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弘揚地域文化電視文化產業的著力點論文
一、整合資源
一是以歷史的視角看待地域文化的底蘊,去粗取精,去弱取強,傳承本土歷史文化。鹽城地處黃海之濱,歷史上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范仲淹、呂夷簡、晏殊三位宋代丞相曾在鹽城做過鹽監官,又是丹頂鶴的第二故鄉和全國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紅色文化、海鹽文化和濕地文化積淀相當深厚。鹽城是淮劇和雜技的發源地,所屬九個縣(市、區)有“中國發繡之鄉”、“中國二胡之鄉”、“中國書法縣”、“中國散文縣”、“中國農民畫之鄉”、“中國剪紙之鄉”、“中國小戲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面塑之鄉”等多個特色文化縣(市、區),傳統文化資源豐饒,傳人輩出。鹽城電視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和分析本地的文化遺存,梳理出具有產業開發價值與競爭優勢的文化資源,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開發后勁的現代文藝節目和文化產業。鹽城電視臺創辦了《唱響淮劇》、《藝字號巴士》、《石頭剪刀布》欄目,舉辦了“淮劇大典”、“淮劇票友戲迷演唱大賽”、“老年才藝大賽”、“首屆少兒春節聯歡晚會”等大型活動,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電視文藝節目和內容產業經營活動。
二是以現實的視角看待地域文化的個性,揚優蓄勢,巧妙發勢,發展電視特色文化。憑借鹽城特色文化和民間藝術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鹽城電視瞄準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富礦和核心資源,尋求啟動文化資本的突破口。我們大力實施精品戰略,《唱響淮劇》采取戲迷、票友自動報名參賽的方式,集納遴選業余尖子選手,展示淮劇的傳統精華;組織《淮劇大典》,特邀各地專業淮劇團梅花獎、白玉蘭獎的得主和優秀演員演唱經典唱段,制成專題片刻成光碟進入市場銷售;開辦《石頭剪刀布》情景劇專欄,選擇有關住房、上學、看病、就業、醫保、社保、拆遷、物價等社會熱點事件和故事,編成短劇,挑選社會業余演員進行排演,拍攝電視短劇。這些活動不僅充實了節目內容,也獲得了相關行業的資助,還成功進入市場營銷,增強了電視媒體的擴張力和內容產業的延伸力。
三是以未來的視角看待地域文化的潛力,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提升電視文藝節目品牌形象。鹽城臺成立了大型活動部,招募文化業內資深的行家擔當策劃和組織要任,每月組織一次到兩次大型文藝活動。如2008、2009、2010連續三年的“5?18”經貿洽談會暨濕地文化節,邀請到國內當紅的大牌明星來鹽獻藝,其票務收入和現場轉播廣告收入及后期制成碟片的銷售收入都相當可觀。大型文藝活動已成為鹽城臺內容產業創收的支柱之一,鍛煉了隊伍,擴大了創收渠道,提升了電視媒體的美譽度和公信力。鹽城臺自辦的“廣電文化周”活動,全臺各頻道、頻率及有關部門自編自演節目,在臺內外共演出20余場。這些資源經組合、包裝成40多檔不同樣式的電視文藝節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統籌發展
一是在政策和管理機制上體現“實”,打造扶持電視文化產業的濃烈氛圍。發展電視文化產業要依賴市場運作手段才能保證降低成本,實現盈利。比如大型文藝活動的票務銷售,一場活動演出公司就要拿走上千萬元。電視臺完全可以從中分一杯羹,在銷售票務時將一些營銷高手推上市場。電視臺的相關欄目也要主動配合,回報有關贊助商和贊助單位。這其中,售票人至關重要。我們擬定獎勵政策,讓售票人每賣出一張票得到20%的勞務薪酬。2009年“5?18”和2010年“5?18”濕地文化節的大型文藝活動,臺內售票業績最高的人一次就獲得勞務薪酬20多萬。有運行機制規則擺在那里,大家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誰多勞誰就多得。這種績效掛鉤的運行機制實踐證明是切實可行的,也是事業單位深化改革的必然選擇。
二是在培育市場上做到“佳”,努力增強電視文化產業遠程的搶灘能力。一要培育觀眾喜愛的文化、文藝人才,增強電視文化內容產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二要實施高端品牌戰略,創立品牌活動和名牌欄目,增強電視文化內容產業的滲透力和美譽度;三要采取靈活多樣的營銷手段,培育駕馭市場的營銷干將,增強電視文化內容產業的擴張力和聚財力。市場佳、效益好,名聲遠揚,才能實現跨行業、跨地區謀求更好更快地發展。鹽城臺對上海世博會文藝節目與周邊兄弟市和長三角地區兄弟臺進行城際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既節約成本,又增加了社會影響和經濟收益。
【弘揚地域文化電視文化產業的著力點論文】相關文章:
地域文化教育論文08-22
談地域文化對建筑的影響論文10-04
論文化產業管理及其特征06-15
文化產業的周期性論文10-25
寧波歷史地域文化論文06-06
談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與性格論文10-11
古代文學教學及地域文化論文09-21
關于文化產業的管理論文08-20
地域文化對大慶油畫創作的潛在影響論文06-29
文化與地域的共生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