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的論文
摘要: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維,調節課堂教學氣氛與節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得到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興趣;關鍵;精髓;教學情境
問題總是產生于一定的情境,數學問題提出首先要觀察、分析情境,從中獲取“問題”信息,然后從數學情境中創造并提出新問題。因此,創設數學問題提出的情境成了促進學生提出問題的首要前提。一個優化的充滿情感、理智、恰當的數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根本保證,恰當的教學情境不僅是教師教學個性的展示,也是學生個性得以充分展示與發展的條件。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維,調節課堂教學氣氛與節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得到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一、興趣、動機是創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催化劑
當人們要從事一項有目的的活動時,事先都要有一定設想,進行一些規劃和設計,作為教師,在開始教學活動之前,也必須做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教學設計,所謂教學設計,就是用系統的方法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地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個部分做出整體安排的一種構想,它是一種構想,是教師為將來進行的教學勾畫的圖景,它反映了教師對未來教學的一種認識和期望。通俗而言,那就是你要把學生帶到哪里去?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去?你這樣做能把學生帶到那里去?
大家知道,教學設計首先要勾勒教學的順序,即應當怎樣提出主題?而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勾勒教學順序的時候,應當先關注怎樣提出主題,這個主題應該跟學生是接近的,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又要圍繞著教學主題,還能夠使得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活動中。如何創設高質量的數學問題情境?首先要關注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否引起更多學生的興趣,引起更多學生的深入思考,即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其次要關注問題的“障礙性”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會不會阻礙學生的接受與興趣,影響研究質量。
二、優化教學方法是創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關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在課堂上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對價值不大的信息和問題,要及時地排除和處理,使課堂教學回到預設和有效的軌道上來,以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而對那些有價值的生成,教師在教學中要將其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加以利用,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發展服務。
新教材帶來了一些開放性、探索性習題,而一些教師仍是老觀念、老方法,沒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實踐與探索,忽略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新課程理念背道而馳。
比如分式及其基本性質習題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貨車送貨上山,上山速度為x千米/時,下山速度為y千米/時,則該貨車的平均速度為______千米/時。讓學生試著完成它,兩個班96人有8人能做出答案,其余的絕大部分是答案。
這是一道經典題目(小學奧數里就有),學生腦中已有小學里的平均數公式,以往的做法基本是做錯后評講,大部分學生當時是“理解”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后,碰到類似題目時仍舊是正確率不高。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的數學學習無論是聽教師講還是自己看書,都有一個自己理解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要給知識賦予一種自我意識下的意義,這就難免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德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對于上面學生的解法,筆者給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星期天你去登山,以每小時6千米的速度從山腳爬12公里登上山頂,又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從山頂按原路返回山腳下,求你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教師:按照大部分同學的解法,答案應該是千米/時,再請大家做出登山總共花的時間是多少?
學生:小時。
教師:那么總路程應該是多少千米,而事實上是多少千米?
學生:25千米,事實上是24千米,怎會多出1千米?
讓學生自己自然而然地從中發現了錯誤,使學生自己在頭腦中進行了“自省”,加深了印象,并產生了一種迫切想知道正確答案的心情。
教師:請大家回憶小學里所學的平均數公式?
學生: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教師:只是兩個速度的平均值,并不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應是什么?
學生: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學生在解決習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上述情況:新的習題出現后,本來應該用新的知識、“新”的方法去解決它,但學生往往從過去的解題經驗出發來看待新習題、解決新習題,這樣就容易出現錯誤(或不全面的地方)。教師若能設法使學生意識到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結構的矛盾,形成認知沖突,就可創設出非常有效的問題情境。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利用習題的可變性、發展性,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結論,讓學生“暴露問題”、“碰壁”,制造懸念,激起學生的認識沖突,使這種心理沖突轉變成探究知識真諦的欲望,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評價,發現不完善之處,并主動、獨立地進行調整,這樣既能優化思維品質,又有助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益。
再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問題2:學校圖書館去年年底有圖書5萬冊,預計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萬冊,求這兩年的年平均增長率。
上課時竟有好多學生認為每年增加1.1萬冊書,學生對于自己在習題中出現的理解錯誤一般都持立即解決的心態,但因個人的能力有限,在自行解決部分錯誤的同時(不排除仍有錯誤的可能),總會有一些錯誤需要教師幫助解決,此時學生不僅需要知道與知識有關的錯因,更需要知道與自己思維有關的錯因,但正是在后一點上,教師有時卻不能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
在數學教學中,有時需要打破教材結構,插入中間環節,減緩教材梯度,特別是對一些難度較大的數學命題,可分成若干相關的小問題,組成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鏈”,然后對小問題由淺入深、各個擊破,這樣可以減小思維的坡度,能引導和幫助學生架起思維的“梯子”,促使思維不斷上“臺階”,從而使原問題得以解決,并能使學生意識到數學不是那么深不可測,只要自己“積極”地去面對它。
所以,筆者嘗試了創設“小步距”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解決的方法:
(1)學校圖書館去年年底有圖書5萬冊,如果到今年年底達到6.1萬冊,問增長率是多少?喚醒學生腦海中的增長率公式;
(2)學校圖書館去年年底有圖書5萬冊,年增長率為10%,則到今年年底應有多少萬冊藏書?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知道為5(1+10%),此時將10%換成x,學生基本會做;
(3)學校圖書館去年年底有圖書5萬冊,年平均增長率為x,預計到明年年底將達到多少萬冊?通過這樣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先前解決的問題能夠有助于有關目標問題的解決和形成。
優化教學方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學得法”,從教學方法的發展趨勢來看,教學方法又呈現多邊化、合作化、組合化,而且隨著教學思想的轉變,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新的教學方法也不斷涌現,不管怎樣,優化選擇教學方法,使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一定要做到如下三點:
第一,在數學學習方面,學生以前做過什么?他在數學活動或者是數學實驗方面,曾經做過什么?實際上要關注學生的活動經驗。
第二,不同的學生在思維方式上會有什么不同?實際上要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特點,關注學生的構成,班級當中不同群體的學生在思維方面有什么樣的不同。
第三,要初步確定課堂的組織形式,是整個班級一起學習,還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組來活動,甚至是一種個體性的活動,包括開展一些個體性的實驗活動,包括自主學習的一種活動方式,組織形式上還要關注這堂課要利用什么模型,是否需要做適當的課件或者準備一些相關的硬件設施,這也是在確定課堂組織形式時所必須要關注的。
三、靈活處理與應用是創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精髓
“情境”,《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解釋為“情境”和“境地”,指具體場合的情形和景象;“問題情境”是指帶有問題的情境,它會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現矛盾和不平衡,使學生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渴望。
一個符合“目的性”和“規律性”的問題情境,筆者認為要有這樣幾個特點:真實,簡短,能迅速引起數學思考。真實,就是指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只有從學生身邊的、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才能真正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如果問題情境能夠有趣一些,那么效果就會更好。簡短,就是指問題情境占用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能太長,問題情境只是一個“引子”,要迅速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能迅速引起數學思考,是指問題情境引導的方向盡可能明確,不拖泥帶水,不拐彎抹角,通過一兩個問題就可以明確本節課研究的內容或方向,符合這三個特點的問題情境就是符合“目的性”和“規律性”的問題情境。
需要說明的是,一節課的問題情境,如果能來自生活固然是好,但如果這節課確實是研究數學內容的知識,并沒有合適的生活實例,那也沒有必要“造”出一個生活場景,例如,有些數學知識要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課時來完成教學,對于第二課時的教學,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制定問題情境,如果是第一課時的延伸,那么完全可以取一個第一課時學習完之后,學生在作業中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錯誤,用辨別正誤來作為第二課的問題情境,一樣能夠達到要求。
【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的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創設優秀論文05-05
淺談數學課堂情境的創設12-11
創設情境,提高教學效率的教育論文12-02
創設情境體驗數學樂趣論述03-20
創設情境 陶冶情操-英語教學論文03-18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11-16
淺談幼兒園音樂課堂教學情境創設12-08
數學課堂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和途徑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