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協調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內容摘要: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大大增加了對能源消費的需求,刺激了目前全國煤、電、油等能源的緊張,而能源供給的嚴重不足,又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瓶頸,因此必須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協調發展,文章對二者協調發展進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其協調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節約型,協調發展,相關性 一、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我國第二、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從三次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處于持續下降趨勢,而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則是持續上升,特別是第二產業產值比重上升更為明顯,逐步發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1990年三次產業比例分別為27:42:31,2000年為16:50:34,2004年為15:53:32。從發展速度看,第二產業發展速度最快,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發展速度最慢。2004年,第一、二、三產業同比增長率分別為6.3%、11.1%和8.3%,第一產業的增長率比第二、三產業的增長率分別低4.8和2.0個百分點。在第二產業中,一些資金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的重化工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其中,制造業結構具有明顯的高加工度化趨勢。從1999年開始的5年多時間內,我國工業發展出現轉折性變化,無論是在產值、投資、利潤增長方面還是在比重上重工業都超過了輕工業。1999年重工業增長速度超過了輕工業1個百分點,2003年甚至達到4個百分點;重工業的比重2003年達到了64.3%,幾乎接近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時期的最高記錄(66.6%,1960)。特別是重工業化的主要指標之一的制造業結構變化更為明顯。參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分類,把食品等12個行業列為輕型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等13個行業列為重型制造業;電子及通信等6個行業列為加工組裝型制造業。1990-2003年,輕型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總產值比重從41.17%下降為30.08%,重型制造業從58.83%上升為69.92%,上升了11.09個百分點;加工組裝型制造業在制造業產值中的比重從26.44%上升為39.27%,上升了12.83個百分點。可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內部結構呈現出重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趨勢,由以輕型制造業為主向以重型制造業為主轉變,重型制造業從以原材料制造業為主向以加工組裝型制造業為主轉變。 二、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1、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對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從能源消費量來看,2000年我國能源消費開始擺脫負增長,之后一直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1999年到2004年,能源消費總量均超過了能源生產量,能源供應出現了缺口。能源消費增長率2002年超過GDP增長率,2004年開始超過能源生產率,快了2.24個百分點。從能源消費內部結構看,工業部門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特別是最近幾年,工業消費能源的比重逐步提高,2003年工業能源消費量達到8.04億噸標準煤,占當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0%,其中,1990—2003年,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的能源消費量占整個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分別上升6.4%、9.5%和0.5%,化工、造紙的能耗比重則分別下降2.4%和0.8%。幾個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66.9%上升到2003年的79.3%,重化工業特征在能源消費方面表現得較明顯。 2、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時更加大了對能源的需求。從縱向比較看,雖然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是朝著能源消耗強度和污染強度更低的方向發展,但是從目前整體情況來看,我國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由此決定了能源消耗強度還比較高。2002年以來,我國的能源消耗增長速度快于GDP的增長速度,能源消耗彈性系數出現反彈。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2002、2003、2004年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分別為1.21、1.42和1.39,遠高于2001年的0.48。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我國的能源產值效率也偏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1年我國單位產值耗能比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高出2倍以上;比韓國、巴西高出近60%;比人均GDP與我國相當的國家單位產值能耗還要高。 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協調發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1、目前全民的節能意識逐步加強,必將在終端消費層面上引導產業結構向著能源節約型方向發展。在構建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目標的感召下,發生了很多變化。一是人們開始對經濟粗放增長造成的能源緊缺高度重視,正在樹立能源危機意識;二是有關部門進行了大量節能宣傳教育、節能科學知識推廣普及,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每天都報道節能英雄的節能技巧,使人們掌握節約能源資源的基本知識和方式方法;三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定水平,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素質在發生質的提高,環保消費和綠色消費正成為一種時尚,不再僅僅追求滿足個人需要,而是在個人消費的同時考慮到對公眾的影響、對下一代的影響。全民節能意識的不斷形成,必將由此引起消費結構向節約能源方向變化,從而引導生產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使之與能源協調發展。 2、政府開始加大產業結構向著能源節約型方向調整的力度。2005年12月7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家發改委配套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對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保持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淘汰類項目要禁止投資,各金融機構應停止各種形式的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己發放的貸款,各地區、各部門和有關企業將采取有力措施,按規定限期淘汰,在淘汰期限內國家價格主管部門可提高供電價格,對國家明令淘汰的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一律不得進口、轉移、生產、銷售、使用和采用;對不按期淘汰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的企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將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責令其停產或予以關閉。我國還正在抓緊啟動《能源法》立法工作。中國能源領域已有《煤炭法》、《節約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但一直缺少一部全面體現能源戰略和政策導向的基礎性法律。而《能源法》將涵蓋能源資源勘探、研究開發、生產運輸、貿易與消費、利用與節約、對外合作、能源安全與監管等諸多環節。《能源法》出臺后,將有利于保障能源供給、促進能源開發、優化能源結構、維護能源安全、規范資源利用,加強能源合作。目前我國開始著手構建節約型社會的稅收政策,將形成節約消費傾向的消費稅,建立資源節約、保護環境的資源稅,和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稅收政策,這將為產業結構調整向著能源節約方向發展提供巨大的外部動力。 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協調發展的建議 1、建立節約型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然選擇。從經濟發展階段和趨勢看,我國不能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業化發展階段,因此,結合能源等條件的約束,我國應擯棄先行國家在此階段的消耗大、污染大的發展老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此,必須樹立新的產業結構調整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此過程中,應該重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化拓展企業的產業鏈、技術鏈、市場鏈,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產出效率。必須將技術進步貫穿于產業結構調整當中去,依靠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調整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技術進步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影響能源消耗:一是通過開發節能產品和推廣應用節能技術降低能耗;二是開發替代性資源,降低現有能源的壓力。因此,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必須以技術創新為根本,加快技術更新改造,盡量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盡可能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科技貢獻率,降低能源消耗密度【淺談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協調發展的相關性分析】相關文章:
蘇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的影響分析03-20
淺談河南經濟與就業協調發展思路12-05
金融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支持03-22
淺談農區畜牧業結構調整03-17
淺談受力分析的方法03-23
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03-15
淺談外資對我國電信產業的沖擊及對策02-27
淺談我國體育產業中產業結構缺陷問題03-07
全球產業轉移背景下的我國產業嬗變戰略分析11-22
淺談建筑施工管理的分析03-07