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形勢下我國的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
摘要:本文從產業結構變動的角度分析和解釋中國經濟增長,把產業結構的演變作為經濟質態變化的根本,把經濟增長作為經濟發展的體現,把產業結構的變化作為增長的重要動力。這里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出發,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以解決如何適應快速發展中的中國經濟增長問題。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其實就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的過程,進入21世紀之后,世界經濟走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世界各國都從自身的實際出發,積極調整和優化自己的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化發展,當代產業活動的深度國際化趨勢和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中共17大明確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由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一、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
1.國際環境的變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產業結構變遷不僅受到國內資源、技術和市場等因素的影響,產業結構調整不是一個國家內部封閉的進行,而且要融入世界經濟整體之中來進行調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領先于國民經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特別是加入WTO以來,外國商品大量流入中國外商投資也以直接和簡介的方式更快的進入中國的各個產業和領域,對中國來說,這是個機遇,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技術加快提升我們的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素質。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采取的這種參與國際分工模式受到了挑戰,有很多產業可能還在沒來得及改變創新的時候就被市場淘汰。
2.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
20世紀30—4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了鋼鐵時代,50—60年代汽車、半導體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到了70年代,幾乎拋棄了所有的基礎性產業,如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等,消費性和科技性產業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1980年底后至今,消費升級產業和信息化產業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1950年美國的GDP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分布分布是7%、38%和56%,2007年調整為2%、8%和90%。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80%以上。而一些基礎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很弱。與此同步的是就業人員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50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分布分別是12.5%、30.9%和56.6%,2006年調整為2.5%、22.6%和74.9%。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產業結果服務化、軟化傾向也十分顯著,第一產業在GDP中的比例都很低,日、加、英、法等國在1980年就降到5%以下,2000年時進一步降到3%以下,同期,韓國、墨西哥則分別由14%和8%降到5%。而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除韓國外在1980年均已超過50%,韓國也在1998年達到這一水平。
3.知識經濟和知識產業的快速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業蓬勃發展,信息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知識產業的輻射作用推動了整個經濟的持續發展。過去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建筑和汽車業,信息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只25%左右。上世紀90年代之后,知識產業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逐步的大道50%以上。信息技術領域及相關產業部門的就業人員已經突破1000萬,而汽車、飛機、鐵路等傳統產業的就業人數僅為100萬左右。
4.中國工業化的迅速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進入了一個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企業重組的時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因素將在較長時期內和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下大力氣抓好結構調整,加快產業產品的優化升級,成為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武裝農業、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第三產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建設。
【新形勢下我國的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相關文章:
分析金融開放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意義論文02-03
我國居民消費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11-14
經濟增長論文11-30
我國就業增長乏力分析與對策03-20
談股市回報與經濟增長03-28
信息化與經濟增長03-22
新經濟的增長與波動03-07
我國企業價值增長戰略探析03-24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論文參考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