程組織醫學本科生進行獨立的科研活動,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組織實施實驗、開題報告、進展報告、結題答辯、撰寫論文,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綜合實驗

          隨著醫學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建立適應當代醫學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模式是實驗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為了適應創新型醫學人才的培養要求,深圳大學醫學部秉承“早接觸臨床、早接觸實踐、早接觸科研”的教育理念,在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開展探索性基礎醫學綜合性實驗課程。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是一門實踐課程,該課程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科研活動自主性、探索性、過程性和協作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5年的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構建的背景

          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的成功構建一方面在于我校大力倡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為了支持本科生從事科研活動,學校設立了針對本科生的基金項目,如“大學生開放基金項目”和“大學生挑戰杯校級項目”,學生覆蓋面廣,學生參與科研的意識較強。20xx以來,臨床醫學本科生累計承擔開放基金項目236項,挑戰杯項目129項?蒲许椖康闹螢榛A醫學創新實驗課程的開設奠定了良好基礎;A醫學創新實驗課程的成功實施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醫學部本科生早接觸科研的教育理念。深圳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本科生采用雙導師制培養,分別為基礎醫學導師和臨床醫生導師。導師制的管理模式使學生很早接觸了導師的科研團隊,有很固定的科研場所,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在此背景環境下,20xx年適逢我校醫學部進行系統器官課程整合。在系統器官課程整合的大環境下,也將基礎實驗課程進行梳理,將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實驗課整合為機能實驗課,將部分機能實驗學時減少,增設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36學時,最終實現了基礎醫學實驗創新實驗課程的成功開設。

          2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具體實施方法

          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開設對象為二年級的臨床學生。教師于放寒暑假前布置創新實驗內容,學生根據自身感興趣的課題或導師自主選題在假期內進行文獻檢索和實驗設計,開學提交項目申請書并進行開題報告課堂討論,確定方案后進行預實驗和正式實驗,并進行進展答辯。獲取數據后,獨立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進行結題答辯,并最終提交實驗論文。整個過程以學生獨立實踐為主,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探索性實驗課程開展的時間貫穿一個學期,業余時間實驗室均向學生開放。

          在課程結束后,由學生擔任主編和編委,將學生的實驗論文編集成冊,論文集內容包含:領導寄語、優秀開題報告、優秀中期報告、優秀結題報告、學生感想、花絮、淺談基于藝術專業學生特點的文獻檢索教學策略溫州人精神對經濟困難大學生勵志教育的啟示試析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生價值觀的引導試析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大學生學習動機與社會責任心的相關研究試論提高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創新路徑試論大學生體育權利之實現途徑研究試論中學生物課堂藝術性教學語言中小學生閱讀狀況實證調查的分析為學生語文能力的終身發展奠基

          展示和教師總結。論文集的制作目的在于展示學生的科研成果,實驗教學的優秀成果可以期望長江后浪推前浪。此外,教師可依據學生的能力,鼓勵一部分優秀學生繼續有目標地培養,并組織參加國家級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和“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

          3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考核方法

          本課程考核方式采用答辯結合論文的形式,主要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論文寫作規范性。成績評定包括開題報告成績(20%)、中期報告成績(20%)、結題報告成績(30%)和平時表現(30%)。

          1)開題報告(總分100分,占總成績20%),評分參考標準:立項依據(20分);研究內容(20分);技術路線與可行性(20分);創新性(20分);總體規范性(20分)。

          2)中期報告(總分100分,占總成績20%),評分參考標準:實驗進展(60分);回答問題(20分);ppt格式和質量(20分)。

          3)結題報告(總分100分,占總成績30%),評分參考標準:答辯內容(60分);回答問題(20分);ppt格式和質量(20分)。

          4)平時表現(總分100分,占總成績30%),評分參考標準:主要考核學生參與度、團隊合作,實驗設計、實驗操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開設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的效果分析

          現階段,醫學人才的培養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終身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不在于給學生灌輸了多少知識。通過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使學生掌握了醫學文獻的查閱方法,能夠自主了解學科發展動態,以及一些醫學相關的最新理論、知識和技術。通過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提高了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此外,開設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打破了以課本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模式,建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根本上扭轉了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操作,驗證理論知識的被動學習模式,培養了學生靈活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良好的創新思維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進行科研活動時難免遇到困難和失敗,學生必須不畏失敗、嚴謹求實、團結協作、吃苦耐勞和持之以恒才能順利完成實驗,這對于培養學生將來在崗位上克服困難、不驕不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總之,開設基礎醫學創新實驗是行之有效的培養高素質創新型醫學人才的途徑。

          5開設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的不足之處

          首先,由于學生的科研活動在導師科研實驗室完成,學生能否有效參與基礎醫學創新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對學生的支持。多數導師都很樂意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科研場地限制,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對導師的科研空間進行了擠占,部分導師對本科生動手參與實驗并不十分支持,導致部分學生只能觀看或只是配合研究生完成實驗。為此,我們需要建設獨立的本科生創新實驗室,以保證學生能夠全天候自由開展實驗。此外,由于創新課程以2-3人小組為單位,學生參與程度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和科研興趣,部分學生參與度少,但卻很難監管。

          其次,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的開設是一項相對較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經費投入,解決科研經費、場地和相對應的實驗設備。在如今實驗教學資源日益緊張的前提下,學院對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應高度重視,并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雖然全部學生參與了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有部分學生從導師方面得到的經費支持仍然有限,僅靠本科生基金項目經費和醫學教學實驗中心的經費支持無法滿足,應當進一步增加該課程教學經費的投入。

          再次,基礎醫學創新實驗課程以小組為單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但是同時也給考核帶來了困難,同一小組的成績很難有效區分,有待進一步完善。

        醫學創新論文10

          [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轉變師生角色,轉變學習過程,區別于傳統教學方法,是一場比較新穎的教學革命。臨床醫學教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在理論基礎上具有臨床實踐能力,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就是對臨床醫學課堂進行重新規劃,調整師生位置,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思考和實踐操作,這也是對臨床醫學教學的一種改革。以臨床醫學教學為出發點,淺談翻轉課堂的課堂教學意義,并提出幾點有實踐指導性的方法,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臨床醫學;實踐;角色轉變

          學習知識應該包括兩個過程,一個是知識的傳授過程,對學生來說就是聽講過程,另一個是內化過程,即消化過程。知識的傳授多是以老師的課堂講課形式進行,而對知識的內化則更多放在課下,這就是典型的傳統教學模式,將作業和實踐放在課下,意在拓展課堂時間。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是在學生完全吸收老師傳授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設想,所以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為了更加符合教學規律,翻轉課堂脫穎而出,讓臨床醫學的學生能夠自主完成預習和知識理解,促進學生的交流與思考。將老師的優勢最大化,學生也能充分展示自己,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意義

          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低,未能真正做到自主化學習,無法透徹理解知識。這樣就造成學生聽講時,處于游離狀態,與教師彼此之間的交流不順暢。再者,傳統教學中,老師教學具有普遍性而針對性比較弱,會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情況來制定教學計劃和進度,這樣就造成部分學生不能跟上節奏,進而失去學習興趣。

          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辦法,能夠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翻轉課堂在臨床醫學中的教學應用,大大突出了醫學本身的特殊性,將老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變成課程的開發者、學習的合作者和監督者,將知識傳授過程和內化過程顛倒,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指導,進一步深化醫學教學的改革,為更多實踐類科目做出良好的表率。

          二、翻轉課堂如何實現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高效應用

          (一)通過視頻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知識內化質量

          教師以翻轉課堂為教學載體,根據教學的大綱進行內容的篩選和資料整理,并且為了方便學生的學習,老師可以自己制作教學視頻,讓學生可以據此完成課前的預習任務。另外,臨床醫學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復雜,理解難度也比較高。有了老師的視頻指導,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學習知識,實現更加徹底地個性化學習。除此之外,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內容拓展,讓學生可以從網絡或者其他學習資源中尋找自己想要的內容。關注臨床醫學的最新動態,跟上時代醫學的步伐。傳統課堂以課堂中的教授為主,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自主學習能力就差。而翻轉課堂將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學習上,學生能夠根據大綱進行初步學習,并有重點和難點的標注。使學生的預習有重點,有突出,更有動力。

          (二)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評估,尋找學習漏洞

          翻轉課堂中,學生的預習狀況決定了課堂的成敗。因此對其的評價非常重要,除了用視頻和相關材料來把握課堂預習的準確度之外,還要通過評價和指導來平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幾個簡單的問題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根據這一情況進行分層次教學。每個層次有不同的實踐內容和指導,保證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鍛煉和提高。當然,除了簡單的問題之外,還有臨床醫學的操作標準。只有將所學習的知識真正變成手上的技術,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老師幫助學生找到學習上的漏洞,從現象到內在進行透徹分析,從而培養更加優秀的學習習慣。

          (三)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分析內容展示臨床操作

          課堂教學以實踐操作為主是翻轉課堂的一大特色,教師應該將基本理論作為基礎,讓學生從分析病例開始,憑借經驗,給出自己的診斷。并由學生擔任老師的角色,將自己的分析過程展示給其他同學。之后,可以進行模擬臨床練習,通過實際的展示來驗證自己的理論。其次,臨床醫學教師要轉變自己的主講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想交流機會。同時,教師仍然是學習的推動者,要幫助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思考。

          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進行翻轉課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臨床醫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水平,為社會作出貢獻。翻轉課堂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生反饋等問題。作為一場教學革命,翻轉課堂還有很長的實踐之路要走。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嘗試,敢于創新,從而實現臨床醫學教學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朱莉,盧舜飛,董海娜,等.翻轉課堂在以典型病例為導向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中的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xx,35(3):396-399.

          [2]尹戰海,程青青,李志強.基于翻轉課堂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xx(7).

          [3]庾更緒,郭美霞.如何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于臨床醫學教學[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xx(5):9-10.

        醫學創新論文11

          臨床醫學專業是高等醫學院校的主體專業,也是一門綜合性、技術性、實踐性極強的專業。目前,我國臨床醫學專業仍以五年制為主流學制,實踐教學貫穿五年教育的全過程,具有多環節、多層次、長周期的特點。隨著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的實施與推進,加強綜合素質教育、強化能力培養已成為深化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點。自XX年開始,我們以學校專業教學綜合改革總體思路為指導,結合當前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趨勢,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1.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臨床醫學由于其本身的技術性、復雜性和社會性等特點,決定了它是一種對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因此,實踐教學的改革應根據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以高素質應用能力人才培養為目標,充分體現“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科學合理地構建實踐教學模式0。

          1.1參照《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一臨床醫學專業》(20xx),結合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對醫學人才的需求,按照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改革目標,通過相關實驗課程和實踐環節的整合優化,構筑分板塊相互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即構建以基礎實踐為保障、專業實踐為核心、綜合實踐為補充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以突出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為目的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1.2充分認識實踐教學對高素質應用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實驗課依附于理論課、沒有明確教學目標的狀況,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平行協調、相輔相成;A學科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加強課程間的交叉融合,將主干課程的實驗教學從所屬課程分離,按學科性質開展課程實驗的整合性研究,設置獨立課程,使實驗教學課程化;科學合理地安排每個實踐教學環節,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的研究和實踐,編寫與改革配套的整合性實驗教材;專業學科強化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加大床邊教學、模擬教學、仿真教學和PBL教學的改革力度,探索專業實踐技能的考核評價方法;加強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與創新。

          2.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初步實踐

          根據實踐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原則,我們對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構建了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2.1基礎實踐模塊基礎實踐包括醫學基礎技能實驗和專業基礎技能實驗兩大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2.1.1整合構建基礎實踐實驗課程群醫學基礎

          技能實驗改革的要點是突破傳統的基礎醫學以各門課程各自開設實驗的相互隔離模式,將原有按學科的實驗教學資源從所屬課程分離出來,按學科性質(形態、機能、分子、病原等)開展縱向或橫向的有機整合,并獨立設置課程,使實驗教學課程化。全部生物醫學基礎實驗整合為五門實驗課程,即醫學大體形態實驗學(整合原有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和斷層解剖學的實驗教學內容)、醫學顯微形態實驗學(按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整合細胞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相關課程實驗教學內容)、醫學機能實驗學(整合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教學內容)、生物分子檢測與分析實驗學(整合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醫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等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病原生物實驗學(整合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相關課程教學內容),同時將醫學科研方法與文獻檢索、醫學實驗動物學、醫學論文寫作等相關教學內容整合為‘‘醫學實驗方法概論”課程,主要講授實驗操作的基本知識和實驗設計的基本方法等。專業基礎技能實驗部分則整合為兩門獨立的實驗課程,即臨床基本技能實驗學和臨床輔助技能實驗學,前者主要整合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手術學基礎和臨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術,臨床輔助技能實驗學則把原來分散在其他學科中的心電圖、實驗室診斷和醫學影像如X線、超聲、CT、MRI診斷等相關內容整合為一門獨立的實驗課程。通過實驗課程的整合和獨立,既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又促進了傳統學科的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突出了實踐和創新的原則,形成了完整的基礎實踐實驗課程群。

          2.1.2深化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為確;A實踐改革的順利實施,配合基礎實驗課程群建設,組織教師編寫了與改革配套的'相應整合性實驗教材。同時開展了實驗項目、實驗方法和內容設計的改革研究,一是調整和優化基本實驗項目,精選和整合教學內容,妥善處理好相關課程內容的銜接和分工,減少重復性實驗。二是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比重,加強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開設跨學科的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項目由教師給出實驗課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獨立完成實驗方案實施的全過程(自行查閱資料,自擬實驗方案,組織開題報告,提交實驗報告等),教師隨時指導實驗過程并對實驗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評價。三是積極引入現代化的實驗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數碼互動教學、網絡實驗平臺教學、臨床技能模擬教學、問題式PBL教學等方法,全面促進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通過基礎實踐模塊的教學和改革,促進了傳統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加強了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訓練,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2.2專業實踐模塊專業實踐主要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包括臨床課間見習、臨床通科實習、臨床選科實習以及專業綜合能力測試等教學環節。

          2.2.1加強臨床床邊教學臨床床邊教學,即臨床課間見習與專業核心課程理論教學交叉進行。床邊見習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實施以病例為基礎、問題為導向、臨床思維訓練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指導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體認癥,然后教師結合病例提出相關問題,學生集中分析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學生完成見習報告。床邊見習既培養了學生的疾病認癥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H。

          2.2.2改革臨床實習模式針對近年來學生臨床實習與考研準備、就業應聘發生較大沖突的矛盾,我們在教學計劃中整體上將臨床實習時間提前(第八學期即進入臨床教學醫院實習)并將臨床實習分為通科實習和選科實習兩部分。臨床通科實習,即臨床輪轉實習,共計42周,通過系統全面的臨床各科輪轉實習,使學生受到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綜合訓練,初步具備獨立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同時在實踐中提高醫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職業素養,全部學生必須按實習大綱要求完成;通科實習結束后,安排6周臨床選科實習,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尤其是畢業后的職業需求和發展方向,選擇相關的臨床學科強化?萍寄芘囵B。

          2.2.3完善專業綜合能力測試體系專業綜合實踐能力測試強調以考察臨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測試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采取試卷筆試、床邊口試和實際操作相結合進行是臨床實習出科考試,主要進行臨床技能床邊測試,考核問診、查體、常見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操作能力等;二是臨床實習中期考核,主要進行醫德醫風考核和臨床病例分析筆試;三是實習結束綜合考試,由畢業前臨床理論考試和臨床技能規范化考試(多站考試)組成。專業綜合實踐能力測試貫穿于整個實習教學環節,成為了指導學生生產實習、培養學生綜合技能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促進了臨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也為醫學生畢業后的臨床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綜合實踐模塊為培養臨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堅持五年全程不間斷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包括課外見習、社區服務、開放實驗、社會調查以及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各種技能競賽、業余科技活動等。

          2.3.1實施創新教育一是在基礎醫學相關實驗課如機能學實驗和分子醫學實驗中引入設計性或創新性實驗項目,有序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盡早接觸科研;二是依托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與校級開放性實驗,鼓勵大學生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申報課題、設計方案、實驗操作、論文撰寫,把科學研究的訓練與實踐能力的提高統一起來,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能力。

          2.3.2開辟校外實踐課堂一是安排臨床課外見習(課外臨床實踐),在醫學課程學習的早期階段即第一、二學年的寒暑假進行,要求學生自行利用寒暑假回到學生所在地基層醫院(縣、區、鄉、村等醫院)見習至少一周,使學生能夠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病人,了解醫療工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培養學生對病人和疾病以及臨床工作的初步感性認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或雙休曰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結合所學專業參加多種形式的社區衛生服務、醫療義務咨詢、義務支教等社會實踐鍛煉,盡早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課外見習和社會實踐要求完成一份見習報告或實踐報告,并計入學分。

          臨床醫學專業綜合改革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而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是綜合改革的重要部分,范圍廣,內容多,難度大,貫穿于五年教學全過程,只有更新觀念,深化改革,積累經驗,不斷創新,才能推動臨床醫學專業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醫學創新論文12

          醫學與教育科學的種種新變化對當前醫學教育專業結構、教學內容和過程以及學習效果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原有的學科課程內容膨脹,新興的學科課程迭加,使醫學教學面對的知識總量急劇增長,教學內容超量與課程學時有限的矛盾更為突出。在培養模式上,強調共性,忽視個性,重知識傳授,輕素質和能力培養;在教學內容上,與生命科學的迅猛發展不相適應,缺乏最新科學前沿知識的融合;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是教師上課時“滿堂灌”,較少有讓學生獨立思考、開拓思路進行實踐的時間和機會;在課程結構上,過于強調專業教育,基礎知識面過窄,缺乏人文科學課程,抑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因此,如何適應現代醫學科學進展的全新趨勢,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關鍵。

          一、創新教育的涵義

          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想理念,我們首先要從教育思想觀念或教育哲學層面上去理解創新教育。應強調從守成性教育、維持性教育向創新性教育的目標轉向;從注重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轉向;創新教育是一種全局性的、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是對創新教育系統設計的高屋建領。第二,在實踐操作層面上,應注重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可持續發展。凡是體現有利于受教育者創新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和趨近這種教育目標的任何教育實踐活動,都應該有意識地吸納其中的合理內核,使之成為創新教育改革方案的組成部分。

          二、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教學模式設計

          要研究臨床醫學的創新教育,首先要為臨床醫學創新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尋求一定的理論依據。因此,我們應從現代社會知識經濟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創新觀念出發,圍繞醫學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操作程序、教學策略、評價標準等教學模式構成要素進行理論探索。

          (一)指導思想。程體系21世紀的高等醫學教育應該適應衛生事業發展需求、醫學模式的轉變,特別是要重視社會進步和醫學科學迅猛發展的宏觀背景,培養以人文性為先導、以綜合型的智能結構為基礎、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創造性醫學人才。

          (二)目標內容

          要建立與醫學創新教育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個部分:(1)醫學思維與創新的理論知i識通過創造學基礎知識的構建,發展醫學生的一般創造力。(2)臨床專業與技能的指導。通過臨床專業和技能的指導,發展學生的專業創造力(3)創新個性的素質培養及其社會實踐該部分的課程設置將有利于醫學生創新個性品質的培養。

          (三)操作程序。

          提出問題(臨床病例或社區專題卜搜集數據(診斷依據與調查資料h形成解釋(可能結論h評估結果(討論引導)—驗證結果(實踐檢驗)以上操作程序主要從學生見習病例報告撰寫和社會問題調查報告兩方面進行設計。

          (四)教學策略。

          教學主要以認知、技能和素質三種不同的目標進行符號性、觀察性和活動性三種方式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第一課堂,以知識傳授為主,并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第二課堂,以技能操作為主,教師將對第一課堂的知識進行再現性操作示范,并為學生在課后進行提示性技能練習創造條件。第三課堂,讓學生將學習的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相結合,在實踐應用中得以鍛煉提高。教學部門還要導向性地組織學生參加臨床和社區醫學從業崗位整體任務和局部內容訓練,并進行持續性的反饋,使學生掌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

          (五)評估。

          主要通過建立三個領域的評估來實施:(1)認知領域臨床醫學決策思維能力考核(2)專業課程和思維科學相結合的理

          實踐論文

          相關信息

          項目教學法在《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課程教學電影攝像技師的勞動者性質——日本電影攝像技新課改下機械鉗工工藝的有效性教學的問題和策教師和技師在職業教學中的有效融合的方法簡論我國技師學院法律保障若干問題技師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探析校企結合技師學院的教育機制探析淺談鉗工實習分階段教學方法淺談如何提高學生鉗工技能淺談PPT在鉗工教學中的應用

          評審。(3)態度領域病人評議學生學風醫德、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及志愿者服務社會的價值評價等。

          三、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的實踐

          根據21世紀的醫生培養目標要求全面適應社會的要求,我們應當減少應試教育的痕跡,重視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醫學科學與社會的關系、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和認知經驗、教學雙方的個性特征等。在此基礎上從現代教學論的要素結構出發,調整和改革現行的臨床醫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和運行模式,追求創新教育系統動力機制的.整體優化

          (一)目的是導向因素,臨床醫學創新教育首先要確定培養目標

          我們要重視把教育從智力領域擴展到非智力領域,從理論知識、專業技能教育擴展到學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維方式的教育。因此,臨床醫學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追求的是科技素質與專業素質的結合;人文觀念與職業特征的結合;個性心理與社會責任的融合;創新精神與應變能力的培植,強調后繼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是核心因素,專業課程的調整和改革從時間和空間上提供動力。

          高等醫學教育培養人才的任務主要是通過課程的組織和實施得以實現的。課程作為教育的核心,其質量關系到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也關系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創造課時條件和實踐空間,我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調整課程結構:(1)削減課程間重復內容。開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在內的各種醫學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實施以問題為引導的臨床與社區醫學教學改革。并以此為契機,削減課程間重復內容,空出一定的學時數,增加實踐課和自學選修課程。(2)加強實踐技能訓練w加強了醫學生的臨床醫學技能實踐和社區全科醫學服務實踐課程計劃。例如,堅持授課學時與實踐學時之比不低于1:1;加強臨床見、實習帶教老師的上崗培訓工作,使其明確帶教要求和操作規范;在嚴格執行病區專題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實行內、外、婦、兒分科床邊技能考核和畢業綜合技能操作考試;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到基層和?平虒W醫院、社區教學基地輪回實習,加強學生全科醫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此外,我們還加強了初級衛生保徤和流行病學調查的實踐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應用醫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以及獨立撰寫科研論文或調查報告的能力。(3)開設醫學前沿理論選修i課不斷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樹立學習的綜合意識、超前意識和終身意i識根據醫學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對衛生保徤需求的變化,調整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開設醫學新興學科和跨學科的綜合課程講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選修課設置的基本原則。(4)開設引導掌握思維方法的相關課程為了使醫學生在進入臨床課程學習時,熟悉醫學思維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已在九五~??級的六屆醫學生臨床課程階括思維科學、醫學思維與學習、創造性思維和技法訓練、創造力培養與成功者品質修養、研究型實踐學習習作等。(5)隱性課程的建設隱性課程,是相對于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顯性課程教學活動而言的。隱性課程的主要教學環節有:開展文明校園建設活動,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社會考察和國情、創業教育,結合臨床見、實習開展醫德醫風教育等等隱性課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會實踐和第二課堂的文化活動來加強醫學生的德育實踐,并以此作為人文教育的載體。

          (三)方法是技術要素,積極探索結合教學改革成果的教學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獲得系統知識,而且要讓學生獲得探索和檢驗這種知識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對21世紀知識的驟增,臨床醫學教育要強調方法教育,使醫學生有能力區別重要和次要的知識,使其頭腦留有持續學習的空間,提高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納能力,這對于臨床醫學的創新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們積極鼓勵臨床教師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主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如實施情境模擬法和標準化病例教學法,就是在創新教學方法上的有益探索。情境模擬法是通過一個具體臨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導學生對特殊情境下的病例展開討論和研究的教學方法。標準化病例教學法的開展動因源于臨床上一些非常見病例的教學要求,臨床教師將這一類非常見病例的典型體征、診療方案進行歸納總結,是在見習帶教中由學生進行模擬演示并參與診治的一種案例教學方'法兩者都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主要特征,強調師生對案例素材共同進行探討。研究表明,病例教學法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起到較好的效果,縮短了教學情境與實際情境之間的差距,能幫助學生體驗從業環境中醫患關系處理的方式方'法

          (四)學生是根本因素,教師是關鍵因素,教與學互動機制為系統提供原動力和主導力。

          醫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應以創造型教師的培養為前提條件。創造型教師不僅要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能發現和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而且要善于培養醫學生的創造性^我們在實踐中編寫了《臨床教師與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質培訓教程》,并分批對臨床教師進行思維科學和創新意識培訓,規定45歲以下教師必須以計算機輔助臨床教學的要求,在客觀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考慮的是如何開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發展新知識,將教學過程作為學生對于知識的再發現的途徑,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目的。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密切聯系,不僅可以反饋教學信息,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改進授課質量,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強調教與學的互動機制,定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參與教學工作的熱情。例如,我們在平時工作中,無論是理論課、見習課還是實習階段,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評教工作,與教師的評學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機制。

          (五)環境是支持因素,教學環境和機制的整體優化是系統持續運行的保證^

          要進一步發揮教師與學生在創新教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要營造良好的創新實踐氛圍,制定和規范適宜的管理制度,通過充分發揮教師因材施教和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培育創新教育的新機制。目前,我們的做法是從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學生開放部分實驗室,鼓勵學生參與部分科研課題實踐;開放電子閱覽室,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在社區全科醫學服務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醫療服務,并結合社區問題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由專家負責指導。對于臨床教師,我們加強了臨床骨干師資創新能力的培訓;建立和加強教學質量評估,優化教學過程控制,建立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教學質量的互評機制;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此外,為臨床教師提供獲取信息便捷途徑的現代教育技術條件,努力提高臨床和結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實驗中,我們還注意介紹相關的實驗技能,如如何看電路圖、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電路的連線技巧和各類電子元件的識別等。

          第二階段,以數字電路實驗為主。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我們為實驗準備了各類集成電路模塊,讓學生利用面包板,按實驗線路圖在數字實驗箱上自行搭建線路,進行調試、觀察及測量。通過這樣的實驗方式,學生可以自主完成門電路、觸發器、555振蕩器、計數器、譯碼顯示及A/DD/A轉換等實驗,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驗教學既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又是理論部分的補充通過課堂和實驗相結合的教學,學生們對電子技術從模擬到數字、從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儀器設備體積由大到小、功能由單一到系統的飛速發展過程有了具體形象的認識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初學時的各種抽象術語及名詞如負反饋、脈沖、二進制等,就都變得簡單易懂,激發了他們學好醫學電子學的興趣和信心。

          (六)反饋是控制因素,教與學的評估是發揮系統動力正向效應的質量保證。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制定三個領域十項指標來綜合評價臨床醫學生的基本素質,作為醫學生畢業就業指導考核和推優標準具體內容包括:

         。1)認知領域,包括二級學科理論考試成績、臨床綜合理論考試成績、三級學科臨床出科理論考試成績;

         。2)技能領域,包括三級學科出科技能考試、外語、計算機能力、流行病科研能力;

         。3)態度領域,包括日常學習行為規范測評、臨床實習態度出科鑒定、病人評議學風醫德等。

          醫學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將對21世紀醫學生的培養目標產生深刻的影響為了適應醫學生從業素質要求的廣泛背景,醫學教育應當強調學生具有多維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結構,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努力適應社會需要。醫學的創新教育將成為醫學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這是新世紀醫學教育社會職能轉變的需要。

        醫學創新論文13

          在20xx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明確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是醫改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新醫改方案實施過程中,人才短缺已成為醫療信息化發展的瓶頸。衛生職業學校要主動適應21世紀國家醫學發展戰略目標對復合型醫學信息人才的要求,積極探索醫學信息教育模式和醫學信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我校也緊跟基層醫療衛生建設需要開設了衛生信息管理專業,通過教學實踐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本文從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等方面對醫學信息人才培養進行探討。

          1.培養醫學信息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隨著新醫改制度的實施,現代醫院信息化的步伐加快,需要更多的醫學信息化人才。很多醫療衛生單位由于缺少醫學信息管理人才,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沒有統一規劃和科學化的管理,導致投資不斷增加,但是信息化建設總是停留在收費和藥品出入庫管理等低層次上。在醫學院校中培養出一批深入掌握計算機技術,熟悉信息系統,又掌握醫學專業技術,了解醫院業務情況的復合型技術人才是國內和國際醫學發展的需要。同時,加強醫學信息人才培養也有助于新醫療改革方案的推行實施。

          2.醫學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醫院信息化工作對管理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在信息技術方面,要有一定的系統開發經驗,能完成基礎數據的整理歸類、圖像傳輸、遠程醫療、數據庫管理、計算機及網絡故障處理操作,加上各種醫保、社保、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數據的導入導出,要求信息管理人員必須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和數據庫管理能力。醫療知識方面要有醫學專業的基礎,醫學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數據流產生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是各級醫院中,這些數據都與醫療活動相關,不懂醫學知識很難理解復雜的醫療流程。醫院管理知識方面,要求有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和理念,還要有一定的醫院工作經驗,如果對醫院的管理沒有一定深度的認識,建設出來的信息化項目就很可能無法滿足醫院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3.醫學信息管理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3.1缺乏醫學信息管理教育的核心課程和評估體系

          醫學信息管理專業涉及到多個學科專業:醫學、管理學、信息學和計算機技術等。這些學科均有自己的核心內容,但是醫學信息管理專業的核心內容沒有明確。目前,無論是衛生還是教育部門,都未制定相關標準,對醫學信息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沒有統一的規定。但從各學校的課程設置可見,整個醫學信息管理人才的培養是在各自為政的狀態下發展的。所以,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制定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并制定專業人才評估體系,組織專家對開辦了該專業的院校進行檢查,把好教學質量關,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3.2學科理論不能有效指導醫學信息教育的發展

          推動醫學信息專業教育科學發展,培養適合社會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專業人才,需要成熟的學科理論作指導。

          國際上,醫學信息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在醫學教育、研究與醫療實踐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國醫學信息學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沒有建立起成熟、系統的理論體系,再加上研究學者少,學術影響力弱,使醫學信息理論研究處于徘徊狀態。

          3.3醫學信息教學與醫學專業教學脫節

          受傳統計算機課程的影響,缺乏對醫學信息技術更深層次的理解,使得醫學信息教育一直停留在計算機操作和一般軟件應用上,不能與臨床醫學的實際需要有機結合。

          3.4缺少醫學信息教學的專業教師隊伍

          教授醫學信息課程的大部分教師出自計算機專業,并未受過醫學信息學的相關培訓,教學方法和視野受到限制。醫學信息管理專業高級職稱教師的數量偏少,并且缺乏兼有醫學和信息科學雙重背景的教師。青年教師比重較大,教學經驗不足,在綜合能力上需要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醫學信息專業教師與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教師之間缺少溝通,導致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存在問題。

          3.5資金投入不足,教學設備單一,實踐環節薄弱

          大部分院校的信息化教學環境與醫學信息化人才培養需要有較大差距,數字醫學教學內容以及相關技術的實踐環境尚未列入建設計劃。缺少醫信技術所需的實驗環境。各院校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重視學生的實踐教學,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不足,導致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脫節,綜合素質相對較差。

          4.醫療信息化背景下醫學信息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4.1確立醫學信息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專業特色

          不同層次的醫院對醫學信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我校衛生信息管理專業是三年制中專專業,畢業生主要是到基層醫院工作。通過基層調研并結合高職教育特點,我校確立了符合自身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醫學、管理學基礎知識,具有較高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管理水平,能夠從事醫藥相關行業信息管理和系統開發工作的專門人才。該培養目標的設置與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人才需求有效結合,即培養懂醫學、會管理、精技術、擅應用的專業特色人才。

          4.2優化醫學信息專業課程體系,突出計算機技術在醫學信息管理中的應用性特色

          專業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向與知識結構的具體體現,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合理的課程體系不僅使總體培養目標得以實現,且能滿足社會對特色專業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并能正確處理好通才與專才、傳統與現代、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的關系。為了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明確專業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逐步優化并形成具有衛生信息專業特色的、與國際醫學信息教育接軌的課程體系。以我校衛生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來看,包括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專業實踐教學三個層次。在課程設置上先確定最基本的核心必修課程,即醫用管理學、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數據結構與數據庫、網站與網頁設計、醫學圖像處理、臨床醫學概論、醫學信息系統。實用性、針對性較強的課程放在專業選修課中完成,專業實踐教學部分主要以社會實踐和教學實習方式完成。在課程優化過程中注重管理知識和醫學知識的有機結合,強化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應用技能。

          4.3探索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通過對學生的職業取向的調查,我校衛生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都有從事和專業相關工作的愿望。因此,不僅需要在課程體系中設置專門的課程,如計算機網絡、醫學信息系統等,還要為學生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考試提供必要的條件和針對性的指導。隨著醫院信息化所需的醫學信息技術應用需求的不斷增加,取得相應資格的應用型人才在就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勻。我校在申請成為全國醫學信息技術考試考點后,為學生獲得醫學信息資格證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使得學生上一所學校,學歷證書和技能證書都拿到了。

          4.4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是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科專業建設發展的有效保障。我校聘請院內外專家成立了教學督導委員會,以教學督導來促進學校教學管理活動。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包括教學資料檢查、課堂教學評價、實踐教學評價、學生評教教師綜合評價等。通過系統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嚴格把關教學質量的每個環節,實現了改進教學、推動課程建設的目的。

          4.5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職業能力

          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醫學信息管理人才,實踐教學環節是不可忽視的。實踐教學環節應以學科理論為基礎,結合就業能力需求,構建一個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實踐培養體系。加強實踐教學需要搭建相應的實踐平臺,在校內建立設備比較先進、軟件配置合理的計算機實驗室,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穩定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社會實踐基地,拓寬人學生校外實踐渠道。如我校與四川九陣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了醫療信息化數字模擬場景與案例教學的研究科研課題,己申報了雅安市重點科技計劃項目。通過這樣的合作,提高了本專業教師的科研水平,也給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實踐機會。

          4.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關注青年教師成長

          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緊跟社會對醫學信息人才要求的變化,有針對性地選取教學內容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通過不斷完善和拓展自身的知識水平,將更多學科前沿知識和交叉學科的知識傳授到學生手中。為了建立專業的教師隊伍,我校制定了詳細的教師培訓計劃,支持教師參加專業技能和教學培訓。例如我校計算機學科教師都參加了山東省醫學信息技術師資培訓班的學習,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又能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此外,我校也很重視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經常聘請行業專家學者和高水平專業人十兼課以及開設講座。這對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有很大的幫助。

          4.7加強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聯系與合作

          醫學信息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更是關系到信息化時代醫療機構服務水平的重要問題。加強與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聯系與合作,爭取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借助政府支持和貼合社會需要來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提高產學研結合能力,促進醫學信息管理人才培養事業的發展。

          4.8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密切各院校間的聯系與合作

          我校努力加大對外交流的力度,鼓勵任課教師參加各種學術團體,通過參加各種學術組織拓展學術視野,提高學術水平。多層次的學術交流使教師對于各自學科的研究領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成長。學術活動的開展也為各院校搭建了交流的平臺,拓展了合作渠道,實現了資源共享,有利于醫學信息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5.結語

          醫療信息化的大背景,為醫學信息管理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醫學信息管理人才的培養過程就是一個專業教學不斷改革、創新、完善的過程,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認真研究課程設置方案,構建醫學信息管理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探索醫學信息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湘君,中醫藥院校信息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xx,17(3);473.

          [2]茍振芳,大學教學評價的教育性視角解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2(4):139-144.

          [3]朱毓梅,曲毅,中醫學背景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J],醫學信息學雜志,20xx,32(1).

        醫學創新論文14

          一、醫學教育管理創新中的重要內涵

          1.1從傳統思維中解放出來

          傳統觀念雖然歷經長久的實踐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陳舊的理念就會是阻礙體制創新,影響高校整體發展的絆腳石,醫學院校當前要從傳統的管理思維中解放出來,摒棄一些不良的管理思想,將服務、權責、競爭、創新有機結合。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學生自我完善意識,將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與職業醫師考試有機結合,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面向社會的能力。

          1.2保持決策、行政、監督權利三者的平衡

          權利的平衡,明確責任和權利的劃分是完善管理機制的重點,為了理順各部門權利關系,避免出現權利失衡的問題,尤其是改變過去權利相對集中在一人手中的問題,就要依靠三種形式改善當前院校的管理制度和過程。一是利用政策法規,二是依靠供求關系,三是完善部門決策機制,高等院校的部門劃分是十分嚴格的,如果要建立完善的決策機制,就需要利益相關者的參與,醫學院校只有保證利益相關者參與制定和維護管理體制,才能真正實現權利的平衡。

          1.3提升人才創業積極性

          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績效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激勵機制,充分體現人才價值;其次要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在全院范圍內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形成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最后要為創新人才提供好后勤服務,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二、醫學教育管理創新之校品牌戰略思維

          樹立品牌戰略思維不論對于企業發展還是醫學院校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他關系到醫學院校未來發展的.態勢,戰略思維,是市場化教育的發展結果,除了打造品牌,更需要日后長久的維護。以下就具體探討幾個方面。

          2.1要有明確的辦學思想

          思想是實踐的指引,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把握,醫學院校只有樹立自身的品牌戰略思想才能在當前競爭激烈的高校環境中有自身的競爭優勢,如何定位院校層次并樹立發展目標,在發展學術的基礎上發展科學研究,為社會輸送優秀、專業人才,是醫學院校要明確的問題。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切不能為了攀比做不符合學校定位的事情,只有將研究基礎做扎實才能有好的發展成果,只有充分考慮歷史因素,結合當前自身優勢才能不斷提升教學層次,擴大師資隊伍,提升院校規模。因此有一個合理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2.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力量是醫學院校實現長遠發展和永葆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對于高校自身而言,既可以加強培養自身教師素質,也可以對外引進優秀的教師力量,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對于優秀的思想可以學習,改善自身不足,加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除了師資隊伍的建設模式,還要注意適度的開放也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保持教學思想的開放性和動態性,實現二者和諧統一,才能進行有效地建設[1]。

          2.3通過市場擴張實現品牌影響力

          從當前狀況看,高校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調節,打造一個優秀的教育品牌離不開市場規律的推動,對于醫學院校的辦學體制,要借助市場調節下的資源配置和籌集資金的方式,合理配置人才、資金、市場、基礎設施,通過市場籌集資金進行高校之間的合并和擴張,提升品牌的影響力。

          2.4特色增值運作方式

          特色的增值也是提升醫學院校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加強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教育,或者利用企業投資、聘請專家的方式,不僅可以實現高校收入的增加,還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醫學教育管理創新之考評管理創新

          相對于學校層面的醫學教育管理創新,學生層面上的醫學教育管理創新也是必不可少,該層面主要體現在考評管理創新上。

          3.1考試方法的改革

          (1)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閉卷考試對檢驗學員的學習效果很有價值,但考察的知識面窄,考查點代表性差。而開卷考試則具有題量大,對教學內容覆蓋面廣、綜合應用題多等特點。二者搭配,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做到靈活應用。

          (2)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將學員平時的學習筆記、回答課堂提問、課后作業、階段測驗等情況與課終考試成績評定掛鉤,將平時學習測評與課終考試一并評定學科成績可提高學員學習成績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并且部分學科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比例(20%~40%)。

          (3)筆試與實踐技能考試相結合。我們經過各教研室的討論,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部分課程,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及兒科學,除筆試外要進行實踐技能考試,通過3~5名教師對學生進行操作考核,并進行直接評分此項實踐技能考試按一門課程單獨評定成績。

          3.2嚴格考試制度,提高考試質量

          在組建管理機構上,由教務處成立考試中心設立主考、監考和巡考。在試題組卷中,實行專人負責,密封保管、臨場啟封,確保試題的保密程度;在考試組織上,采取單人隔桌的方式;閱卷時,采用有條形碼的集體密封閱卷的形式。

          四、結語

          當前醫學院校要做的就是努力將理論層面轉化為實際教學層面,將辦學理念真正轉變為自身的辦學優勢,用理論做為前進的指引,提升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通過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獨特的經營擴張模式打造高校品牌,通過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創新意識實現醫學院校管理體制的創新。

        醫學創新論文15

          摘要:基礎醫學創新思維教學體系(新教學體系)是實施國家培養從事醫學基礎研究創新人才教學目標的一套教學方法體系。新教學體系以培養、拓展被教學者創造性思維為教學目的,以傳授非技術性知識和非結構性知識為教學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倡導被教學者的主體性與個性。新教學體系教學層次高于傳統醫學精英教學方法體系,但不排斥傳統以培養醫學精英為目的的教學方法體系。將新教學體系與傳統醫學精英教學體系進行合理銜接、系統化處理,有望把我國的基礎醫學教學水平推進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層面。

          關鍵詞:創新思維;教學體系;非技術性知識;非結構性知識;基礎醫學

          國家“十一五”計劃把我國進入世界自主創新型國家例為一項計劃任務,隨著這項計劃任務的推出,社會對具有創新能力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大學也將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作為新的教學目標。創新人才首先應具有創新思維,課程模式改革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能體現知識與能力、道德與情感的相互聯系,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醫學人才的要求[1]。針對創新思維的培養,建構一套適合于拓展思維的教學體系,成為近年來教學研究機構探討的中心議題。如何建構一套有利于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新教學體系,將學習者培養成具有創新能力的領軍人物,是近年來一直探究的問題。下面本文就新教學體系的本質特征及內容構成等方面進行一一探究。

          一、新教學體系的本質及特征

          課程體系的建構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2]。人才培養應以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主[3]。新教學體系是為培養基礎醫學研究創新人才教學目標而建構的教學體系。從本質上講,新教學體系是一套為完成實施培養基礎醫學研究創新人才而產生的方法體系。作為一個新建構的教學方法體系,新教學體系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征:

          1.思維教學體系。新教學體系的教學目的是拓展思維,培養被教學者的創造能力。這一點是新教學體系與傳統醫學精英教學系統最本質的區別。由于教學目的不同,新教學體系在教學手段運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形式上都與傳統醫學精英教學不同。雖然新教學體系是一套以培養思維能力為目的的教學體系,但新教學體系所培養的創造性思維是基于生物醫學前沿研究發展基礎之上的創造性思維,在范圍上具有特定性。

          2.高級知識教學體系。新教學體系教學目的對象是認識、判斷、分析能力,屬于思想范疇,是一種非結構知識,從教學層面上講要高于以傳授結構性知識和技術知識為目的的傳統醫學精英教學體系。這是新教學體系是一種思想范疇性教學,高于以傳授結構性知識和技術知識的教學體系,是一套高級知識傳授教學體系。

          3.非技術性教學體系。新教學體系是一套非技術性教學體系。傳統醫學精英教學體系重于傳授知識與技術,以把學習者培養成技藝精湛的醫學精英為教學目的,從教學類別上講傳統醫學精英教學體系屬于以技術性教學為內容的教學體系,而新教學體系則是重于開拓視野、拓展思維、培養被教學者的創新能力,是一種非技術性內容的教學體系。

          4.非結構性知識為內容教學體系。新教學體系是一套非結構知識為教學內容的教學體系。結構性知識通常指的是概念或命題的多樣性,而又相互關聯的網絡化專業知識,在專業性教學中由專業目錄預先設置或框定。傳統醫學精英教學系統傳授的基本上是這類知識,諸如分析、判斷為內容的非結構性知識很少涉及。新教學體系與傳統醫學精英教學體系正好相反,著重于分析、判斷等非結構性知識方面的傳授與教學,不注重結構式知識的傳授或只將結構性知識內容作為教學過程。

          二、新教學體系內容與教學形式的特點

          新教學體系是為實施國家基礎醫學研究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論體系,作為一套具備實際意義的方法論體系應具備兩方面要件:第一是內容上的真實性,第二是形式上的可操作性。

          1.新體系教學內容的.特點。新體系教學內容真實性要求:(1)內容設定與教學目標之間的真實性。

         。2)內容設定與教學目的之間的真實性。前者反映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戰略關系,要求教學內容設置與教學目標一致;后者反映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之間的戰術關系,要求教學內容在具體教學目的實施過程中可行。新教學體系在內容設置上緊扣培養創新能力人才這一教學目標,建構起由國際生物醫學研究前沿最新研究進展和生物醫學研究前沿學者的研究方法論系列講座組成的一套創新思維理論教學系統,意圖通過這套理論教學系統縮短目前存在的書本知識與實際發展之間的距離,奠定被教學者思維創新基礎,同時通過這套理論教學系統將一流學者認識、分析、判斷、解決科學研究中所碰到實際問題的思維線路展示給被教學者,為被教學者提供更具實際操作意義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真正從教學內容上確保創新人才教學目標的實現。新教學體系教學上十分重視“情境”的建構,重視由“情境”擴散而產生的“聯想”思維教學過程,將實驗教學討論及討論后產生的新創意設定為教學追求目的,拓展學生聯想能力和思維的創新能力。

          2.新體系教學形式的特點。新教學體系是以非技術性、非結構性知識為內容的思維教學體系,理論上屬于“難構”體系,用傳統教學中的單一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手段很難達到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因此,在教學形式上不拘泥于某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只要有利于拓展思維的教學模式都將被吸收運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建構主義認識論是近年來西方較盛行的思想潮流,其教學思想觀正對我國教學領域正產生越來越深的影響,新教學體系認同建構主義的認識論理論,主張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觀。在教學實踐中重視發展被教學者的主體性,強調被教學者對教學活動的理解性,重視教學活動與主體交往。重視“情境”建構,注重思維聯想過程的教學。從教學內容出發,多模式化運行。主體性教學、個性化教學、多模式化運行等教學形式,是新教學體系教學內容整體框架下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的基本特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新教學體系作為一項以培養基礎醫學跨世紀創新人才為戰略目標的方法論體系,其實踐運行必將會對受教育者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希望若干年后,有許多接受過這套教學體系教學的學生能由衷感慨當年這套教學體系給自己以后研究工作的展開帶來的莫大益處,更期望從這套教學方法體系下能走出更多在基礎醫學研究領域中具有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

        【醫學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醫學創新論文范文12-09

        醫學常識論文11-30

        醫學的論文介紹12-09

        醫學論文05-16

        《康復醫學》的論文05-20

        醫學導論論文05-23

        醫學論文撰寫的步驟和醫學論文的發表03-05

        創新教育論文11-13

        醫學論文寫法11-20

        醫學論文寫作12-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