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整體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思維方式 整體性 中國
論文摘要:立足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特點,探討“天人合一”、“人文和合”為主體的整體思維方式滲透并影響、、自然科學等領域,對我國的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對整體思維方式的合理性進行了辯證分析。
整體思維(或稱系統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主體,它表現為“天人合一”的認識觀和“人文和合”的觀。作為思維方式,它具有滲透性、繼承性、穩定性等特征。中華習慣于把人類和萬物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在對事物的認識上注重整體思維,講究思維的全面性、整體性、綜合性。這種整體性思維方式滲透于哲學、、、科學、、宗教等各個領域,貫穿于、、外交、生產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的實踐中,一代一代地被人們繼承下來并使用著,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整體思維方式滲透于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整體思維在中國發源很早,到《易經》成書時,已經有完整的闡述!兑捉洝吠ㄟ^卦畫、卦的排列和卦爻辭所表現的整體思維到《呂氏春秋》一書里更加具體化。《呂氏春秋》對諸子百家的學說進行了綜合構建了一個從內容到形式完備的整體思維系統。
1.1整體思維方式影響并貫穿于古代哲學的發展過程
思維方式與哲學既有緊密聯系又有區別。哲學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思維方式包含面更廣所起的作用更大。如果說哲學是對客觀事物運動及其變化規律進行,那么思維方式則有事物運動引導其變化的功能,具有動態性。概括地說,中國古代哲學是經歷“道”一“理”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整體思維理論影響下完成的。辯證法關于“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陰陽互濟,“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等理論,都是在“道”的大系統下操作的。的“齊萬物”、“吾忘我”的理論也是在“道”的大系統下運作的。宋代周敦頤從《易經》的理論框架出發,把宇宙的發生發展具體展開為由無極一太極一陰陽兩儀一五行四時一無窮萬物的系統,把宇宙的發生演化和結構結合起來,為宋代的形成奠定了本體論基礎。張載進一步發展了莊子的形氣轉化學說,建立了“太虛即氣”的自然觀,并把“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對立統一作為社會規范的依據,以保持社會系統與天地系統的統一。朱熹綜合前人的理論,用“理”字來概括它,他的“理”,不僅包含前人所論的“道”的內容,也包含具體人事的道理、規律等內容,這與《易傳》中所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有較大的不同,可以說是“道”、“器”皆有“理”在其中。從整體思維的角度考察,宋代哲學發展到一個高峰。整體思維方式影響并貫穿于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過程。
整體思維方式的特點不僅體現在哲學觀點上,同時它也體現在中國人思考和認識問題的各個方面。
1.2整體思維方式對中國古代社會管理方面的影響
整體思維方式在中國古代社會管理方面發生的影響和作用,突出地表現在思想占據統治地位,淘汰了“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的學說,而以學說作為輔助。
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躍產生了諸子百家,儒、道只是其中兩家,而當時墨家、法家曾顯赫一時。為什么發展到后來只有儒、道兩家為中華民族所認同,而儒家代表人物愈尊愈顯,享以“至圣先師”之美譽而迄今不衰?這是因為儒、道兩家學說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符合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方式;儒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一整套社會管理模式,使社會和諧地運轉。儒家重人,道家重天,儒道對稱互補成為個人修身和國家治理的杠桿。在當時,一個人如果投身現實則無法超越儒家的理論范圍,如果脫身現實則突不破道家的思想領域。
墨家、法家的失敗,在于它們的理論與傳統的整體思維不相適應。墨子所主張的“兼愛”、“非攻”等觀點,建立在直接的物質功利的基礎上,偏重于人類生活的某一個方面,而不符合“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精神。法家主張以暴力治國,更重物質利益,強調爭斗,在重“器”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儒、道兩家都認識到重器的弊端,認為人的物質欲望使社會混亂,破壞社會平衡統一,所以都把天與人的和諧放在首位,重精神,輕形物,以維護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和諧。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從社會整體的管理出發,重視構成群體的個體的人。把社會的結構按等級組合,即天下、國、家、人,通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大關系使四大等級形成同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家、國、天下四者互為制約,互為因果。
在中國,人類與自然相統一的基礎是在人之內,因而有“天道遠,人道近”的說法,通過人道的探求從而認識天道,重視自我修養,即可完成平天下的大業:與西方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對立、沖突,追求個性獨立、自由和解放有很大不同。
在按照等級同構的運作過程中,強調嚴格區分等級和關系的界限,使之在仁、義、禮、智、信等規范下和合起來!昂汀笔鞘谷穗H關系在差別狀態下互相制約,互相調節,達到整體上協調統一的理想狀態。孟子提倡實行王道,推行仁政,就是為了追求社會的這種理想狀態。儒家的社會管理模式,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方式,一直被封建統治者所采用,成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工具。
1.3整體思維方式在自然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整體思維方式滲透到自然科學中,以學和農學最為普遍。
中以完整而獨特的理論體系立于世界科學之列,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思維特色。中醫學以陰陽學說為理論基礎,把人體分成與陰陽對應的“象”,通過“象”的調治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而人體的陰陽與宇宙間所有有形和無形的物體都有著普遍的聯系,陰陽互相依存、制約、轉化,從而通過陰陽的調節改善整個生命機體的功能以恢復健康狀態。中醫學運用五行觀念把作為整體的個人同自然聯系起來,從時間和空間的多維結構中把握人體的變化,構成一個有機的理論體系,形成“辯正施治”的主要特色,在中華科技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中國古代的農學,以樸素直觀的方式考察農作物與生活環境、農作物相互之間的關系,這種特點無疑是受整體思維方式影響的。古代中國人首先認識到天時對農作物發育有決定性的影響,農作物的發芽、開花、結果、成熟的每一階段,都與一定的季節有特殊的對應關系。要保證豐收,時序記錄準確至關重要,這就導致了中國古代歷法起源早,發展快,水平高。古人也很重視對地的考察!渡袝び碡暋钒赐临|肥瘠和地勢高下分中國為九州,就是這種考察的結晶。中國古代農學把人的農事活動與天時、地宜密切結合起來,所謂“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充分發揮人的智慧,尋找和創造農作物與天時地宜的最佳生態關系,這充分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
2理性地看待整體思維方式對中國的影響
思維方式是的產物,是在人們思維深處的積淀,足文化的基因。作為我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思維方式,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侵染和沉積,經融解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中,轉化成了一種牢固的民族和行為模式?梢哉f,我們的先運用整體思維方式,在華文化諸領域都表現出驚人的智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國科技在18世紀以前一直居于領先地位,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優秀的成分是分不開的。
任何事物都有優長與不足兩個方面。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有風貌,它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但步入近代,這種思維的局限性日漸顯露。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過光彩奪目的一頁,也給人們帶來過無限的自豪,但在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戰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應卻顯得無力。蘊涵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整體思維方式雖然包含一些積極而有價值的成分,但的確也存在許多缺陷和不足。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經過漫長的歷史育化而成,其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中國古代和超常穩定的農業生產方式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并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注重整體直觀、崇尚天人和諧、注重想象頓悟、墨守中庸之道等思維定勢。
整體思維方式強調觀念的整體統一性,偏重于在宏觀上把握世界,這種思維方式有其無法取代的優點和先進性。古代科學家對周期性的自然現象進行細密的觀察和探索,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如豐富的歷法,發達的農業理論,著名的中醫理論和實踐,周密的社會管理系統,都是與整體思維方式的影響分不開的。在整體思維方式的影響下,各門學科創立的理論和方法,都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自足獨立的精神,保持了中華文化的穩定而獨立發展,同時也帶有難以接受其他不同類型文化的弱點。整體思維方式在注重對事物進行概括綜合的同時,忽視對客觀對象做具體深入分析,忽略個體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以至于得出的結論往往含糊籠統、大而空泛。
整體思維方式促使人們去探求人類與自然界的統一性、對立關系和相互影響,決定了傳統科學注重橫向聯系,使古代科學家注重研究事物的動作方式和結構關系,偏重探索事物的形式聯系,而輕視事物的內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當時分析技術和實驗手段的欠缺,發現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客觀規律,較早地發現了現代橫向科學的基本原理,如今天的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協同論等學科,有不少與古代思想相吻合,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但是,以人和社會的實際需要的標準去研究自然現象,影響了各個不同學科的專門化,以致于中國科技到近代逐漸落后于西方。
整體思維方式重在人與自然的統一,因此,家把探索宇宙普遍規律作為首要任務,使得古代哲學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并有很強的系統性。中華的宗教意識淡薄,也是因為古人在天人合一觀的影響下,人與神趨向和諧的統一,都是大家庭的一員,上帝派天子統治人民,上帝如同祖先父母般地護佑百姓,不像西方神與人的關系是分開的、對立的,人對神要絕對服從,從而項禮膜拜。.中國本土所產生的道教也不過是眷戀人世追求長生的精神寄托,與佛教寄希望于來世的宗旨截然不同。佛教進入中國,也漸漸失去印度本土佛教的原有魔力,而形成具有中華特色的禪宗,擺脫了佛教修煉的繁瑣形式而可頓悟成佛,使佛教世俗化,仍是受天人合一觀影響的結果。
古代的發展,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模式,這種經濟非常發達并歷久不衰。中國人故土難離的觀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重農抑商的政策長期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以致形成經濟落后的局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思維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諧”,不僅將整個外在自然世界看作一個整體,而且認為整個人類社會與這一外在自然界也是一個彼此相互貫通的有機整體,即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與整個人類社會構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宇宙統一體。整體思維方式使人們建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從而自覺地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的平衡,站在今天的立場看,這種意識的超前性,證明了古人的智慧,對人類的發展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也為日后科技的發展做到盡可能減少破壞自然的程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系。如果按整體思維方式去審視中國古代輝煌的思想、、科技,是由于這種思維方式重整體輕個體、重綜合輕分析的結果,而西方重個體、重分析而帶來近代科技進步則實屬必然。
我們若是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盲目崇祖,勢必失去發展機遇,落后于西方高速發展的科學。1840年的y片戰爭,西方人以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給中華民族的自滿自足敲響了警鐘;反之,輕易否定中華文化的傳統,盲目崇洋,將會失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既沒有理由驕傲自滿,也沒有理由自暴自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東必將走向融合。東西方文化可以通過互存互補而共同創造發展的新局面。就中國實現現代化而言,必須在開放過程中吸收外來文化中優秀的東西,打破封閉性的平衡,在動態的非平衡狀態中求得更大的平衡;同時對不足之處要進行補課,就思維方式而言,要盡量排除整體思維所形成的模糊性和籠統性,增強分析性,由重道轉向重器的道路上來:對的優秀成分要加以改造以求升華,針對整體思維的特點,我們要采用分析的方法,對古代統合在整體思維方式下的、經濟、文化(狹義的)、軍事和科學技術各門學科的理論加以分離,使優秀成分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使整體結構中的個體有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由優質的個體形成更優質的整體,這才是適合中國實際的新的發展道路。
3結束語
任何民族文化的主題都決定其特定的思維方式,相應的這種特定的思維方式也充分地凸顯出該民族的文化主題。中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及由此形成的觀點與西方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具有東方文化的獨特性。整體性思維與個體性思維分別是中西方傳統思維方式中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整體思維方式滲透在中華文化和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認識它的意義在于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和把握中華文化各方面的內在聯系以及特色和本質,從而有效地發展中華文化。文化現象的諸多問題,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去審視,可以找到解決的新途徑。同時,認識思維方式的局限性,可以幫助我們采取科學的態度,做出正確的選擇,揚長避短,完善和補充優秀的東西,為人類的發展服務。探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合理性進行辯證分析,對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缺陷與不足進行理性思考,對今天弘揚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國特色文化,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意義重大。
【淺談整體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相關文章:
淺談中西思維方式差異對詩詞英譯的影響03-12
網絡學習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影響11-27
關于中西文字的差異對思維方式的影響03-01
淺談觸鍵方式對鋼琴音色變化的影響03-27
淺談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12-08
淺談老莊哲學對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03-23
論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03-01
淺談中國風影響下的洛可可風格02-25
淺談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法律的影響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