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論文
“歷史”是一個總稱,涉及到過去的事件以及記憶,發現,收集,組織,介紹,以及關于這些事件的信息解讀。寫歷史的學者稱為歷史學家。歷史還包括使用敘事來檢查和分析一系列過去事件并客觀地確定造成這些事件的因果關系的學科。歷史學家有時會通過討論該學科的研究本身,并以此作為對當前問題的“視角”,來討論歷史的本質及其有用性。
歷史教學論文1
同學們在學習數理化這些理科課程時,經常要與大量的公式打交道,那么在學習政史地這些文科課程特別是歷史課程的時候,有沒有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公式”呢?
我們知道,社會現象紛繁復雜,彼此影響,但所有的聯系不外于縱向、橫向兩種。
縱向聯系即是在時間上有先有后的同一種類型現象,前者對后者的制約以及后者對前者的肯定或否定;橫向聯系則是指大約在同一時間段內,相同或不同類型、相同或不同空間、相同或不同層次等的社會現象之間的相互影響。
另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任何現象的發生都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是該事件所處的外界環境,它包括時間、空間、社會生活環境等;內因是當事者的素質、個人生活經歷、意志品質、主觀動機等。作為學生,要想能駕輕就熟地運用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的確不易,因為往往會出現掛一漏萬或條理不清的現象。
鑒于此,本人嘗試著將這種內外因的分析法與縱橫聯系的眼光相結合,總結出一個“公式”,學生在分析社會現象的發生原因時,不妨按照如下程序思考、作答:
首先是“歷史”原因,即以往同類事件對該事件的影響。
其次是“現實”原因,包括當時其它方面的社會生活對該事件的影響;當時其它國家、地區發生的某些事件對該事件的影響;事件的主體對象發揮的影響三方面。
例如:試分析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向西方學習發展到制度層次的原因。
上述“公式”提醒我們首先分析“歷史”原因,即以往同類事件對該事件的影響,也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前,中國學習西方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學習西方所產生的影響。循著上述思路,便不難發現該方面答案應是“洋務運動是中國的部分封建官僚在器物層次上向西方學習的體現,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了它的失;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為中國在制度層次上向西方學習奠定了基礎”。
而“現實”方面的原因,第一層次則是要從當時其它方面的社會生活對該事件的影響方面去分析。向西方學習隸屬于思想文化的范疇,這就要求我們注意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經濟、政治、對外關系等幾大方面對向西方學習這一事件的影響。經過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相關的答案:“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為先進的中國人在制度層次上向西方學習奠定了物質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進一步發展,為先進的中國人在制度層次上向西方學習奠定了階級基礎;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和列強挑起了瓜分了中國的狂潮,進一步促使先進的中國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第二層次是要從其他國家地區發生的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方面去分析。因此,第二層次的答案是:“世界各國的改革和革命浪潮,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使一些中國人進一步認識到進行制度變革的重要性。”
第三層次是分析從事該事件的人員的主觀努力。因此這一層次的答案應是“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不懈探索,分別希望在中國建立起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的資產階級專政!
該“公式”不僅可以用來分析歷史原因,而且可以適當變化以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這里就不再贅述。
歷史教學論文2
1基于多媒體的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不足
1.1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使用不當
學實踐中,歷史教師往往會被多媒體技術可以直觀、形象地展示知識要點的特點所迷惑,而忽視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概括總結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歷史教師盲目地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歷史知識的反復簡單演示,并未對學生進行適當地引導與啟發,導致學生很難具備創新能力及歷史思維。而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歷史教師沒有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與手段,需要教師逐漸認識并改變這種錯誤觀念。
1.2表現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
從當前基于多媒體環境的高中歷史教學現狀來看,教學過程有利用多媒體對學生強制灌輸知識的趨勢。部分歷史教師盲目響應學校多媒體教學要求,用多媒體來代替教師應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為歷史教師本身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未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主動性。結果導致課堂單一無趣,沒有個人風格,課堂氛圍沉悶,學生不愿意積極參與到教師教學中的情況。
2基于多媒體環境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2.1正確認識與處理多媒體教學
手段與師生主體地位的關系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師生主體地位的關系,是為了避免歷史教師忽略學生主體地位,而盲目地依賴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情況出現,并實現各種教學要素的科學合理分配。為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處理好教師本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關系,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二是處理好多媒體環境下歷史教學與培養學生自主創造性的關系,在多媒體教學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師需適當地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并保證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當中,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效果。
2.2正確認識與處理多媒體與歷史教學內容的關系
為了保證基于多媒體環境的歷史教學課堂與歷史教學本身的一致性,應當結合歷史教學的具體內容選擇性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以教學內容與細節為依據,選擇性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例如,針對歷史事件、歷史圖片等可以通過多媒體影視資料進行直觀、形象、生動的展示,而對于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則可以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二是注意多媒體教學手段與歷史教材的結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體技術,而忽視教材內容結構安排及重難點劃分等情況。實際上,不管技術如何發達,教學手段多么豐富,都離不開教材,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依據,多媒體網絡資源的獲取應當以教材為參考。歷史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要與教材內容相一致,不能為了節約備課時間從網絡中直接下載與教材內容不相符的課件,保證基于多媒體環境的高中歷史教學符合國家的各項要求與標準,促使師生共同掌握完善的歷史知識。
2.3正確認識與處理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
從高中歷史教學的整個過程來看,歷史教師應當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結合課程教學實際需求,有選擇性地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并能夠在科學合理利用多種不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教學方式與多媒體網絡教學方法的有機整合,有效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文章研究了多媒體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四方面不足,并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實際要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望能夠為未來的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供新的思路,為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歷史教學論文3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深度”困境
1、歷史“跨度”挑戰歷史深度
從通史到詳史,往往是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現用教科書的編寫是以“全球史觀”的理念為指導的,中外交替呈現,既保留了通史的模式,又融入了比較史學的方法,所蘊含的信息量極大。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一課時所涉及的知識內容很多,時間區域跨度大,知識信息之間的“時空阻隔”效應明顯,這些都對歷史教學的深度呈現構成挑戰。因此,教師為了趕進度,顧及知識點的“全面性”不敢拓展。以20xx年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一課為例,教學安排為兩個課時,而教學內容涉及明清兩代,跨度四個多世紀,包含政治體制演變與中外橫向比較諸多知識點。知識龐雜,教學時間短,讓很多老師不敢輕易拓展,導致教學中深度讓位“廣度”與“跨度”。
2、學生“學情”消解歷史深度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學為中心”的理念成為大家的共識,課堂教學更加關注“學情”,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初中生來說,邏輯理性思維正處在發展期間,在認知的深度和高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由于擔心學生不吸收、不理解,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往往不敢對歷史知識進行外圍延伸與內涵拓展,有甚者將“淺嘗輒止”看成是關注“學情”的體現,將“照本宣科”視作“穩重”,生怕“拔”得過高,“講”得太深,導致脫離學情,從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課堂教學成為書本知識點的羅列、歸納,不僅沒有體現出歷史的深度,也沒有真正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自傳“野史”沖淡歷史深度
歷史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成功的課堂教學必然是生動活潑的,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趣味。不僅如此,歷史更是真實的,歷史的深度是建立在歷史真實性這一基礎之上的!罢搹氖烦觥笔菤v史學習研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歷史的客觀真實必須首先保證史料的權威性與真實性。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一些老師本末倒置,為了追求課堂的趣味性而忽視了歷史的真實性,癡迷于野史,或者是對歷史史料進行過度“加工”,有甚者以所謂的“故事”來解讀歷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斥著大量的野史與虛假信息,不僅內在地消解了歷史的深度與高度,也不利于學生培養正確的歷史觀。
4、刻意“抹黑”打擊歷史深度
歷史的形象本是“高大上”的,這種時間沉淀所形成的厚重感使得歷史過往充滿了“神圣光環”。然而,不管是在中學,還是在大學,歷史的教學都存在一種刻意“抹黑”的現象。一些教師刻意丑化、扭曲某些歷史事件、人物,或為博人眼球,造成轟動,或為凸顯個性,博得出位,有甚者在課堂教學上抹黑歷史人物、扭曲歷史事件,以點帶面,簡單化、庸俗化,從而大大消解了歷史的本來深度。5、教師“素養”限制歷史深度不管是濫用“野史”,還是刻意“抹黑”歷史,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素養問題。歷史教師的道德素養不合格,缺乏一定的歷史擔當與使命感,就會將歷史的研究與教學“兒戲”化。而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欠缺導致知識面狹窄、觀點陳舊、視野缺乏高度等一系列問題,自然也會限制歷史課堂教學的高度與深度。以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為例,在內容安排上則涉及地理、歷史與社會三大板塊,而目前從教的老師則是來自于地理、歷史與政治三個專業,尤其對于地理老師來說,當教授歷史板塊內容時,難免會感覺到專業上的欠缺,只能著重知識的廣度,而顧及不上深度。
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