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
【內容摘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引導,讓學生介入課堂、參與課堂,直至主導課堂,以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青春蓬勃的精氣神和熱烈度來“炒熱”課堂,這是喚醒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力手段。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活力;設計策略
由于高中歷史的學科特性,許多歷史教師在開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多以單一乏味的知識記憶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課堂氛圍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和效率。高中歷史呼喚更具活力的課堂教學,就高中歷史如何通過有效設計來“提升學生主動性,喚醒課堂活力”進行探析,我總結出如下三點建議。
一、設說史平臺,促學生學習歷史預熱
我們要打造充滿活力的歷史課堂,首先就要讓學生參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設置輕松有趣的說史平臺,讓學生以教學內容為主題,進行歷史知識的隨性交流,以充滿趣味的史實軼聞撬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有效促進學生參與課堂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前預習課堂內容,為知識學習預熱。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這部分內容時,我便組織學生進行“歷史講壇”的活動。讓學生圍繞“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爆發”、“中華民國成立”三個歷史事件,通過預習課本,查找資料,溝通了解等方式,整理出一份“歷史講稿”。并參照“百家講壇”的形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再現當時的歷史事件,由學生在說史過程中自行總結出三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學生們都會卯足了勁進行資料收集,分析整理,以便能夠在“歷史講壇”上奉獻精彩的講演。通過開展這樣的展示活動,有助于講演的學生提前進行深入學習,有力促進后續教學開展,學生間也可相互取長補短。
二、設合作討論,促學生理解歷史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歷史學習就是純粹地背書,其實不然。背,只能掌握歷史的表面;悟,才能深入歷史的本質。對于重要歷史事件背后的各種因素進行充分挖掘理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鍛煉出學習的歷史思維能力。高中生已經具備較強的思維理解能力,他們之間的思維更貼近,通過合理設計合作任務,指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能激發學生思想碰撞,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例如在教學《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單元內容時,我組織了“亮出你的流派”的分組討論活動。首先,讓學生從諸子百家中選擇一個流派來代表自己,比如可以選擇主張“仁政”的儒家學派,或者選擇主張“無為而治”的道家學派;然后,讓流派相同的學生每四個人組成一個小隊,小隊成員要對自己的學派進行深入剖析,列舉出學派的'種種優點,并盡力去規避該學派存在的缺點;最后,當各個學派完成自身分析總結后,就開展“百家爭鳴”的流派大辯論了,流派不同的小隊隨機進行“對壘”,闡述自己的主張,碰撞雙方的觀點。通過這樣組織合作討論活動,學生對于百家思想的基本主張、代表人物等都會有深入理解,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掌握。
三、設評題大會,促學生應用歷史
試題是檢測高中歷史知識的重要形式,傳統的試題講解以教師為主,學生參與性不高。要打造充滿活力的歷史課堂,需要我們大膽地把舞臺交給學生,以學生靈動多樣的思想點亮歷史知識應用的星空,既提升學生課堂角色,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促進學生知識實踐和即時反饋,幫助學生提升實踐應用水平,促進課堂活力和教學效率雙提升。在教學《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這部分內容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評題。首先,選擇了多道與該部分知識相關的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在選題時力求知識覆蓋面全,題型多樣化,考點的重難點突出,并把握好試題的難易程度。在評題課上,讓學生先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在這個討論過程中,學生相互間基本能自行解決錯誤率較低的題目。第一階段結束后,我讓學生說出還不能相互解決的題號,并說出自己的困惑是什么。再由其他學生站出來為他講解釋疑,期間學生隨時可站出來反對,但需說出理由。另外,我通過題目錯誤率的統計表,指出錯誤率較高的題號讓學生討論展示答案,說出解題的步驟依據等,并及時讓學生翻開教材相關章節,復習鞏固基礎知識點!督袊辞致郧竺裰鞯某绷鳌愤@個單元內容信息量大,事件之間內在關系復雜,通過這次評題大會,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題能力。總之,打造活力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的關鍵就是學生。要讓學生充分地展示個性,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教學相長,提升課堂活力。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教師仍舊是課堂教學中的核心要素,在整個課堂中做好設計工作,備好試題的選擇,備好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備好學生的學情。只有教師做好基礎教學和課堂引導,才能確保各項教學手段有效發揮。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2
摘 要:“大歷史觀”,即主張用宏觀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發展的軌跡。從歷史的縱橫總體聯系上把握微觀的歷史研究對象,注重歷史的結構性變動和長期發展趨勢。在歷史教學中,“大歷史觀”是通過教學視角的優化選擇和圍繞該視角把課本的章節內容重新梳理,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認識歷史的史觀與史識,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大歷史觀;有效教學;運用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是這樣定義“大歷史觀”的,即“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引入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彼在《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一文中述及“寫歷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樣,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過程,回顧上游的山脈形勢,則對其組織結構,就有了更多的了解!秉S仁宇的“大歷史觀”為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史學研究注入了新鮮空氣!按髿v史觀”強調認識歷史過程的結構性、思維性和時代性的三位一體。
在歷史教學中,“大歷史觀”是通過教學視角的優化選擇,圍繞該視角把課本的章節內容重新梳理,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認識歷史的史觀與史識。
何謂歷史課堂有效教學?長期從事歷史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的趙亞夫教授提出:“歷史教學有效性的基本視點應該是:用于思考――基于歷史事實的知識解釋;用于理解生活――基于歷史方法透析社會問題;相對的經驗――基于歷史結論認識歷史過程!蔽艺J為所謂課堂的有效教學,簡而言之,就是能圍繞教學目標來采取多種多樣方式進行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達到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即有效教學。如何運用“大歷史觀”實現高中歷史的有效教學,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具體的歷史教學實踐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一、整合鏈接,變換視角,重構知識體系
雖說“教無定法”,但學科教學總有它特有的靈魂作為支撐點。這個支撐點毫無疑問便是學科精神。無論是多元化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還是千姿百態的歷史教學方法,都源自于歷史本身內在的精神。對這種精神最好的詮釋是大歷史觀。
在歷史教學中,整合建立大歷史觀,是通過長時段、中時段(或短時段)教學目標的優化制訂體現出來的。因此,處理好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是整合鏈接與構建大歷史觀的關鍵。堅持自覺運用大歷史觀這一指導思想,在不斷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靈活選用教學方法,適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整合鏈接,構建大歷史觀的復習途徑,則不失為歷史復習教學中的一個有效方法,也必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鏈接,建立大歷史觀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發散思考、梳理知識結構、整理學習內容、發掘隱性聯系、促進能力遷移,避免復習中的簡單機械地重復。所以,要求教師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綱與教材的'基礎上,從宏觀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的變通,分解原有編排序列板塊,通過變換視角、活化組合、切塊歸納和立體分析,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借助主題、線索和時空尋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縱、橫兩個角度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構建點、線、面的網絡知識結構,建立一個具有張力的開放系統,使師生從繁瑣的重復低效勞動中解脫出來。
當然,整合鏈接,建構大歷史觀僅僅是一種歷史教學方法,這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構大歷史觀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鏈接的知識點也不一定要事無巨細。一般來說,整合鏈接、建立大歷史觀的出發點,是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的實用性,因此整合連接的方法無疑是靈活可變的。大歷史觀追求的效果,當然是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一學習品質為終極目的的。
二、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凸顯學科特性
我認為,“大歷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就是打破學科間嚴格的界限,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同時不失歷史學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條條框框的束縛,更多地結合實際,教師自由駕馭;就是允許教法上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學有效;就是突破時空限制,突出歷史教化的實用性與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還歷史以原貌,凸顯歷史的靈性與活性,又不失歷史的深邃與開闊。
例如,歷史學中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歷史學的組織和敘述的能力與其他學科是不一樣的,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訓練。老師要把課本的基本概念、內容和線索弄清楚,平時再按照歷史學的特性訓練學生分析史料、論證材料以及組織和敘述的能力等。說到底,歷史學科考試應當回到歷史學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訓練,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用的。
三、學科滲透,放寬視野,深化歷史認識
教學中應注重學科滲透與學科整合。例如,歷史與政治、地理同屬人文社會科學,都著眼于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要實現歷史“通古今之變”的目的,必須借助政治學科有關世界觀、方法論等政治理論的指導。歷史與地理的聯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歷史的發展變化都是在具體的地理環境中進行的。學歷史首先要確立時空觀念,古人學史往往“一手執書,一手執圖”,這是史地的天然結合。闡釋歷史現象離不開歷史觀,有時用其他學科知識來闡釋歷史現象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鏈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識點加以歸納組合,進一步夯實了基礎,培養了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從宏觀上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歷史的綜合運用,給學生建立起一個“大歷史觀”的初步印象。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3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的發展對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教學目標,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發揮教師個人的魅力,讓學生參與各種學習實踐活動,通過課堂上和課堂外結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素質;培養
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學生對歷史的學習來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和人類社會建設過程。從而以歷史的思維來認識社會、個人和自然的關系,在了解認識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經驗,提升人文素養,使自己得到全面發展。
1提升教師本身的人文素質
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曾說過,教師的個人范例在學生的心中是任何其他東西都無法取代的。這足以說明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教師要發揮自己的范例作用。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素養外,還要以自身的優秀道德品質來以身作則給學生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學生是課堂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營造一種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快氛圍中學習歷史知識,總結歷史經驗,感受中國的文化的魅力,然后從所了解的歷史的角度去體驗和思考人、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并擁有處理好這三種關系的能力。最后,教師要從心底體現出對學生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也要做好課堂學習的引導,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找到適合的契合點,使學生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合理有效的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高中歷史考試大綱和課程標準都十分強調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可以從人文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去關注學生。新的課標要求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所以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奉獻社會的精神。如在學習“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時可以讓學生利用平時休息的時間去探訪下周邊老人,讓老人講述改革前后的生活的變化,并以小論文的形式總結出來。另外也可以走進農村,看一看改革前后農村生活的改觀,這種從課堂走到社會的實踐形式利于學生收集資料,并能將自己學到的歷史知識應用實踐中,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讓學生對自己家鄉進行圖片收集,之后進行展覽和比賽。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就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感悟歷史人物和事件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媒體視頻和圖片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視頻和圖片,使學生站在國家的角度來看問題。如在學習“抗日戰爭”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日本給中國帶來的災難就可以通過影片的播放讓學生最直觀的感受日本侵略的殘暴,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近年來日本修改教科書歪曲歷史,否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甚至將侵略奉為英雄行為,這引起了中國人的憤怒,作為一個有素養的中國人,在譴責日本行為的同時也要注意語言和行為,不能做出有損國家的行為。在這段歷史的教育中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和思考,看他們是如何看待這段日本侵略史的?要怎么處理中日關系才最為妥當?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將知識轉為實踐,同時將對日本侵略的憤恨轉變對國家的愛,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人文素養,最終成為社會需要的全面人才。
4利用教學的過程和特點來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和學生的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和學習成果都是有差異的,老師在這個差異過程中要及時捕捉信息,并對課程進行及時調整,以幫助學生體驗歷史事件的感受。如在講授西班牙和葡萄牙時,可以提出問題:為會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行富起來的國家?但是這兩具先富起來的國家中西班牙是在美洲?葡萄牙是在非洲和亞洲?學生通過之前知識和自己課外知識的學習會非常踴躍的回答問題:因西班牙是當時的殖民大帝國而葡萄牙是當時的`貿易霸主。在學習荷蘭和英國時,通過對荷蘭和英國的優勢分析,學生可以生出新的觀點:荷蘭是造船業和遠洋航運業比較發達的商業貿易國家,是以金融立國的,而英國是以工業發達的工業產國的國家。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后,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評價,這樣既能肯定學生的智慧也能彌補學生的不足,學生在體驗中既感受到了學習過程,又體驗到了學習成果。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真善美和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從而提高人文素養。歷史教育過程也是藝術特色教育,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傊,高中歷史教育中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中歷史作為中國的文明發展史,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所以在高中歷史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教育是有一定的優勢的。老師要把握這種優勢,通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進行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歷史人物和事件,才能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為學生未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守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探[J].東方教育,20xx(4).
[2]雷平.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中學,20xx(12).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4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不但能夠讓學生對學習歷史充滿興趣,而且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但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和生活聯系較少,這使得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師生還是更多關注分數,之間沒有形成有效溝通。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容易生活化教學理念,既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又可以令師生感情加深,對實現高效課堂大有幫助。
1、探究高中歷史教學為何缺乏生活化氣息
1.1 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太過單一。新課改明確規定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單純的追求學習成績,更應該注重教學的過程,過程成功了,成績只是順其自然的事。高中歷史教學也是如此,要讓學生能夠感到快樂,但是實際情況卻有很大不同,教學目標仍舊是教學學生知識,但是考核的時候卻是通過一張試卷定好壞,這對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畢竟一張卷子對學生整體學習情況不能體現出來,而且會讓學生感到厭惡,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另外,高中歷史教學時,教師還是關注學生的解題能力,沒有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僅是死學書,而沒有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要知道,學習高中歷史不只是要學習其中的知識,更是要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樣會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而不是通過單一的教學理念來限制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1.2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生活。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如果脫離了實際就沒有了其存在和學習的意義,高中歷史教學更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借鑒歷史,來了解當世。實際情況確是歷史教學的封閉性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目標更趨向于功利性,所有的教學都是以考試為中心,這使得學生喪失了學習歷史的目標,純粹為了得高分而練題,把高中歷史教學的趣味性都抹滅,取而代之的是題海戰術,雖然學生可能因此解題技巧和考試成績會提高,但是從學生長遠發展來看,這對學生是不公平的,也是學習不到人文知識的。
2、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分析
2.1 設定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高中歷史教學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急功近利,要從實際出發,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若指掌,然后做到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中,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應做到科學化,通過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來進行教學,不但要確保學生會解題,更關鍵的是要讓學生掌握歷史事件,可以從客觀角度分析和評判歷史事件,然后通過分析歷史事件來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鍛煉自己成為一個三觀正、有責任感、素質高的人。高中歷史教學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把學生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能夠通過學習歷史得到什么啟發當做重點,同時歷史教學當中滲入情感教育、知識教學、人格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學習高中歷史對高中生來說并不能一帆風順,其學習也會隨環境變化而變化,這對學生的學習情緒都會造成影響,比如學習新知識,學生要想全部掌握就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時候教師要做好指導作用,既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又要幫助學生開導心理,讓學生能夠平穩度過困難期。最顯著的途徑就是教師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再結合歷史知識點,把時下熱點問題和歷史事件產生聯系,以此讓學生感悟歷史、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
2.2 通過項目教學法完成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通過利用項目教學法,很好的實現了教學和實踐的統一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的動手能力增強,引導學生能夠在課下加大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探究,然后和生活產生聯系。具體方法可以通過教師制定實踐項目的方式來實施,按照學生思路制定實踐項目,待教師說明要求再由學生深入生活完成任務。2.3通過合作教學法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高中歷史課堂通過合作教學法,能夠進一步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摒棄之前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而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這對師生各自角色轉換,形成平等關系很重要。通過合作學習法,學生明確了教學目標,能夠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而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和生活接軌,便于學生打破之前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間的相互合作,使得他們的課堂參與感更強,同時多樣或的學習模式便于學生體驗生活,對歷史的感悟更深刻。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理念能夠讓學生處在一個輕松學習的氛圍當中,便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對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很有幫助。同時,生活化教學理念使學生達到了解題技巧和掌握知識的平衡,對學生整體能力提高極為有利。
參考文獻
[1]王洪軍.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13(01):152.
[2]楊波.談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生活化教學應注意的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12):181-182.
[3]安麗梅.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xx(17):61-63.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5
引導學生從歷史的層面來展開對于很多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認知,這是一種很值得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采取的教學模式。歷史理解不僅能夠很好地將學生學到的內容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進行還原與重現,還能夠以一種更為客觀的方式結合特定的時代背景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教學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不僅能讓知識的呈現更加客觀,同時也會幫助學生更真實地去了解歷史事件的實際情狀,進而讓學生對于教學內容能夠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一、對于歷史認知的歷史理解
對于很多教學內容,教師在給學生講授時往往會以今人的眼光與認知來進行解讀,會以當下的時代背景以及社會主流價值為依托來展開對于一些歷史認知的剖析,這種方法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畢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要有這樣的意識,在給學生就很多歷史認知進行闡述時,應適當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背景進行解讀,教師只有以這種模式,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對于這些內容展開歷史理解,進而真正剖析這些內容的實質。例如,在給學生講述《百家爭鳴》這部分內容時,要想讓學生對于相關的歷史認知有更真實的感受,教師就應當以歷史理解為突破口來展開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如教師可以把教材內容設計為歷史劇,讓學生扮演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讓他們在課堂上深入和重演歷史,讓他們闡釋治世之道的主張和理由,讓學生“遙體人情,懸想事勢”,體驗儒家的醇厚運用、墨家的'謹嚴、道家的超逸、法家的冷峻等思想特點。最后,學生會水到渠成地理解和領悟出這樣的史實認識: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只有將學生帶到當時的環境中,并且以歷史理解來輔助知識講授,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對于這些知識有更深刻的認知,也才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對于歷史規律的歷史理解
很多歷史規律往往是歷史課程教學的難點所在,想要讓學生對于這些規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與體會,教師可以通過歷史理解的方式來展開對于這些內容的講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歷史規律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進行解讀,也可以結合很多具體的實例以及邏輯佐證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這些歷史規律。這不僅是對學生知識層面的一種豐富,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些教學知識點。當然,教師可以以某一重大歷史史實為立足點,選擇縱橫相關的典型化的史料,按照唯物史觀和認識邏輯規律來對歷史規律進行論證。例如,對歷史規律“世界歷史包括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縱向發展制約著橫向發展,縱向發展所達到的階段和水平,規定著橫向發展的規模和廣度”的歷史理解,可以投影到有關工業革命史料辯證的邏輯佐證中,教師可以結合工業革命的相關史料來幫助學生對于這一歷史規律展開認知。這不僅是歷史理解的一種直觀的體現,也會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史實來對這一歷史規律有更好的領會。
三、對于歷史評價的歷史理解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中的某個人物或者某一事件,這是對于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以及知識應用能力的一種考查。對于歷史評價的方式以及切入點有很多,不同的展開形式可能會獲得不一樣的評價內容。在進行歷史評價時同樣可以結合歷史理解展開。如可以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下,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客觀而綜合地評價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這種評價方式往往更具說服力,也是歷史理解的一種非常好的應用形式。例如,評價歷史人物孫中山時,可以運用“歷史理解”的史料比較法來展開。如可以讓學生通過對相關史料進行研讀、分析,客觀地去看待不同階級和時代對孫中山評價的視角,進而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尤其辯證法和階級分析法)將孫中山置于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分析。這種方式往往能夠對孫中山作出科學的評價,同時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一種良好鍛煉,這個過程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從多角度表達對歷史人物看法的評價能力,這才是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加以重視的。
四、結語
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歷史理解”往往能夠為很多內容的教學提供積極的輔助功效。首先,在給學生就很多歷史認知進行闡述時,教師應適當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背景進行解讀,在這樣的背景下往往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客觀而準確的信息。同時,在歷史規律的闡述時,教師可以將其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進行解讀,也可以結合很多具體的實例以及邏輯佐證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這些歷史規律。此外,在進行歷史評價時同樣可以結合歷史理解展開,這也是歷史理解的一種非常好的應用形式。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6
摘要:
想要更好的讓環境史學指引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們認識到環境對于人類生產活動的各類影響,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讓學生們認識到“人——社會——環境”這一復合生態系統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環境史學;高中;歷史教學;應用
環境史學是一門近年來才逐漸被人們認識的學科,在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其能夠發揮的指引作用非常重要。環境史學是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強調歷史演進中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合理的利用環境史學將能夠非常有效的為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對于環境史學的研究可以從許多不同的方面與維度展開,其對于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指引也十分多樣。以環境史學為基礎首先能夠讓我們意識到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的各方面影響,這一點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也體現的十分明顯。人類的許多生產活動、思想的演變以及文明的演進等都一定程度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生產可以產生的積極的影響將會讓我們更好的展開相關課程的教學。歷史課本中的許多知識點如果能夠從環境史學的角度進行解釋,這不僅能夠化解教學中的許多難題,也能夠很好的讓學生們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生產以及生存的影響。這對于深化學生們對相關歷史背景的理解將會很有幫助。
自然環境對于人類影響的實例非常豐富,教師要有意識的從環境史學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們理解與分析這些史實,這對于深化學生們對于相關教學知識點的認知將會很有幫助。例如,在教學“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節內容時就很有必要讓學生們了解古希臘的自然環境對于當地生產、生活方式及人民心理特征的影響。由于希臘地少山多、三面環海、海岸曲折、島嶼密布、天然良港多,所以航海和海外貿易的條件得天獨厚。而缺少大河流域的沃野千里,使得這里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另外地中海氣候利于種植橄欖葡萄等經濟作物。這樣的地理基礎,便于工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手工業、農業與市場聯系緊密,因而其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從環境史學的角度很好的解釋了這些實際問題,也讓學生們更為直觀的認識了當時古希臘的一些發展規律。教師要善于從環境史學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們分析問題,這不僅能夠深刻揭示許多歷史問題的成因,也是對于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訓練。
二、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環境不僅能夠對于人類的生產活動以及生存方式構成影響,反過來,人類的各種活動也能夠直接的影響環境甚至改造環境。這一點在高中歷史課本中也體現的非常明顯,這同樣是環境史學的另一個重要探究角度。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不斷發展與演進,生產工具與生產資料的不斷豐富,人類對于環境改造的能力越來越強,人類對于自然環境的各種影響也體現的越來越明顯。許多歷史的'發展過程都能夠清晰的洞見這一點,從這個角度來剖析許多問題也能夠讓我們更準確的理解歷史的發展規律。
最典型的一個例證便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地區,以灌溉農業為基礎,發展出了蘇美爾文明,并不斷向外擴展。但是人們只是一味地澆灌土地,卻不懂得土地中的鹽分需要過濾、疏導、排泄出去。結果由于過度灌溉,地下水位越來越高,鹽分越來越大,導致土地鹽堿化,陷入了農業開發和土壤肥力下降的惡性循環中。最終該地區農業基礎崩潰,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蘇美爾文明的滅亡。在和學生們講到“蘇美爾文明的滅亡”時,過往教師們大多習慣從文化的角度或者是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解釋這一問題,教師們很少會從環境的層面來剖析問題,但是,環境因素的影響對于蘇美爾文明的滅亡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些問題的剖析上教師要有意識的從環境史學的角度出發,這樣才能夠更為全面的解釋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三、“人——社會——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
環境史學不僅揭示了環境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也讓我們意識到了人對于自然環境的改造。這些都很好的向我們展現了“人——社會——環境”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這一整個復合生態系統有良好的認知,將能夠讓學生們更客觀而全面的理解相關歷史問題。環境史學在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指引便是從“人——社會——環境”的復合生態系統的角度來分析與探究問題,這將會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很好的推動。
許多史實中都能夠讓我們看到這一復合生態系統的循環與相互作用,教師要善于挖掘相關素材,讓學生們更直觀的體會這一復合生態系統對于人類歷史的影響。例如,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羅斯福“新政”的實施過程中,便結合了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治理工作。以往對于“羅斯福新政”的理解,側重于經濟改革及社會改革,在這些改革中,也具有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意義。以工代賑政策,是由政府出資興建大量公共工程,為失業工人提供就業崗位和勞動機會,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成立全國性的民間自然資源保護隊。保護隊在美國吸收失業、待業青年參加綠化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維修等多方面的勞動。這一系列的政策收獲了很好的成效,不僅讓自然環境得到了挽救,經濟也隨之復蘇,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這一復合生態系統在歷史研究中可以發揮的積極作用。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們對于這一點有更深刻的認知,這對于引導學生們從更深入的角度看待問題將會很有幫助。
想要更好的讓環境史學指引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們認識到環境對于人類生產活動的各類影響,同時,也看到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不斷發展與演進,生產工具與生產資料的不斷豐富,人類對于環境的定向改造。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讓學生們認識到“人——社會——環境”這一復合生態系統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些都是對于歷史課程教學的非常有效的推進。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7
一、優化設計思路
教師為了進行教學引導過程,需要首先設計出思路,根據思路來展開教學。依托有效教學這個目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優化教學設計思路,展現出教學的藝術美,創造教學實際效果。教學設計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承上啟下、對學生的引導、促進思考等等部分,都應該特別注意,另外,教學設計應該體現出思路清晰、結構明晰的特點。教學方案的設計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從全局出發,了解歷史發展的整個流程,并且懂得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知曉實用的教學方法等。
二、改進教學過程
于變化中尋提升,指的是教學過程中,不能讓課堂固定一種模式,也不能讓課堂靜如死水,應該尋求改變,尋求“創生”教學策略,F階段的教學策略,應該是在教師做好了引導性質的教學方案后,把主動性交給學生,從而在課堂上靈活應變,活躍課堂的同時,也能激活學生思維,創新教學過程的同時,也能創新學生思路。教師因勢利導,對課堂的變化進行有效調控,也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教學課堂應該在預設了思路的.前提下,采取活而不亂的教學策略。教師關注引導策略,學生重視參與過程,從而靈活配合,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坝谧兓袑ぬ嵘钡慕虒W策略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三、拓寬教學視角
在大多數學生眼中,歷史課程枯燥乏味,毫無趣味而言。因此在歷史課堂中,老師一定要善于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圍繞教材搜集和選擇適當的資料,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對癥下藥,F代影視劇常常涉及歷史知識和有名人物,從知名影視劇出發,與學生進行談話、討論,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深入淺出理解歷史知識,在活動參與中感受到歷史的博大精深和理性睿智。比如高中學生對西方法律的認知很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十二怒漢》,它是講十二個出身不同、來歷不同的陪審員共同陪審一個少年犯罪的案子,這名少年原有前科,且犯罪證據比較確鑿,絕大多數的陪審員剛開始不太愿意認真面對這個案子,只想快快把這名少年送上絞刑架,然而其中一名陪審員卻提出異議,他認為身為陪審員不可以輕率對待一條人命,于是人們開始慢慢的負起陪審員的責任認真面對這樁案件。學生從電影中能了解到不同體制下的人文思考,通過拓寬自己的視野,學生能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解識和見解,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
四、大膽質疑創新
教材是我們是我們實施課堂教學的知識載體,細致分析教材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不過筆者認為我們在備課時不能按部就班,要從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對教材進行創新、重組。人們常說“文無定法”,其實教學也是如此———教無定法,特別是歷史教學。真正優秀的歷史教師,不僅要有學者的博學,更要有藝術家的多彩。因此,一味地模仿和效法某種教法或模式,是一種不科學、不嚴謹的做法。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學識修養、性格氣質以及教學對象、教學設備、教學資源等,運用新課標理念,恰當地選擇教學手段,整合各種教學因素,將各種教法和創意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讓自己的教學充滿個性,讓歷史課堂個性飛揚。
作者:包衛國 單位: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8
摘要:高中歷史教師在不斷總結優秀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主題式”教學法!爸黝}式”歷史課堂教學不僅能夠突出教材內容的核心內容,讓學生清晰的了解課本中的主題思想,更能讓學生理清學習的主干線,為學生創造并規劃出良好的學習路線。本文就高中歷史課中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作出論述,希望能夠促進高中歷史教學水平的完善與進步。
關鍵詞: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應用
新課程改革推動著我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完善與發展。《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歷史教學要重視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自主結合歷史看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分析歷史問題。”因此,在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切實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讓學生能夠積極性、主動的進行歷史知識學習,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歷史課堂中運用主題式教學法的必要性
1、“主題式”歷史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需求。在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且忽視了其社會功能。為了能夠讓歷史課堂教學得以科學進步,新課程改革便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標準。在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被分成了三個組成部分:知識與能力、方式和過程、情感表達和價值觀,新課程改革后強調高中歷史教學摒棄單純的.背誦歷史知識,強化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并運用所學到的歷史知識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從而將歷史課堂教學的實踐意義得以最大化發揮。然而,“主題式”教師便符合新課改的需求,從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為出發點,積極強化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價值觀建設[1]。2、“主題式”符合當代歷史課堂教學的理論要點。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他人之間不斷的相互幫助和協作中獲得的,唯有人們通過合理的協作研究,將彼此之間的知識相互分享才能夠豐富的總體儲備量。這一重要思想正式當前我國歷史教學的理論要點,即重視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學習以及相互學習經驗的共享。“主題式”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中的運用能夠讓學生以最高的效率了解到課本中所表達的核心觀點,加之每個學生的價值觀存在差異性,便會形成不同的歷史認識。此時,“主題式”便能夠讓學生們通過相互經驗的交流與合作構建出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促進歷史課堂教學意義的實現。
二、主題式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
1、創設歷史情境,把握課堂主題。在課堂教學前期,部分教師可能會對課程主題的設計不夠精準,而因此導致許多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方向偏離教材的核心。例如,在必修二中《新航路開辟》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以提問題的方式進行引導,例如:“同學們,現在假設你們是歐洲的一個普通家庭,而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會給你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和影響呢?”在學生積極踴躍發言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的思想不過于偏離主題,教師便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的方式來轉變學生的認識。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新航路開辟》的紀錄片,讓學生先對故事的發生背景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再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歷史。最后,教師再讓學生通過分組分層的討論的方式加深對歷史課本主題的領悟,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2]。2、突出課本重點,激發學習積極性。高中歷史課本各個章節的知識點關聯性較強,完全打破了初中歷史那種章節的獨立性,使得許多學生在背誦學習時感到雜亂無章,并將諸多歷史事件和時間混淆。究其原因,鑒于高中歷史課本中各個章節的關聯性較強,很多學生在學習時便難以把握課本知識的主題,盡而導致在學習時缺乏明晰的學習思路。然而,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結合主題式教學思想便能夠良好的打破這一現象,不僅能夠讓學生明晰學習思路,掌握各個章節的主題內容,亦能讓學生通過參與小組討論將歷史知識進行明確梳理。例如,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章節教學中,教師可先為學生創設一個主題,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使學生們進行積極討論并分析中央、地方的演變過程。此外,教師再結合教材內容布置一些其他的知識點進行討論,通過這種主題式教學法的推進,學生不僅能夠沿著主題方向對歷史課本知識進行學習,還能打破傳統“背景→概括→意義”的單一教學模式,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完善主題關系,強化教學重點。完善主題關系是主題式教學在歷史課堂有效融入的重點。首先,教師要明確主題式教學并不是單純的將各個存在一定歷史關系的知識點貫穿在一起,而是將統一知識點進行升華,讓學生能夠根據某一個知識點延伸學習其相關的知識內容。之后,教師要對教材中講述的內容以及相對性的任務進行精確劃分。最后,為了能夠保證學生對內容能夠熟練記憶,并了解其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影響,便需將整個事件歸類為一個主題,讓學生能夠了解不同的歷史事件。例如,教師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這一課進行教學時,可以將其成幾個“小主題”,即重大會議、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等。通過將主題進行整體貫穿的形式進行教學,便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系統的認識[3]。
“主題式”歷史教學法的運用,是當前我國歷史教學中一次大膽創新,教育工作者在運用此方法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意發現其中所隱藏的問題,并及時加以修正,進而保證“主題式”歷史教學法的意義得以充分實現。值得強調的是,歷史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其課堂教學與主題式授課模式相結合亦要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喬儀晴: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設計的研究和探索[J],學周刊,20xx,02(06):45.
[2]陳瑩靜:高中歷史課中主題式教學初探[J],麗水學院學報,20xx,06(04):125-128.
[3]陳秀華:高中歷史課中主題式教學初探[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xx,11(12):28.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9
摘要:新課程改革之下,高中歷史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狀況,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教材版本過多,課標設置不一,給實際教學帶來不便;學生對于“新”模塊的適應尚未游刃有余。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尋找突破口,從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從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著手;在教學環境上做文章。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新課改主要問題
從20xx年開始,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火熱進行。這次課程改革倡導的三大理念是:關注學生發展,強調教師成長,重視以學定教。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對象是:課程類型、學科體系、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近年來,我們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一、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墒菑男抡n程改革的最先試點到目前的投入教學實踐也只有幾年時間。因此,我國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顯露出了很多問題。
。ㄒ唬┙處熀徒虒W的問題
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教師高中教師學歷比率如下:碩士4.8%(多數在東南沿海),本科74.2%,?18.5%,其他學歷2.5%。因此,我過教師的教學水平不一,專業知識水平不均衡,自然教學觀念也有十分顯著的差別,特別是針對于一些欠發達的偏遠地區,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難以轉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高中的歷史教學也深受教師教學觀念的影響。
教師原有的教學觀念的慣性使教師難以接受新的教學觀念。專業知識的不足也使他們難以快速轉變角色從課堂上的王者退出來知識作為一個導師而存在。新課程改革注重探究性地學習,需要的更多的是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主動性已經是只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自主性的誘餌而已。教師需要用更多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多媒體教學、歷史故事情境模式教學等。
同時,教師對課程知識的掌握也是一大問題。新課程的改革是使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制定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針對于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很難再短時間內調整學校的教學機制使之適應。
。ǘ┙滩呐c課標的問題
新課程的.模塊教學和興趣教學給達到教學目標的達到帶來十分大的困難。在學習時間被動變少而所學內容增加的情況下,給教學的進行也帶來不少麻煩。必修教材的內容多、課時少、目標高、內容深鞥特點,使教學出現了重、繁、難、深、雜等問題。教學的開放性與內容的選擇性學習也給歷史的教學帶來了許多的困難。
(三)學生與“家庭”的問題
學生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早已忘卻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居于主體的地位。對于新課改下的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學生還很難從古老的模式中跳出來行使自我的主體地位的權利。學生對于新的“模塊”似的學習還感到陌生,無法完全的適應。他們缺少過渡學習的階段,缺少相應的這是鋪墊。對自主學習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與疑惑。
這里的“家庭”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指學生的家庭:另一方面是指學生的班集體。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重視性對孩子的學習影響很大。同樣,家長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會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但是,我國目前的狀況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高中歷史的教學被重視的程度很低。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思考
。ㄒ唬⿵慕虒W觀念與教學方法上的革新
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不一,知識結構不同,不能要求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改革。因此,只有用骨干教師帶領大家一起進行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做到多總結、多學習,努力實現快速、穩定地轉型。
1、培養骨干教師,革新教學觀念
對比的思想每個都有,只有有了模范有了代表才有學習的對象,努力培養骨干教師,樹立榜樣有利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讓教師從課堂中的表演者,轉變為課堂上的主持人,讓學生盡情表演,凸顯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在興趣教學中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果。同時,給予高中歷史教師定期的培訓,培訓內容可根據具體需要進行規定,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結構、文化水平教育等。
2、遵循“三位一體”標準,規范教學方法
三位一體,即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三位一體,有機結合。立足新課標的要求,對高中歷史進行規范的教學。從備課的單一模式轉變到備課形式的多元化,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多媒體教學、表演式教學、情景式教學、興趣法教學等。在有效的教學方法的輔助下,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從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著手
教學內容限定了學生的學習,同時又使學生的學生變得繁而雜。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內容時,教材只是個參考,教學目標才是指向。立足教材,結合教學實際,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同時,教師要合理利用“模塊”教學,將教學內容有效地與各個模塊相結合。對某一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多方位的分析,使知識鮮明化、個性化以便學生進行記憶。
。ㄈ⿵慕虒W環境入手
制定合理的班規,同時用心對待,使班級上升為家的理念。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家訪計劃,與家長切實溝通,道清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升家長對歷史學習的重視度。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努力學習。
三、結語
針對高中的歷史教學,這時期的狀況十分復雜,改革與復古的都有,確實有“百家爭鳴”的感覺。但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找準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下手,實事求是,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將高中歷史教學做到更好。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0
一、歷史概念的含義
人們基于對歷史現象以及事件的了解,抽象總結形成的,它對歷史現象的本質進行了揭露,是人們重新認識歷史現象與事件以及人物的實質以及內在關聯,這個就稱為歷史概念。在對歷史概念進行說明時,一方面要反映出歷史事物的地點、時間以及人和事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還要對歷史事物的意義以及性質進行揭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通過現象了解本質,從而產生相對完整的歷史概念。
二、準確掌握歷史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到:經過學習以及認識歷史,加強學生的歷史思想,拓展視野,對我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解,從而提高觀察歷史的能力,加強自身的歷史使命感。由于能力培養要求的提高,歷史概念的關鍵性就變得愈加重要,由于讓學生了解歷史概念,不僅是發展智慧的重中之重,而且還是展開創新性活動以及處理問題的前提條件,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程內容的安排了解到,不管是選修或者必修課,都在課文導入框以及單元導入中指出學生在研究學習期間必須學會的關鍵以及重點概念。據統計,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三個學習模塊明確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別達到88、71和74個之多,選修(Ⅰ)(Ⅳ)在導入語中提到的重點概念分別是61和52個,考慮屬以及種概念和其他沒有被列入的概念,這個數值還要更高。相比于初中教材,高中歷史新課程對歷史基礎知識進行了縮減,加強了歷史理論研究以及歷史概念,強調了歷史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產生的影響,提倡實施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創新性,同時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這點是和課程標準要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的思想是一樣的。高考命題導向的一大要求就是加強歷史概念教學。在高考以及新課程整改的大環境下,提高考查高考試題思維能力也變得非常急切,因為歷史概念有利于對學生通過歷史現象了解問題本質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查,在高考歷史試題的能力題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它能很好地防止學生死板地從教科書中尋找文字拼湊答案的應試方式,能這樣講,倘若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歷史概念的含義,那么準確回答的可能性就很低。歷史做記錄的事物有很多,包含了非常多的知識,歷史發展過程也很繁瑣。如多樣性和統一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曲折性和規律性以及因果聯系性,紛繁復雜。在歷史教學期間,一些學生不是很清楚歷史概念,腦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孤立的人物與時間,缺少正確的認識,很多時候都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因此對學生的能力水平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具體地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是基本途徑。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歷史概念是保證教育教學概念、增強歷史基礎知識的一個前提條件。
三、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一些思考
。ㄒ唬├蠋煹慕嵌
1.提高認識。往往老師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已經對歷史教材的內容輕車熟路,因此,會形成一套老師自己的定式思維,多關注教材中事件的背景,內容,意義,而忽略對歷史概念的深刻剖析。新一輪課改以來,尤其是近幾年的歷史高考試題,是應該讓我們有所反思了,只重事件輕分析已經不合時宜了。2.教學中精講概念。只有學生真正的明白了概念的本質,才能精準的做出答案。例如:如不可以說“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只能講“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由于封建以及君主專制機制分別是種和屬概念,所以封建機制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就是君主專制機制。必修Ⅰ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選修Ⅱ第5課《美國獨立戰爭》和第10課《美國民主憲政的擴展》,從中找出如下重要歷史概念:獨立戰爭、華盛頓、《獨立宣言》、富蘭克林、杰斐遜、《聯邦憲法》(或《美國1787年憲法》)、麥迪遜、美國27條憲法修正案、杰克遜、西進運動、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林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史論概念:邦聯制、聯邦制、分權制衡、人民主權、總統制共和制、黑人奴隸制、兩黨制。
(二)學生的角度
課上認真聽老師對歷史概念的講解。作為一名學生應該明白課上認真聽講的重要性,很多時候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東西是書本上教材中所沒有的,尤其是歷史概念,學生自己是很難理解的,需要老師的幫助。2.審題過程中靈活應用歷史概念的理解。在選擇題中,特別能體現概念理解的重要性,所以在做選擇題的過程中,審題很重要,只有深刻明白題干中所指的概念含義,那么就很快找到答案了。
總之,隨著課改的深入發展,歷史教學中對概念的理解要求越來越高,歷史學科要考出高分,要求教師和學生都需要進行深刻的反思,不要只局限在對歷史背景,過程,意義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是應該跳出這種定式的時候了。掌握事件,人物的本質含義更有價值,更能體現新課改對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讓我們師生能更好的學好歷史學科而努力吧!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1
環境史學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國后,發展迅速,逐漸成為一門顯學。新課標背景下的歷史教學中,環境史學的一些觀念、成果對于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極為重要,高中歷史教學中應適時地引入環境史學的理念、成果,從而辯證地看待人類文明史、科技史、政治制度史等,培養學生多角度考查歷史的思路。
一、什么是環境史學
環境史屬于歷史學科,研究特定時空下的具體的人、人群和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歷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種壟斷全球的經濟形式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使全球環境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時,保護人類環境、人類家園的倡議不絕于耳;各國環保運動,環保部門也相繼發展、成立。而反映在人類歷史研究上,由傳統的注重人、人類社會的研究,逐漸加入了自然環境的因素,即自然環境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人類社會發展對于自然環境帶來的后果等,最終產生了環境史學。由于其特殊的世界觀和問題視角,加之與當今人類環境的緊密結合,環境史學已成為當前最為活躍的史學分支,可以“顯學”稱之,深刻地影響著傳統史學的理論、內容和方法。
環境史關注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系史。將自然環境看成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永遠離不開自然,自然環境的優劣、自然環境的變遷,都會對人類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利用自然是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的。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金屬的出現,特別是鐵器的應用,使人類能夠大規模地砍伐森林、開墾耕地。鐵器造就了人類的古代文明,同時也加快了對大自然的破壞,如水土流失、沙塵暴相繼出現。到蒸汽機、內燃機出現以后,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空前高漲,從而造就了近代的工業文明。工業文明是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掠奪、破壞為基礎的,舊工業文明所造成的工業污染引發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災害和生態危機。第三個階段始于20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研究人員的努力,人類對自然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發現許多自然災害、生態危機的發生,與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對自然界過度地開發利用有關。于是,人類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必須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環保學說和環保組織,由政府出面采取環保措施。
環境史學既要研究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利益和災害,人類為了抵御自然災害所采取的種種自衛措施;同時還要研究人類開發利用自然所造成的次生災害和生態危機。就研究內容而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要研究自然環境的自身的發展變化,諸如氣候、動植物、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在一定時期內的初始狀態及其發展、變化;其次,要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及環境意識,比如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改造、破壞及人類的環境意識等;最后,要研究探索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新途徑,總結人類利用自然環境的得失,為未來服務。
因此,環境史研究不僅有嚴肅的科學性,又有明確的現實性,做到古為今用。它由原來的關注人類社會的歷史,到考量自然環境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碍h境史就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史,通過歷史的研究,尋找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得與失,從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作為今日的借鑒。”環境史研究的價值和功用,即在于此。
二、歷史教學為什么要引入環境史視角
新課標為歷史教學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不僅要轉換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思路,而且也要求教學工作者把握新的史學潮流。課改后的教材表明改變以往按時間順序將歷史過程單一的以歷時性的呈現,而代之以專題、分類的結構式歷史教材組織形式,從而以一種新的體系重新塑造傳統歷史,標示著一種新的歷史編纂思想。同時也標榜著一種開放的、綜合性史學風格。
這種開放性要求綜合人類文明過程中的多種成就與失敗,全新的呈現給高中學生。現有的專題結構當然只是一種框架,而不可能完全包容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個要素,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史就是較為缺乏的一環,這一點在今后隨著人類環境問題的進一步突出,勢必會增加這些內容,而其來源則是環境史學。因此,適時地將環境史學的成果、理念引入到歷史教學中,能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全面、綜合地理解人類文明史。
我們知道,由于人與自然的互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一定的思想觀念指導的人類,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影響自然的;而自然在不同方面受到人類影響的同時,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活動。人類社會的構成因素與自然環境的構成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了統一的系統,即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系統,簡稱人與自然系統。在這一系統中,人與自然互為主體和客體,它們的相互作用是錯綜復雜的,具體表現為人與資源、人與環境、人與災害、發展與資源、發展與環境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并集中反映在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等問題上。而傳統歷史編纂學中對這些問題的囊括幾乎沒有,對于環境問題的探討只是地理教學的一些任務,歷史學從來就不參與討論,這就給學生一種錯覺——全部歷史只是人類社會發展史,并被人為地分割為多種結構,諸如文化、科技、政治、軍事、經濟等等,將之灌輸給學生,而且背后的生態環境要素隱而未見,人類始終是地球的主人,在人類文明的.成就上,自然環境史如此的卑微。環境史學正是就上述各方面的問題展開研究,反對將人與自然割裂的機械自然觀。它強調世間萬物的有機聯系,將人納入生態系統之內,并將整個人類的歷史置于人與自然互動的視角,明確地宣稱以研究歷史上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為己任,全面地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三、如何在歷史教學引入環境史理念
首先,重新解讀人類文明興衰史。
環境史學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歷史,綜合考查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因與結果。以往歷史研究中,人類社會的歷史處于首要地位,歷史研究也主要圍繞著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而展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不能僅著眼于人類社會,就人類文明而論文明,還應全面地看待文明的起源與興衰原因,灌輸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及與人類文明的關系。這在文化史、文明史等許多專題的教學中都應有所體現。在中國歷史上,史學家、政治家和思想家關于地理條件與經濟區劃、人口分布、政治興亡和社會發展之關系的撰述是很豐富的。在西方,關于地理環境對人類及其社會之影響的解釋,早在古典時代就開始了。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等人做了最初的闡述。雖然曾一度提倡地理環境對于人類歷史的作用,但后來在主流思想的干預下,研究者深怕陷入“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漩渦之中,從而以提地理環境為雷池,不敢輕易邁步。今天看來,自然環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其作用不容低估,早期主要文明皆產生于大河流域的肥沃地區,自然環境對于人類文明的興起不言而喻。瑪雅等古文明的衰亡已經許多有力證據表明其生態環境破壞是導致該文明衰亡的重要原因,這為今日人類提供了殷鑒。
其次,環境史學能重新檢驗科技史發展成績。
隨著人類經濟、科技水平的提高,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也與日俱增,而自然環境的反作用也日益明顯。酸雨等的出現早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鐘,而近來全球變暖,兩極冰川的融化,更是讓世人明白自然環境的可貴之處。在許多自然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人類的活動。全球干旱化,與人類毀壞森林、森林大面積減少有關。大氣變暖(溫室效應),是工業化過程中大量使用礦物燃料所造成的。沙塵暴增多,與人類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和過度開墾有關。而環境史學正是考量自然環境在人類文明中作用,改變傳統以人類為本位的歷史觀,強調歷史研究的綜合自然、人文的多角度考查,從而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因與結果。這毫無疑問對于高中歷史教學必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如何看待人類經濟史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等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綜合的歷史觀,反對固執一見。
再次,重新解讀人類政治制度的發展史。
人類政治制度史的發展呈現多樣的特色,氏族議事會、部落聯盟、專制王權到民主共和,反映了人類的進步和政治文明的成熟。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僅著眼于歷時性的政治制度發展脈絡、中西差別等的講述,還應以人類生態為本位去考查該政治制度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影響等。
大量事實表明,政治制度的失誤是造成環境問題加劇的主要原因。政府決策具有宏觀性,影響面大,大型工程的建設諸如水利、礦業等都需要有制度性的保障才得以發展,而不同國家的制度、政策對于這些工程的興建背后的自然環境考慮往往會有不同,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也就不同。例如20世紀后半葉,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大規模墾荒,造成了嚴重的荒漠化,至今仍難以治理。又如在黃河上中游及各大支流大肆量修建水庫和攔河壩,直接導致了黃河斷流。非洲尼羅河上游的水壩雖然給非洲人民帶來了福利,也使尼羅河自古以來的泛濫成為歷史遙想,下游民眾的生活隨之改變,這些都是人類制度因素影響自然環境的表現。環境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各級政府制定宏觀的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參考意見和科學依據獻言獻策,減少政府決策的失誤。
最后,灌輸以人類家園的可持續發展為本,以古鑒今,發揮史學經世致用的思想。
環境史學家不僅重視過去,更應當重視現在和將來。要根據對歷史上已發生過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來論證今日和未來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尋找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的新途徑,使人類與自然處于和諧狀態,謀求人類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協調發展。這是社會發展賦予歷史學家的新使命,歷史學家應該當仁不讓,做好環境史的研究和宣傳,而作為歷史教學工作者我們更應將這種史學觀灌輸我們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高國榮.《什么是環境史?》,《鄭州大學學報》,20xx年,第1期.
[2] 包茂宏.《環境史:歷史、理論和方法》,《史學理論研究》,20xx年,第4期.
[3] 梅雪芹.《環境史學與環境問題》,人民出版社,20xx年.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2
【摘要】歷史是高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傳統的歷史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教育目標的要求,因此要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創新。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具體的創新辦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創新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的歷史教師在傳統教學中只是對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概念進行講解,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歷史課缺乏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本文從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出發,論述了高中歷史教學創新的方法。
一、更新歷史教學觀念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教育思想正發生改變,將教育的最終目標指向了學生的整體發展,這就要求廣大高中歷史教師對歷史教學觀念進行及時的更新,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指導。
二、采用問題教學的模式
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設計相關問題,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通過問題的設置啟發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首先,要為學生創造輕松的課堂氣氛,這是開展問題教學的前提條件,讓學生在課堂中大膽的發言,對所講的歷史內容進行提問和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對康熙皇帝進行評價時,有一位同學說:康熙執政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型時期,但是康熙沒有看到這一點,不斷鞏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重視農業而忽略對工商業的發展,進行閉關鎖國,沒有順應歷史的發展,使得中國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沒落,阻礙了國家的發展,所以,人們對他的評價不正確,過高地評價了康熙的地位。對此,筆者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和鼓勵,讓同學們就這位同學的觀點進行討論,同學們踴躍發言,表述自己對康熙帝的看法,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次,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合適的問題情境。課本中的內容通常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學生在理解時存在一定的困難,一般都是靠死記硬背,對歷史的理解不夠充分。
如在進行彼得一世改革部分的講解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向學生介紹了改革的背景。并設置問題情境:當時俄國的內外形勢十分混亂,假如你是亞歷山大二世,你會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進行什么樣的變革?借助這種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1861年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此外,要增強課堂對學生的啟發作用。比如在進行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內容的講解時,向同學們提問:為什么目前亞非拉國家的發展比較落后,而西方歐洲國家都很富有呢?借助這個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教師要從三個方面做好對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分別是在教學中加入對野史的講解,突出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帶領學生進行對歷史的研究。
在教學中加入對野史的講解,能夠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人性化,有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對漢武帝的專制進行講解時,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漢武大帝》的相關片段,講解漢武帝統治時期的野史,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講述相關知識,在一種輕松歡樂的氣氛中完成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要加強對思維方法的灌輸。歷史知識的內容較多,學生很難理清頭緒,因而覺得歷史難學。教師要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理清分析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講解“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的影響”時,不要按照書上的內容進行死板的總結,可以向學生提問:新航路中的“新”具體表現在哪些地方?引導學生總結:新航路是一條人類文明的交流之路、是西方殖民掠奪之路、是世界聯系之路、是思想融合之路。這種靈活的總結,使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容易,方便學生們的記憶,又同其他知識聯系起來。教給學生用歷史的思維去分析問題,用正確的方法去學習歷史。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帶領學生對歷史進行探究。可以讓學生結成歷史研究小組,讓其自主選擇研究命題和方向,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并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總結
以上是對高中歷史教學創新的論述。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創新工作,通過不斷努力,做好高中歷史教學工作,進行積極有效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唐岸映.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9):170~171
[2]張燕.論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綜合(上旬),20xx(28):52~55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3
一、打造閱讀課堂,把握知識脈絡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打造“閱讀”這一環節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時間,對于學生的在歷史知識方面的大略了解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的方式梳理課文知識脈絡,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體系,從而為提高學習效率和加深知識印象奠定基礎。第一,引導學生進行“目錄閱讀”,讓學生在標題閱讀中梳理歷史知識。閱讀能力不僅體現在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還體現在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豐富知識內容,累積知識經驗加深對歷史事件的串聯效果。在歷史教材中的目錄不僅可以體現出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引導學生把握答題知識框架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該讓學生經過閱讀經驗“學會閱讀”,善于分析章節之間的聯系和因果,從而在宏觀上發現歷史發展的重要引導點。例如,在目錄中第一節的內容是“新文化運動”、第二節的內容是“五四運動”、第三節的內容是“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其中隱藏的規律,從而達到閱讀的目的。第二,增添“任務閱讀”的課堂環節,讓學生帶著疑問促進有效的閱讀。傳統的歷史教學課堂知識一味的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在被動式的學習中容易產生厭倦、消極的學習氛圍,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豐富學生的閱讀方式,利用多樣教學的手段促進閱讀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課堂閱讀前可以先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閱讀過程中找到對答案,這種“任務法”的設計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促進學生的閱讀總結能力。
二、豐富課堂閱讀環節,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教師要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有效發展,首先要合理設計歷史課堂,創造讓學生樂于閱讀的環境,其次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手段豐富學生的閱讀,讓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增加閱讀量,最后教師應該通過學生的進步和變化制定更加適合學生教學計劃,從而為全面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而努力。第一,創造閱讀環境,促進多樣閱讀方式并行的高中歷史課堂。傳統的歷史課堂場地只是局限在教室內,學生面對有限的資料和教材內容無法實現拓展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習的場地定期換成圖書館閱覽室、計算機機房等,讓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查閱資料、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可以在閱讀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發展。閱讀的環境是促進學生實現高效閱讀的基本內容,多樣閱讀的方式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改變以往的老舊、固定式的傳統課堂是讓學生改變學習觀念重視閱讀能力發展的重要手段。第二,組織小組合作閱讀,實現互相閱讀交流,促進學生閱讀思想的多樣化。合作學習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不僅深入到高中課堂,教師可以將這種學習方式引進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課堂中,學生之間通過合作閱讀的'方式互相交流閱讀的心得,不僅可以增添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加深閱讀內容的理解,讓學生通過小組成員的閱讀感悟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忽視的內容。閱讀能力的發展不僅需要通過學生自身通過對閱讀內容的感悟和積累,閱讀環節的交流也可以增加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了解知識內容,通過閱讀產生的多樣化思想是讓學生促進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教師要鼓勵學生對閱讀感悟的抒發,讓學生在交流中成長,在發展閱讀能力的同時鍛煉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總結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表明,教師只有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和學習能力制定適合學生的發展計劃,通過優化課堂結構內容實現閱讀課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和進步。教師應該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際閱讀能力的發展情況,結合制定的相關目標計劃打造適合學生發展的高效課堂,讓學生喜歡閱讀、樂于閱讀,從而實現現階段對于培養學生的全面高素質發展的人才目標。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4
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育人。如何利用課堂主渠道,提高學生成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任務。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初淺的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進行能力滲透
激發興趣的教學內容不能還是初中階段純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應是情理交融的、深層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覺滲透;激發興趣的手段不能是隨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應從教材與學生現有認識結構的聯系之處入手,圍繞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任務,要有循序漸進的自覺安排。
首先,在教材與學生已學知識的聯系中尋找突破口。比如,學生在初中學習了美國的歷史,對它比較熟悉,在《世界近代現代史》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歸納如下:1、沒有少年,只有青壯年(指美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一開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2、兩步并一步,開國又奠基(美國獨立戰爭同時又是資產階級革命);3、擴張版圖,艱苦創業(西進運動是美國艱苦創業的歷史);4、得天獨厚,站在巨人肩上,工業化起步(指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工業的條件,又能利用英國的發明成果)。這樣歸納,可以溫故知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中發掘“熱點”!妒澜缃F代史》講到了日本的發展史,而中日關系又是一個十分敏感的熱點,在學習日本史的時候,可適當穿插一些中日關系的問題。比如,從古代的友好交往到近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再到二戰后的冷戰對峙,以及70年代后的和平交往。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整理課本知識,又可以提高學習興趣。
再次,在教材與學生個人思想的聯系上釘上“扣子”。要把學生的思想放到與教材的密切聯系中。
二、增強歷史教育的實用性,提高歷史的實用價值
首先,要深挖史鑒功能,充分發揮歷史科學對現實的指導作用。如在治國方式方法上,歷代帝王有所不同,一些君主目空一切,強權政治,結果身死國亡,另一些寬舒政策,國家繁榮,成為歷史佳話,正應了“舟與水”的關系。歷史教學應把這些內容具體化、集中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還能使學生發現許多現實與歷史的某些聯系,這就是歷史在現實中的延伸和發展。
三、加強歷史與其他邊緣科學的聯系
比如歷史與文學。歷史本是一幕生動多彩的立體生活畫面,因此表現歷史的教材和教學也應如此,盡可能使愛教育者在生動愉快的文學享受中得到教育和啟迪。在中外歷史上,有無數建功立業的愛國英雄、帝王將相,有無數刻苦求學、奮發向上的文人志士,有無數為國家民族興旺發達而努力奮斗貢獻熱血的人們,他們的光輝業績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勇闖西亞,鑒真無畏東渡,鄭和七下西洋,他們歷盡了千艱萬險,付出了巨大犧牲,完成了使命,成為中外聞名的友好使者。
至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披肝瀝膽、前仆后繼的'奮斗業績更是可歌可泣、動人心魄。而這一切都是由一個個激動人心、令人豪情勃發的真實故事構成的。
四、理清主線,建構體系
系統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教材內容看來是支離破碎的,只不過按時間順序進行了編排,這種誤識無疑是學習的最大障礙。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學生編一張知識的“網”。
首先,在章節內部理出清晰的“目”。這是教學常規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高中教材處理上,由于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務求因果關系明確、邏輯聯系清楚、重點突出,最忌平均用力、照本宣科、盲目拓展。
其次,在體系中給章節一個準確的“定位”。即闡述清楚每一章節在教材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比如《世界近代現代史》第一章,教材把它作為近代史的序幕和資本主義的前奏,其本質內容是以生產力的進步帶來新的生產關系萌芽——手工工場,然后在思想、文化等上層建筑領域引起連鎖反應,展現了16世紀前后人類歷史關頭的風貌。這樣的定位,給了學生一個把握歷史、掌握知識的很好的高度和空間。
再次,牽出串在章節之間的聯系。即“綱”,“綱舉目張”,“綱”就是教材的主線。如《世界近代現代史》第一到四章,展示了資本主義從破土而出到茁壯成長的“四部曲”——資本主義萌芽時期(16世紀前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17世紀——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自由資本主義歷程(18世紀中期——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樣的揭示猶如登高鳥瞰,讓學生克服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歷史的規律了然于心。
五、隨機訓練,逐步提高
訓練要立足于教材,滲透于教學,穿插在課堂上。
首先,不忽視課后練習題,雖然都是基礎題,但都涉及教材的重點內容、主要內容,要結合在講授中,以題為目,邊講邊練。
其次,教材上的思考題有一定的難度,但以教材為依據,培養思維能力,是課堂訓練的重點。在講授時應隨機訓練、即練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評價歸納能力、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做到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拔高、不游離,在點化中領悟,在積累中提高。
再次,教師親自精選精編系列練習題,最好一節一練,主客觀題型都有,知識覆蓋面寬,能力層次全,數量適當。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及時消化所學知識,也便于學生提高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歷史知識包羅萬象,涉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內容。只要我們用心去做,搞好歷史教學應該不是件難事。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5
學生的學習評價是歷史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是大家都在積極探討的。學生學習的評價其策略也是多元的,具體的學情和具體的教情也基本決定著教者所運用的評價模式和方法。
一、努力形成多元性評價的理念
應當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強調的多元評價也不就是什么一兩年的事情了,但在對學生學習評價的問題,有幾位老師在運用多元評價去評價學生?我們的任課老師沒有去從內心形成多元評價的理念,也是大家多去怕麻煩所致。因此,努力形成教師多元性評價的理念已是相當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平時,筆者注意搜集相關多元性學習評價的資料,研讀相關多元性評價的文獻,針對所教學生的實際,確定一定的評價手段和具體的評價策略。經過自身的努力學習,可以說是心明眼亮。我們再也不能去走那些單一評價的老路了,應當去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努力思考自己對學生學習歷史評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努力思考在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基礎上的,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去進行評價的模式、途徑和方法。平時教學的實踐讓我們比較有意義地看到,每當我們注意著評價方式的改革,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那學生的學習就顯得更為充滿活力,學生的學習也不僅僅就是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學生學習之過程的氣氛活躍方法先進有效,充滿著創新創造,更為學生建立起比較良好的情感態度,為學生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理想的價值觀。平時的評價多元的諸多實踐也讓我感到:教學的多元評價,雖然起先是比較麻煩一點,但只要慢慢地循序漸進地實施起來,磨刀是永遠多不會去誤砍柴工的,實施好了,師生之間都形成起一定的習慣,反而會讓我們的歷史教學更加的省時和省力,讓人感到歷史教學是那樣的事倍功半。
二、切實探究多元性評價的策略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去說,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闡述評價之具體內容時,尤其為我們提供了多重意義上的評價方法和具體的策略,應當說都是相當切實可行的。但是,作為課程教學,倘若我們不假思索地死板硬套,肯定是不可能去獲取好效果的。雖然其評價策略可以是多多的益善,但也不就是完全意義上的多多益善,有時粗制爛糙地在評價的多元上也是那樣的“濫竽充數”,也會去形成一些負面的影響。所以,運用多元評價是必需,科學運用是根本,靈活運用是方向。因此,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筆者比較思考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比較充分地調動學生、家長甚至一些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對有效學習評價方法的探索。作為自己則是切實探究多元性評價的組織者、引領者,尤其注意在引領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上做文章,做實和做好文章。譬如,在評價上讓學生去做歷史學習檔案,則獲取了一定意義上的促進效果,尤其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通過建立學習檔案,對自己的歷史學習有著比較全面而又客觀的評價,當我們比較好地堅持讓學生去正常性的加強自己的學習檔案的建設,那將會使學生對自己的歷史學習進行長期、穩定的綜合考察和較為全面的.評價。在平時的學習檔案的建立和實施中,筆者還注意去思考著這樣的問題,怎樣動用自己渾身的解數,利用自己的智慧,給學生學習檔案上的建設去注入新的活力,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如在平時的歷史課程教學中,在學生進行比較激烈的爭辯中,努力看到學生閃光處,這所閃出來的光,哪怕時間是那樣的短暫,哪怕那光就是那么一點,都去比較有意義地進行褒揚。多元性的評價,教師為學生學習檔案注入進一定意義上的活力,還真能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效果。
三、努力踐行多元性評價的理論
現行歷史教材,在學生的學習上具有一定的分層要求,即有有選修和必修兩大板塊。必修和選修都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去量身裁衣的,作為教學必須教好必修的課程,必須多鼓勵過多的學生去選修相關的學習內容,切實有效地實現歷史課程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課程目標。從一定層面上去說,這也應當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歷史課程教學中,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在學生學習歷史的拓展延伸性的學習中,比較好地踐行多元評價的理論。踐行多元評價的理論,需要我們去實現呈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為學生創造性的學習,留有充分的空間,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譬如讓學生進行一些比較簡單的歷史習作,讓學生用自己的文筆去撰寫歷史,不但能夠體現學生學習歷史的高度探究性,還完全可以去體現學生歷史學習自我評價。一個個學生便通過自己去書寫歷史,歷史思維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共同提高。我們說一個個家庭則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在踐行多元評價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搜集一些相關的照片,如父母親、爺爺奶奶的不同時期的相片。讓學生去了解自身房舍建筑方面的變化,進而真實了解每個家庭不同的經歷,學生通過照片、實物以及家長和親屬了解到家庭的歷史,再去進行一些家庭人物變化的習作,學生則比較好地實現著因小見大地書寫著社會變遷的良好效果,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和感悟。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總結12-08
高中歷史教學探究論文03-31
高中歷史圖片教學研究論文10-07
高中歷史史料教學論文范文12-06
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的策略論文12-08
高中歷史教學問題導教法分析論文11-07
高中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論文范本03-31
有關利用影視資源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論文12-06
高中歷史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分析論文11-20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論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