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合理性
摘要:近年來,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進程不斷加快,投資總額已達126億美元,其中建行和中行的引資額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文章試從建行、中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方式和過程,探討其具體環節的合理性,并給出適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資戰略投資者;國有商業銀行賤賣論;股權定價二十多年以來,我國銀行業不斷加快開放的進程,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是一項重要的舉措。外資戰略投資者有人才和技術優勢,中資銀行有龐大的客戶群和機構網點。前者是技術密集型的,隨著市場深化和競爭加劇,其優勢是遞增的;后者是勞動密集型的,其優勢是遞減的。為了適應新的金融形勢,促進銀行業健康持續發展,銀監會成立后適時調整思路,于2003年12月發布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致力于促進中外資銀行合作的“雙贏”。
到目前為止,18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26億美元。具體情況是:對國有銀行,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建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行36.75億美元;對股份制銀行,亞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投資了交通、光大、民生、興業、浦發、深發以及籌建中的渤海銀行等,投資額為29億美元;對城市商業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國際金融公司等投資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西安、濟南、杭州和南充等地的商業銀行,投資額為5.6億美元。從投資方看,既有國際金融組織也有商業銀行,既有大型機構也有中小型機構;從被投資方看,既有國有銀行也有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既有沿海和東部地區的機構也有內地和西部地區的機構。外資機構和中資銀行均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在這些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案例中,投資于建行和中行的資金占據了較為明顯的位置,因此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討論。
一、“國有銀行賤賣論”
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其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建行股份賣給外國投資者的價格僅為賬面價格的1.2倍,但上市后建行股價不斷攀升,目前已經上升到賬面價格的約3.7倍,上市融資達92億美元,刷新了亞洲除日本市場以外的上市規模紀錄。建行首次IPO(即首次公開上市)有如此表現引發了國人對銀行賤賣的質疑。銀行業界人士紛紛撰文引出“國有銀行賤賣論”!皣秀y行賤賣論”的主要觀點是:國有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時定價偏低,赴境外上市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會威脅到整個國家的金融安全。“國有銀行賤賣論”的主要依據是:
。ㄒ唬鞍磧糍Y產定價不合理”
金融學家吳念魯認為,不僅要按凈資產來算股價,還要考慮這幾家銀行的品牌、客戶、市場和產品。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也指出,在我國,由于監管當局對銀行業的準入進行管制,銀行特許權本身也有很大的價值,這些都遠未體現在股權溢價上。
。ǘ熬惩馔顿Y者便宜撿得太大”
2004年工行實現盈利747億元,用30億美元換來工行10%的股權,意味著境外投資者在4年之內就可收回投資。假如今后交行的股價上漲到3.72元,匯豐只需把入股交行的19.9%的股權脫手9.9%,就可以拿回本金,而不花分文持股交行10%的股份。按照目前H股平均市凈率2.2倍保守估算,中行的股份在3年內將給境外投資者帶來95%的收益,境外投資者便宜撿得太大。
。ㄈ肮蓹嘟灰状嬖诓粚Φ刃浴
該觀點認為,交易的不對等性并沒有反映在股權價格中。一是境內投資者被邊緣化,國內銀行的股權售讓對象明顯偏向境外投資者。二是中方提供收益承諾,境外投資者“穩賺不賠”,如建行、中行承諾,一旦今后每股凈資產低于對方的入股價,匯金將給予補償。三是同股不同權,如2005年西安商業銀行新股東大會后,擁有5%股份的國際金融公司和加拿大豐業銀行各獲得一個董事會席位,但擁有5%以上股份的其他幾家內資股東卻沒有得到同等待遇。
。ㄋ模皣艘殉袚揞~重組成本”
在股權交易前,為了提高國有銀行質量國家已付出了巨額投資。如在1998年增加2700億元國債用以充實國有銀行資本金,2000年剝離近14000億元的四大銀行不良資產,2005年通過匯金公司向中、建、工行共注資600億美元。另外,工商銀行改革下崗20萬人,建設銀行裁員了10多萬人。當前國內銀行轉讓股權獲得的溢價太低,沒有體現國人為此付出的代價。
二、對建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分析
對于建行在出讓股權時是否有賤賣之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動態比較方面看。戰略投資者在銀行IPO前入股的市凈率一般要低于IPO市凈率。這是因為戰略投資者與IPO時的公眾投資者性質與作用不同,戰略投資者愿意與國內銀行長期合作、共擔風險,必須承諾股票鎖定期和競爭回避,而公眾投資者更多考慮股票投資收益,具有長期持股和短期投機的選擇權。以交通銀行為例,匯豐銀行的入股市凈率為1.76,后期的IPO市凈率卻為1.60,也即匯豐的股權購買價格高于公開上市的股票價格,顯然不存在交行股權被賤賣給匯豐的問題。對建設銀行而言,美洲銀行的入股市凈率(1.15)和淡馬錫的入股市凈率(1.19)都遠遠小于建行IPO的市凈率(1.96),差距略顯過大,美洲銀行和淡馬錫在短短的4到5個月內就分別獲得差價收益0.81元/股和0.77元/股,因此,兩者的入股價有被低估之嫌。
第二,進行橫向比較。市凈率顯示的是入股價格的溢價程度,反映了投資者對銀行經營能力和投資價值的綜合判斷。因而,銀行的經營能力越強,獲得的市凈率一般就應該更高。以建行為例,2004年建設銀行的主要經營效率指標均明顯優于交通銀行,但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建設銀行的境外投資者入股市凈率(1.15和1.19)卻大大小于交通銀行(1.76)。另外,境外投資者的入股比例越大,對應的入股市凈率應該越低,交通銀行的入股比例(19.9%)超過建設銀行的入股比例(14.1%),而兩個銀行在入股市凈率上的表現卻恰恰相反。因此得建設銀行境外投資者的市凈率偏低,也即轉讓建行股份的定價偏低。 三、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理性化的政策建議
為了更加穩妥高效地推進我國銀行業的產權改革,針對現階段國內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在引資對象上,應樹立“戰略一致,優勢強化,文化融合”的理念,把一些具備業務專長的中上等規模銀行納入選擇范圍。首先,雙方在經營發展戰略上的一致性,可以減少戰略融合成本和風險,更能確保外方作為“戰略投資者”的穩定性。其次,講求“優勢強化”,而不局限于“優勢互補”,有利于在日趨激勵的競爭中鞏固已有的市場地位,并通過雙方合作不斷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再次,很多中上等規模銀行在華尚未設立分支機構,與之股權合作更能實現“競爭回避”。最后,中上等規模銀行不容易實施對國內銀行的股權控制,不僅可以形成長期合作關系,更有利于維護我國金融安全。
第二,在投資方式上,可推行股權互換、債轉股兩種方式,增加境外銀行機構投資入股的靈活性。股權互換,即境外銀行機構以自身股權換取中資銀行相應的部分股權,而非僅僅以現金購買股權,這種方式可以先行在資本充足率已達標,而著重于改善治理結構的國內銀行中推行。其優勢在于,可以減輕境外投資者的資金壓力,通過相互持股,增強中外資銀行間戰略合作關系的穩定性,有利于中資銀行拓展國際市場。債轉股方式,適用于當前中外銀行間已簽署股權轉讓協議而尚未交割,或者外方承諾在未來時期追加投資的銀行(如工商銀行、浦發銀行、西安商業銀行等),通過這一方式可以充實國內銀行運營資金,減輕融資壓力,加強雙方的業務合作,而境外投資者可以選擇在適當的時機增持國內銀行的股份。
第三,在股權定價上,由雙方競價為主向多方詢價為主轉變,引入拍賣和招投標方式,完善銀行股權轉讓的價格發現機制。從目前的實踐來看,不少國內銀行的做法局限于選擇單一入股對象,然后進行雙方競價,這很可能因競價不充分導致股權價格低估。建議在同時引入和考察多個合格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基礎上,建立多方詢價渠道,同時構建多方競價平臺。除了協議轉讓方式,還應該積極引進股權拍賣和招股投標方式。
第四,在上市地點上,重組后的國內銀行不應局限于海外上市,應充分考慮內地上市的可行性。建議內地證券市場上市應該有國有銀行的參與,中小規模的銀行IPO可以考慮在內地市場進行。目前我國內地市場銀行股僅有5家,金融股所占比重僅有5%,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50%以上,這樣不利于我國證券市場穩定和金融藍籌股的培育。興業、華夏、廣發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均可根據IPO規模的大小,充分考察內地上市的可行性。同時條件成熟的銀行,可將優質業務或潛力業務(如信用卡、資產托管、票據等有必要單獨核算的業務)進行在內地分拆上市。尤其針對中外銀行合資后雙方重點發展的業務,如建行與美洲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浦發與花旗的信用卡業務,可以先行分拆上市。
第五,在風險防范上,建立境外投資者(主要針對“財務投資者”)的退出機制,減輕資金抽離可能對國內銀行造成的沖擊。當前中國銀監會對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做出了“持股三年”的政策要求,筆者認為三年時間偏短,何況之前進入的一些境外投資者并不存在持股期間約束。因此,國內銀行自身應該加強研究和完善境外投資者的退出機制,以確保銀行營運的長期穩定
第六,在發展戰略上,不僅要“引進來”,更應該鼓勵和支持國內銀行“走出去”,全面提升我國銀行業競爭力。國內銀行必須主動介入全球金融格局大調整中去,才能避免我國金融資源為別國所控制,維護我國金融安全。具體措施包括:一是與國際銀行金融機構廣泛開展業務合作,加強與先進銀行在信息、技術及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二是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銀行參與國外銀行機構的股權并購,如結合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與國外銀行開展股權置換和相互持股;三是直接在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選址上可以先行考慮金融市場發達國家以及經濟增長潛力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四是順應國際銀行業監管要求及國際司法、會計、計量制度標準,關注國際金融需求的變化,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創新經驗,不斷縮小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唐雙寧.引進合格戰略投資者,促進中外資銀行雙贏[N]經濟日報,2005-11-03.
2、吳念魯.對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及上市的評析[J].銀行家,2005(9).
3、余云輝,駱德明.誰將掌控中國的金融[N].上海證券報,2005-10-25.
4、王森.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改善治理結構還是拓展市場業務[J].金融研究,2005(6).
【論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合理性】相關文章:
論戰略投資者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意義03-22
論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上)12-06
論商業銀行的品牌戰略建設03-21
國有商業銀行SWOT分析及市場營銷戰略03-23
論國有保險公司戰略性改革01-12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悖論03-24
談商業銀行CRM戰略的實施03-28
論品牌文化定位戰略03-22
國有商業銀行成本管理與控制論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