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品德論文
品德,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征。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從其對個體的功能來說,如同智力是個體智慧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一樣,品德則是個體社會行為的內部調節機制。
初中品德論文1
【摘要】游戲化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景、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列舉“有趣”的教學案例等建構“游戲化課堂”。
【關鍵詞】游戲化教學;思想品德課;教師素質要求
近幾年,隨著新課改在全國各地方的開展,各地教育部門都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提出了不少具有創意的教學改革思路,其中,游戲化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
許多地方一提到教學改革,就必然提到學習游戲化和游戲化學習。
任何一種教學理論與方法都有它的理論依據,同樣,游戲化教學也是,它的依據就是: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愛動的,快樂的感受是更好地學習的情感基礎。
在課堂上,當學生喜歡某種活動時,他們便會全情投入,還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為孩子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興趣促進學生樂學,達到學習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并以其親身生活實踐為基礎,從中體驗并獲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一、建構“游戲化課堂”的方式
1.創設教學情景。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講好一堂課的開頭是激起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源泉,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前奏,它影響著一堂課的成敗,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善于創設各種教學情景,渲染氣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引發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欲望狀態。
如在《感悟青春》的教學時,采用游戲導入讓學生一起做“超級模仿秀”,在歡聲笑語中感受青春的激情;在《走近法律》的教學時,通過“單號立,雙號坐”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規則中去初步感受“規則”并試著去遵守規則。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導入貼近學生生活,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強烈興趣。
2.借助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我們的教學增添了亮麗的色彩,它能做到圖文并茂,影音具全,給予學生極大的感覺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學效果。
同樣,我們也可以借助這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游戲化教學。
如在教學《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課時,先讓學生欣賞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圖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地球的美景所吸引。
在他們興致正濃時,老師話題一轉,說:“可是,目前我們的地球正遭受著嚴重的創傷,我們的家園到處在告急,到處在呼喊!”隨即展示地球遭受各種污染的圖片,這樣通過強烈的圖片對比撞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他們原有的生活積淀和生活體驗,并與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聯系,他們真切地感到地球環境正在日趨惡劣,而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貴的財富。
同時,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積極參與思辨,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
3.列舉“有趣”的教學案例。
政治課本中有許多的知識點需要舉例說明,才能讓學生理解明白。
我們在保證合適的前提下盡量選取“有趣”而能發人深省的案例顯得尤為重要。
往往一個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并進行積極思考。
濃厚興趣是學生進行主動有效學習的強大動力。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課《誠信做人到永遠》這課的教學時,我們可選用著名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里主人公皮諾丘因為經常撒謊而鼻子變長的搞笑故事為素材搞活課堂,從而引發學生對誠信問題的深思,感悟誠信的重要性。
作為一名教師在從事教學過程中,對新課標的理解要有靈活性,并不是每堂課都要按照新課標來做,只要是對教學有利的事情都可以做。
特別要注意的是“游戲”后的引導,防止學生樂不思學。
有時候,“有趣”的案例是舉了,但老師沒有加以恰當引導和延伸,結果學生樂不思學,沒能及時把“游戲”轉化為學習的動機。
那樣的游戲就是毫無意義的。
二、建構“游戲課堂”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首先,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如何,完全取決于課任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
最好的劇本假如沒有遇到一個好的導演等于白搭。
教師就好比導演,一堂課準備的最充分,環節設計的多完美,如果沒有一個較強課堂管理能力的老師來把握同樣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的。
進行游戲教學還必須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能夠輕松駕馭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而不是教學活動的混亂制造者。
其次,要求教師要富有個人魅力。
知識的淵博、富有感染力、親和力,和較強的責任心的思想品德教師更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游戲”教學是對那些傳統的、按部就班的教師是極大一種極大挑戰,只有高素質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能全面的教師才有能力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勝任這種教學工作。
總之,游戲化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但是在實施游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則不僅不能達到教學效果,反而不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充滿歡聲和笑語的課堂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保護學生的創造力。
教師能在樂中教,學生能在樂中學,不亦樂乎!而作一名教師,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上能夠很好地使用“游戲教學”,就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總結,這樣才能對游戲教學進行充分的了解,能夠靈活地運用“游戲”來進行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初中品德論文2
摘要:新課改是我國在教育領域的重要改革,國家對此進行大力推行。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時有利于學生開闊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能夠有效完善批判性思維理論,同時對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闡述了批判性思維的內涵以及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給相關工作者一些參考。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批判思維;培養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思想品德課程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而批判性思維作為未來公民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我國多數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并沒有得到教師足夠的重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能夠使學生適應社會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質,初中思想品德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在教育步入新時代的今天,多數教師以及家長甚至學校往往關注學生的智力發展以及對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或者追求高效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合作精神。然而,生活中的事實證明,對學生進行批判思維的培養,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將批判性思維作為學生的基礎教育進行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批判性思維,即Criticalthinking,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思考方式,而是一項系統的、全面的思維模式。它所包括的思維有洞察、分析以及評估幾個過程,也包括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而進行各種有形以及無形的思維反應,最后對科學依據以及常識進行一致性驗證。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素包括斷言、論題、論證。
批判性教學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全面的鍛煉,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學生只有通過獨立的思考,才能產生批判性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式多學習、多思考,在學生對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各種途徑的探索,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批判性思維作為思維的基本技能之一,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技能的提升都具有促進作用。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2.1培養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性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反復探索,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與老師、同學進行相互探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能夠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的興趣。自主研究性學習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在另一方面拉近了學生與老師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暢所欲言、發散思維,這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中心的模式,使教師和學生站在相同的位置,共同探討并解決問題,這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例如,在學習“多民族國家”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自主探究,尋找我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事例,并對其進行探討。譬如文成公主入藏、孝文帝遷都洛陽、張騫出使西域等與民族融合有關的歷史。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自主探究,加深對民族交流、融合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2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改以來,這種模式正在發生轉變,學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課堂教學中,學生甚至可以嘗試代替教師對知識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前提是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或者觀點能夠產生質疑,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鼓勵并且組織學生進行探討、分析以及研究。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足夠的耐心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提出一些疑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
例如,在學習黨的基本路線的“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關系”時,教師可先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比喻的形式,對學生進行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講解,使學生能夠徹底明白其中的關系。將經濟建設可以比喻成一艘船,這艘船的導航系統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動力系統就是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形象的比喻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2.3積極開展實驗性教學
開展實驗性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創新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學生在實驗性教學過程中產生疑問,并通過探索尋求答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師進行批判性教學創造素材。在實驗性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產生疑問,并對學生的疑問組織課堂上的討論,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能夠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3結束語
批判性思維在當今時代已經成為人類思維品質中的基礎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意志以及品質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對知識產生疑問,并對疑問進行研究,從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潘茂祥.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提高公民意識培養時效性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06).
[2]范素海.批判性思維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xx(10).
[3]毛反驕.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策略研究[J].中國高新區,20xx(07).
初中品德論文3
摘要:本文從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的教學行為偏離教學目標的現象入手,重點是運用課堂觀察法,探究上述現象背后隱含的原因以及矯正偏離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的有效策略。本文重點探究的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因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引起教學目標偏離的核心因素,且由于筆者研究能力和研究條件有限,因此,本研究暫不考慮目標的設定是否科學合理,也暫不考慮所產生的后果。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教學行為;教學目標偏離
。鄹拍罱缍ǎ萁虒W目標偏離:本文所說的教學目標偏離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偏離了自己所預設的教學目標這一現象,主要體現在程度上的偏離(高于或低于)和方向上的偏離(與教學目標無關或無教學行為支撐教學目標)。
一、問題緣起
20xx年10月,我調到廈門市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開始了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員的生涯。在一次偶然的聽課中,通過對上課教師的目標達成度的觀察,發現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基本缺失。這激發了我的思考:這種教學行為偏離教學目標的現象是普遍的還是特殊的?出現的頻次有多少?由此,我制定了一張課堂觀察表,用于觀察教學目標的偏離情況。……填表說明:1.“教學目標”一欄,主要填寫上課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2.“教學行為”一欄,主要填寫提問行為、教學任務或教學環節;3.教學目標偏離:是指課堂教學中,偏離預設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可以分為程度上的偏離(高于或低于)和方向上的偏離(與教學目標無關或無教學行為支撐教學目標);4.如果教學行為未偏離教學目標,就在“一致”一欄打鉤,否則在“偏離”一欄打鉤;5.偏離原因:可以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得到具體的原因;6.教學目標與教學行為未必要一一對應,也可以有多個行為支持一個教學目標;還可以有一個行為綜合指向多個教學目標。
二、現象分析
近三年來,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員,共用上述量表觀察了81節初中思想品德課,發現在56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明顯偏離了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占被聽課教師的64%。共出現偏離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178個。其中程度上偏離的87個,主要集中在知識與技能方面;與教學目標無關的教學行為43個,主要體現在導入環節太“繞彎”(12個),提問離目標太遠或基本無關(16個),或教學時間有剩余的時候隨意布置學習任務(12個);無教學行為支撐的教學目標共48個,集中體現在過程與方法目標形同虛設(15),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形同虛設(33)。深入分析上述數據,可得出如下結論:教師教學行為偏離教學目標的具體表現有以下4個方面,一是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拔高或降低;二是教學任務的設置偏離教學目標(過散或整串偏離);三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淡化甚至缺失;四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淡化甚至缺失。
三、原因探究
通過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分析,用教師的教案加以驗證,以及與上課教師的交流,發現上述四個現象的原因各有不同。
(一)產生知識與技能方面拔高或降低行為的原因探究
主要原因是學情的把握不夠到位,不了解學生需要多長的時間能夠完成所設置的教學目標,當學生完成目標有困難的時候,教師便降低教學目標,當學生非?焖俚赝瓿傻臅r候,教師便開始“變本加厲”,拔高目標。
(二)教學任務設置偏離教學目標的原因探究
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未能對所有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之間做充分的相關性分析,未能及時剔除制止自己“生成”無關性的教學任務,這一現象在問題的設置方面尤為突出。另外一個原因在于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單純地跟著教材和素材走,忘記了教材只是個抓手,素材只是個環境,而忽視了教學目標本身,忽視了學情本身。
(三)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淡化甚至缺失的原因探究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所羅列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本身未指向學生的真實學情,特別是缺乏對學法和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真實了解和認知;或是因為教師本人也不明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怎樣的任務序列,最終未能設計出合適的學習任務來支撐這一目標。
(四)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淡化甚至缺失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缺失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通過課后的錄像觀察,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設計出具體的問題、教學任務讓學生經歷情感體驗、面臨態度抉擇、做出價值判斷?傮w來說,排除教學目標設定的科學性,教師教學行為偏離目標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的駕馭教學目標的思想和能力出了問題。
四、策略提供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解決策略。
(一)開展教學目標調查,分解知識與技能序列
教師在設計知識與能力目標的時候,經常忽略四個問題,一是起點知識和起點能力;二是各知識目標的內在聯系;三是各能力目標的內在聯系;四是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的內在聯系,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如果沒有弄清楚,教學行為偏離教學目標的情況就幾乎不可避免。從認識方法上看,其根本問題在于,教師經常忘記了一節課中,各個知識之間是一個序列,各個技能之間也同樣是一個序列。這個序列有兩種,一是并列的,二是遞進的。就上述問題的解決,可以采用如下具體策略。1.開展教學目標調查,摸清起點能力思想品德不同于其他學科(特別是理科),其他學科整個知識體系的層遞關系非常清楚,更容易摸到學生的起點知識和起點能力。因此,就思想品德課教師而言,在課前進行教學目標調查就變得尤其重要了。具體可采取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2.厘清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建立對應關系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很多老師在思想認識上還是容易把它們割裂開來,這必然造成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的脫節,或是因過分強調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技能目標。同時,在教學目標的分解當中,非常重要的是根據知識序列,對技能梯度進行分解,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分解,比如列舉、分類、抽象、概括、比較、綜合、評價、創造等,在難度上逐級增強,可以采用列表或繪制思維腦圖的方法,找到知識掌握與技能培養的遞進關系和對應關系,在此基礎上,分解成合適的教學任務來落實這一目標。
(二)分解過程方法
在設置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不能把過程與方法目標和能力目標割裂開來,它們也是認知事物的一個過程中的同時存在,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重點是要知道,掌握這個知識或技能,需要歷經怎樣的學習過程或學習方法。通過列表的方式,同樣可以實現科學地設置過程與方法目標。但是要注意,過程強調的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方法強調的是怎樣做,如何實現。
(三)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分析與分解經常被一線教師忽略,造成了教學行為偏離教學目標或者是根本沒有學習任務支撐這一教學目標。實質上,任何知識、過程、方法、思想、理念都可以有情感體驗、態度選擇和價值判斷。例如,在設計“一國兩制”的教學目標過程中,可以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置為,體驗“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取得成功的來之不易,體驗抓大放小、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思維的高超智慧,明確“一國兩制”所帶來的巨大的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設置明確的學習任務,確保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設計與篩選教學任務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目標落空,或任務落空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教學任務篩查,這個篩查應該有兩個步驟,第一步,看是否每一目標都有合適的學習任務支撐,如果有目標落空的現象,就要及時補上學習任務;第二步,看是否每一個任務都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對于那些離教學目標較遠,并非必須的教學任務,做出大膽的刪減。最好也是采用列表的方法進行篩查,對每個教學目標和每個教學任務予以歸類編號,然后進行關系分析,之后做出增減。這個過程有兩個作用,一是減少了無效或低效教學環節,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二是可以降低教學行為偏離教學目標的可能性?傊,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由于思想品德課本身的體驗性、思辨性和生活性特征,造成了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目標設定、任務設定具有很大的難度,因此,科學地確定教學目標,科學地確定教學任務,減少教學行為與教學目標偏離的現象則變得非常重要,可以通過開展教學目標調查,分解知識與技能序列、分解過程方法、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設計與篩選教學任務這四種策略達到上述目的。
參考文獻:
[1]弗朗索瓦瑪麗熱拉爾(比)[M].為了學習的教科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09.
[2]彼得圣吉(美)[M].第五項修煉.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xx.9.
[3]吳紅耘,皮連生.修訂的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學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兼論課程改革中“三維目標”說,課程教材教法[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2).
[4]安德森.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xx.1.
[5]PatriciaL.Smith,TillmanJ.Ragan.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7.
初中思想品德課運用案例教學法淺析論文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典型案例,創設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把真實而典型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分析、討論,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淺談一下認識。
一、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初中思想品德課主要是集中、系統的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傳授思想道德理論和法治理論,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遵法守法意識,其突出特點是概念、觀點較為抽象、枯燥,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很難使學生對知識真正理解掌握,而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一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通過提供生動、真實的案例,將思想品德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觀點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和直觀的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是有利于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教學中的案例,來源于鮮活的社會活動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它能在教學中把課內外連接起來,把學習理論與解決實際問題統一起來,真正實現了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有機結合,從而縮短了理論和實踐間的距離。
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的探討氛圍,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直接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煉、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條件。
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芻議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思想品德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是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渠道。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農村思想品德教學效果令人擔憂。如何將課程所提倡的品德標準真正化身為農村學生自身的行動,提高農村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探索農村思想品德課的新思路、新途徑,是同仁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農村;思想品德;素質教育
在學生學習的諸多學科中,思想品德課是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是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渠道。然而,就是這樣一門重要的課程,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學質量滑坡等現象。本人認為要改變這種不良現象,推進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觀念,開拓創新
要使這門學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說教,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體現思想教育性和知識性,又要有能吸引學生的趣味性,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寓教育性和知識性于趣味性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創造性品質,不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書唯上,迷信權威。用創造性的思維品質、獨到性的見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徑的思維方式和過程,努力開拓自己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教學規律,在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情景中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人。
二、遵循規律,注重實效
依據新課改理念,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思想品德課要從學科特點出發,把握教育教學規律,以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完成學科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品德認知和踐行水平。教學中應貫徹以下原則:1.“實事求是”,即要求一切從學校、學生、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思想認知實際,因材施教,發對一個模式,不搞一刀切。基于這種認識,我對所帶班級的學生做了認真的分析考察并進行了分類。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分別為三類學生有區別地提出了針對性的要求:
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法的一點思考論文
當前,許多政治老師對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改革,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但與此同時,有些老師卻完全抹殺了傳統教學法的有效功能,全盤否定了傳統教學法。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誤區,對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持辯證的態度,應將傳統教學法和新教學方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一、對新教學方法的再認識
思想品德課出現的新教學方法,主要有生活型教學法、研究型教學法、自學型教學法、合作型教學法、討論型教學法等等。這些方法的共同點是:第一,從目的上看,把發展學生的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第二,在課堂的結構上,改變感知和教材中聽與讀的比例,普遍減少教師的講課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突出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梢钥闯,探索的總方法是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學活動和重心不同程度地向學生方面轉移。這一總方向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上的生動活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代表著思想品德課改革發展的方向。
但是,也應該看到,目前我們見到的這些新方法并不是完美的,也存在局限性。與傳統的以講授法為主的五環節課堂模式相比,有以下幾點不足:第一,在同樣時間內,學生接受的'有效信息量減少。中學生閱歷較淺,中學教材又像壓縮餅干,要靠教師精選出大量的例子稀釋,學生才能消化。學生自學、討論中得到的信息,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無法與教師講授中提供的信息相比。第二,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體系的效率低于傳統教學,這是因為:1、學生自學掌握知識的效率較低;2、過多地增加自學、討論等環節后,教學過程的節奏放慢,上下環節轉換較費時。第三,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突出不夠,甚至可以說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這是由于教學活動重心向學生一方偏移,教師講授時間壓縮,輸出信息量減少,而許多思想教育內容正是寓于這些信息之中的。
關于新形勢下農村初中品德教育的論文
一、農村初中品德教育的現狀
1.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陳舊。信息時代的今天,學生已經手機連接互聯網吸收大量信息了,而教師還是陳舊的照本宣科式的講授,一只粉筆一本書,“我講你聽”的說教式、訓導式的傳統方法并不少見。
2.學校品德教育方法單一渠道少。品德教育方法簡單,渠道少,把“學雷鋒”與“做好事”簡單等同,開展學雷鋒就是組織學生拿著掃帚去掃街等做幾件好事就行啦,使本來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變得庸俗不堪。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訓斥成為家常便飯,甚至體罰視為“合法”。
3.家長只關心學生的身體不關心其健康成長。隨著外來務工的家長越來越多,多數學生成為留守少年。家長認為孩子只要身體好就能打工掙錢,至于品德好壞無關緊要。如此種種,直接影響農村初中學生品德教育,致使青少年學生中打架斗毆、賭博、搶劫、厭學、對同學冷漠、欺騙教師家長、對自己對家庭不負責任等現象頻發,成為國民道德素質下滑諸如正義淡化、見死不救、英雄義舉蒙冤、環境意識差等等的基礎因素。
二、在新形勢下農村初中品德教育的做法
自己以為新形勢下農村初中進行品德教育應當從以下幾點進行。
1.真正落實各科教學的三維目標。真正把德育擺到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來,堅持德育、智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學校領導要“引導廣大教師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觀,樹立人才多樣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觀,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樹立為學生的一生發展和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的教育價值觀。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們應當在教[文章編號]2095一3089(2014)9一0109一01學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法制意識、愛國意識,責任意識,使其通過學習與體驗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于此同時,其他各科教師應寓品德教育與其教學中,如歷史、地理、生物、語文、英語等科都要根據本科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環境意識等方面的品德教育,這樣品德教育就從教學方面得到了保證。
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開展感恩教育的教育理論論文
當今中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近年來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感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體內容以及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開展感恩教育進行了論述。
感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已越來越引起各級學校的重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科書中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對初中生進行感恩教育。
1 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的內涵
所謂感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使感恩成為一個人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作為個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恒久的存在,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
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2、對初中生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要通過教育來幫助人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對其回饋以感恩的眼光,從而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
感恩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對初中生來講,感恩教育同樣不可或缺,當前在初中生中開展感恩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首先,感恩教育在我國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感恩優良傳統的國家,歷史上流傳的許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都是感恩文化的體現!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些經典詩句集中反映了人們的感恩情懷。學會感恩、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論文
摘要:應試教育模式還在影響著當前學校教育的今天,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文化知識教學之間仍存在著厚此薄彼的現象,這無疑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有著不利的影響。本文從初級階段的德育現狀的透視入手,剖析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誤區與對策,對于學校的德育工作有著明顯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品德教育;德才兼備;誤區;對策
素質教育目標對于人才的定義是:包括思想、道德、知識、氣質、能力等多方面優秀的人才。雖然人的素質中的一小部分來自于先天因素,但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夠忽視對于人才后天培養的意義。人的素質是人的能力的基礎,也是從事或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和力量。對于新時期人才“高素質”要求,體現在較高的政治理論修養、廣博的文化知識修養、精湛的專業技能修養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養等方面。古人曾經強調過:德才兼備是圣人,德才俱無是愚人,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足見人才培養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作為身處初級教育一線的德育教師,我們更應該清楚思想品德課程是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生命線,它直接關系到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問題。以下我就針對自己對思想品德教學的一點感悟,談一談目前初中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些問題及相應的解決對策,不足之處,請廣大同仁批評指正。
一、當前階段思想品德課程教學的誤區
在目前的教育還未擺脫應試教育束縛的情況下,在多數學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現狀并不容樂觀,不少學校存在著其它文化知識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顧此失彼的嚴重失衡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點:
初中生思想品德學習成績評價改革的幾點思考教育論文
眾所周知,思想品德教學的評價方式應注重對學習過程和思想品德在現實生活運用的程度上。但是,很久以來,思想品德教學的評價方式始終是終結性評價方式,這種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優劣的唯一依據的評價體系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它顯然不易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也不利于保持其對學習興趣的持久性;對于思想品德教師而言,這種評價體系也極大地挫傷和遏制了他們對思想品德學習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與探索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過程入手,制定出能激發學生內在潛質的可操作性強的合理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積極拉動評價杠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學生感到點滴的努力付出都會得到結果,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一、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合理的過程性評價體系,真正激發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針對目前入校學生的現狀及特點,教學評價的出發點,應以能“促進學生發展、進步”為基點,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對待每一位學生。要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要牢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人格意志、身心健康和科學文化等方面的素質。
二、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執行評價標準,讓評價標準能起到真正的長效作用,而不是偶然的,帶有片面的評價作用
1.讓學生明確學習過程及成績綜合評價標準。
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在學期初,就向學生講清楚本門課的學習要求及在學習過程中將從多方面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適時評價。學期末課程結束時成績的給出將是本學期對該學生的全面評價。其中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學習策略、回答問題情況、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方面。
淺談新課程改革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途徑論文
摘 要:從2006年開始,初中思想品德課已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思想品德》新教材,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同時新教材也更關注學生知、情、意、行的同步發展。但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仍然延續著傳統教學的一些弊端,嚴重制約著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和教學的有效性。本文著重從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優化思想品德課堂結構、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環境等方面論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思想品德 新課程 有效教學
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在教學方法上,重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輕學生主動的參與探究;在教學內容上,重課本知識,輕生活實踐;在學習評價上,重學生的卷面成績,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初中思想品德課如何實現課堂高效的教學目標?我認為:
一、優化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
思想品德課是以轉變學生思想、指導學生正確行為、提高學生政治理論水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因此,政治教師必須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目的,制定出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教學目標,并確定落實目標的計劃和教學手段。
1、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做到明確、具體、恰到好處和完整。
2、落實教學目標。進行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課必須從學生的認識能力著手,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質在和諧中提升,最終行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試論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導學性問題的設計論文
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現知識,去觀察,去實踐”。在課堂上提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目標就以導學性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教材。
然而,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設計不合理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學的問題偏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僅就知識點提問題,缺乏生活性,也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2、問題的設計緊緊圍繞課本知識點,答案固定,思維固定,缺乏開放性。
3、問題的提出籠統、呆板,有時直指結論,或者提問包含著深奧的問題,讓學生無從下手,缺乏層次性。
4、問題的設計忽視知識的發生過程,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簡單的一問一答,缺乏探究性。
以上問題的存在讓思想品德課堂變得索然無味,對學生沒有吸引力,無法完成教育教學的目標。筆者通過研究課堂問題的'設計,針對課堂中導學性問題的設計談幾點膚淺認識。
一、溫故知新型問題設計。
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有意識的將復習的內容設計成彼此相關聯的問題,并預設部分新問題,為新的學習內容鋪墊,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逐步闡述有關的知識點,使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現,理解新的知識,如此可是學生鞏固拓展舊知,發現新知。
例如,在九年級的第一課,設計這樣的問題:1。生活中你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責任的?2。我們為誰履行責任?學生思考后發言,在家孝敬父母,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社會遵守法律、社會公德等。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復習舊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的生活化與案例教學論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之下的教育改革正在推進,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倡導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理論之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遵循“提出問題—意義的引導—問題解決方略—對策的反思”思路進行教學,本文在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涵義剖析之下,進行教學案例的課堂教學探討。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案例教學
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課堂教學實效,用融入生活的、豐富的課堂教學理論,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內容和實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脫離傳統的政治化傾向、抽象空洞化傾向,真正貼近生活,觸摸社會,回歸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實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煥發出生命的光彩,體現出其存在折價值和意義。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意義及價值
。保贬槍φn堂教學不良狀況進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尚存在以書本知識為本位的教學,它忽視了直接生活經驗的實際作用,忽略了學生對于現實世界和實際生活的個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喪失了人與人心靈的交流,對于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宗旨相悖,極大地挫敗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學習興趣,起不到為學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社會,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運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學”的思想和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重視學生個體的情感和體驗,幫助學生回歸生活,用實際的生活案例和情感體驗為索引,加強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