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兒歌的音樂性與學齡前兒童的發展
摘要:兒歌以其鮮明的節奏、優美的韻律,形成了兒歌的音樂性。兒歌的音樂性,可以促進學齡前兒童多方面的發展。在培養學齡前兒童的音樂感知、陶冶性情、開啟心智,以及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方面,能夠起到其他文學藝術作品所起不到的作用。關鍵詞:兒歌 節奏 韻律 音樂性 學齡前兒童
一
兒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是“專供低幼兒童吟唱的一種簡短詩歌”。兒歌起源很早,它源自民間,是民間歌謠的一個分支。在古代,兒歌被稱作童謠,也叫“孺子歌”“小兒語”,是長期流傳于兒童間的一種用韻語創作的、無音樂相伴的口頭短歌。直到“五四”以后,“兒歌”一詞才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固定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兒歌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屬于傳統兒歌,它就是流傳于民間的兒童歌謠;而其他大部分作品則是現代成人作者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專門為兒童創作的簡潔的韻語。
由于兒歌的主要讀者對象是識字不多的學齡前兒童,所以,它是一種以聽覺為主要感知特點的語言藝術。這一是因為兒歌在本質上是與吟誦相聯系的,所以它就具有了一定的音樂性;二是由于兒歌只有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才便于孩子記憶和背誦,才能使孩子更早地接受音樂美的熏陶,所以,兒歌在創作的時候就非常注重音韻的諧美、動聽。
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曾講過一件趣事。有一次,她正給孩子誦讀兒歌。當讀到“金咕嚕棒,銀咕嚕棒,爺爺打板——”時,就立刻停住了,但是孩子們卻馬上準確地接上“奶奶唱”三個字來。當冰心問他們如果改成“奶奶念”可不可以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不順口”。冰心為此感到驚詫,為什么根本不懂音韻的孩子卻能夠如此準確地選用“唱”字呢?原來,孩子們從小就習慣了漢語發音,對于音韻的和諧有著一種直覺的向往,那么,從聽覺的直感出發,他們覺得與“棒”字韻母相同的“唱”字讀起來既順口,又響亮,所以,他們便認為這個字是對的。而這種對于音韻和諧的直覺的向往,就是學齡前兒童音樂性的萌芽。
二
(一)兒歌的音樂性可以培養學齡前兒童對音樂的感知
德國當代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節奏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的源泉。因此要想培養孩子的音樂能力,就必須先培養孩子的節奏感。而優秀的兒歌作品往往都是韻律和諧、節奏明快、充滿了音樂性的優美的文字。所以,兒歌這種訴諸孩子聽覺的文學樣式,就是通過“好聽”這個途徑來實現兒歌對于兒童音樂能力的喚醒的。
如陜西兒歌《排排坐》,就是一首節奏感非常鮮明的兒歌。
排排坐, ×××︳
吃果果, ×××︳
你一個, ×××︳
我一個, ×××︳
妹妹睡了留一個。 ××××︳×××︳
在這首兒歌中,有規律地出現了一定數量的音節,音節構成詩句,詩句因為停頓而形成了一定數量的節拍。一般說來,三字句停頓兩次為兩拍,五字句停頓三次為三拍,七字句停頓四次為四拍。由于不同節拍停頓的錯落變化,念唱起來,兒歌就具有了鮮明的節奏。
兒歌同時又是押韻的,押韻的目的是使音韻和諧,充滿韻律,增強音樂性。
劉饒民的兒歌《春雨》,則是一首韻律很優美的兒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種子說:“下吧,下吧,×××︳××××︳
我要發芽。” ××××︳
梨樹說:“下吧,下吧,×××︳××××︳
我要開花。”××××︳
麥苗說:“下吧,下吧,×××︳××××︳
我要長大。”××××︳
小朋友說:“下吧,下吧,××××︳××××︳
我要種瓜。” ××××︳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
這是一首連句押韻的兒歌。兒歌以擬聲的修辭方法,雙聲疊韻的詞語,反復的句式、豐富的修辭手法,使兒歌呈現出一唱三嘆、回環往復音樂的美感,創造了富有音樂韻律的境界。孩子聽起來悅耳動聽,像聽音樂;讀起來瑯瑯上口,像唱歌。這里兒歌的音樂美如小溪般流暢,純凈而美麗。兒歌是詩,也是歌,它給未諳世事的孩子帶來的熏陶,是非常美好的。說兒歌是“天籟”,是“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花散月前,無心起舞”是非常貼切的。兒歌這種強烈的節奏感與音樂的節奏感是多么的相似呀!
別林斯基說:“音樂能以它那世界的諧音充實兒童的幼小心靈,培養起他們對已經脫去了偶然性的奧秘的預感。音樂能給幼小心靈插上靈巧的翅膀,使其能從低洼的山谷扶搖直上,達到靈魂向往的快樂國度……”(見《新年禮物》)。可見,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音樂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藝術教育手段。節奏和韻律是音樂的最基本要素,而兒歌就是這樣一種充滿了節奏和韻律感的、富于音樂性的文學樣式。
(二)兒歌的音樂性可以陶冶學齡前兒童的性情
兒童對于兒歌的欣賞,無需過多的分析,主要表現在對于兒歌的整體感受上。無論是靜靜地聆聽、配樂朗誦,還是自吟自唱、邊玩邊唱,都可以通過兒歌的音樂性來更好地識別、體驗兒歌的情感基調,激活兒童的想象,引起兒童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去欣賞和感受。
這種欣賞和感受沒有壓力,沒有負擔,有的只是那動聽的節奏、和諧的韻律、瑯瑯上口的語言;這種欣賞和感受讓兒童入耳、入心,讓兒童身心愉悅地接受美好的道德情感。
如陳伯吹的搖籃曲《小寶寶要睡覺》:
風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兒輕輕搖/小寶寶啊要睡覺。
風不吹,樹不搖/小鳥不飛也不叫/小寶寶啊快睡覺。
風不吹,云不飄/藍色的天空靜悄悄/小寶寶啊好好睡一覺。
“吟唱搖籃曲的主要目的,在于給孩子一種親切溫柔的安全感,讓襁褓中的孩子神經松弛,感受到特有的舒適,悄然入睡。吟唱搖籃曲時,大人總是深情地注視著孩子,輕輕地拍著孩子,或慢慢地搖著搖籃,口里嗚嗚地哼著歌兒,營造出一種祥和、溫馨、靜謐的氛圍,把成人最美、最溫暖的感情,傾注于柔和、美好、動聽的旋律中,在情緒和氣氛上對孩子構成一種暗示,從而誘導孩子入睡。”《小寶寶要睡覺》這首搖籃曲,是寫給躺在搖籃中的孩子的。雖然他們還不可能理解歌詞的含義,但搖籃曲卻以它和諧的聲調和輕快的旋律,卻可以直接喚起孩子的美感,讓他們從母親溫柔的低吟中,感受到愛和美,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再如魯兵的兒歌《好乖乖》:“老公公/八十歲/請您坐下來/給您捶捶背。”兒歌4行16個字,用通俗、簡短、易記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告訴孩子如何尊老、愛老,什么時候運用“請”“您”這樣的禮貌用語。短短兒歌,明白如話,但感情真摯,樸素自然。再如金志強的兒歌《鳥》:“小鳥小鳥/喳喳叫/綠了綠了/春天到。” 這首兒歌,只有4行14個字,卻把春天的特征通過聲、形、情、色形象地傳遞給了孩子,同時也給孩子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兒歌那和諧的聲韻、瑯瑯上口的語句、豐富多彩的內容、易唱易記的形式、短小
【談兒歌的音樂性與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相關文章:
談設計藝術發展態勢03-19
談翻譯標準在爭論中發展03-18
談交際舞的歷史及發展03-18
談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03-19
談關于移動通信發展趨勢03-18
談“精確林業”的發展及其應用前景03-18
談中國戲曲聲腔的發展階段03-19
談林業可持續發展及生產措施03-18
談治理審計是內部審計發展的必然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