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挪威的森林》原型結構分析
摘要:三極建構是《挪威的森林》基本敘述程式,人物組合、主題隱喻都在這功能性的結構中展開,在這一包合理性反思的敘述視角折射出作者生與死的人生思考。
關鍵詞:三極建構 人物組合 主題隱喻
原型結構是原型批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弗萊將他視為是的一種敘述程式,指文學在歷時性嬗變過程中反復顯現出來的敘述結構原則。原型結構是文學之樹的根株和內核,他能夠生化出瑰麗炫目的文學情節。在某種意義上,文學的魅力就是文學原型的魅力,這是我們讀解《挪威的森林》的理論支點。
《挪威的森林》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村上春樹的代表作。小說以主人公渡邊為第一人稱敘述,回憶了他同直子、綠子兩個女孩間的愛情糾葛!拔摇笔蔷┒家淮髮W生,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高中好友木月的女友,后來木月自殺了,一年后“我”同直子不期而遇并開始交往。在直子20歲生日晚,兩人發生了性關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幾個月后,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了一家深山療養院。“我”去探望并表示永遠等待直子!拔摇狈敌:蟛痪,認識了低年級的綠子,被綠子的開朗活潑所吸引。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我”失魂落魄的四處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好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三極建構”是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杜貴晨教授在《的“三事”話語》中提出的結構范式。本于《周易》以天、地、人為“三極之道”,借指小說敘事模式由三方鼎立而成,三方互動互為制衡。其實質是以一點為中心,在確立了主構兩極后把第三方作為情節中介的動態組合。這種結構模式在《挪威的森林》的人物組合方式上表現明顯。
首先,在貫穿全書的主線上,“我”和直子、綠子間的人物組合成為作品獨立自恃的核心故事。根據作者自序,《挪威的森林》本是以短篇小說《螢》為雛形寫成的。在《螢》中,相當于后來直子的患有心病的女子在與我一夜交合后,沒有告知“我”就進了療養院,剩下“我”拿著室友送的螢火蟲爬上樓頂天臺放飛,故事就此結束。直至后來作者想到“啟用綠子這個女子而一發不可遏制”,“原定三百頁的稿子膨脹為將近九百頁”。在“我”與直子相識、相愛,以及我到療養院去探望她的基礎上,完整加入“我”與綠子的相識交往,把本是單薄一線發展改為雙線發展,穿插進木月、敢死隊、永澤、初美、玲子等人物,形成各方制約的厚實故事。
“三極建構”本身的敘述原則,就在于能由“三方鼎立”而彼此間組合分化、勾心斗角所形成的關系。達到一種恰到好處的復雜性,較之單純的雙方矛盾對立,推遲高潮的到來。使讀者期待得到加強和滿足。較之多方矛盾的展開,又能清晰明朗,主次分明。
其次,在小說的輔助性人物關系上,也是以“我”為中心,三三聯系的!拔摇迸c直子的聯系先是通過中學好友木月,木月是直子男朋友,二人青梅竹馬。因此,我們三人經常外出游玩,談天說地,三人在一起也其樂融融,但當只!拔摇焙椭弊觾扇藭r,總說不上三言兩語。木月死后,聯系“我”和直子的就是“我”同室室友“敢死隊”,惡人除了“敢死隊”引人發笑的話題外,都寡青少語,只是日復一日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的的、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到療養院后,我與直子的聯系也基本上是通過玲子完成。書中還另寫了“我”與永澤、初美的交往,基本上也是“三人行”。由此,我們就得出一個《挪威的森林》的人物組合關系圖:
以“我”為中心,“我”與直子、“我”與綠子為基本框架,形成第一層次的人物“三極”建構關系。在此架構上,配置玲子、木月、永澤、初美等外圍人物,二與一為三,形成多級的穩定“三極關系”。作者自己也說:“離心力和向心力,積極力與消極力的相持不下,為了保持平衡需要一個離心性質的因子”。
作者之所以如此煞費苦心的組織架構人物關系,是與人物隱喻身份分不開的。《挪威的森林》一問世,作者便聲稱作品是“百分百”的現實小說,是意圖凸顯置身于高度發達的的都市年輕人無可排遣的空虛悵惘和無可排遣的失落心緒,因而全書著全力描寫“自我”的感受,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書中其他人物帶有某種“觸媒”的作用。
在主線上,直子、綠子分別聯系“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直子和他最初戀人木月就像“無人島上長大的光屁股孩子”。都自閉嚴重,沉浸在以前的痛苦回憶中,無法同外部世界交流。但是,他們都帶有理想化的色彩,如同阿美寮那寂靜理想的居住地月光下直子的裸體無比完美,令人不勝憐愛。這實際上是把直子對象化了,變成對自身內心純真的憧憬。而綠子則剛好相反。開朗外向,具有迷人的活力,她不做內心的傷感旅程,關注外部世界,以現實為目的,連成為她關注的對象,只是因為她想知道。“我”與綠子在一起也不像與直子時默默無語,心態極為輕松。如綠子問“喜歡我喜歡到什么程度?”“我”的回答是“整個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边@是自我內心情感外化的真切表現。
在主體隱喻上,對生與死的關系的思考更為深邃,既寓于文本之中又超出文本之外。書中出場人物或生或死都與“我”聯系。開場是木月死了,“我”與尚在的直子聯系,后來直子死了,“我”與尚在的綠子聯系。“我”力圖在生死問題上尋找到答案!吧诖藗龋涝诒藗取,“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保八肋t早將會把我們俘虜在手!薄拔摇痹谏乐姓也坏綒w宿。這就形成深層次的“三極建構”:生——我——死。這一結構不僅是作者對現實人生的理性反思,也是對其、現狀與未來的抽象概括。
由此可見,《挪威的森林》廣泛運用了以“三”為主的功能性結構,三三架構如蛛網般鋪衍。這種原型結構模式既為敘述完整的故事情節,恰當處理人物關系作了形式的支撐,又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隱喻意圖。形式與內容相得宜彰,在恰到好處的復雜中使讀者得到真切的情感體驗。
【《挪威的森林》原型結構分析】相關文章:
手機外觀結構分析03-28
英漢被動結構比較分析03-12
利潤及其分配表的結構分析03-21
我國網民結構分析與營銷對策12-07
網絡分銷渠道的構成與結構分析12-07
企業最優資本結構分析與判別03-21
企業資本結構優化分析03-24
浙江產業結構的經濟分析論文12-06
資產質量對融資結構影響的理論分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