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國際安全的地區化:一個分析的框架

        時間:2024-06-16 08:33:03 行政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國際安全的地區化:一個分析的框架

        近10年來,國際關系結構性變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國際體系正在經歷著一個地區化的進程,地區這個次體系逐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特征鮮明和相對自主的地位,地區環境、地區相互作用、地區方式和地區戰略等概念被賦予了廣泛且深遠的意義。目前,地區、地區化與地區主義已成為國際關系學界一個新的研究課題與議程,因為地區與地區主義正在充當一種透鏡,當代世界政治的核心事務由此折射出來并得到了特殊的塑造。(注:M.Smith,“RegionsandRegionalism”,inB.White,R.LittleandM.Smith,eds.,IssuesinWorld
        Politics,MacmillanPress,1997,p.70.)地區化趨勢在國際安全領域尤為明顯,國家安全與地區安全環境和制度已密不可分,在探討和構建國際安全新秩序時,地區化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描繪國際安全地區化趨勢的具體表現,而是試圖對有關的問題進行初步的理論分析,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國際政治所發生的這種重大變化。
              地區、地區化與安全地區化
          地區是一個廣泛使用但又沒有得到清晰且準確界定的概念。在國際政治的層面上,它一般是指一群相鄰的國家所組成的地理與政治的空間,往往被用來認定國際事務發生的場所。傳統的國際關系結構中,地區只是作為一個不變的背景和被動的客體對國家、國家間關系和全球范疇的互動產生影響,并不是一個比較完整和獨立的體系單位,也不作為一個國際政治的自變量存在并發揮作用。相應地,在人們對國際關系的解釋與理解中,地區因素很少得到考慮,即使是在強調國際體系與結構的新現實主義和世界體系理論中也很難發現分析地區(一般意義上的)含義與特性的話語。顯然,對地區概念及其作用的這種傳統觀念,滿足不了理解當代國際關系發展變化的需要,要認識越來越具有地區特性、受到地區特征與結構制約的那些國際事務,就必須賦予地區概念以更強的分析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兩個問題值得關注和探討:作為國際關系之中的一個地區的必要條件是什么,如何將國際體系中的一個地區與其他地區區別開來?如何確定一個地區的“地區性”程度?
          地區當然首先是由地理相接近的國家所構成的地域性單位或體系,但是地區存在的意義,或者說我們將它作為一個分析國際事務的視角的意義,要超越它的這種給定的、自然的性質,而是在于它的社會性,在于有某些力量將地區內的國家連接在一起,并使它們具有特殊的互動關系,同時使地區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體現出它自身的價值。依據布贊(BarryBuzan)的觀點,衡量一個地區存在并賦予它以某種特質的根本標準有三個:共有的特征、內部互動的類型以及共享的觀念。(注:BarryBuzan,“TheAsia-Pacific:WhatSortofRegioninWhatSortofWorld?”inA.McGrewandC.Brook,eds.,Asia-PacificintheNewWorldOrder,Routledge,1998,pp.70—73.)自然的以及語言、文化、社會與政治組織等地區共性在界定地區時是重要的,但是這些在我們理解地區的國際性方面提供不了更多的幫助,因為自然的地理的范疇只是標識出了地區的位置和大體的外延,共同的語言、文化和組織特征則并不嚴格地限制在特定的地區,而且它們的變化也是非常緩慢的,因而都無法深刻地反映出地區的社會成長或變化的動態。是地區內國家或社會間的互動關系能夠提供出特定地區所具有的屬性和特征,能夠回答地區是如何運轉的,它處于什么樣的發展程度,地區之間怎樣區別開來,為什么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國際關系模式,屬于不同地區的國家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和國際聯系等問題。地區內的互動關系是多維度和復雜的,包括:互動的主要內容類型—在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中,以哪個方面的互動為主,抑或是它們實現了緊密的結合;互動的主要形式與態度—是友好的、合作的、一般性的,還是競爭的、沖突的,甚至是戰爭的;互動的強度—是否存在地區性的制度,制度化的程度與趨勢如何;互動的邊界以及國家的界線—哪些國家在多大的地域范圍內有著明顯強烈的互動關系,地區內的國家與外來力量是如何區別開來的。地區內的互動可以通過理性主義的方法加以認識和理解。共享的觀念表現在地區內的人們意識到了地區的存在,并有共處同一地區的歸屬感,不斷地談論它的表現與力量,認同這個地區而且地區內的社會間相互認同,尤其是逐漸承認以合作與一體的互動為基礎的地區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注:布贊認為,權力均衡等以沖突為基礎的地區可以存在,但在這種情勢下參與者并不承認他們已組成了一個地區,以及有什么更寬泛和多邊的力量將他們連接在一起,他們所處理的只不過是一系列的雙邊關系而已。BarryBuzan,“TheAsia-Pacific:WhatSortofRegion inWhatSortofWorl

        【國際安全的地區化:一個分析的框架】相關文章: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障礙與對策分析03-19

        知識密集型企業國際化戰略動機分析12-08

        公共選擇理論分析框架解析03-18

        充分利用國際先進要素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03-19

        分析國際市場下的國際運輸05-17

        營銷渠道的“五力”框架分析03-24

        國際貿易中技術標準化建設問題分析03-05

        關于國際倉儲與國際存貨的研究分析11-25

        小企業國際化研究:一個概念模型03-24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V精品一区二区小说 | 亚洲区偷拍区综合区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丝袜 |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无线码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

            國際安全的地區化:一個分析的框架

            近10年來,國際關系結構性變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國際體系正在經歷著一個地區化的進程,地區這個次體系逐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特征鮮明和相對自主的地位,地區環境、地區相互作用、地區方式和地區戰略等概念被賦予了廣泛且深遠的意義。目前,地區、地區化與地區主義已成為國際關系學界一個新的研究課題與議程,因為地區與地區主義正在充當一種透鏡,當代世界政治的核心事務由此折射出來并得到了特殊的塑造。(注:M.Smith,“RegionsandRegionalism”,inB.White,R.LittleandM.Smith,eds.,IssuesinWorld
            Politics,MacmillanPress,1997,p.70.)地區化趨勢在國際安全領域尤為明顯,國家安全與地區安全環境和制度已密不可分,在探討和構建國際安全新秩序時,地區化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描繪國際安全地區化趨勢的具體表現,而是試圖對有關的問題進行初步的理論分析,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國際政治所發生的這種重大變化。
                  地區、地區化與安全地區化
              地區是一個廣泛使用但又沒有得到清晰且準確界定的概念。在國際政治的層面上,它一般是指一群相鄰的國家所組成的地理與政治的空間,往往被用來認定國際事務發生的場所。傳統的國際關系結構中,地區只是作為一個不變的背景和被動的客體對國家、國家間關系和全球范疇的互動產生影響,并不是一個比較完整和獨立的體系單位,也不作為一個國際政治的自變量存在并發揮作用。相應地,在人們對國際關系的解釋與理解中,地區因素很少得到考慮,即使是在強調國際體系與結構的新現實主義和世界體系理論中也很難發現分析地區(一般意義上的)含義與特性的話語。顯然,對地區概念及其作用的這種傳統觀念,滿足不了理解當代國際關系發展變化的需要,要認識越來越具有地區特性、受到地區特征與結構制約的那些國際事務,就必須賦予地區概念以更強的分析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兩個問題值得關注和探討:作為國際關系之中的一個地區的必要條件是什么,如何將國際體系中的一個地區與其他地區區別開來?如何確定一個地區的“地區性”程度?
              地區當然首先是由地理相接近的國家所構成的地域性單位或體系,但是地區存在的意義,或者說我們將它作為一個分析國際事務的視角的意義,要超越它的這種給定的、自然的性質,而是在于它的社會性,在于有某些力量將地區內的國家連接在一起,并使它們具有特殊的互動關系,同時使地區在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體現出它自身的價值。依據布贊(BarryBuzan)的觀點,衡量一個地區存在并賦予它以某種特質的根本標準有三個:共有的特征、內部互動的類型以及共享的觀念。(注:BarryBuzan,“TheAsia-Pacific:WhatSortofRegioninWhatSortofWorld?”inA.McGrewandC.Brook,eds.,Asia-PacificintheNewWorldOrder,Routledge,1998,pp.70—73.)自然的以及語言、文化、社會與政治組織等地區共性在界定地區時是重要的,但是這些在我們理解地區的國際性方面提供不了更多的幫助,因為自然的地理的范疇只是標識出了地區的位置和大體的外延,共同的語言、文化和組織特征則并不嚴格地限制在特定的地區,而且它們的變化也是非常緩慢的,因而都無法深刻地反映出地區的社會成長或變化的動態。是地區內國家或社會間的互動關系能夠提供出特定地區所具有的屬性和特征,能夠回答地區是如何運轉的,它處于什么樣的發展程度,地區之間怎樣區別開來,為什么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國際關系模式,屬于不同地區的國家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發展軌跡和國際聯系等問題。地區內的互動關系是多維度和復雜的,包括:互動的主要內容類型—在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中,以哪個方面的互動為主,抑或是它們實現了緊密的結合;互動的主要形式與態度—是友好的、合作的、一般性的,還是競爭的、沖突的,甚至是戰爭的;互動的強度—是否存在地區性的制度,制度化的程度與趨勢如何;互動的邊界以及國家的界線—哪些國家在多大的地域范圍內有著明顯強烈的互動關系,地區內的國家與外來力量是如何區別開來的。地區內的互動可以通過理性主義的方法加以認識和理解。共享的觀念表現在地區內的人們意識到了地區的存在,并有共處同一地區的歸屬感,不斷地談論它的表現與力量,認同這個地區而且地區內的社會間相互認同,尤其是逐漸承認以合作與一體的互動為基礎的地區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注:布贊認為,權力均衡等以沖突為基礎的地區可以存在,但在這種情勢下參與者并不承認他們已組成了一個地區,以及有什么更寬泛和多邊的力量將他們連接在一起,他們所處理的只不過是一系列的雙邊關系而已。BarryBuzan,“TheAsia-Pacific:WhatSortofRegion inWhatSortofWorl

            【國際安全的地區化:一個分析的框架】相關文章: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障礙與對策分析03-19

            知識密集型企業國際化戰略動機分析12-08

            公共選擇理論分析框架解析03-18

            充分利用國際先進要素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03-19

            分析國際市場下的國際運輸05-17

            營銷渠道的“五力”框架分析03-24

            國際貿易中技術標準化建設問題分析03-05

            關于國際倉儲與國際存貨的研究分析11-25

            小企業國際化研究:一個概念模型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