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環境教學模式”
摘 要: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發生的環境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習環境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課堂環境、教育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本文分別從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教育體制這兩個較高層面的環境因素探討它們各自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并提出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采用適合我國環境的“環境教學模式”。關鍵詞: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課堂教學;環境因素;環境教學模式
一、引言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的改革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眼下是一個高科技競爭和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人才的激烈競爭,英語作為一種獲取各種專業知識和信息的工具已顯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各行各業直接面對國際大市場,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越來越高,如何培養綜合素質高,外語交際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這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探索和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經歷了一次較大范圍的、轟轟烈烈的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于1999年頒布實行,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陸續出版。人們期望大學英語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語法為綱”的傳統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交際法教學模式,英語課堂也應該更為“互動”。然而,實際中的大學英語課堂并沒有發生較大的轉變,學生們不能適應強調師生互動的交際教學法,傳統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教師、學習者、師生關系、學習動機等都會對課堂產生影響,然而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即學習環境,本文將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角度分析學習環境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分析
大學英語是一門把語言內容轉化為具體行為能力的課程,它潛意識地把語言的學習和語言的運用結合在語言的整體行之上,它是一種特殊行為和能力的結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愈加感到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不能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國際化交流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這一問題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從小學到大學,雖然教師、學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英語學習上,但效果卻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 教師和學生就如何“教書”和如何“學習”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重知識傳授與學習,輕能力培養與訓練,結果是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再精彩,學生充其量只是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聽,被動地記筆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創造性得不到充分地發揮,形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況,其結果是教師憤然,學生茫然。
2 隨著招生數量逐年增加,生源質量每況愈下,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能力也差。導致了學風方面的種種問題。
3 學習與運用脫節,導致了教學雙方的消極互動,使學生經歷了學習失敗的消極體驗,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教學難以獲得滿意成效。
4 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手段傳統單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語言學習的氛圍,激發不起語言學習的興趣。
5 教學缺乏研究,“重教學,輕教研”的傾向在教師中普遍存在。他們只注重埋頭上課,不重視教學理論、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的總結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當前,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形勢,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扭轉大學英語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的不良局面,我們的思考與對策必須圍繞“教”與“學”的問題展開研討,應從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質量管理五個方面人手深化教學改革。
三、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的環境觀
社會建構主義是Marion William和iLobe L,Burden在分析和綜合了人本主義、認知學說、建構主義和社會互動論(social interaclaon theory)之后提出來的語言教學過程的理論。他們認為,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有四個相互影響的因素: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這四個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反映自己教學理念的任務:學生選擇相對于個體而言有意義的方式理解任務:任務則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連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學習發生的環境對學習者的知識構建過程起著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環境、物理環境、學校環境、乃至更大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可以看出,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四個因素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個動態平衡,四個因素中間任何一個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體的平衡。他們認為,語言學習所處的環境對個體的學習會產生深刻影響。學習環境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首先是微觀課堂物質環境以及課堂人際關系:其次是國家的教育體制及其教育方針;最后是宏觀的社會文化環境。本文將分別探討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教育體制這兩個較高層面的環境因素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
四、社會文化環境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任何學習都發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學習活動和文化影響同所學的內容密不可分,而學習風格同文化價值觀和文化需要有著直接的關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學習者對學習環境的偏好與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如能考慮到這一點將會有效地促進學習”。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與課堂的關系,她提出,“就社會而言,學生和教師對課堂的期望取決于他們的文化”。課堂教學的方式因文化而異,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考慮到社會的特點和適應社會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項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調查為基礎,從文化價值觀念方面對外語課堂教學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她從三個方面剖析了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對外語課堂教學的影響:第一,較大的權力距離(Large Power Distance)。中國文化中,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父母的角色,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教師是知識的化身,也是權力的化身。教師具有鮮明的榜樣和權威形象,課堂內的等級觀念很深,在課堂上,學生習慣于安安靜靜地聆聽,接受教師所傳輸的知識,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體化傾向(Collectivism)。中國屬于“集體意識”較高、“自我意識”較低的文化群落,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群體概念和歸屬意識較為強烈,在課堂上則表現為不愿意“拋頭露面”,而更愿意以隱蔽方式回答問題。第三,較強的不確定性回避傾向(Strong Uncertainty Avoidance)。中國文化強調不確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勵冒險或偏離常規。在課堂上。學生喜 歡有組織、有準備的學習,希望問題都有正確的答案,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非常注重對詞匯、語法等的準確解釋,在他們看來,只有掌握詞匯、語法等系統知識。才能更好地學習外語。所有的這些社會文化因素,無疑都會影響中國學習者的語言學習以及英語課堂教學。
【淺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環境教學模式”】相關文章:
淺論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04-29
淺論刺激性購買模式分析04-29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淺談的論文08-02
數學教學中“點-線-網”的思維模式構建05-22
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修辭技巧02-28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04-22
英語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04-21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快樂教學模式論文(通用5篇)05-09
淺論歐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