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歷史新課程實施中出現影響學生學習因素探討的論文

        時間:2024-08-28 01:40:53 歷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歷史新課程實施中出現影響學生學習因素探討的論文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本文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研究在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行為會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

        歷史新課程實施中出現影響學生學習因素探討的論文

          一、學習方式轉變問題

          新課程實施要求學生學習方式有所轉變,這也是對教師的巨大挑戰。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式和發現式兩種,在接受式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式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者彼此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的接受、記憶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的這種學習狀態和行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

          我國新一輪《課程標準》中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置于突出位置,《課程標準》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改變原來的單純的接受式學習,強調了學生參與學習,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參加社會實踐等活動,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究式的學習、合作式學習等方法。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在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方面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大班額制教學導致新的教學方式比較難操作和駕馭。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

          合作學習是指學習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使學生合作進行討論交流較普遍地在教學活動中應用。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互教互學,共同提高。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于形式,我從細微處著眼,進行指導,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學習任務:一個組長,負責整理每個小伙伴的發言,并準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見解;一個主持,負責協調小伙伴的發言順序;一個音量控制員,控制小伙伴發言的聲音;一個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成員的發言。每人承擔的角色隨時變更,這樣,每人都需要與他人交流、合作。不僅如此,對學生如何發言、如何傾聽、如何評價、如何質疑等,我都給予具體的指導,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這樣,使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做出思考。

          但是,現行的大班額制是進行合作學習的一大障礙,我所授課的班級人數最少的是65人,多的有80多人。要分成10多個學習小組,操作起來特別困難,不能做到每個學習小組兼顧,對時間把握不準,授課時的紀律也成問題,對于忙碌的教師來說,隨著班級人數的增加,老師們很少會去思考自己表達的有關某個主體知識的意義了。這一點是值得重視的。

          2.學習環境仍擺脫不了單一的課堂教學。

          由于課堂受時間的限制、授課內容的限制、班級人數的限制,高考壓力的存在等等,使教師的講授仍局限在固定的教室中,雖然教學形式多了,但想要達到“在蔚藍的天空下,有一塊綠油油的草地,草地四周長滿了低矮的灌木,小鳥在林中歡鳴,小蟲在草間低吟,而孩子則席地而坐,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享受教師的指導下自由的學習”①的教學情境是不大可能實現的。

          3.班級授課制很難照顧到學生在學習方式方面的個體差異。

          個體是存在著差異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一樣,有一個習慣性,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得困難。特別是把幾十名學生固定在一個教室中,用同樣的方法來進行授課,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差異。這實際上是對個別學生的不尊重,19世紀美國哲學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埃墨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②這點也會讓老師們頗費腦筋的。

          二、研究性學習能力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滲透于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是轉變學習方式的一種有效手段,是一種科學的、先進的、高層次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身邊的許多小事入手,選擇了許許多多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觀察事物能力、收集信息資料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是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學到的。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亞里斯多德也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過去的澡堂,教師對學生控制太多,約束太多,限制了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發揮。如今,教師正在努力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頭腦,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

          我在教學實踐中當講到兩漢的民族關系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的一些物品傳入了內地。同學們思考一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能不能吃到胡蘿卜呢?”由于課上沒有時間,我讓同學們把它作為課后作業,利用書中講到的知識,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資源,包括網絡、訪問等等方式,最后形成一篇文章。

          我把這道題作為學生研究的課題布置下去時,時間是兩周。結果兩周以后,同學們沒有交文章上來,有的同學甚至對我說:“老師,我不知道該干些什么。”絕大多數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問題出現了:

          1.學生仍不能完全擺脫對教師的依賴。

          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了習慣,改變不了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有問題不能自己動手去解決,而要等著老師來處理。因此,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確實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

          2.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程序和方法還不了解。

          在剛剛接觸研究性學習時,學生對活動的程序和方法還不了解。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盡快了解和熟悉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程序和方法之后才能真正進入研究性學習,從而使自己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自主的探究。學生經歷多年形成的學習習慣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就能轉變過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甚至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3.目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還很差。

          老師把題目布置下去,學生感覺無處下手,自己不能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長期以來不會的知識都由教師來解決,學生自己不去思考,又不具備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信息也感覺到無從下手,“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4.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的能力和相互交往的技能。

          研究性學習除了要學生自己動手外,還要求學生之間的合作。導致學習任務不能順利完成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小組成員不會合作。而導致學生不會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學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學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這一點并不是僅靠學校教育就能達到的。

          三、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問題

          人類正進入一個全新的信息技術發展時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要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中來,使學生利用網絡來學習。有次教《秦漢文化》這課時我試著用網絡來解決這一問題。所有的學生對自己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感覺很新鮮,積極性很高,踴躍參與課堂活動,他們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點擊,不知不覺中把一些枯燥難記的知識在動手操作中掌握。

          但是在電腦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1.操作上出現錯誤,操作技術不熟練。

          部分學生的操作水平有待提高,還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不會操作電腦。這是由于長期以來學生的知識的獲得都是在固定的教室中,由教師傳授的,這樣學生不需要動手去查找一些東西。初中學生還有升學的任務和壓力,投放在掌握信息技術上的時間和精力也很少,所以操作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題,這種狀況對學習方式的轉變形或很大的障礙。

          2.對于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的提高不重視。

          在傳統的教學和學習中,強調學生在學習中要養成綜合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等等。但在新的課程的要求下,學生必須掌握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信息技術是近幾年來興起的新興事物,學生沒有認識到要改變學習方式必須掌握先進的信息操作技術。傳統的教育觀是建立在教師和教材是知識的聯系、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一種學習觀的基礎上的。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具有更高整體化的求知方式。自主建構的學習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信息社會成為一種必然,但是能否成為現實卻有待于學習者的信息技術的熟練掌握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實現。

          注釋:

          ①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愛的教育》中描繪的一個令人向往的學習情境

          ②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期,第206頁

          ③高鋼:《我所看到的美國教育》,中國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6頁

        【歷史新課程實施中出現影響學生學習因素探討的論文】相關文章:

        建筑材料檢測的影響因素探討論文10-04

        美術教育中唯美因素探討論文07-26

        對影響企業稅務籌劃因素的探討07-05

        影響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探討性論文08-02

        探討影響中藥毒副作用的因素05-24

        審計質量影響因素論文07-06

        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影響因素研究09-26

        探討標準稀釋法測定生化需氧量中稀釋水的影響因素05-19

        探討孕婦心理抑郁焦慮及相關影響因素07-27

        企業投資決策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10-0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中文字幕免费乱码欧美 | 一伊香蕉久在播放线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 肉体暴力强奷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 亚洲人成的中文字幕 |

            歷史新課程實施中出現影響學生學習因素探討的論文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行為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本文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研究在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行為會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

            歷史新課程實施中出現影響學生學習因素探討的論文

              一、學習方式轉變問題

              新課程實施要求學生學習方式有所轉變,這也是對教師的巨大挑戰。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式和發現式兩種,在接受式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式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者彼此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的接受、記憶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的這種學習狀態和行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

              我國新一輪《課程標準》中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置于突出位置,《課程標準》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改變原來的單純的接受式學習,強調了學生參與學習,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參加社會實踐等活動,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究式的學習、合作式學習等方法。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在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方面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大班額制教學導致新的教學方式比較難操作和駕馭。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

              合作學習是指學習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使學生合作進行討論交流較普遍地在教學活動中應用。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互教互學,共同提高。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于形式,我從細微處著眼,進行指導,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學習任務:一個組長,負責整理每個小伙伴的發言,并準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見解;一個主持,負責協調小伙伴的發言順序;一個音量控制員,控制小伙伴發言的聲音;一個記錄員,負責記錄小組成員的發言。每人承擔的角色隨時變更,這樣,每人都需要與他人交流、合作。不僅如此,對學生如何發言、如何傾聽、如何評價、如何質疑等,我都給予具體的指導,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這樣,使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做出思考。

              但是,現行的大班額制是進行合作學習的一大障礙,我所授課的班級人數最少的是65人,多的有80多人。要分成10多個學習小組,操作起來特別困難,不能做到每個學習小組兼顧,對時間把握不準,授課時的紀律也成問題,對于忙碌的教師來說,隨著班級人數的增加,老師們很少會去思考自己表達的有關某個主體知識的意義了。這一點是值得重視的。

              2.學習環境仍擺脫不了單一的課堂教學。

              由于課堂受時間的限制、授課內容的限制、班級人數的限制,高考壓力的存在等等,使教師的講授仍局限在固定的教室中,雖然教學形式多了,但想要達到“在蔚藍的天空下,有一塊綠油油的草地,草地四周長滿了低矮的灌木,小鳥在林中歡鳴,小蟲在草間低吟,而孩子則席地而坐,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享受教師的指導下自由的學習”①的教學情境是不大可能實現的。

              3.班級授課制很難照顧到學生在學習方式方面的個體差異。

              個體是存在著差異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一樣,有一個習慣性,長期以來養成的習慣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得困難。特別是把幾十名學生固定在一個教室中,用同樣的方法來進行授課,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差異。這實際上是對個別學生的不尊重,19世紀美國哲學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埃墨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②這點也會讓老師們頗費腦筋的。

              二、研究性學習能力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滲透于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是轉變學習方式的一種有效手段,是一種科學的、先進的、高層次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身邊的許多小事入手,選擇了許許多多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觀察事物能力、收集信息資料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是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學到的。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亞里斯多德也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過去的澡堂,教師對學生控制太多,約束太多,限制了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發揮。如今,教師正在努力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頭腦,最好的方法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

              我在教學實踐中當講到兩漢的民族關系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的一些物品傳入了內地。同學們思考一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能不能吃到胡蘿卜呢?”由于課上沒有時間,我讓同學們把它作為課后作業,利用書中講到的知識,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資源,包括網絡、訪問等等方式,最后形成一篇文章。

              我把這道題作為學生研究的課題布置下去時,時間是兩周。結果兩周以后,同學們沒有交文章上來,有的同學甚至對我說:“老師,我不知道該干些什么。”絕大多數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問題出現了:

              1.學生仍不能完全擺脫對教師的依賴。

              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了習慣,改變不了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有問題不能自己動手去解決,而要等著老師來處理。因此,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確實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

              2.學生對探究活動的程序和方法還不了解。

              在剛剛接觸研究性學習時,學生對活動的程序和方法還不了解。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盡快了解和熟悉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程序和方法之后才能真正進入研究性學習,從而使自己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自主的探究。學生經歷多年形成的學習習慣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就能轉變過來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甚至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3.目前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還很差。

              老師把題目布置下去,學生感覺無處下手,自己不能去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長期以來不會的知識都由教師來解決,學生自己不去思考,又不具備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信息也感覺到無從下手,“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4.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的能力和相互交往的技能。

              研究性學習除了要學生自己動手外,還要求學生之間的合作。導致學習任務不能順利完成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小組成員不會合作。而導致學生不會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學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學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這一點并不是僅靠學校教育就能達到的。

              三、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問題

              人類正進入一個全新的信息技術發展時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要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中來,使學生利用網絡來學習。有次教《秦漢文化》這課時我試著用網絡來解決這一問題。所有的學生對自己動手操作非常感興趣,感覺很新鮮,積極性很高,踴躍參與課堂活動,他們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點擊,不知不覺中把一些枯燥難記的知識在動手操作中掌握。

              但是在電腦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1.操作上出現錯誤,操作技術不熟練。

              部分學生的操作水平有待提高,還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不會操作電腦。這是由于長期以來學生的知識的獲得都是在固定的教室中,由教師傳授的,這樣學生不需要動手去查找一些東西。初中學生還有升學的任務和壓力,投放在掌握信息技術上的時間和精力也很少,所以操作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題,這種狀況對學習方式的轉變形或很大的障礙。

              2.對于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的提高不重視。

              在傳統的教學和學習中,強調學生在學習中要養成綜合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等等。但在新的課程的要求下,學生必須掌握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信息技術是近幾年來興起的新興事物,學生沒有認識到要改變學習方式必須掌握先進的信息操作技術。傳統的教育觀是建立在教師和教材是知識的聯系、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一種學習觀的基礎上的。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具有更高整體化的求知方式。自主建構的學習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信息社會成為一種必然,但是能否成為現實卻有待于學習者的信息技術的熟練掌握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實現。

              注釋:

              ①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愛的教育》中描繪的一個令人向往的學習情境

              ②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9期,第206頁

              ③高鋼:《我所看到的美國教育》,中國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76頁

            【歷史新課程實施中出現影響學生學習因素探討的論文】相關文章:

            建筑材料檢測的影響因素探討論文10-04

            美術教育中唯美因素探討論文07-26

            對影響企業稅務籌劃因素的探討07-05

            影響旅游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探討性論文08-02

            探討影響中藥毒副作用的因素05-24

            審計質量影響因素論文07-06

            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影響因素研究09-26

            探討標準稀釋法測定生化需氧量中稀釋水的影響因素05-19

            探討孕婦心理抑郁焦慮及相關影響因素07-27

            企業投資決策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