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化養成教育視角中的家庭養成德育
在世界范圍內, 現代化發展導致了技術理性的大行其道和人文精神的普遍淪喪, 結果使人逐步從自然的主人淪為技術的奴隸, 人的主體性和內心的自由、安詳、快樂、幸福感日益缺失, 人們的思維、情感、道德實踐、價值追求、行為等都陷入了合法性危機。社會和個人對急功近利和感性追求的“從惡如流”, 導致了人、社會和國家行為與追求的非理性發展。在我國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劇烈嬗變與轉型中, 類似的現象和問題集中、重疊、爆發式地呈現出來, 對人健康成長和發展提出了挑戰。在這個背景下, 突出健康文化價值和審美的人文熏陶, 解決德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以主體健康人格培養為基礎, 全面提高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推動人和社會現代屬性的和諧嬗變, 培養優良公民群體, 是學校德育承載的艱巨任務。基于這種認識, 我們通過“以文化養成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途徑與方法”的課題研究①, 深切感到學校、家庭和社會德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開展好家庭德育的文化和生活養成教育, 是發揮德育合力、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
一、文化養成教育與家庭養成德育
文化養成教育, 即用微觀上細化、可量化、操作性強的內容, 貫穿到日常的學習、審美、生活、做人、道德、交往、合作、競爭、守法等教育環節中, 營造充滿積極文化內涵熏陶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蘊含正確的價值和行動導向, 訓練和引導青少年逐步養成良好的認知、價值選擇、行為和道德實踐習慣, 培育其優良的綜合人文修養和健全的社會實踐理性, 循序漸進地塑造優良社會公民群體。
文化養成教育原則在家庭德育中的實際應用,即家庭養成德育, 就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充分重視自己言行的直接作用、間接影響、教育效果等, 培養孩子在吃飯、穿衣、說話、做事、交往、娛樂、學習等方面形成優良的習慣, 循序漸進, 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養成德育, 核心是培養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科學的思維方法、優良的道德意識和品質、健康的審美傾向和理想、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重點是各種優良習慣的養成; 關鍵是反復訓練和熏陶; 本質是培養健康的人和優良的社會公民。
二、家庭養成德育實施途徑
1.優化生活和成長環境, 重視孩子良好人格品質的養成“孟母三遷”的故事, 蘊含著“青少年健康成長依賴良好生活環境”這一命題。在1978 年的巴黎聚會上, 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在回答“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學到了你認為最主要的東西”時, 他的回答是:“在幼兒園”。他說: 我在幼兒園學到的東西是———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 東西要放整齊, 吃飯前要洗手, 做了錯事要道歉, 午飯后要休息, 學習要多思考, 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1]12 這個故事印證了現在流行的一種觀點———習慣決定選擇, 選擇決定命運。可見, 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意志、道德、智力品質, 將使孩子終身受益; 反之, 會使孩子終身受累。這類例子不勝枚舉。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 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性格, 性格是由天賦的傾向性和從生活中獲得的信念與習慣形成的。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 事實上, 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 往往個人的幸福都源于自己的好習慣。
當前, 青少年學生基本生活在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環境中, 家庭生活是他們成長的重要基地。
其中, 家庭教育的質量, 取決于家庭環境的優劣, 尤其取決于家長的現代教育理念和素質。中國家庭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 就是家長非理性地愛孩子, 往往導致無度地溺愛孩子, 在體諒孩子、心疼孩子、呵護孩子的主導思想下, 很容易不知不覺犯一個錯誤, 即違背“小時候嚴、長大了寬”[2]15 的科學養成原則, 按照自己樸素、自發的認識———“小時候寬、長大了嚴”這個錯誤的邏輯來教育孩子。絕大多數情況下,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吃穿, 關心、干涉、管理較多, 但往往做不到正確、科學, 存在很多問題。此外, 對孩子飲食結構合理與否、生活習慣健康與否、學習習慣優良與否、交往習慣文明與否、道德認知和行為正確與否等, 較少關注。在生活養成和文化養成的德育熏陶方面, 家長的素質與實際表現, 與時代要求差距很大, 于是產生了許多家庭教育、孩子人格方面的問題。比如, 現在的獨生子女, 很多人“小霸王、小懶蟲、小饞貓、小犟牛、小磨蹭、小馬虎”[3]13 的特征突出, 就是這種溺愛、非理性養育結出的惡果。因為孩子歲數小, 孩子的這些毛病在家長看來, 既無關緊要, 也無關痛癢, 甚至是“可愛”的, 家長以為, 這些問題可以等孩子大了、懂事了以后, 慢慢地改。但是, 它們恰恰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致命缺點, 因為它們對孩子今后的智力、人格、做事習慣的形成, 有很大的決定性作用。
所以, 現代的家長, 應當清醒地意識到, 家庭教育和德育, 實際上承擔著培養健康的人、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使命, 應積極培養孩子各個方面的優良習慣, 注重家長的言傳身教, 注意在實踐中寓教于樂、循序漸進, 發揮家庭生活、家長言行的正向塑造作用, 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智力培養、情商塑造、德育熏陶等, 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使他們成為健康、幸福、有益于社會的人。
2.認同和鼓勵孩子的健康興趣和愛好, 促進孩子知識結構和技能的全面發展第一, 引導孩子健康興趣愛好的合理發展, 避免孩子的單向度異化成長。以“業余愛好”為例, 小學生單項選擇的前五位是“讀書”31.21%、“上網和玩電腦”18.12% 、“畫畫”17.11%、“看電視”14.1%、“游泳”12.42%。初中學生單項選擇的前五項是“讀書”39.86%、“ 聽音樂和歌曲”24.05%、“ 看電影電視”23.37%、“ 打籃球”18.56%、“ 購物、游玩、旅游”16.5%。高二學生單項選擇的前五項是“ 讀書”38.95%、“聽音樂歌曲”30.18%、“打籃球”26.67%、“看電影電視”25.96%、“上網”16.49%。大學生單項選擇的前五位是“ 讀書”43.86%、“ 聽音樂歌曲”19.3%、“看電視電影”16.84%、“上網”14.39%、“旅游”10.53%。分類統計中, 各個階段學生的課外愛好, 排在前三位的內容、順序基本一致, 比例也十分接近。以大學為例,“娛樂、休閑”31.13%、“體育運動”27.07%、“看書學習”24.53%。
總體上看, 各個階段的學生, 接近三分之一的人, 業余時間仍然熱衷學習, 這表面看是好事, 但也恰恰反映出中國特色, 即業余生活是學校生活的延續和人的單向度發展; 上網和看電視的接近三分之一, 而不是戶外運動、自娛游戲、手工制作、親近自然和外向發展, 說明孩子業余時間的利用, 既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 也不利于人格、興趣、各種能力的全面、自由發展。各級學生課余讀書、看電視、上網較多,社會活動和實踐少, 使得電視、網絡對青少年成長的客觀影響越來越大。因此, 在家庭環境方面, 家長應當學習、了解現代教育理論, 懂得孩子健康成長的多種需要, 提升自身的言傳身教能力, 合理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內容, 正確引導孩子上網及瀏覽有益的內容, 創造各種條件, 為孩子健康業余愛好的發展和各種理論及實踐技能的提高, 提供物質、金錢、精神和智力的支持, 促進孩子的全面、自由、和諧發展。
第二, 做開明、理智的家長, 為孩子的業余愛好提供盡可能的支持、援助, 把孩子的正當興趣和愛好, 看作是支持孩子一生快樂、幸福的精神支柱, 給予孩子充裕的自主發展空間。以“業余愛好受到什么因素限制” 為例, 五年級的答案是“缺少時間”52.01%,“ 父母的反對”19.46%,“ 缺少技術資料”15.1%,“ 沒有合適的場地”13.42%,“ 錢不夠用”7.05%; 初二學生的回答是“缺少時間”65.29%,“無合適場地”29.9%,“缺少技術資料”27.84%,“錢不夠用”26.8%,“父母反對”20.27%; 高二學生選擇的是“缺少時間”70.8%,“ 無合適場地”36.49%,“ 錢不夠用”26.32%,“ 缺少技術資料”24.91% ,“ 父母反對”21.05%; 大二、大三的學生的選項排序是“錢不夠用”52.63%,“ 缺少時間”43.51%,“ 缺少技術資料”43.51%,“ 無合適場地”31.23%,“ 無合適的教師”20%?梢, 缺少時間、父母反對、缺乏必要的資金、沒有必要的技術資料等, 是制約學生課外愛好和相關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在這方面, 家長必需改革教育觀念, 自覺為孩子提供自由時間, 對孩子業余愛好的發展給予足夠的認同和支持, 創造條件, 為孩子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以生活養成教育推動孩子的全面成長。
3.循序漸進培養孩子尊老愛幼、樂于自我管理與服務、善于合作和分享的品質第一,從教導孩子尊老愛幼、做合格公民開始,塑造其在公共生活領域文明、科學的行為習慣。以“在公交車上是否給老弱病殘讓座”為例,“偶爾讓、不經常讓、從來不讓”的三項加起來, 小學生接近30%,中學生超過50%, 大學生接近20%。因為顧忌班主任的看法和出于表現自己的需要, 學生的答卷必定包含一定的“水分”, 把這一部分“水分”剔除, 不讓座的實際比例, 可能還要高一些。因此, 在學生群體中, 尊老愛幼的文明習慣, 還不夠自覺和普遍, 需要家庭、學校、大眾傳媒從讓座行為的道德內涵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方面, 加強價值引導, 結合其它公共生活領域的秩序和道德需要, 在文化和生活養成中培養其文明的行為理性, 提升其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修養。
第二,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陶冶孩子的勞動觀念, 讓孩子在應有的勞動中鍛煉成長。以“在家中是否幫父母做家務”為例,“偶爾做一點、很少主動做、從來不做”的同學, 小學超過50%, 大學接近30%;初中、高中“經常主動做”的, 分別占43.3%、40%。在家里主動做家務的習慣, 普遍不夠自覺, 在履行起碼的家庭義務方面不合格, 說明父母在培養子女自理能力的養成教育方面, 還有很大欠缺, 這會培養孩子的懶惰、依賴性, 剝奪其應有的動手能力, 扼殺其對家庭勞動價值的正確認知, 也不利于培養孩子體諒長輩、孝敬長者的實踐理性。
第三, 讓孩子做自己能做、應該做的家務, 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尊意識, 讓孩子在自我服務、快樂勞動中成長, 不斷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以“是否自己洗衣服”為例,“偶爾洗一件、從來不洗” 的同學, 小學、初中、高中分別占50.02%、45.37%、44.21%。自己的事自己做, 應當成為孩子自覺的意志和習慣, 這種意志和習慣的欠缺, 說明家庭生活和文化養成教育的不足, 昭示出家庭教育的不當, 也反映出家長教育觀念和思想的落后和不科學。
不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覺的習慣, 他們就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 不能正確理解必要的吃虧、吃苦的意義, 不能正確理解勞動、付出與人生的關系, 不能全面理解人與人關系中的各種權利與義務等。
第四,養成孩子善于協商、合作、與人分享快樂和幸福的習慣, 陶冶和塑造孩子寬容、開闊的心胸,培養他們樂于助人、健康成長的人格品質。以“在炎熱中午, 冰箱中只剩一根冰糕時, 父母和你三人都想吃, 你會如何做”為例, 選擇“讓父母吃”的, 小學為9.97%、初中、高中分別為48.45%、48.42%; 選擇“三人一起吃”的, 小學占19.59%、初中為32.65%、高中為26.32%; 選擇“自己吃、習慣了”的, 小學、初中、高中分別占65.98%、24.63%、30.17%。吃獨食, 是當前孩子普遍的人格缺陷, 這種習慣在社會生活中, 往往表現為自私、狹隘、本位主義, 這是家庭中長者溺愛下一代, 嬌慣他們所形成的壞習慣。不能培養孩子善于與人分享美食、快樂、好書、好消息的習慣, 反映出當今中國家庭教育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的偏頗依然盛行, 這類習慣和做法, 如果不能得到根本改觀,極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
4.重視家庭生活養成實踐、培養孩子健康消費和科學生活的習慣第一,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勤儉習慣, 讓孩子珍惜別人的勞動, 把錢用在“刀刃”上。以“在每次過生日時, 你的花費是多少”為例, 一次花費50 元左右的,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分別占35.23%、33.68%、32.28%、45.96%; 一次花費50- 100 元之間的, 分別占34.9%、24.74%、22.11%、28.07%; 一次花費100-200 元的, 分別占14.77%、14.7%、15.79%、13.33%;一次花費200 元以上的, 分別占8.72%、5.84%、7.73%、1.75%。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的富裕、西方享樂文化的入侵、獨生子女數量的增加, 家長在生活熏陶方面, 需要強化科學引導, 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節儉、自立、健康消費的習慣。許多孩子, 在電視等媒體中, 看到貧困地區的孩子沒錢上學、一個家庭一年的積蓄只有10- 20 元時, 也唏噓不已, 但十分鐘過后, 他們對花30 元、50 元或者更多的錢購買小食品、禮品、玩具等, 已經臉不紅、心不跳, 理直氣壯了。
這就是缺少節儉、理性、文明、健康消費的實踐理性的證明。對此, 家長負有直接、不可推脫的責任, 應當注意從過生日如何花錢、花多少錢這類活動開始,循序培養孩子節約、珍惜家長的勞動和收入、健康消費的習慣。
第二, 科學履行監護職責, 正確管理、引導孩子看電視和上網等行為。以“假期中每天看電視或上網的時間”為例, 每天在1- 2 小時之間的,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分別占44.63%、42.96%、38.25%、27.37%; 每天在3 小時以上的, 分別占22.15%、34.36%、47.37%、58.95%。杜絕孩子看電視、上網, 是絕對“官僚”的, 但放任孩子無限度地沉溺于電視、網絡, 是家長的失職與“缺德”。缺少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行為能力, 家長做得不合格, 家長的行為、觀念不科學, 也不文明, 就不道德, 坑了孩子, 所以就是“缺德”的家長。家長的失職, 使孩子在閑暇時間無所事事、過度依賴電視和網絡, 影響了孩子的自由、健康、全面發展和成長,如果因為自制力差、鑒別力低, 受到電視、網絡中不良文化價值、觀點、理論、行為示范的誘導, 在一些方面發展到歧途上去, 結果就是可悲的。因此, 尤其在現在“電視文化”、“網絡文化”充斥暴力、情色、低俗審美的背景下, 監督、引導孩子科學地看電視、上網,家長負有十分重大的責任。
5.言傳身教、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第一, 注意引導和教導孩子崇尚健康、積極、有價值的人生。以“崇拜的人物是什么樣的人”為例,五年級、初二、高二和大三的學生, 選擇“品質高尚的人”、“自在快樂的人”的比例, 都占第一、第二位, 表明他們的基本人生價值取向是積極健康的, 但是有簡單追求快樂、忽略有機協調人與人和人與社會關系的傾向。選擇“父母”的, 分別占28.19%、32.99%、29.12%、31.58%, 這些選擇, 小學排第二位, 其余均排第三位, 反映出父母在孩子和大學生心目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影響。這啟迪我們, 提高家長的現代化知識修養, 使廣大父母具備良好的現代化人格, 在說話、做人、做事和價值追求方面, 通過言傳身教給予青少年健康、有益的熏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 引導孩子重視精神生活享受, 超越庸俗的物質觀、金錢觀, 抵御低俗物欲、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侵蝕, 在基本“豐衣足食”基礎上, 做內心滿足、精神充實和快樂的人。以“人生理想是什么”為例, 大學生選擇的前五項是“私企老板”22.81%,“政府官員”19.65%,“商人”19.65%,“教師”17.89%,“律師”
16.49%。大學生的選擇說明, 無論課本、理論教育和灌輸如何反復和有理, 也無論青年客觀上應當追求怎樣的價值實現, 在市場經濟原則統治社會的條件下, 人們的價值取向必定偏向經濟利益的直接獲取。
無疑, 在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看來, 私企老板、政府官員、商人, 他們呼風喚雨、心想事成、事業成功、生活富裕, 是人們羨慕和尊崇的對象, 是實現了自己人生和社會價值的成功人士。這反映出整個社會精神理想的失落和人生追求的功利化, 折射出社會現實在價值選擇上的示范效應。因此, 在人生理想方面加強引導, 喚起公眾重視精神價值和精神享受的自覺意志, 減少現代化對人的技術化、工具化、物質化的異化侵蝕, 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的關鍵。
第三, 辯證看待“快樂”、“興趣”、“事業”、“金錢”的內涵和價值, 引導孩子超越“盲目攀比”、“片面奢求”、“機械理解”的誤區, 做自由、快樂、幸福的人。
以“生活追求”為例, 選擇“快樂生活”的,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分別占50.34% 、57.04% 、54.74% 、66.32%; 選擇“做感興趣的工作”的, 分別占31.2%、45.01%、31.23%、38.6%; 選擇“成就事業”的, 分別占27.52%、29.9%、33.68%、40%; 選擇“掙錢享樂”的,分別占8.39%、11.88%、10.88%、9.82%。把自己的快樂、自己的興趣放在首位, 顯示了當代青少年人生價值的自然取向, 具有突出的自我本位意識和要求。
在家庭生活中, 家長從具體行為、事物、人物出發, 闡釋自己對快樂、興趣、事業、金錢的正確觀點, 將對孩子形成科學的快樂觀、價值觀、金錢觀、事業觀等, 產生重要影響。所以, 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快樂”、“興趣”、“事業”、“金錢”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價值、應當如何追求、應當如何看待、應當如何與人比較等,使之超越貪婪, 擁有內心的幸福、靈魂的自由、人格的健康、精神的和諧與快樂。
第四, 教育孩子正確對待個人得失、利害, 合理把握競爭、合作的關系, 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做守法、文明、誠信、公正、善良的公民。以“你自己在生活和做事中特別注重的目標和原則”為例,五年級同學, 46.3%選擇“對己對人都有利”, 41.95%選“利己不損人”, 21.48%選“讓別人快樂”, 13.43%選“讓別人高興”, 選“讓自己高興”的占13.42%( 排第五位) 。初二、高二的同學, 比例最高的都是“讓自己高興”, 分別占55.33%、51.58%。這說明, 在與人和諧相處、有機處理競爭與合作關系方面, 小學生比初二、高二的學生更富有犧牲精神, 而初二、高二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心理的成熟、知識和閱歷的豐富,更具有自我意識和個人中心思想, 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敗之一。
接下來, 初二、高二學生選擇“利己不損人”的,分別占43.64%、38.6%; 選擇“對人對己都有利”的,分別占37.46%、39.3%; 選“讓別人快樂”的, 分別占26.8%、21.4%; 選“對自己有利”的, 分別占17.53%、10.53%。大二年級、大三年級的?粕捅究粕, 選項排前五位的分別是“利己不損人”、“對人對己有利”、“讓別人快樂和獲利”、“引人注目、自己高興”、“對自己有利”, 比例是55.44%、39.65%、16.84%、9.47%、3.51%。這些選項, 反映出多數高中生和大學生崇尚“利己不損人”、“對自己有利”, 顛覆了傳統道德價值觀所鐘愛的自我犧牲精神。
顯然, 市場經濟價值觀的泛濫, 資本霸權的大行其道, 異化了自我奉獻精神, 掩埋了道德實踐的高尚追求, 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時代性內涵的道德價值取向。如何看待和引導這種追求, 使之為人的自我完善、社會文化風氣的優化和人的現代化進步產生積極影響, 也是家庭教育和熏陶應當注意的問題。
第五, 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人生觀, 培養孩子艱苦奮斗、依法取利、團結友愛、服務社會的自覺意志。以“努力學習的主要目的”為例,五年級、初二、高二、大二和大三學生的選擇, 排位第一的無一例外都是“工作好、生活好”, 分別占50%、62.2%、60%、83.51%。從中可以看出, 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好、生活好”目標追求日益明確、人數逐步增加, 折射出學習目的的功利性、實用性。五年級選“為社會做貢獻”的, 占40.27%, 排第二位, 但到了初中以上, 則這個追求均與自己的需要緊密聯系起來,初二、高二、大學的同學, 選擇“長大成才、有益社會”
的, 分別占28.18%、25.26%、18.6%, 選擇“掙很多錢享受生活”的, 分別占28.18%、25.61%、15.09%。這里, 家庭生活熏陶和文化養成教育, 需要注意引導青少年對“工作好、生活好”有相對科學、辯證的認識,以避免進入社會后, 讓極度的貪婪、淫欲、唯利是圖把人拉入腐朽、犯罪的泥潭。
三、家庭德育實施原則
實施家庭養成教育、養成德育的關鍵是堅持“兩種視角、一個統一”, 實現家長與孩子情感、思維、審美和道德認知的同步, 實現家長與孩子的同步成長。“兩種視角”, 第一是“成人的視角”, 即把握成人社會、生活、思維中正確、科學的東西, 從中選擇孩子健康成長實際需要、可以接受的內容, 簡單明了地傳達給孩子, 讓孩子明白, 而不是似懂非懂或完全望文生義, 讓孩子既懂得內容、又知道如何科學地去做, 是最高的境界; 第二是“兒童視角”, 即在和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 必須善于從兒童年齡、心理、情感、審美、認知需要的視角, 對孩子的言、行、思、情、問給予寬容與理解, 密切聯系孩子的心理、情感、認知能力的實際, 和孩子進行富有成效的溝通、交流、協商, 共同解決問題。如果一味按照成人的思維、標準, 硬性地要求孩子遵循大人的要求, 這是拔苗助長的行為, 結果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剝奪孩子自然成長的權利, 會極大地抹殺孩子的童心、創造力等。
一個“統一”, 即做到成人思維、要求、說教和孩子的理解、認知、接受、行為相統一。這需要在“兩種視角”中找到恰當的結合點, 結合具體情境、孩子性格的特點、要達到的目的等, 把家長的愿望、要求等讓孩子明白和接受, 并且自愿、自覺地去做。這里,站到孩子的視角看問題、想問題, 是最難的?梢源騻比方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母親用手領著孩子逛商場, 母親沉湎于欣賞五光十色的商品, 流連忘返, 而孩子卻反復哭鬧, 最后遭到母親的打罵; 這個母親犯了一個錯誤, 她自己沒有察覺, 這就是在她自己欣欣然的同時, 逛商場的孩子卻經歷著痛苦, 因為他只是看到林立的大腿在眼前晃動, 十分紛亂和壓抑; 假如母親用雙手把孩子抱起來, 讓孩子的視線和她的視線處于同一水平上, 并給予細致的講解, 則兩個人所看、所見趨同, 就很容易思維同步。家長凡事能這樣設身處地、實事求是地站在孩子的位置, 從孩子的視角、用孩子的思維來與孩子溝通、交流、處理問題, 做到視角同一、思維同步、情感一致, 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就容易實現了。為此, 深刻領悟“好的關系勝過好的教育”所蘊含的深邃含義, 特別重要。
所以, 為了協同“兩個視角”、實現“一個統一”,家長必須學習現代教育理論, 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和方法, 了解“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做事”這些概念的豐富內涵, 懂得按照它們的要求來合理地培養孩子, 實施文化養成和生活養成教育, 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內心, 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里, 與孩子同甘共苦、休戚與共, 嬉笑怒罵、和諧共振, 深入了解和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 取信自己的孩子, 成為孩子的榜樣, 言傳身教、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做孩子的朋友、兄弟姐妹、父母、師長, 很好地完成家庭養成的任務, 培養健康、快樂、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兒童, 為學校、社會德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為學校、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公民。
【文化養成教育視角中的家庭養成德育】相關文章:
從旅游展演視角看民俗文化生態旅游中的文化保護與傳承12-07
中荷建筑特點視角下兩國文化心理的差異11-18
試論如何在法學專業教育中實施道德養成教育03-01
多維視角中的獨白與對話透視03-23
小學生養成教育的論文12-07
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論文01-10
注重養成教育學生終生受益03-06
拉斐爾《雅典學院》中的多維度視角03-14
電視大眾文化研究視角的轉換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