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中英文化空間心理距離與跨文化交際論文
[摘要]與言語交際一樣,非語言交際在人們的交際中同樣起著巨大的作用。由于地域的不同,中英人的歸屬、個人觀不同,使得兩種語言對于非語言交際行為會產生交際之間的誤解。因而分析文化心理距離、研究其與文化習俗的關系,使得我們能進一步了解非語言交際行中文化距離行為以消除交際中的障礙。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 文化心理距離 文化習俗 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中由于國家歷史發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點不同,人們的空間領屬觀念因此而不同,其影響往往就產生了文化的差異。本文試圖從心理空間距離著手,解析其與文化習俗的關系,進一步分析東西方心理空間文化行為以說明心理空間文化在跨文化非言語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心理距離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為是一種行為有機體的表現形式。當個體的文化心理行為成為社會中普遍觀念和行為模式時,它才能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表現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離、身體接觸距離、領屬觀念以及與時空有關的態度、觀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離與人的關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東西方人們表現出的親和關系在文化上就有差異。以下為其所反映的幾個方面。
1.個體觀與集體觀。英美人一般重個體,中國人重集體,這就形成了中西文化交際上的差異。“美國人把自我看作是與其他人、與整個世界分離的獨立整體”(薩姆瓦,1988:98跨文化傳通)。英美人重視個體價值,認為人類是構成社會秩序中的獨立成員。他們講究個體主義,保持自我主體地位。他們常常把自己與其他人分開,包括家人。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于是形成了橫向大家族結構。中國從古到今“同族”思想相當強烈。儒家的群體原則與其它主張觀念相結合,取得了主導地位的傳統價值觀,使中國文化觀形成了重群體,輕個體的特征。中國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視為一體。這表示了中國人的親切及親和。說明中國人重視群體關系,群體距離近。這種不同的人際關系界限說明中國人的自我與他人的心理距離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歸屬。英美國家主要靠工商業和航海業生存。他們為了利益而交往,人們為了競爭相互算計,于是人與人之間只存在防范與利用。他們認為人是不可依附與依靠的。人們之間的這種關系與心態,表現在心理空間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識地拉開體距,互相排斥,表現出了獨立與個性。所以他們的安全感是建立在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上,這樣就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中國人向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即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講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儒家認為社會由家庭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間產生慈孝友悌等倫理關系。家庭倫理擴大為社會中的君臣政治等級關系。仁強調在保持社會等級的基礎上,人們要發自內心的愛人,不受外力強迫。因而,中國人是從集體中尋找安全感。中國人把自我看著是宇宙、自然、社會的參與者,因而他們相互依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3.重心傾向歸因。英美人注重自我,講究人人平等。人際交往中“不分高低,交往要在假定平等的情況下進行”(薩姆瓦,1988,102);中國人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甚至鄰里及村舍都視為集體,強調整體利益和顧全大局的文化。重心傾向是群體主義,交際中常常貶低自我,抬高對方以示禮貌,顯示出明顯的交往層次。
由于心理距離不同,因而產生了西方人喜歡更大的空間及領屬,以至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得東西方人對文化空間的態度與感受也不相同。
三、文化心理距離與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1.文化心理距離與文化習俗的關系
空間距離與文化習俗相關。(顧家祖,2002)“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經過大量觀察后,把交際空間距離分成四類: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場合)距離。西方人劃分親密距離大約從接觸到18英寸左右。個人距離約從18英寸到4英尺(一般談話距離)。社交距離約從4英尺到10英尺。(4英尺為一般場合,10英尺為正規場合)。公共距離一般在12英尺以上!睆囊陨峡磥砭嚯x愈遠親密程度愈小。不過兩個同性或異性之間談話的距離是有差異的。
人際交往的空間觀念是后天習得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的領地要求和空間關系處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規則及程序。由于人們對空間的需求和與空間有關的交際規則不同,所以空間距離所引起的聯想和感受就不同,有關空間和距離使用的價值觀念也就不同。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因其所持文化觀念不同,對于同一非語言交際行為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故而,霍爾認為空間的變化會對交際發生影響,可以加強交際的效果,有時還會超過語言的作用。人們交談時相互間距離及其變化是整個交際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楊俊峰:1999,P95)提到:
Americans generally like a lot of physical space in their organization lives. Many American clichés point to this: "give me some space," "Get out of my face," "Back off." This translates into a typical distance of about three feet when addressing others in business situations. Very little touching takes place. When it does occur, it is usually somewhat conspicuous and a source of sensitivity. Handshakes last only a second or so. If two passengers remain after a crowded elevator has emptied, they immediately take dance-like steps to their respective corners. In many cultures, the social and business distance is much closer than it i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customary in part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for business associates to embrace each other, to kiss each other lightly on the cheek, and to put only one foot or so between them in a business discussion. Indeed, a distance of about a foot between business associates is customaryin many cultures.可見,空間交際是一種文化習俗,空間距離與文化交際密不可分。
2.文化心理距離與跨文化交際
(1)心理距離與文化交際
由于英漢民族的心理距離不同,反應在習慣上就不同。美國人比較活躍,要么努力工作,要么盡情地玩樂,好像一刻不停;但東方人則喜歡靜坐、閉門思過,讓西方人感到“無所事事”。這完全反應出東西方不同的民族特點。(楊自儉,2000)曾提到:“Thank you”在英語中使用的頻率和范圍要遠遠大于漢語中的使用。漢語中的“謝謝”一般只對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熟悉的人之間不太用謝字,家庭成員之間根本不用。英美人卻認為任何人為自己提供方便都應該說“謝謝”,甚至包括自己家人。從英漢語用詞及客套話的應用范圍可以看出兩種文化里人際心理距離的差異。
(2)體距與文化交際
霍爾在研究人際交往中體距的變化時創造了一個新詞PROXEMICS(近體學),既研究人際間利用距離進行交際。在交際中,非語言方式傳遞信息亦很廣泛。伯特威斯特爾(Birdwhistell)在1970年說至少65%的交際信息是由非言語方式傳遞的。人們交談時有一些關于相互間距離的文化約定。(refer to空間距離與文化習俗的關系)來自美國文化的甲與來自阿拉伯國家的乙可能對人體距離所代表的意義理解不同,當乙與認識不久的甲交談靠得很近的時,甲感到很反感,而乙則感到迷惑不解。這就是距離產生的文化差異。當然,人們在言語交際時的相互間距離是潛意識形成的,帶有各自文化特征。中國人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相互間的距離一般較小,而且同性談話人比異性談話人靠得更緊。中國人比美國人體距近,所以中國人與英語國家的人交談時,英語國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國人靠攏過近以至可以感到對方的呼吸。這使英語國家的人產生誤解和反感;而中國人則會認為英語國家的人交流站得過遠,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一對男女的身體靠近到什么程度,是表明兩人關系的指針,因此空間距離也能說明親密關系。英語國家的人并肩同行時,一般都至少保持一定的距離;中國人異性同行會也往往保持一定距離,可是中國人同性同行時,會肘肩相碰。遇到這種情況英語國家的人就要道歉,否則一方就會感到受到了沖撞;而中國人無需此舉。由此看來,強調個體主義的文化比集體主義的文化要求更多的空間。
(3)空間領屬觀念與交際
各種文化的成員都有保護自己個人空間的意識,對侵入自己空間的人會做出某種反應。英語國家的人極為重視個人的領屬范圍,無論從家庭生活到工作環境,還是涉及公共場所都明確劃分,并堅決維護自己的領屬范圍。
在美國,每個辦公室工作人員基本都有自己的辦公室,英國講究辦公桌是每個人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地,任何人不得隨意觸動其領地的物品;而中國人辦公常常是兩個辦公桌相對。
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英美人的臨時場所也不可隨便侵犯。中國人吃飯,大家一桌,熱鬧非凡;而英美人寧可等待空桌也盡量不與他人同桌,實在無空桌時也必須征得先到者的同意,以表示尊重先到者的權利。
(4)空間態度、空間排序與文化交際
人們對空間的態度,涉及到時空概念及地位高低和先后次序問題。
我們通常把時間看成一條線,某個規定的時刻是這條線上的點,兩點之間的空間則是一段時間(顧家祖P35)。時間性強的人常常遵守準時習慣。西方人不喜歡遲到,遲到總要道歉并加以解釋;而中國人很少有道歉的習慣。
英語國家排列位置講究女士優先,利用空間距離表示對女士的照顧和尊重,而中國沒有這一習俗。中國人排列位置是最重要的人物和領導人排在前排居中位置,其他人不分男女或者都依地位高低或年齡長幼排列。另外,座次安排是利用空間位置表示人際地位和關系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正規場合,座次的選擇都可顯示出人的地位和人際關系。利用座次空間進行交際,顯示出主次、禮貌,在交際中起重要作用,座次排序的意見分歧有時會導致言語交際的失敗。
(5)擁擠空間程度與文化習俗
擁擠是人們對個人空間受到了他人的侵犯,自我行動自由受到了妨礙的一種感受。對于來中國的老外來講,處于眾多的人海之中感到要被擠扁了。而對剛到英語國家的中國人來講,他們看到的是眾多的大城市,然而空曠、人少,往往使人產生一種被隔離的孤獨感。中國的家人同學和親朋好友在公共場所喜歡擠坐在一起,親密熱鬧。英語國家的人卻不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在同一空間的人相互發生矛盾時,英語國家的人有權提出維護空間環境和自己習慣的要求;在公共場所受到干擾的中國人卻習慣于采用自我回避的方法尋求安靜的空間。
總之,雖然東西方文化在非語言交際中的表達形式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交際目的。只是這種空間文化不同的價值觀和文化特征,導致了各自文化上閃現出不同的光芒并被具有不同文化觀念的人各自賞析與相互評價。
參考文獻:
[1]薩姆瓦,陳南等譯.跨文化傳通.[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
[2]顧嘉祖.語言與文化[C].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35-241.
[3]楊俊峰.英語寫作[M].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4]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C].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43-249.
【淺談中英文化空間心理距離與跨文化交際論文】相關文章:
跨文化交際論文10-26
跨文化交際論文05-17
淺談跨文化交際禮儀05-21
淺談網絡交際與跨文化意識05-25
淺談禮貌原則與跨文化交際07-23
淺談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培養09-09
跨文化交際論文中文06-16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論文08-17
跨文化交際論文15篇05-26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論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