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課改的全新理念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育生活,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目前,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化,每個教師都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筆者根據自己上課的體會和多次聽課掌握的情況,呈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目前存在的一些現狀,對其進行簡要分析,并試圖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為伊消得人憔悴----情境創設為哪般?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確實,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有些教師過分追求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絞盡腦汁”,甚至“矯情作假”,也不管這個情境是否合適,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脫離了生活實際,就不是新課標理念下的課了。
筆者舉個極端的例子,曾聽了同年級組老師“代數式”一課,執教者在介紹了代數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剛和爸爸。小剛的身高用X來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剛的2倍還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2X+4)表示。老師問:現在告訴你小剛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學生紛紛舉手:2×85+4=174厘米。老師繼續問:那么如果小剛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這樣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教師在肯定中提問“你還能說嗎?”于是,學生又不斷有新的發現。聽到這兒,筆者不禁要問:情境創設到底為哪般?這樣的情境創設,是不是真符合實際?氣氛雖然熱烈,可課的性質卻似乎改變了。課后,我問上課的老師為什么這樣設計,他振振有辭:我這是貫徹新課標的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知識,同時解決了“求代數式的值”的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中學習,有利于意義建構。但是,創設情境不能只圖表面上的熱鬧,更不能讓過多的非數學信息或錯誤信息干擾和弱化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數學思維的發展。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應該有利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現實生活,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
相對比,我在上該課時采用了這樣的情境:師:你想知道你將來能長多高嗎?
生:想!(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
師:那么請看身高預測公式----(屏幕上出現),男孩成人時的身高:(x+y)÷2×1.08,女孩成人時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親的身高,y表示母親的身高。
學生都懷著好奇心,以極快的速度計算著,很快,每個學生的預測身高都出來了,他們興奮地互相報著,帶著驚奇的表情,有個男生
脫口而出:“哇!我能長到一米八哪!”此時,我不失時機地講著:“每位同學求出的這個數值,就叫做這個代數式的值,剛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計算的過程就是求代數式的值。”學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二、暖風熏得學生醉----學生動起來就成功?
曾經,數學課總給人抽象、枯燥、單調、沉悶的感覺。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數學課活起來,想了很多辦法,可常常是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就是不為所動,或者教師連哄帶騙,結果也只有幾個學生撐撐場子。
如今,這樣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F在的課堂常常是熱熱鬧鬧,學生積極性很高。下面列舉的是許多教師經常采用的一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做法。
一是過多廉價表揚。只要學生答對了問題,教師就是“很好”、“不錯”、“想法很好”。有時學生僅是重復別人的答案,有的答案還不完整,教師都給予表揚。而那些確實表現突出的學生卻在教師一視同仁的評價中失去了應得的肯定和激勵。
二是不敢批評學生。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有的教師采用所謂延遲評價或模糊評價的方法,于是出現了在課堂上少評價甚至不評價的現象。學生對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現偏差,教師不置可否;有的學生出現了錯誤,教師視而不見;甚至個別學生失去自控,嚴重干擾了正常教學,教師也不敢批評學生。
三是數學活動設計簡單化、模式化。很多老師在上公開課實驗課
時,讓學生分一下組,合作討論一下,動手操作一番。好動愛玩是學生的天性,這樣照顧了學生的心理,輕松自在,學生當然歡迎,而老師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沒有有效組織,出現問題時束手無策,不能及時引導。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事實上學生始終停留于活動的表層面,數學課變成了單純的活動課,不能在活動中獲得系統的知識,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發展任何真正的數學思維。
筆者不反對表揚學生,更不提倡經常批評學生,并且認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上好一節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關注人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課堂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在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上,學生應該是自由的、充實的、快樂的、幸福的。讓學生學的輕松開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而不應該僅僅獲得淺層次的滿足。調動積極性不是教學目的,只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的手段。
如我教學“游戲的公平性”一課時,其中有一個“取25”的游戲,我是這樣處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戲規則,同時出示問題:“在游戲結束后,思考怎樣才能保證獲勝?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然后讓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與同桌一起做游戲,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大家開始游戲,同時牢牢記著老師的問題,在游戲時積極思維,緊張探索,接著又是熱烈的討論,同時教師也應參與進去。最后我請同學代表到講臺上發言,這位同學的發言十分精彩,大家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十分到位,在活動中知識得到了內化,思維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昔人已乘黃鶴去----應該完全摒棄傳統教法?
我們在數學課上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只要是上公開課非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可,這也成為了評價一堂好課的基本標準之一。傳統教學方法就如昨日黃花花香不在,他日黃鶴一飛不回,由此也出現了課堂教學“三不”的怪現象。
1、不看書。課堂上學生的數學書始終沒有打開過,有的甚至一上課教師就說“同學們,請把書合上,這一節課我們講??”還有的課堂從開始到結束根本就見不到有數學書。
2、不板書。一些公開課和觀摩課,由于采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里不斷呈現精美的文字畫面,但一幅畫面閃過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畫面,一堂課下來黑板上仍舊是空無一字。
3、不作業。筆者在2005年參加了區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聽了其中8節課,竟有6節課學生整堂課不寫一個字,占聽課總數的75%。有1節課教師雖然布置了課堂作業,可是學生剛翻開作業紙,下課鈴就響了。
那么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看書、板書和作業,在課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嗎?筆者以為,數學課上必要的看書、板書和作業不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時候還應該加強。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數學書不僅是給教師用的,更是給學生用的。葉圣陶也曾說過,“課本必須善讀”。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策略12-09
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論文12-08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兩個策略論文11-22
小學數學論文: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03-19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05-21
初中數學論文07-11
初中數學小論文05-19
初中數學教學論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