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美術審美特點與價值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帶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的共融,呈現出多層次交替和多種流派相互滲透的繁榮景象,而民間藝術在諸多藝術流派與形式中憑借質樸、純真、清新的格調,仿佛是沁人心脾的一股清泉,澆灌并滋養著其他藝術。特別是在當今時代,民間藝術被各種美術流派吸收、借鑒,賦予民間工藝美術強大生命力。本文將從民間工藝美術的審美起源入手,探究其審美特點與審美價值,加深對民間工藝美術的認識與感悟。
關鍵詞:民間工藝美術;審美;特點與價值
民間工藝美術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物態形式,自古以來就涵蓋美術的各種規律,不但是物化的一種精神產品形式,也是具有精神因素的一種物化存在,是人類從為了生存進行勞動演化為藝術制作的結果,兼具物質性與精神性,具有顯著審美特點與重要審美價值。接下來就對此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民間工藝美術的審美起源
民間最初的工藝品是為了滿足勞動人民對生產與生活的需求,即勞動人民為在勞動以及生產時能更省時省力,發明相應的工具,它們經過后人無數次的改良以后變成一種工藝品,同時經過上色和外形改造之后變成具備審美價值的一種藝術品[1]。正如羅素所說,人通過打磨新工具,提高自身欣賞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換言之,人借助各種各樣的工具滿足一種審美平衡需求,這個源頭就是工具。工具也是最初的審美形態,民間工藝基于工具誕生,同時超越工具的使用功能,成為能用于審美的一種全新藝術品,不管是它的構造還是審美表現力都能讓人獲取審美體驗,這樣的美是沒有規則的,是人將外在世界客觀表現出來的一種內心思想,在大腦里形成最起始的模型之后才形成民間工藝美術。所以人類不斷在嘗試,也不斷在改良,巧妙將理念與實體結構融合在一起,形成最初的美,最初對民間工藝美術的審美。
二、民間工藝美術的審美特點
(一)造型本原性
中國古代有許多哲學家,他們當中部分人秉持世界萬物皆有因的觀念,認為任何造物均有最起始的源頭和模仿的對象,即造物淵源。從古人對第一件工具的制作開始,他們就希望把工具打磨得更加賞心悅目,并且在創作有藝術價值的第一件民間工藝品開始,就沒有憑空去捏造民間工藝美術的造型、外觀等,而是源自已經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現實。民間工藝美術屬于一種母體藝術,不管是創作者還是受眾或者是傳承方式都決定其保留原始藝術雛形的程度要比學院派的藝術以及高雅藝術高很多,絕大多數民間工藝美術的造型都保留著原始藝術的濃厚風貌,極具美感。
(二)內容共通性
實際上整個人類創造的民間工藝美術是存在共通之處的,藝術越是遠古,其內容越具備共通性,在思維方式、造型手法以及藝術風格等方面都有著讓人情不自禁發出感嘆的明顯相似性。在原始文明的萌發進程中,中華民族慢慢開枝散葉,持續豐富、不斷發展自己的文化,從而繁衍具有民族和地域等特色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它具有的繼承性、傳承性促使民間工藝美術在持續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中依舊保留原始風貌,在經歷歷史的變革與洗禮之后依舊向人們散發出遠古藝術獨有的審美特點,這充分說明其內容具備共通性,如圖騰的內容共通性就將人類文明以及文化積淀反映出來。各種民間工藝美術的形象在歷史長河中經過反復的沖刷、洗練和淘汰,總結出大眾最喜聞樂見的、最能表達勞動人民美好愿景的意象,最終形成全人類共有精神財富[2]。
(三)設色象征性
色彩豐富的民間工藝美術是客觀存在的,這和它的外型相同,經過簡化和提煉以后反映物象本質。在民間工藝美術被繼承和傳承的過程中,人們認同色彩、接受色彩,一代又一代的沿襲,促使色彩具備觀念性指代作用。民間工藝美術促使色彩具備生活和情感的理念,不再是學院派藝術通過色彩發射光照物象,而是民間藝人對于物象的認識與理解,用色彩表達情感,寄托美好生活愿景,逐漸轉化成一種符號化的`語言,涵蓋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投射出人們的心理。如民間銀飾品,其色彩通常以銀器的本色為主,只在紋飾上用一些綠色、黃色、寶藍色,將其點綴在大片銀白色里,不僅鮮明顯眼,還象征著和諧與協調,形成明快秀麗、端莊文雅的審美感受。還有民間的木版年畫,通常以水綠、淡藍作為底色,用紅黃綠紫等顏色構圖,通過黃與紫、紅與綠的對比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不僅色彩鮮艷,還象征著安詳、和諧,極具審美意味。
三、民間工藝美術的審美價值
(一)記錄價值
民間工藝美術記錄著勞動人民的審美理想,其藝術語言是人民喜聞樂見的,為民間工藝美術生存和延續提供了強大動力[3]。民間工藝美術依靠人民與生活生長,同時也為人民和生活服務,屬于生產者的藝術,從生活用品、穿著打扮裝飾環境到節目禮儀、民俗民風等各個方面都記錄著最廣大勞動人民擁有的審美趣味。勞動人民依據美的規律自己創作物體并使用、觀賞,這決定著民間工藝美術創作者的純真情感。對于民間工藝美術而言,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之間的對立感被削弱,如在自由自在的原始彩陶形式中就無法體驗統治階級的意志,或者是在反映勞動人民美好愿景的吉祥圖案中也淡化人們相互之間的敵意。所以民間工藝美術記錄著自由真切的主題內容、無拘無束的風格形式,將勞苦大眾對自然的贊美與改造的愿望記錄下來,擁有極其廣闊的精神世界。民間工藝美術還記錄和寄托著創作者的理想、愿望、悲哀、喜悅,反映勞動人民的道德觀念、思想意識,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甚至具備陶冶民族情操的巨大價值。
(二)表現價值
藝術重在表現,民間工藝美術有極強的創造表現力,它能反映原始文化的美,向全世界展現自己是怎樣把審美性與實用性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形成神奇的和諧之美。如中國傳統建筑四合院以及剪紙、窗花、刺繡等都是將實用與美感融為一體的藝術品,讓人從視覺上產生一種審美享受,還有民間的一些陶瓷、碗筷甚至是一只小小的湯勺等,都能從外形上讓人感受到美。所以民間工藝美術具有顯著的審美表現價值。早期的民間藝術更是土生土長的,創作者們就地取材,用簡易的工藝以及人人都容易學會的技巧,表現出讓人吃驚的創造力。民間工藝美術在中國傳統民間藝人們手上代代相傳,可謂生生不息,不斷提升著工藝制造水平,達到讓人難以相信的高度。民間工藝美術因地區、語言和風俗的不同,產生區域性特點,創作者將自己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用于生活實際,或裝飾,或饋贈親友,讓附近的人相互模仿、借鑒,形成濃郁的地域風格。總體而言,民間工藝美術的表現千姿百態,各個區域產生的民間工藝美術匯集成中華民族蔚為壯觀的民間工藝美術規模,充滿泥土味和質樸豪爽的氣質,賦予人們親近感,為創作當代工藝美術提供豐富的營養。
(三)傳承價值
大多數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要依賴文獻與典籍的記錄,學者們悉心保留,后人反復學習和研究,闡明深意,抑或是在考古活動中利用現代科技進行研究與鑒定之后為其定性,得到結論。不管是哪一種方式,歷史性文化遺產都呈現出靜止的一種狀態,亙古不變的接受后人的開發、研究、利用、再創造。而民間工藝美術則是一種共時性文化,其傳承是活態的,涉及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民間工藝美術就像牽牛花一樣,生長在勞動人民生產與生活的土壤里,隨著文化生態的改變而改變,在不同信仰、民俗的文化生態里呈現出鮮明的審美特點與風貌。民間工藝美術極為重要的一個審美價值就是它隨著文化生態的不斷演進而出現與之適應的變化,開創全新的形式,展現出全新的風貌,就好像一面鏡子,將時代變遷動態映射在人們的眼前。如民間工藝美術是組成勞動人民生活不可取代的部分,承擔并發揮著多種多樣的價值,它并非脫離生活獨立存在,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傳承民俗習慣以及精神追求的一種載體,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要件,是廣大勞動者生活智慧的發揮與積淀。民間工藝美術不但是組成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還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基石,傳承著民族的審美[4]。
四、結語
科技發展的遞進關系很容易被理解,但藝術卻是更替發展。由于改革開放呈現出大好景象,促使人們更快速的邁向世界,在該過程中應弄清楚其審美起源,掌握造型本原性、內容共通性、設色象征性等審美特點,積極發揚民間工藝美術優良傳統,致力于推陳出新,體現民間工藝美術的記錄、表現和傳承的審美價值,打造獨具民族傳統與時代特點的藝術風格。這樣的風格越完善、越強烈,就越具備世界性,通過保護與傳承不斷促進民間工藝美術的創新發展,這正是時代賦予工藝美術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參考文獻:
[1]文靜.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市場的思考[J].中國商論,2018,(03):48-49.
[2]張志赟.民間工藝美術的人文精神探討[J].工業設計,2016,(03):62+64.
[3]吳華珠.關于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傳承的幾點思考[J].藝術教育,2015,(11):146-147.
[4]季承.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16,(13):36-37.
【民間工藝美術審美特點與價值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